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關燈
強KTKT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蒌桂枝湯主之,即是申明此條之義,而補其治法也。

    其證備,則發熱汗出等證,《金匮》已詳,不必贅矣。

     太陽病,項背強KTKT,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注】此略其證脈,單舉痙之頸項強急者,以明其治也。

    太陽脈,下項循肩挾脊;陽明脈循喉嚨,入缺盆,貫膈、下乳内廉。

    太陽主後,前合陽明;陽明主前,後合太陽。

    今邪壅于二經之中,故有KTKT拘強之貌也。

    太陽之強,不過頸項強;此痙之強,則不能俯仰,項連胸背而俱強,故曰項背強KTKT也。

    無汗惡風,實邪也,宜葛根湯發之,即桂枝湯加麻黃、葛根,兩解太陽、陽明之邪也。

     【集注】方有執曰:KTKT,鳥之短羽者,動則引頸KTKT然。

    形容病患之頸項俱病者,俯仰不能自如之貌。

     太陽病,項背強KTKT,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注】太陽病,項背強KTKT,無汗惡風者,實邪也。

    今反汗出惡風者,虛邪也,宜桂枝加葛根湯,解太陽之風,發陽明之汗也。

     【集注】汪琥曰:太陽病項背強矣,複KTKT然,頸不得舒,頸之經屬陽明,項背與頸KTKT然,其狀當無汗,今反汗出、惡風,仲景法:太陽病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今因其KTKT然,故加葛根于桂枝湯中,以兼祛陽明經之風也。

     桂枝加葛根湯方 于桂枝湯内,加葛根三兩,餘根據桂枝湯法。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緻痙。

     【注】以上論痙,皆外感風、寒、濕而為病也。

    若太陽病發汗太多,津液大亡,表氣不固,邪風乘虛而入,因成痙者,乃内虛之所緻也,不可以柔痙、剛痙例之,宜以桂枝加附子湯,以固表祛風為主治。

    由此推之,凡病出汗過多,新産亡血過多,而變生此證者,皆類此也。

     【集注】程應旄曰:即此一端推之,則知此病得之亡津亡血,而因虛緻寒,因虛緻燥者不少。

    蓋陽氣者,柔則養筋,發汗太多,則亡其陽,而損其經脈之血液故也。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

     【注】濕家,謂病濕之人。

    濕之為病,或因外受濕氣,則一身盡痛,或因内生濕病,則發熱身黃。

    若内外同病,則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熏黃者,濕盛之發黃,屬脾之瘀濕,故其色暗如煙熏也。

    不似傷寒熱盛之發黃,屬陽明之郁熱,故其色明如橘子色也。

     【集注】張璐曰:濕證發黃,須分陰陽表裡,陽濕在裡,茵陳蒿湯;在表,麻黃連招赤小豆湯。

    陰濕在裡,白術附子湯;在表,麻黃白術湯,此陰濕在表而發黃也。

    《金匮》有雲: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加術湯。

    蓋寒與濕合,不宜大汗,故加白術。

    以麻黃得術,則汗不緻于驟發;白術得麻黃,則濕滞得以宣通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注】此申上條,詳其證出其脈,以别其治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此内生外受之濕病也。

     外宜羌活勝濕湯,内宜茵陳五苓散,喘甚大陷胸丸。

    若更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證類傷寒,但其人裡和能食,知非傷寒,不可發汗,乃濕邪之病在頭,故頭痛鼻塞,惟宜納藥鼻中,取黃水從涕出,自可愈也。

    所納之藥,即瓜蒂散類也。

     【集注】鄭重光曰: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則寒濕之邪客于上焦。

    經曰:因于濕,首如裹是也。

    用瓜蒂散吹鼻,此在上者,因而越之之法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

    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但當利其小便。

     【注】濕家脈浮細,濕在外也,當汗之。

    今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脈不浮細而沉細,是濕邪内盛而為濕痹不通之候也。

    故但當利其小便,使濕從小便而去,乃濕淫于内之正治也。

     【集注】成無己曰:濕盛則濡洩。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濕氣内流也。

    但當利其小便,以宣洩腹中濕氣。

     古雲: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方有執曰:此以濕之入裡者言也。

    關節疼痛者,寒濕之氣,走注内滲,所以脈沉而細也。

    痹以疼痛言。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濕即水,水不外滲,則橫流不遵故道。

    利其小便者,導其遵故道而行也。

     張志聰曰:關節者,腰背肘膝之大關,大筋之所統屬,不同于骨節也。

    濕流關節,大筋不和。

    故疼痛痹閉也。

    濕傷太陽,筋脈澀滞,故名濕痹,利其小便,則水道行而決渎無愆,濕邪去而筋脈調和矣。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

    若下之早則哕,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煩也。

     【注】濕家但頭汗出,乃濕氣上淫之汗,非陽明之熱不得越也。

    濕家背強,乃濕氣澀滞之重強,非痙病之拘強也。

    欲得覆被向火,非外惡寒,乃濕盛生内寒也。

    若誤以濕淫之頭汗,為陽明瘀熱之頭汗而下之,寒濕之氣,乘虛入胸則胸滿,入胃則哕矣。

    寒濕不化,故小便不利。

    胸中有寒,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