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日小便利,其色白者,此邪熱已去也;欲得食,其胃已和也;熱去胃和,陰陽自平,所以其病為愈也。

    若小便不利而色赤,厥不微而甚,不惟默默而且煩,不但不欲食,更嘔而胸脅滿,此熱未除而且深也,即論中厥深熱亦深之證也。

    熱深不除,久持陰分,後必便血也,所謂數日者,猶曰連日也。

     【集注】王肯堂曰:設未欲食,宜幹姜甘草湯。

    嘔而胸脅煩滿者,少陽證也。

    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邪幹其腑,故嘔而胸脅煩滿,肝主血,故後必便血。

     方有執曰:熱少厥微,邪淺也,所以手足不冷,而但指頭寒。

    默默,謂無言也。

    不欲食,厥陰之脈挾胃也。

     煩躁則内熱,故以小便辨之。

    欲食,邪退而胃回也。

    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厥陰脈挾胃貫膈布脅肋也。

    便血,陰邪必走下竅也。

     林瀾曰:于熱厥,言指頭寒。

    于寒厥微者,言手足寒。

    甚者,言四逆。

    厥逆輕重淺深,當細味之。

     汪琥曰: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

    郭雍雲:熱不除而便血,可用犀角地黃湯。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

    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

    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注】傷寒一二日即厥,四五日仍厥不已者,是陰盛陽衰之寒厥也。

    寒厥者,即髒厥也。

    若一二日厥,至四五日而熱;或一二日熱,至四五日而厥,前厥後熱,前熱後厥,是陰陽互為勝複之熱厥也。

    熱厥者,即陽厥也。

    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此厥乃應下之熱厥,非當溫散之寒厥也。

    若誤為寒厥而反溫散之,則助其熱上攻,必口傷爛赤也。

     【集注】成無已曰:經雲:諸四逆者不可下之。

    至此又雲“應下”,最宜詳審。

    先賢謂熱厥手足雖厥冷,而或有溫時,手足雖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

    戴元禮又以指甲之暖冷、紅青,别厥證之寒熱,皆慎之至也。

     汪琥曰:此條乃傳經邪熱,陽極似陰之證。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言傷寒在一二日之時本發熱,至四五日後而厥者,乃邪傳厥陰之候也。

    必發熱者,言病患四肢及肌表雖厥,而軀殼以内必發熱也。

    前熱者後必厥,乃申明一二日為前,四五日為後,以見熱極必發厥也。

    陽邪深伏,應須以苦寒之藥下去其熱,使陰氣得伸,則陰陽平,四肢和順而不厥矣。

    粗工見厥,認以為寒,而反用辛溫之藥,辛溫皆升,引熱上行,必口傷爛赤,以厥陰之脈循頰裡環唇内故也。

     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勁,邪結在胸中。

    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注】病患手足厥冷,其脈微而細,是寒虛也。

    寒虛者可溫可補。

    今脈乍緊勁,是寒實也。

    寒實者宜溫宜吐也。

    時煩吐蛔,饑不能食,乃病在胃中也;今心中煩滿,饑不能食,是病在胸中也。

    寒飲實邪壅塞胸中,則胸中陽氣為邪所遏,不能外達四肢,是以手足厥冷,胸滿而煩,饑不能食也。

    當吐之,宜瓜蒂散湧其在上之邪,則滿可消,而厥可回矣。

     【集注】喻昌曰:此與太陽之結胸迥殊,其脈乍緊,其邪亦必乍結,故用瓜蒂散湧載其邪而出,斯陽邪仍從陽解耳!程應旄曰:手足厥冷,邪氣内阻。

    脈乍緊,緊而不常,往來中倏忽一見也。

     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

     【注】傷寒脈微細,身無熱,小便清白而厥者,是寒虛厥也,當溫之。

    脈乍緊,身無熱,胸滿而煩厥者,是寒實厥也,當吐之。

    脈實,大小便閉,腹滿硬痛而厥者,熱實厥也,當下之。

    今脈滑而厥,滑為陽脈,裡熱可知,是熱厥也。

    然内無腹滿痛不大便之證,是雖有熱而裡未實,不可下而可清,故以白虎湯主之。

     【集注】程應旄曰:脈滑而厥,乃陽實拒陰之厥,白虎湯涼能清裡,而辛可解表,故當舍證而從脈也。

     林瀾曰:熱厥亦有不同,如傳邪入腑,秘結不通,燥矢在内,非下不可者,以承氣治之之證是也。

    若火極似水,裡有大熱,而大便不閉,無燥糞可除者,滑則裡熱已深,厥則邪陷已極,非以白虎滌其極熱,則亢甚之陽,何以清耶!吳人駒曰:厥,因陽氣不相順接,其脈當見陰象。

    脈滑為氣有餘,是陽盛于内,格陰于外,内則實熱,外而假寒者也。

    白虎以清解實熱,則厥自解矣。

    辨之之法,冷必不甚,浮而近之則冷,按之肌骨之下,則反熱矣。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注】傷寒陰證見陽脈者,雖困無害,無甯俟之也。

