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證矣。

    有此四字,始與下文反與黃芩湯之義相屬。

     【注】傷寒脈數,六七日,厥而下利,熱厥下利也,當與黃芩湯徹其熱。

    今傷寒脈遲,六七日,厥而下利,寒厥下利也,當與理中湯溫其寒。

    而反與黃芩湯複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

    乃胃氣将絕,求食以救,終無補于胃也,故曰必死。

     【集注】方有執曰:反者,言不順于道也。

    黃芩湯,寒藥也。

    徹,亦除也。

    應,亦當也。

    反能食者,胃欲絕引食以自救也。

    中,以胃言。

    死,謂萬物無土不生也。

     程知曰:言脈遲為寒,不宜更用寒藥,以緻有除中之變也。

    中氣為陰寒革除,則胃中無根之陽氣将欲盡除,而求救于食,故為死證。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注】厥逆,陰也。

    發熱,陽也。

    先厥後發熱,而利必自止者,是陰退而陽進也。

    見厥複利者,是陽退而陰進也。

    熱多厥少,病雖甚者亦可愈;厥多熱少,病雖微者亦轉甚。

    可知厥熱,乃陰陽進退生死之機也。

     【集注】汪琥曰:厥陰者,陰之盡。

    厥陰之經,陽氣甚微,故不論陰陽二證,寒熱之邪,但至其經,無有不發厥者。

    蓋厥即為逆,起于手足,今曰先厥者,此初起便厥。

    厥即下利發熱者,則陽氣複而利必自止也。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

    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注】此承上條而詳辨之,以出其證也。

    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厥回利止,其熱若退,為欲愈也。

    若厥回利止,其熱不退,而反汗出者,是厥陰病從陽化熱,其邪上循本經之脈,故咽喉痛痹也。

    若厥回發熱,無汗利不止者,是厥陰邪熱因利下迫,傷及脈中之血,故必便膿血也。

    便膿血者,其喉不痹,謂熱邪下利,而不複上病咽痛也。

    可知下利止,其喉為痹者,謂熱邪已上,病咽痛,即不複病下利也。

     【集注】喻昌曰:先厥後熱下利止,其病為欲愈矣。

    乃反汗出咽中痛,是熱邪有餘,上攻咽喉而為痹也。

     既發熱雖無汗,為其陽已回,所以利亦必自止,若不止,則無汗明系邪不外出,熱郁在裡,必主便膿血也。

    便膿血者,其喉不痹,見熱邪在裡,即不複在表,在下,即不複在上也。

     汪琥曰:咽中痛者,此熱傷上焦氣分也。

    痹者,閉也。

    咽中痛甚,其喉必閉而不通,以厥陰經循喉嚨之後,上入颃颡故也。

    無汗利不止,便膿血者,此熱傷下焦血分也。

    熱邪注下,則不幹上,故曰:其喉不痹。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

    設複緊,為未解。

     【注】厥陰下利脈數,熱利也。

    若熱微汗出,知邪微欲解,下利必自止,故令自愈也。

    設脈複緊,為表邪猶盛,未能解也。

     【集注】成無己曰:下利,陰病也。

    脈數,陽脈也。

    陰病見陽脈者生。

    微熱汗出,陽氣得通也,利必自愈。

     諸緊為寒,設複脈緊,寒邪猶盛,故雲:未解。

     沈明宗曰:數條乃指厥而下利便膿血者。

    或見實大、浮數、微弱、沉澀、弦緊、洪長諸脈,當分虛、實、寒、熱,即知欲愈未愈,真為察病之微旨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注】厥陰下利,有大熱而渴,脈強者,乃邪熱俱盛也。

    今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是邪熱衰也,邪熱既衰,故可令自愈也。

     【集注】方有執曰:微熱,陽漸回也。

    渴,内燥未複也。

    脈弱,邪退也。

    令自愈,言不須治也。

     程知曰:下利以陽複邪微為愈。

    微熱而渴,證已轉陽,脈弱則邪氣已退,故不治自愈。

    若下利大熱脈盛,又是逆候矣。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

    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注】此承上條互言,以詳其變也。

    下利脈數而渴者,是内有熱也,若身無熱,其邪已衰,亦可令自愈也。

     設下利脈數而渴,日久不瘥,雖無身熱,必圊膿血,以内熱傷陰故也。

     【集注】方有執曰:脈數與上文微熱互相發明。

     程應旄曰:脈數而渴,陽勝陰矣,故亦令自愈。

    若不瘥,則陰虛熱入,經所雲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是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注】厥陰熱利,寸脈當沉數,今寸脈反浮數,是熱在外而不在内也。

