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也。

     【集注】方有執曰:厥七日而下利,陰盛而陽不複也。

     張璐曰:厥利與熱不兩存之勢也。

    發熱而厥七日,是熱者自熱,厥利者自厥利,陰陽兩造其偏,漫無相協之期,故雖未見煩躁,已為難治。

    蓋治其熱則愈厥愈利,治其厥利則愈熱,不至陰陽兩絕不止耳。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注】脈沉而遲,下利清谷,是裡有陰寒也。

    若其人面有少赤色,身有微熱,又屬表有陽熱也。

    夫内有裡陰之寒,外有表陽之熱,則陰得陽化而解者有之,但其未解之先,病人必郁冒汗出而後解。

    所以然者,面戴之虛陽,與下利之虛陰,兩相和順,故作解也。

    此非在下之陰,格在上之陽,所以病患雖冒而厥必微,必不似不解之冒厥而甚也。

     【集注】喻昌曰:下利脈沉遲,裡寒也。

    面少赤有微熱,是仍兼外邪,必從汗解。

    但戴陽之證,必見微厥,此中大伏危機,其用法當迥異常法矣。

    六經皆有下利之證,惟少陰、厥陰為難治。

    蓋邪氣入裡,利深則必緻厥,厥深亦必緻利,故下利一證,經于少陰、厥陰,皆詳言之。

    蓋以傷寒下利,則無論少陰、厥陰,其治法皆可會通也。

     汪琥曰:郁冒者,頭目之際郁然昏冒,乃陽氣能勝寒邪,裡陽回而表和順,故解。

    汗出而解,是陽回裡寒散而營衛和,故汗出,非攻表而使之汗出也。

     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互詳其義,以出其治也。

    下利清谷,裡寒也;身有微熱,外熱也。

    上條有無汗怫郁面赤之表,尚可期其冒汗而解;此條汗出而厥,則已露亡陽之變矣。

    故主以通脈四逆湯,救陽以勝陰也。

     【集注】方有執曰:下利故曰裡寒,陰不守也;外熱故汗出,陽不固也。

    通脈四逆救表裡、通血氣而複陰陽者也。

     喻昌曰:上條辨證,此條用藥,互相發明。

    然不但此也,少陰病下利清谷,面色赤者,已用此法矣。

     吳人駒曰:有協熱下利者,亦完谷不化,乃邪熱不殺谷,其别在脈之陰陽、虛實之不同。

     大汗出,熱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注】通身大汗出,熱當去矣。

    熱仍不去,而無他證,則為邪未盡而不解也。

    今大汗出,熱不去,而更見拘急肢疼,且下利厥逆而惡寒,是陽亡于表,寒盛于裡也,故主四逆湯,溫經以勝寒,回陽而斂汗也。

     【集注】方有執曰:大汗出,陽虛而表不固也;熱不去,言邪不除也;内拘急四肢疼者,亡津液而骨氣不利也;下利厥逆,惡寒亡陽,而陰寒内甚也。

     程知曰:言大汗後下利厥逆,急宜回陽也。

    大汗出而熱不去,正恐真陽飛越,若内拘急,四肢痛,更加下利,厥逆,惡寒,則在裡,純是陰寒矣。

     程應旄曰:此證大汗出熱不去,何為不在亡陽死證之列?不知亡陽由于汗不止而陽亡,此證内拘急,四肢疼,是汗已止,陽未亡而惡寒,故可行溫法也。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注】大汗出汗不收者,桂枝加附子湯證也。

    大下利,利不止者,理中加附子湯證也。

    今大汗出,又大下利不止,而更見厥冷,乃陽亡于外,寒盛于中,非桂枝理中之所能治矣,當與四逆湯急回其陽,以勝其陰,使汗利止而厥冷還,則猶可生也。

    以上三條,皆厥陰少陰同病,因少陰寒甚,故俱從少陰主治也。

     【集注】喻昌曰:此證無外熱相錯,其為陰寒易明,然既雲大汗大下,則陰津亦亡,但此際不得不以救陽為急,陽回方可徐救其陰也。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注】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有陰無陽也。

    雖用附子四逆輩,恐陽不能急回,宜急灸厥陰以通其陽。

    若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手足不溫反微喘者,乃無氣以續之喘,是陽氣上脫也,故主死。

     【集注】方有執曰:其喘必息短而聲不續,乃陽氣衰絕也。

     程知曰:少陰下利,厥逆無脈,服白通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厥陰下利,厥逆脈絕,用灸法,時脈還者生,不還者死。

    可見求陽氣者,非泛然求之于無何有之鄉也。

    必兩腎之中有幾微可續,然後可借溫灸為鸾膠耳!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注】傷寒發熱下利而厥,反煩躁不得卧者,乃寒盛于中,孤陽擾亂也。

