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滿,補中降逆也。
【集注】成無己曰:吐後脹滿,與下後脹滿,皆為實者,言邪氣乘虛入裡而為實也。
發汗後則外已解,腹脹滿知非裡實,由太陰不足,脾氣不通,故壅而為滿也。
與此湯和脾胃而降逆氣宜矣。
汪琥曰:此條乃汗後氣虛腹脹滿,其人雖作脹滿而内無實形,所以用人參、炙甘草等甘溫補藥無疑也。
張錫駒曰:此言發汗而傷其脾氣也。
脾主腹,故腹滿為太陰主病。
發汗後而腹脹滿,則知其人脾氣素虛,今脾氣愈虛,則不能轉輸,濁氣不降,清氣不升,而脹滿作矣。
濃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濃樸(炙,去皮,半斤)生姜(切,半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二兩)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此詳申上條,互發其義,以别其治也。
發汗後表已解,腹滿不痛者,乃腹滿時減,減複如故之虛滿也,當溫之,濃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也。
今發汗後表不解,腹滿大痛者,乃腹滿不減,減不足言之實滿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蓋以裡急,先攻裡後和表也。
【集注】喻昌曰:“減不足言”四字,形容腹滿如繪。
見滿至十分,即減去一二分,不足殺其勢也。
此所以縱有外邪末解,而當下無疑耳!程應旄曰:下之而腹滿如故,即減去一二分,算不得減。
下之不妨再下,必當以減盡為度也。
劉宏璧曰:太陰無可下之法也,設在經則各經已無可下之理,在髒則太陰尤無受下之處,桂枝加大黃湯安能無疑乎?不知脾與胃相表裡也,太陽誤下,太陰受邪,适胃有宿食,則脾因胃之實而實,亦即因太陽之邪而痛矣。
既大滿大痛,已成胃實,又非此湯之所能治,故宜大承氣湯也。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注】太陰經病,脈當浮緩;太陰髒病,脈當沉緩。
今邪至太陰,脈浮不緩者,知太陽表邪猶未全罷也。
故即有吐利不食,腹滿時痛一二證,其脈不沉而浮,便可以桂枝發汗,先解其外,俟外解已再調其内可也。
于此又可知論中,身痛腹滿下利,急先救裡者,脈必不浮矣。
【集注】王肯堂曰:病在太陽脈浮無汗,宜麻黃湯。
此脈浮當亦無汗,而不言者,謂陰不得有汗,不必言也,不用麻黃湯而用桂枝湯。
蓋以三陰兼表病者,俱不當大發汗也,須識無汗亦有用桂枝者。
程知曰:此言太陰宜散者也。
太陰病,謂有腹痛下利證也。
太陽脈,尺寸俱浮,今脈浮則邪還于表可知矣,故宜用桂枝解散。
不用麻黃者,陰病不得大發其汗也,桂枝湯有和裡之意焉。
程應旄曰:此太陰中之太陽也,雖有裡病,仍從太陽表治,方不引邪入髒。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注】本太陽中風病,醫不以桂枝湯發之而反下之,因而邪陷入裡,餘無他證,惟腹滿時痛者,此屬太陰裡虛痛也,故宜桂枝加芍藥湯以外解太陽之表,而内調太陰之裡虛也。
若大滿實痛,則屬太陰熱化,胃實痛也,故宜桂枝加大黃湯以外解太陽之表,而内攻太陰之裡實也。
【集注】趙嗣真曰:太陰腹滿證有三:有次第傳經之邪,有直入中寒之邪,有下後内陷之邪,不可不辨。
喻昌曰:太陽病之誤下,其變皆在胸脅以上。
此之誤下而腹滿時痛,無胸脅等證,則其邪已入陰位,所以屬在太陰也。
仍用桂枝解肌之法,以升發太陽之邪,倍芍藥者以調太陰之氣,本方不增一藥,斯為神耳!大實、大滿宜從急下,然陽分之邪初陷太陰,未可峻攻,但于桂枝湯中少加大黃,七表三裡,以分殺其邪,與大柴胡湯同其義也。
程應旄曰:誤下太陽而成腹滿時痛,太陰之證見矣。
然表邪内陷,留滞于太陰,非髒寒病也。
仍用桂枝湯升發陽邪,但倍芍藥以調和之。
倘大實而痛,于證似可急下,然陰實而非陽實,仍從桂枝例升發陽邪,但加大黃以破結滞之物,使表裡兩邪各有去路,則寒随實去,不溫而自溫矣。
然此二證雖屬之太陰,實從太陽傳來,則脈必尚浮可知。
桂枝加芍藥湯方 于桂枝湯方内,更加芍藥三兩,随前共六兩,餘根據桂枝湯法。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