    尺中自澀者,是在外之熱不解,乘下利入裡,傷及其陰,熱與血瘀,必圊膿血也。

     【集注】喻昌曰:脈見浮數,若是邪還于表,則尺脈自和,今尺中自澀,乃熱邪抟結于陰分,雖寸口得陽脈,究竟陰邪必走下竅,而便膿血也。

     汪琥曰:此條乃下利變膿血之候也。

    熱利而得數脈非反也,得浮脈則為反矣。

    此條論無治法,宜以仲景黃芩湯代之。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

    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注】此詳申上條,下利圊膿血之證脈也。

    脈沉,主裡。

    脈弦,主急。

    下重,後重也。

    下利、脈沉弦,故裡急後重也。

    凡下利之證,發熱脈大者,是邪盛,為未止也。

    脈微弱數者,是邪衰,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也。

     由此可知滞下脈大身熱者,必死也。

     【集注】喻昌曰:下利而脈沉弦,主裡急後重,成滞下之證,即今所稱痢證也。

    脈大者,即沉弦中之大,脈微弱數者,即沉弦中之微弱數也。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以出其治也。

    下利欲飲水者,熱利下奪津液,求水以濟幹也。

    熱利下重者,熱傷氣滞,裡急後重,便膿血也。

    二者皆以白頭翁湯主之者,以其大苦大寒,寒能勝熱,苦能燥濕也。

     【集注】程知曰:按少陰自利而渴,亦有虛而引水自救者。

    猶當以小便之赤白,脈之遲數辨之。

    此言熱邪内結者也。

    熱邪内結而緻下重,故純用苦寒以勝熱而濃腸也。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三兩)黃連(去須,三兩)黃柏(去皮,三兩)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方解】三陰俱有下利證。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

    惟厥陰下利,屬于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谷;屬于熱者,消渴下利,下重便膿血也。

    此熱利下重,乃火郁濕蒸,穢氣奔逼廣腸,魄門重滞而難出,即《内經》所雲:暴注下迫者是也。

    君白頭翁,寒而苦辛;臣秦皮,寒而苦澀。

    寒能勝熱,苦能燥濕,辛以散火之郁,澀以收下重之利也。

    佐黃連清上焦之火,則渴可止;使黃柏瀉下焦之熱,則利自除也。

    治厥陰熱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之苦以瀉火,以苦燥之,以辛散之,以澀固之,是謂以寒治熱之法;久利則用烏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雜以溫補,是謂逆之從之,随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注】傷寒下利,日十餘利,正氣虛也,其脈當虛,今反實者,邪氣盛也。

    正虛邪盛,故主死也。

     【集注】成無己曰:下利裡虛也,脈當微弱,反實者,病勝髒也,故死。

    脈不應病,此之謂也。

     鄭重光曰:脈實則胃氣失和緩之狀,而真髒之脈獨見,邪盛正脫矣。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注】傷寒六七日,邪傳厥陰之時也,厥而不利,是陰邪未盛,若便發熱,尚在不死。

    今六七日不利,忽而下利,發熱汗出不止者,是陰盛于中,而陽亡于外,故為有陰無陽也,其死可知矣。

     【集注】方有執曰:發熱而利,裡陰内盛也,故曰有陰。

    汗出不止,表陽外絕也,故曰無陽。

     程知曰:言暴下利汗出,為亡陽死證也。

    六七日不利,忽發熱而利下,至于汗出不止,渾是外陽内陰,真陽頃刻無存矣。

     汪琥曰:寒中厥陰至六七日,當亦厥六七日矣,不言厥者,省文也。

    厥則當利不利者,陽氣未敗,猶能與邪相支吾也,若至發熱,即利者亦當止。

    今則發熱與利,驟然并至,加之汗出不止,則知其熱非陽回而熱,乃陽脫而熱,故兼下利而汗出不止也。

     張令韶曰:厥陰病發熱不死,發熱亦死者有三證:一在躁不得卧,一在厥不止,一在汗出不止。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注】此詳申上條,發熱而厥之義也。

    發熱而厥至七日,若厥回利止,則可以自解矣。

    今發熱而厥至七日,下利不止者,為難治也。

    蓋上條有陰無陽故主死,此條陰盛而陽不複,故為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