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證治病也。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注】霍亂吐利已止,而身痛不休者,此裡和而表未和,當消息輕重以治之,故宜桂枝湯,小汗以和其外也。
【集注】方有執曰:吐利止,裡和也。
身痛,表退而新虛也。
消息,猶言斟酌也。
桂枝湯固衛以和表也。
小和,言少少與服,不令過度之意也。
程應旄曰:吐利俱止,毫無霍亂證矣,僅是身痛不休,方可從桂枝例。
一和解其外,以其中有芍藥之寒,故猶當消息,猶曰小和。
況吐利未止,敢恣意于寒涼也哉!張錫駒曰:本經凡言小和、微和者,謂微邪而毋庸大攻也。
即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注】霍亂之為病,既吐且利,津液内亡,小盒飯少,而無汗。
今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脈微欲絕者,是外之陽虛,不能固護,内之陰寒,獨盛于中,内真寒而外假熱也。
故不用理中,而以四逆主之也。
【集注】成無己曰:吐利亡津液,則小盒飯少,小便複利而大汗出,津液不禁,陽氣大虛也。
脈微為亡陽,若無外熱,但内寒下利清谷,為純陰證。
此以外熱為陽未絕,猶可與四逆湯救之。
吳人駒曰:既吐且利,而大汗出,則洩路盡開。
而小便又複利,雲複利者,反不欲其利,而為收藏之地也。
下利清谷,内寒外熱,且脈微欲絕,一線之微陽,挽回誠為不易,四逆之施,讵可緩乎?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注】霍亂,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乃中外皆寒之證也,宜四逆湯助陽以勝陰也。
【集注】方有執曰:吐利,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裡陰盛也;汗出,發熱,惡寒,表陽虛也。
宜四逆湯中外合救之劑也。
程知曰:吐利而複汗出,陽氣幾于走失矣。
發熱、惡寒,為陽未盡亡,四肢拘急,手足厥冷,不得不用四逆以助陽退陰也。
又按少陰證雲;惡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
又雲:下利惡寒而蜷卧,手足溫者可治。
此之吐、利、汗出,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而用四逆治之者,以有發熱一證也。
發熱為陽未盡亡,猶是病患生機。
故經又曰: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注】霍亂吐、下已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乃中寒盛極,阻格陽氣不達于四肢也,宜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從陰以通陽也。
【集注】成無己曰:吐已下斷,津液内竭,則不當汗出而厥。
今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陽氣大虛,陰氣獨盛也。
若純與陽藥,恐陰為格拒,或嘔或躁,不得複入也。
與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膽苦入心而通脈,膽寒補肝而和陰,引陽藥使不被格拒。
《内經》曰:微者逆之,甚者從之。
此之謂也。
方有執曰:已,止也。
下,即利也。
斷,絕也。
言吐、利兩皆止絕,而又以其餘證之不解者,更出其治也。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按】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熱補藥?利止,當是“利不止”。
亡血,當是“亡陽”。
【注】霍亂吐、下已止,若惡寒、脈微而複利,利不止者,是陽氣虛也,宜四逆加人參,益其陽補其氣也。
【集注】林瀾曰:霍亂要在審察寒熱而治。
若果夏月中暑霍亂,脈虛、小便赤少,不可用附子、幹姜,須仔細辨之;利止脈微而惡寒,乃可用耳。
又曰:中暑霍亂,隻宜五苓散,加香薷、扁豆、葛根、姜汁炒黃連之類治之。
四逆加人參湯方 于四逆湯方内,加人參一兩,餘根據四逆湯法。
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注】霍亂,吐已利斷,汗出已止,脈平和者,内外俱解也。
法當食,食之小煩者,以吐下後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節其飲食,自可愈矣。
【集注】鄭重光曰:吐、利、發汗、脈平,陰退陽回,乃有此象,猶以新虛不勝谷氣,而緻小煩。
蓋霍亂吐利,時不可便與飲食,以胃氣逆反,倉廪未固,不可便置米谷耳!張錫駒曰:霍亂一病,夏秋最多,是風寒暑濕之邪,中人皆能病霍亂,非止一寒邪也。
若吐利過甚,損傷中焦之氣,以緻陰陽間隔,手足厥冷,脈微欲絕,不多飲水者,無分寒暑,皆宜四逆理中治之。
蓋邪盛而正實者,當瀉其邪;邪盛而正衰者,宜扶其正。
況夏月之時,陽氣浮于外,陰氣伏于内,複以冷風寒其形,冷水寒其胃,内外皆寒,風暑之邪,未有不乘虛入于陰經者。
所以夏月隻有陰證,而無傷寒,今人患暑證死,而手足指甲皆青者,陰證也。
