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滿,此正二經之表邪為患,不可誤認胸膈屬裡,妄施攻下,如大、小陷胸之類也。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注】太陽與少陽合病,謂太陽發熱、惡寒,與少陽寒熱往來等證并見也,若表邪盛,肢節煩疼,則宜與柴胡桂枝湯,兩解其表矣。
今裡熱盛而自下利,則當與黃芩湯清之,以和其裡也。
若嘔者,更加半夏、生姜,是清和之中兼降法也。
【集注】程知曰:言太陽、少陽合病下利,宜用和法也。
曰太陽則尚有表證也。
然已見下利,則入裡之熱已明,故不解外而清内。
成無己雲:太陽陽明合病,下利為在表,當與葛根湯;陽明少陽合病,下利為在裡,可與承氣湯。
此太陽、少陽合病,下利為在半表半裡,非汗下所宜,故與黃芩、芍藥以和解之。
嘔者,邪上逆也。
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氣。
汪琥曰:太少合病而至下利,而在表之寒邪,悉入而為裡熱矣。
裡熱不實,故與黃芩湯以清裡熱,使裡熱清而在表之邪自和矣。
所以此條病,不但太陽桂枝在所當禁,并少陽柴胡亦不須用也。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于黃芩湯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兩,餘根據黃芩湯法。
【方解】裡熱不和,故自下利,用黃芩清熱,甘草和中,得芍藥、大棗其功倍焉,熱清裡和,而利可止。
【集解】柯琴雲:因熱不在半表,故不用柴胡;熱已入半裡,故入黃芩加芍藥也。
非微弱胃虛,不須人參。
若兼嘔者,仍加半夏、生姜可也。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
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
互相克賊,名為負也。
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陽明屬土,少陽屬土,二經偏裡,故合病必下利也。
陽明脈大,少陽脈弦,脈得大弦,是為本脈,宜黃芩湯清熱和土,兼瀉木邪,利自止矣,若脈單大不弦,則為土不受邪,其病易愈,名為順也;單弦不大,則為木來克土,其病難治,名為負也。
今脈不大,弦而滑數,則知非木土為害,乃宿食為病之熱利也,故不用黃芩湯,而以大承氣湯下之也。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表證居多,故以葛根湯發之;陽明、少陽合病下利,裡證居多,故以大承氣湯攻之;太陽、少陽合病下利,半表半裡居多,故以黃芩湯和之。
若非合病,則桂枝湯、麻黃湯分主太陽之表,五苓散、抵當湯分主太陽之裡;葛根湯主陽明之表,三承氣湯主陽明之裡;小柴胡湯主少陽之表,大柴胡湯主少陽之裡。
是各有專司也。
【集注】張兼善曰:凡合病皆下利,各從外證以别焉。
夫太陽病,頭項痛,腰脊強;陽明病,目痛鼻幹,不得卧;少陽病,胸脅痛,耳聾。
凡遇兩經病證齊見而下利者,曰合病也。
然兩經但各見一二證便是,不必悉具。
林瀾曰:此節是三證在内,大承氣隻治得脈滑而數有宿食之證,非并治上兩證也。
其脈不負者,雖下利而脈未至純弦也,不言治法。
陶華謂嘗以小柴胡加葛根白芍治之,取效如拾芥是也。
負者,脈純弦也,土敗但見鬼賊之脈,不必治矣。
蓋雖同是陽明之合病,而有入經在腑之殊,安可以在經之際,概歸之承氣乎?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俗眠睡,目合則汗。
【按】浮大上之“上”字,當是“弦”字,始合論中三陽合病之脈。
若是“上”字,則經論中從無兩寸脈,主三陽病之理。
【注】脈浮大弦,三陽合病之脈也。
浮大弦皆見于關上,知三陽之熱邪,皆聚于陽明也。
熱聚陽明,則當煩不得眠,今但欲眠睡,是熱盛神昏之昏睡也,昏睡自然目合,熱蒸則汗自出也。
若施治得宜,使邪還于表而解,否則未可蔔也,宜以柴胡、桂枝、白虎三湯,酌其所當,合而用之可也。
【集注】方有執曰:太陽脈浮,陽明脈大,關上乃少陽之部位,故曰:三陽合病。
魏荔彤曰:診其脈浮為太陽,大為陽明,其長上于關上,則弦可知矣。
