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全篇
六氣之邪,感人雖同,人受之而生病各異者,何也?蓋以人之形有濃薄,氣有盛衰,髒有寒熱,所受之邪,每從其人之髒氣而化,故生病各異也。
是以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或從寒化,或從熱化。
譬諸水火,水盛則火滅,火盛則水耗,物盛從化,理固然也。
誠知乎此,又何疑乎?陽邪傳陰,變寒化熱,而遂以為奇耶!自後漢迄今,千載以來,皆謂三陰寒邪不傳,且以傷寒傳經陰邪,謂為直中,抑知直中乃中寒之證,非傳經之邪耶!是皆未曾熟讀仲景之書,故有此誤耳!如論中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此三陽陽邪,傳入太陰,邪從陰化之寒證也。
如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此太陰寒邪,傳少陰之寒證也,如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此少陰寒邪傳厥陰之寒證也。
皆曆曆可據,豈得謂傷寒陰不相傳,無陽從陰化之理乎?夫太陰濕土,純陰之髒也,故病一入太陰,則邪從陰化者多,從陽化者少。
從陰化者,如論中腹滿,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溫,時腹自痛,宜服理中、四逆輩者是也。
從陽化者,如論中發汗後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腹滿大實痛者,宜桂枝加大黃湯主之者是也。
蓋脾與胃同處腹中,故腹滿、腹痛兩皆有之。
然腹滿為太陰主病,心下滿為陽明主病,其陽明亦有腹滿者,以陽明腹滿與熱同化,故必有潮熱、自汗、不大便之證,而不似太陰與濕同化,有發黃、暴煩、下利穢腐之證也。
誠能更于腹之時痛,大實痛,腹滿痛處,詳審虛實,斟酌溫下,則了無餘義矣。
故以此括之,自知太陰之要法也。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按】吳人駒曰:“自利益甚”四字,當在“必胸下結硬”句之下,其說甚是。
若在“吐食不下”句之下,則是已吐食不下,而自利益甚矣。
仲景複曰若下之,無所謂也。
【注】太陰,脾經也,甚脈布胃中,絡于嗌。
寒邪傳于太陰,故腹滿時腹自痛,寒邪循脈犯胃,故吐食不下,此太陰裡虛,邪從寒化之證也,當以理中、四逆輩溫之。
若腹滿嗌幹,不大便,大實痛,始為太陰裡實,邪從熱化之證,當以桂枝加大黃湯下之矣。
若以太陰虛寒之滿痛,而誤認為太陰實熱之滿痛而下之,則寒虛相抟,必變為髒結痞硬,及自利益甚矣。
此太陰病全篇之提綱,後凡稱太陰病者,皆指此證而言也。
【集注】程應旄曰:陽邪亦有腹滿,得吐則滿去而食可下者,今腹滿而吐,食不下,則滿為寒脹,吐為寒格也。
陽邪亦有下利腹痛,得利則痛随利減者,今下利而時腹自痛,則利為寒利,痛為寒痛也。
曰胸下陰邪結于胸下之陰分,異于陽邪結胸之在胸,且按之而痛也。
曰結硬,無陽以化氣則為堅陰,異于痞之濡而軟也。
彼皆陽從上陷而阻留,此則陰從下逆而不歸,寒熱大别也。
吳人駒曰:自利有時,而腹自痛,非若積蓄而常痛者,若以諸痛為實,從而下之,其滿益甚,必令胸下皆為結硬,而自利益甚矣。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注】傷寒四五日,邪入太陰之時也。
腹中痛,若不轉氣下趨者,屬陽明也。
今腹中痛,轉氣下趨少腹者,乃太陰欲作自利之候也。
此仲景示人不可以諸痛為實,而妄議下之意也。
【集注】方有執曰:腹中痛轉氣下趨者,裡虛不能守,而寒邪下迫也。
張璐曰:腹痛亦有屬火者,其痛必自下而上攻。
若痛自上而下趨者,定屬寒痛無疑。
魏荔彤曰:此重在預防下利,而非辨寒熱也。
玩“若”字、“欲”字,可見其辨寒邪者,自有别法。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注】凡自利而渴者,裡有熱,屬陽也。
若自利不渴,則為裡有寒,屬陰也。
今自利不渴,知為太陰本髒有寒也,故當溫之。
四逆輩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湯而言也。
【集注】程知曰:言太陰自利為寒,宜溫者也。
少陰屬腎水,熱入而耗其水,故自利而渴。
太陰屬脾土,寒入而從其濕,則不渴而利,故太陰自利當溫也。
