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關燈
舌上滑白如苔。

    丹田有熱,故口燥渴。

    欲得水而不能飲,由胸中有寒濕故也。

     【集注】成無己曰:傷寒則無汗,濕家雖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頭汗出也。

     程應旋曰:雖渴欲得水似熱,而不能飲可辨,則隻是口燥煩,而實非胸中燥煩可知,證同病别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注】此承上條濕家誤下之逆也。

    濕家誤下,胸滿而哕,小便不利,舌上如苔,口燥渴不能飲,已屬逆矣,尚在可治。

    此誤下後,額汗不已,微喘不止,是陽脫于上也;小便反利,下利不止,是陰脫于下也。

    陰陽相離,故死也。

     【集注】方有執曰:治濕當利其小便,而以小便利主死,何也?誤治而陰陽散亡也。

     程知曰:濕之中人,陰先受之,故本經濕證,多從助陽溫散為治,若妄下,則陽虛陰盛而不可救矣。

    額上汗出微喘,虛陽欲上脫也;二便不禁,盛陰欲下脫也。

    陰陽離決,死矣!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

    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緻也。

     【注】病者,謂一身盡痛之病患也。

    濕家一身盡痛,風濕亦一身盡痛。

    然濕家之痛,則重着不能轉側;風濕之痛,則輕掣不可屈伸,此痛之有别者也。

    至于發熱,濕家之熱,早暮不分微甚;風濕之熱,則日晡必劇。

     此得之于汗出當風,或久傷濕,複受風冷所緻也。

     【集注】張志聰曰:汗出當風,則為風濕;久傷取冷,則為寒濕。

     張錫駒曰:發熱日晡所劇者,日晡而陽氣衰,陰氣盛,濕為陰邪,故主旺時而甚也。

     問曰:風濕相抟,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

    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

    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注】此詳風濕相抟,一身盡痛,不惟不可下,即發汗亦不可失其宜也。

    風陽邪,濕陰邪,風濕相抟,陰陽受邪,故一身盡痛也。

    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則濕氣盛,雖發其汗,汗大出而病不愈者,但以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以其值濕盛之時,發其汗,大汗出,此汗之不如法,所以不解也。

    若治風濕者,必俟天氣晴明發其汗,但令其汗微微似欲出狀,則風與濕俱去,而病自解矣。

     【集注】方有執曰:陰雨不止,則濕不除,所以益當發汗也。

    然風濕本由汗出當風而得,則汗之大出者,必反濕轉加甚,微微似欲汗出,而不見出,則濕消而風散矣。

    此發汗之微機,後之人動辄以大汗為言者,去道遠矣。

     張璐曰:風濕相抟,法當汗出而解,合用桂枝加術,使微微蒸發,表裡氣和,風濕皆去。

    正如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湯加術同義。

     程應旄曰:濕家不惟不可誤下,即汗亦不可誤汗。

    風濕相抟一證,一身盡疼痛,雖是微挾表邪,然其脈不浮,終是汗難大汗,治風兼治濕,但使微微似欲汗出者,是其法也。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抟,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術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詳申脈證,以明其治也。

    傷寒八九日,不嘔不渴,是無傷寒裡病之證也;脈浮虛澀,是無傷寒表病之脈也。

    脈浮虛,主在表,虛風也;澀者主在經,寒濕也。

    身體疼煩屬風也,不能轉側屬濕也,乃風濕相抟之證,非傷寒也,與桂枝附子湯溫散其風濕,使從表而解也。

    若脈浮實者,則又當以麻黃加術湯,大發其風濕也。

    如其人有是證,雖大便硬,小便自利,而不議下者,以其非邪熱入裡之硬,乃風燥濕去之硬,故仍以桂枝附子湯去桂枝,以大便硬,小便自利,不欲其發汗,再奪津液也;加白術,以身重着,濕在肉分,用以佐附子逐濕氣于肌也。

     【集注】成無己曰:煩者,風也。

    身疼不能自轉側者,濕也。

    經曰:風則浮虛。

    《脈經》曰:脈來澀者,為病寒濕也。

     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術湯方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白術(四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甘草(炙,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複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

    此以附子、術,并走皮内,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

    法當加桂四兩。

    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

    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

    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産婦,宜減服之。

     風濕相抟,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注】風濕相抟,骨節疼煩,重着不能轉側,濕勝風也。

    掣痛不可屈伸,風勝濕也。

    今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皆風邪壅盛,傷肌表也。

    小便不利,濕内蓄也。

    身微腫者,濕外薄也。

     以甘草附子湯微汗之,祛風為主,除濕次之也。

    以上二條,皆詳風濕之義,以明風濕之治也。

     【集注】方有執曰:抟,捏聚也。

    言風與濕捏合抟聚,共為一家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