弦又為少陽,是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注】太陽與少陽合病,謂太陽發熱、惡寒,與少陽寒熱往來等證并見也,若表邪盛,肢節煩疼,則宜與柴胡桂枝湯,兩解其表矣。
今裡熱盛而自下利,則當與黃芩湯清之,以和其裡也。
若嘔者,更加半夏、生姜,是清和之中兼降法也。
【集注】程知曰:言太陽、少陽合病下利,宜用和法也。
曰太陽則尚有表證也。
然已見下利,則入裡之熱已明,故不解外而清内。
成無己雲:太陽陽明合病,下利為在表,當與葛根湯;陽明少陽合病,下利為在裡,可與承氣湯。
此太陽、少陽合病,下利為在半表半裡,非汗下所宜,故與黃芩、芍藥以和解之。
嘔者,邪上逆也。
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氣。
汪琥曰:太少合病而至下利,而在表之寒邪,悉入而為裡熱矣。
裡熱不實,故與黃芩湯以清裡熱,使裡熱清而在表之邪自和矣。
所以此條病,不但太陽桂枝在所當禁,并少陽柴胡亦不須用也。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于黃芩湯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兩,餘根據黃芩湯法。
【方解】裡熱不和,故自下利,用黃芩清熱,甘草和中,得芍藥、大棗其功倍焉,熱清裡和,而利可止。
【集解】柯琴雲:因熱不在半表,故不用柴胡;熱已入半裡,故入黃芩加芍藥也。
非微弱胃虛,不須人參。
若兼嘔者,仍加半夏、生姜可也。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
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
互相克賊,名為負也。
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陽明屬土,少陽屬土,二經偏裡,故合病必下利也。
陽明脈大,少陽脈弦,脈得大弦,是為本脈,宜黃芩湯清熱和土,兼瀉木邪,利自止矣,若脈單大不弦,則為土不受邪,其病易愈,名為順也;單弦不大,則為木來克土,其病難治,名為負也。
今脈不大,弦而滑數,則知非木土為害,乃宿食為病之熱利也,故不用黃芩湯,而以大承氣湯下之也。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表證居多,故以葛根湯發之;陽明、少陽合病下利,裡證居多,故以大承氣湯攻之;太陽、少陽合病下利,半表半裡居多,故以黃芩湯和之。
若非合病,則桂枝湯、麻黃湯分主太陽之表,五苓散、抵當湯分主太陽之裡;葛根湯主陽明之表,三承氣湯主陽明之裡;小柴胡湯主少陽之表,大柴胡湯主少陽之裡。
是各有專司也。
【集注】張兼善曰:凡合病皆下利,各從外證以别焉。
夫太陽病,頭項痛,腰脊強;陽明病,目痛鼻幹,不得卧;少陽病,胸脅痛,耳聾。
凡遇兩經病證齊見而下利者,曰合病也。
然兩經但各見一二證便是,不必悉具。
林瀾曰:此節是三證在内,大承氣隻治得脈滑而數有宿食之證,非并治上兩證也。
其脈不負者,雖下利而脈未至純弦也,不言治法。
陶華謂嘗以小柴胡加葛根白芍治之,取效如拾芥是也。
負者,脈純弦也,土敗但見鬼賊之脈,不必治矣。
蓋雖同是陽明之合病,而有入經在腑之殊,安可以在經之際,概歸之承氣乎?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俗眠睡,目合則汗。
【按】浮大上之“上”字,當是“弦”字,始合論中三陽合病之脈。
若是“上”字,則經論中從無兩寸脈,主三陽病之理。
【注】脈浮大弦,三陽合病之脈也。
浮大弦皆見于關上,知三陽之熱邪,皆聚于陽明也。
熱聚陽明,則當煩不得眠,今但欲眠睡,是熱盛神昏之昏睡也,昏睡自然目合,熱蒸則汗自出也。
若施治得宜,使邪還于表而解,否則未可蔔也,宜以柴胡、桂枝、白虎三湯,酌其所當,合而用之可也。
【集注】方有執曰:太陽脈浮,陽明脈大,關上乃少陽之部位,故曰:三陽合病。
魏荔彤曰:診其脈浮為太陽,大為陽明,其長上于關上,則弦可知矣。
弦又為少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