【集注】成無己曰:吐後脹滿,與下後脹滿,皆為實者,言邪氣乘虛入裡而為實也。
發汗後則外已解,腹脹滿知非裡實,由太陰不足,脾氣不通,故壅而為滿也。
與此湯和脾胃而降逆氣宜矣。
汪琥曰:此條乃汗後氣虛腹脹滿,其人雖作脹滿而内無實形,所以用人參、炙甘草等甘溫補藥無疑也。
張錫駒曰:此言發汗而傷其脾氣也。
脾主腹,故腹滿為太陰主病。
發汗後而腹脹滿,則知其人脾氣素虛,今脾氣愈虛,則不能轉輸,濁氣不降,清氣不升,而脹滿作矣。
濃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濃樸(炙,去皮,半斤)生姜(切,半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二兩)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此詳申上條,互發其義,以别其治也。
發汗後表已解,腹滿不痛者,乃腹滿時減,減複如故之虛滿也,當溫之,濃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也。
今發汗後表不解,腹滿大痛者,乃腹滿不減,減不足言之實滿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蓋以裡急,先攻裡後和表也。
【集注】喻昌曰:“減不足言”四字,形容腹滿如繪。
見滿至十分,即減去一二分,不足殺其勢也。
此所以縱有外邪末解,而當下無疑耳!程應旄曰:下之而腹滿如故,即減去一二分,算不得減。
下之不妨再下,必當以減盡為度也。
劉宏璧曰:太陰無可下之法也,設在經則各經已無可下之理,在髒則太陰尤無受下之處,桂枝加大黃湯安能無疑乎?不知脾與胃相表裡也,太陽誤下,太陰受邪,适胃有宿食,則脾因胃之實而實,亦即因太陽之邪而痛矣。
既大滿大痛,已成胃實,又非此湯之所能治,故宜大承氣湯也。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注】太陰經病,脈當浮緩;太陰髒病,脈當沉緩。
今邪至太陰,脈浮不緩者,知太陽表邪猶未全罷也。
故即有吐利不食,腹滿時痛一二證,其脈不沉而浮,便可以桂枝發汗,先解其外,俟外解已再調其内可也。
于此又可知論中,身痛腹滿下利,急先救裡者,脈必不浮矣。
【集注】王肯堂曰:病在太陽脈浮無汗,宜麻黃湯。
此脈浮當亦無汗,而不言者,謂陰不得有汗,不必言也,不用麻黃湯而用桂枝湯。
蓋以三陰兼表病者,俱不當大發汗也,須識無汗亦有用桂枝者。
程知曰:此言太陰宜散者也。
太陰病,謂有腹痛下利證也。
太陽脈,尺寸俱浮,今脈浮則邪還于表可知矣,故宜用桂枝解散。
不用麻黃者,陰病不得大發其汗也,桂枝湯有和裡之意焉。
程應旄曰:此太陰中之太陽也,雖有裡病,仍從太陽表治,方不引邪入髒。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注】本太陽中風病,醫不以桂枝湯發之而反下之,因而邪陷入裡,餘無他證,惟腹滿時痛者,此屬太陰裡虛痛也,故宜桂枝加芍藥湯以外解太陽之表,而内調太陰之裡虛也。
若大滿實痛,則屬太陰熱化,胃實痛也,故宜桂枝加大黃湯以外解太陽之表,而内攻太陰之裡實也。
【集注】趙嗣真曰:太陰腹滿證有三:有次第傳經之邪,有直入中寒之邪,有下後内陷之邪,不可不辨。
喻昌曰:太陽病之誤下,其變皆在胸脅以上。
此之誤下而腹滿時痛,無胸脅等證,則其邪已入陰位,所以屬在太陰也。
仍用桂枝解肌之法,以升發太陽之邪,倍芍藥者以調太陰之氣,本方不增一藥,斯為神耳!大實、大滿宜從急下,然陽分之邪初陷太陰,未可峻攻,但于桂枝湯中少加大黃,七表三裡,以分殺其邪,與大柴胡湯同其義也。
程應旄曰:誤下太陽而成腹滿時痛,太陰之證見矣。
然表邪内陷,留滞于太陰,非髒寒病也。
仍用桂枝湯升發陽邪,但倍芍藥以調和之。
倘大實而痛,于證似可急下,然陰實而非陽實,仍從桂枝例升發陽邪,但加大黃以破結滞之物,使表裡兩邪各有去路,則寒随實去,不溫而自溫矣。
然此二證雖屬之太陰,實從太陽傳來,則脈必尚浮可知。
桂枝加芍藥湯方 于桂枝湯方内,更加芍藥三兩,随前共六兩,餘根據桂枝湯法。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