    或發熱下利至甚,厥逆不止,即不煩躁,亦為表陽外散,裡陽内脫,故均死也。

     【集注】成無己曰:傷寒發熱,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陽氣虛也;躁不卧,病勝髒也,故死。

    《金匮要略》雲: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五髒氣絕于内者,下利不禁。

    傷寒發熱,為邪獨甚,下利至甚,厥不止,為腑髒氣絕,故死。

     程知曰:厥陰病,但發熱即不死,以發熱則邪出于表,而裡證自除。

    若外發熱而内厥逆,下利不止,且至煩躁不解,則發熱又為陽氣外散之候,而主死矣。

     張璐曰:躁不得卧,腎中陽氣越絕之象也。

    大抵下利而手足厥冷者,皆為危候,以四肢為諸陽之本故也。

     加以發熱躁不得卧,不但虛陽發露,而真陰亦已消盡無餘矣,安得不死乎?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注】厥陰嘔而脈弱,大便多利,今小便複利,雖身有微熱,而又見厥冷,是邪既上逆,而下焦虛寒不固,為陰進陽退之象,故為難治。

    以四逆湯主之者,急壯其陽也,陽回則可望生矣。

     【集注】方有執曰:脈弱雖似邪衰,而小便複利,則是裡屬虛寒也。

    故曰:見厥者難治。

    以身之有微熱,故雖厥猶可以四逆湯救其陽,使之複也。

     程知曰:言嘔而厥者,宜溫其下也。

    嘔者,邪氣上逆也。

    脈弱小便利,虛寒見于下也。

    身有微熱,當為陽邪在表,然見厥逆,則為陰盛于裡,而微陽有不能自存之憂也。

     汪琥曰:按諸條厥利證,皆大便利。

    此條以嘔為主病,獨小便利而見厥,前後不能關鎖,用四逆湯以附子散寒,下逆氣,助命門之火,上以除嘔,下以止小便,外以回厥逆也。

     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注】太陰有吐食而無嘔也;少陰有欲吐不吐,咳而嘔也;厥陰之厥而嘔,嘔而吐蛔也。

    今幹嘔者,有聲無物之謂也;吐涎沫者,清涎冷沫随嘔而出也,此由厥陰之寒,上幹于胃也。

    三陽有頭痛,必兼身熱,至于太陰、少陰二經,皆無頭痛。

    惟厥陰與督脈會于巅,故有頭痛而無身熱也。

    此少陽不解,傳入厥陰,陰邪上逆,故嘔而頭痛也。

    以吳茱萸湯主之,從厥陰本治也。

     【集注】程知曰:此言嘔而頭痛者,宜溫中而降逆也。

     張錫駒曰:嘔者,有聲有物者也;吐者,吐出其物也。

    故有幹嘔,而無幹吐。

    今幹嘔吐涎沫者,涎沫随嘔而吐出也。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注】心煩而嘔者,内熱之嘔也;渴而飲水嘔者,停水之嘔也。

    今嘔而有膿者,此必内有癰膿,故曰不可治,但俟嘔膿盡自愈也。

    蓋癰膿腐穢欲去而嘔,故不當治。

    若治其嘔,反逆其機,熱邪内壅,阻其出路,使無所洩,必緻他變,故不可治嘔,膿盡則熱随膿去,而嘔自止矣。

     【集注】汪琥曰:肺胃成癰,由風寒蘊于經絡,邪郁于肺,或入胃腑,變而為熱,熱甚則氣瘀血積而為癰。

    癰者,壅也,言熱毒壅聚而成膿也。

     鄭重光曰:邪熱上逆,結為内癰,肺胃之癰是也。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注】厥陰中風,該傷寒而言也。

    脈微,厥陰脈也。

    浮,表陽脈也。

    厥陰之病,既得陽浮之脈,是其邪已還于表,故為欲愈也。

    不浮則沉。

    沉,裡陰脈也。

    是其邪仍在于裡,故為未愈也。

     【集注】成無己曰:脈浮,為邪氣還表作汗之兆,故雲:欲愈。

    不浮則邪氣深入,正多變證,故雲:未愈。

     方有執曰:風脈當浮,以厥陰本微緩不浮,故微浮則邪見還表,為欲愈也。

     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

     【注】醜、寅、卯三時,厥陰風木乘旺之時也。

    正氣得其旺,則邪自退,故病解。

     【集注】方有執曰:厥陰之解,自寅卯而終;少陽之解,自寅卯而始。

    蓋寅為陽初動,陰尚強,卯為天地辟,陰陽分,所以二經同旺,其病之解,由此而終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