古人以大順散治暑,良有以也。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注】霍亂吐利已止,而身痛不休者,此裡和而表未和,當消息輕重以治之,故宜桂枝湯,小汗以和其外也。
【集注】方有執曰:吐利止,裡和也。
身痛,表退而新虛也。
消息,猶言斟酌也。
桂枝湯固衛以和表也。
小和,言少少與服,不令過度之意也。
程應旄曰:吐利俱止,毫無霍亂證矣,僅是身痛不休,方可從桂枝例。
一和解其外,以其中有芍藥之寒,故猶當消息,猶曰小和。
況吐利未止,敢恣意于寒涼也哉!張錫駒曰:本經凡言小和、微和者,謂微邪而毋庸大攻也。
即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注】霍亂之為病,既吐且利,津液内亡,小盒飯少,而無汗。
今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脈微欲絕者,是外之陽虛,不能固護,内之陰寒,獨盛于中,内真寒而外假熱也。
故不用理中,而以四逆主之也。
【集注】成無己曰:吐利亡津液,則小盒飯少,小便複利而大汗出,津液不禁,陽氣大虛也。
脈微為亡陽,若無外熱,但内寒下利清谷,為純陰證。
此以外熱為陽未絕,猶可與四逆湯救之。
吳人駒曰:既吐且利,而大汗出,則洩路盡開。
而小便又複利,雲複利者,反不欲其利,而為收藏之地也。
下利清谷,内寒外熱,且脈微欲絕,一線之微陽,挽回誠為不易,四逆之施,讵可緩乎?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注】霍亂,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乃中外皆寒之證也,宜四逆湯助陽以勝陰也。
【集注】方有執曰:吐利,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裡陰盛也;汗出,發熱,惡寒,表陽虛也。
宜四逆湯中外合救之劑也。
程知曰:吐利而複汗出,陽氣幾于走失矣。
發熱、惡寒,為陽未盡亡,四肢拘急,手足厥冷,不得不用四逆以助陽退陰也。
又按少陰證雲;惡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
又雲:下利惡寒而蜷卧,手足溫者可治。
此之吐、利、汗出,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而用四逆治之者,以有發熱一證也。
發熱為陽未盡亡,猶是病患生機。
故經又曰: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注】霍亂吐、下已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乃中寒盛極,阻格陽氣不達于四肢也,宜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從陰以通陽也。
【集注】成無己曰:吐已下斷,津液内竭,則不當汗出而厥。
今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陽氣大虛,陰氣獨盛也。
若純與陽藥,恐陰為格拒,或嘔或躁,不得複入也。
與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膽苦入心而通脈,膽寒補肝而和陰,引陽藥使不被格拒。
《内經》曰:微者逆之,甚者從之。
此之謂也。
方有執曰:已,止也。
下,即利也。
斷,絕也。
言吐、利兩皆止絕,而又以其餘證之不解者,更出其治也。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按】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熱補藥?利止,當是“利不止”。
亡血,當是“亡陽”。
【注】霍亂吐、下已止,若惡寒、脈微而複利,利不止者,是陽氣虛也,宜四逆加人參,益其陽補其氣也。
【集注】林瀾曰:霍亂要在審察寒熱而治。
若果夏月中暑霍亂,脈虛、小便赤少,不可用附子、幹姜,須仔細辨之;利止脈微而惡寒,乃可用耳。
又曰:中暑霍亂,隻宜五苓散,加香薷、扁豆、葛根、姜汁炒黃連之類治之。
四逆加人參湯方 于四逆湯方内,加人參一兩,餘根據四逆湯法。
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注】霍亂,吐已利斷,汗出已止,脈平和者,内外俱解也。
法當食,食之小煩者,以吐下後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節其飲食,自可愈矣。
【集注】鄭重光曰:吐、利、發汗、脈平,陰退陽回,乃有此象,猶以新虛不勝谷氣,而緻小煩。
蓋霍亂吐利,時不可便與飲食,以胃氣逆反,倉廪未固,不可便置米谷耳!張錫駒曰:霍亂一病,夏秋最多,是風寒暑濕之邪,中人皆能病霍亂,非止一寒邪也。
若吐利過甚,損傷中焦之氣,以緻陰陽間隔,手足厥冷,脈微欲絕,不多飲水者,無分寒暑,皆宜四逆理中治之。
蓋邪盛而正實者,當瀉其邪;邪盛而正衰者,宜扶其正。
況夏月之時,陽氣浮于外,陰氣伏于内,複以冷風寒其形,冷水寒其胃,内外皆寒,風暑之邪,未有不乘虛入于陰經者。
所以夏月隻有陰證,而無傷寒,今人患暑證死,而手足指甲皆青者,陰證也。
古人以大順散治暑,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