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關燈
辨痙濕病脈證并治篇 經雲: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又雲: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論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成痙。

    夫六氣皆足以緻痙,不專在濕也;六經皆有痙證,亦不專在太陽一經也。

    蓋身以後,屬太陽,凡頭項強急,項背KTKT,脊強反張,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結,皆太陽痙也。

    身以前屬陽明,頭面動搖,口噤齒,缺盆紐痛,腳攣急,皆陽明痙也。

    身之側屬少陽,口眼邪,手足牽引,兩脅拘急,半身不遂,皆少陽痙也。

    至若腹内拘急,因吐利後而四肢攣急者,未嘗非太陰痙也。

    惡寒蜷卧,尻以代踵,脊以代頭,俯而不能仰者,未嘗非少陰痙也。

     睾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裡急,陰中拘攣,膝胫拘急者,未嘗非厥陰痙也。

    大抵痙以狀名,而痙因筋急,故凡六經筋病,皆得以痙稱之。

    其因于風寒者,必發熱惡寒而無汗,其脈浮緊,其狀身強直而口噤,即經所雲:諸病強直,皆屬于風者也。

    其勢勁急,故名曰剛痙。

    其因于風濕者,發熱汗出,不惡寒,其脈浮緩,其狀項強KTKT,而身不強直,即經所雲: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者也。

    其勢濡弱,故名曰柔痙。

    若夫因誤汗亡陽,津竭無以養筋而緻痙者,即本論所雲:太陽病,發汗太多而成痙,又非因濕因風,而卻因燥者也。

    蓋痙之始,本非正病,多雜于他病之中,如婦人之脫血,跌撲之破傷,俱能緻痙。

    今見患此者,悉指為風,殊非确論。

    學人當于證中審察風、寒、濕、燥、内外、虛實之因,分别施治,庶不緻誤,慎勿概指為風也。

     傷寒所緻太陽病,痙、濕、,此三種,宜應别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按】“傷寒所緻”四字,甚無所謂,衍文也。

     【注】傷寒,太陽經中之一病,非謂太陽經惟病傷寒也。

    蓋以六氣外感之邪,人中傷之者,未有不由太陽之表而入者也。

    痙,風邪也。

    濕,濕邪也。

    ,暑邪也。

    夫風寒暑濕之病,固皆統屬太陽,然痙、濕、三種,雖與傷寒形證相似,但其為病傳變不同,故曰宜應别論也。

     【集注】方有執曰:痙、濕、三者,皆風寒之變證。

    既成變證,則當别為立論。

    然自風寒變來,本屬太陽,猶有風寒涉似之疑,須當并為辨論。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注】病患身熱惡寒,太陽證也。

    頸項強急、面赤目赤,陽明證也。

    頭熱,陽郁于上也;足寒,陰凝于下也。

    太陽之脈,循背上頭;陽明之筋,上挾于口。

    風寒客于二經,則有頭搖、口噤、反張、拘強之證,故名痙病也。

     【集注】方有執曰:此以痙之具證。

    言身熱頭熱,面赤目脈赤,陽邪發于陽也。

    足寒,陰邪逆于陰也。

    獨頭面搖,風行陽而動于上也。

    卒,忽然也。

    噤,寒而口閉也,言忽然唇口吻合,噤急而飲食不通也。

    背反張者,太陽之脈挾背,寒則筋急而拘攣,熱則筋緩而縱馳也。

    然剛、柔二痙,則各見證之一偏,惟風寒俱有而緻證者,則具見也。

     鄭重光曰:此總論痙之經俞皆病,氣血并傷,而為強急反張之證也。

    風濕俱有,故為痙之具證也。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

     【注】太陽病發熱,脈當浮大,脈若沉細,兼少陰也。

    今發熱脈沉細,而名曰痙者,何也?以其已病痙證,而得沉細脈,不可名太陽、少陰傷寒之脈,當名太陽風濕痙病之脈也。

    因風邪郁于陽,故病發熱也。

    濕邪凝于陰,故脈沉細也。

    此承上條痙病得沉細脈之義,非謂太陽病發熱,脈沉細,即名之曰痙病也。

     【集注】方有執曰:發熱,太陽未除也。

    沉,寒也。

    細,濕也。

     程知曰:脈沉細,法宜救裡,而痙又為燥熱之病,故《金匮》謂難治。

    謂未可輕同于太陽發熱脈反沉之例也。

     張璐曰:發熱脈當浮數,而反沉細,知邪風為濕氣所着,所以身雖發熱,而脈不能浮數,是陽證見陰脈,故《金匮》指為難治也。

     程應旄曰:痙病有同有獨,固以其獨者名之矣。

    然脈在太陽,更有獨而無同,以頭面搖,口噤背反張之證,合沉細之脈,雖有太陽發熱等證,不緻為傷寒所溷,乃可定其名曰痙也。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按】反惡寒之“反”字,衍文也。

    剛痙證應惡寒,非反也。

     【注】痙病既屬太陽,當以太陽虛實例之。

    故曰:太陽病發熱無汗,惡寒,為實邪,名曰剛痙;發熱汗出,不惡寒,為虛邪,名曰柔痙。

    此詳申上二條痙病虛實,非謂太陽病,發熱無汗、惡寒,汗出不惡寒,即名之曰剛、柔痙病之證也。

     【集注】程知曰:太陽病,發熱,無汗,惡寒,為傷寒;發熱,汗出,惡風,為傷風;發熱,汗出,不惡寒,為溫熱。

    以證有頸項強急,甚則反張,故不謂之風寒、溫熱病,而謂之痙也。

     張璐曰:《金匮》雲: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能言,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即是申明此條之義,而補其治法也。

    無汗而小便少者,以太陽、陽明二經之熱,聚于胸中,延傷肺金清肅之氣,内外不能宣通故也。

    又雲:太陽病,其證備,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