    今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而曰可灸之者,蓋以欲溫則有陽脈之疑,欲清則有陰厥之礙也。

    夫證脈無寒熱之确據,設以促之一陽脈清之,惟恐有誤于脈,或以厥之一陰證溫之,又恐有誤于證,故設兩可之灸法,斯通陽而不助熱,回厥而不傷陰也。

     【集注】喻昌曰:傷寒脈促,則陽氣可知,更加手足厥逆,其陽必為陰所格拒而不能返,故宜灸以通陽也。

     張璐曰:手足厥逆,本當用四逆湯,以其脈促,知為陽氣内阻,而非陽虛,故但用灸以通其陽,不用溫經以助陽也。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複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複厥五日,其病為進。

    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注】傷寒邪在厥陰,陽邪則發熱,陰邪則厥寒,陰陽錯雜,互相勝複,故或厥或熱也。

    傷寒發熱四日,厥亦四日,是相勝也。

    今厥反三日,複熱四日,是熱多厥少,陽勝陰退,故其病當愈也。

    當愈不愈,熱仍不止,則熱郁于陰,其後必便膿血也。

    若厥四日,熱反三日,則厥多熱少,陰勝陽退,故為病進也。

     【集注】程知曰:此即厥熱往複之機。

    知陰陽進退之義,明厥證所重在陽,則厥陰之大旨昭然矣。

     張璐曰:太陽以惡寒發熱為病進,恐其邪氣傳裡也;厥陰以厥少熱多為病退,喜其陰盡陽複也。

     程應旄曰:厥陰、少陽,一髒一腑。

    少陽在三陽為盡,陽盡則陰生,故有寒熱之往來;厥陰在三陰為盡,陰盡則陽生,故有厥熱之勝複。

    凡遇此證,不必論其來自三陽、起自三陰,隻論厥與熱之多少。

    熱多厥少,知為陽勝,陽勝病當愈;厥多熱少,知為陰勝,陰勝病日進。

    熱在後而不退,則為陽過勝,過勝而陰不能複,遂有便血諸熱證;厥在後而不退,則為陰過勝,過勝而陽不能複,遂有亡陽諸死證。

    所以調停二者治法,須合乎陰陽進退之機,陽勝宜下,陰勝宜溫。

    若不圖之于早,坐令陰竭陽亡,其死必矣。

     吳人駒曰:《内經》言,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

    熱雖甚不死,是傷寒以熱為貴也。

    然熱不及者病,太過者亦病。

    故此二節,論寒熱之多少,以明不可太過與不及也。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

    恐暴熱來,出而複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複發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按】不發熱者之“不”字,當是“若”字。

    若是“不”字,即是除中,何以下接“恐暴熱來出而複去”之文也?【注】熱而不厥為陽,厥而不熱為陰。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亦六日,至七日仍發熱而不厥者,是陽來複,當自愈也。

    今厥九日,較熱多三日,是陰勝陽,故下利也。

    凡厥利者,中必寒,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恐是陰邪除去胃中陽氣,而為除中之病也。

    恐者,疑而未定之辭也。

    故以索餅試之:食後不發熱,則為除中;若發熱,知胃氣尚在,則非除中,可必愈也。

    若食後雖暴發熱,恐熱暫出而複去,仍是除中,故必俟之三日,其熱續在不去,與厥相應,始可期之旦日夜半愈也。

    若俟之三日後,雖熱不罷而亦不愈,且脈猶數者,此為熱氣有餘,留連營衛,必發癰膿也。

     【集注】方有執曰:食,飼也。

    索,常也。

    謂以素常所食之餅飼之也。

    一說無肉曰索,謂不令犯食禁也。

     旦日,明日平旦,朝而陽長之時也;夜半,陰盡陽生之時也,數以候熱。

    癰膿者,厥陰主血,血熱持久則壅瘀,壅瘀則腐化,故可必也。

     吳人駒曰:除者,去也;中者,中氣也。

    乃中氣除去,欲引外食以自救也。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複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按】“傷寒脈遲,六七日”之下,當有“厥而下利”四字,若無此四字,則非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