程應旄曰:三陰同屬髒寒,少陰、厥陰有渴證,太陰獨無渴證者,以其寒在中焦,總與龍雷之火無涉。
少陰中有
是以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或從寒化,或從熱化。
譬諸水火,水盛則火滅,火盛則水耗,物盛從化,理固然也。
誠知乎此,又何疑乎?陽邪傳陰,變寒化熱,而遂以為奇耶!自後漢迄今,千載以來,皆謂三陰寒邪不傳,且以傷寒傳經陰邪,謂為直中,抑知直中乃中寒之證,非傳經之邪耶!是皆未曾熟讀仲景之書,故有此誤耳!如論中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此三陽陽邪,傳入太陰,邪從陰化之寒證也。
如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此太陰寒邪,傳少陰之寒證也,如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此少陰寒邪傳厥陰之寒證也。
皆曆曆可據,豈得謂傷寒陰不相傳,無陽從陰化之理乎?夫太陰濕土,純陰之髒也,故病一入太陰,則邪從陰化者多,從陽化者少。
從陰化者,如論中腹滿,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溫,時腹自痛,宜服理中、四逆輩者是也。
從陽化者,如論中發汗後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腹滿大實痛者,宜桂枝加大黃湯主之者是也。
蓋脾與胃同處腹中,故腹滿、腹痛兩皆有之。
然腹滿為太陰主病,心下滿為陽明主病,其陽明亦有腹滿者,以陽明腹滿與熱同化,故必有潮熱、自汗、不大便之證,而不似太陰與濕同化,有發黃、暴煩、下利穢腐之證也。
誠能更于腹之時痛,大實痛,腹滿痛處,詳審虛實,斟酌溫下,則了無餘義矣。
故以此括之,自知太陰之要法也。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按】吳人駒曰:“自利益甚”四字,當在“必胸下結硬”句之下,其說甚是。
若在“吐食不下”句之下,則是已吐食不下,而自利益甚矣。
仲景複曰若下之,無所謂也。
【注】太陰,脾經也,甚脈布胃中,絡于嗌。
寒邪傳于太陰,故腹滿時腹自痛,寒邪循脈犯胃,故吐食不下,此太陰裡虛,邪從寒化之證也,當以理中、四逆輩溫之。
若腹滿嗌幹,不大便,大實痛,始為太陰裡實,邪從熱化之證,當以桂枝加大黃湯下之矣。
若以太陰虛寒之滿痛,而誤認為太陰實熱之滿痛而下之,則寒虛相抟,必變為髒結痞硬,及自利益甚矣。
此太陰病全篇之提綱,後凡稱太陰病者,皆指此證而言也。
【集注】程應旄曰:陽邪亦有腹滿,得吐則滿去而食可下者,今腹滿而吐,食不下,則滿為寒脹,吐為寒格也。
陽邪亦有下利腹痛,得利則痛随利減者,今下利而時腹自痛,則利為寒利,痛為寒痛也。
曰胸下陰邪結于胸下之陰分,異于陽邪結胸之在胸,且按之而痛也。
曰結硬,無陽以化氣則為堅陰,異于痞之濡而軟也。
彼皆陽從上陷而阻留,此則陰從下逆而不歸,寒熱大别也。
吳人駒曰:自利有時,而腹自痛,非若積蓄而常痛者,若以諸痛為實,從而下之,其滿益甚,必令胸下皆為結硬,而自利益甚矣。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注】傷寒四五日,邪入太陰之時也。
腹中痛,若不轉氣下趨者,屬陽明也。
今腹中痛,轉氣下趨少腹者,乃太陰欲作自利之候也。
此仲景示人不可以諸痛為實,而妄議下之意也。
【集注】方有執曰:腹中痛轉氣下趨者,裡虛不能守,而寒邪下迫也。
張璐曰:腹痛亦有屬火者,其痛必自下而上攻。
若痛自上而下趨者,定屬寒痛無疑。
魏荔彤曰:此重在預防下利,而非辨寒熱也。
玩“若”字、“欲”字,可見其辨寒邪者,自有别法。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注】凡自利而渴者,裡有熱,屬陽也。
若自利不渴,則為裡有寒,屬陰也。
今自利不渴,知為太陰本髒有寒也,故當溫之。
四逆輩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湯而言也。
【集注】程知曰:言太陰自利為寒,宜溫者也。
少陰屬腎水,熱入而耗其水,故自利而渴。
太陰屬脾土,寒入而從其濕,則不渴而利,故太陰自利當溫也。
程應旄曰:三陰同屬髒寒,少陰、厥陰有渴證,太陰獨無渴證者,以其寒在中焦,總與龍雷之火無涉。
少陰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