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汪琥曰:身疼痛脈沉遲,焉知非中寒證?要知此證,乃太陽傷寒發汗後身疼不止,脈變沉遲,非中寒比也。
桂枝新加湯方 桂枝(一兩)芍藥(四兩)甘草(二兩)人參(三兩)生姜(切,四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鬥二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如桂枝法。
【方解】是方即桂枝湯倍芍藥、生姜,加人參也。
汗後身疼痛,是榮衛虛而不和也,故以桂枝湯調和其榮衛。
倍生姜者,以脈沉遲榮中寒也;倍芍藥者,以榮不足血少故也;加人參者,補諸虛也。
桂枝得人參,大氣周流,氣血足而百骸理;人參得桂枝,通内聯外,補榮陰而益衛陽,表虛身疼未有不愈者也。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溫其裡,宜四逆湯。
【按】身體疼痛之下,當有“下利清谷”四字,方合當溫其裡之文。
觀太陰篇雲: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痛者,急當救裡,宜四逆湯。
此雖未下,但脈反沉,可知裡寒,必是脫簡。
【注】病發熱頭疼,凡太陽表證也。
脈當浮,今反沉,是太陽表證而得少陰裡脈也。
凡太陽、少陰表裡皆寒無汗之病,均宜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發之。
若不瘥,不下利者,更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和之;若下利清谷,即有身體疼痛之表未解,不可更汗,當溫其裡,宜四逆湯。
防其陽從陰化,變厥惕亡陽之逆,斷不可謂病在太陽,無可溫之理也。
四逆湯方 (見少陰篇)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幹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按】“傷寒”二字之下,當有“若汗”二字,蓋發汗較吐下更傷津液為多也。
時時惡風,當是時汗惡風,若非汗字,則時時惡風,是表不解,白虎湯在所禁也。
論中謂發熱無汗,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讀者細玩經文自知。
【注】傷寒,若汗、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以緻熱結表裡,時汗惡風者,結熱在表未解也;大渴舌上幹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結熱在裡已彰也。
故曰表裡俱熱,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以白虎能外解肌熱,内清裡熱也。
加人參者,因汗、吐、下後,津亡氣弱,藉此以益氣生津也。
【按】大青龍湯治太陽表裡俱熱,表多裡少,故不渴也。
白虎湯治陽明表裡俱熱,裡多表少,故大渴也。
今大渴燥煩,時汗惡風,是熱在陽明又兼太陽也。
而用白虎湯者,以陽明裡熱證多,太陽表熱證少也。
若無汗微渴,則為太陽表證多,即表裡大熱,又當用大青龍湯矣。
【集注】喻昌曰:玩此條本文,熱結在裡,表裡俱熱,已自酌量,惟熱結在裡,所以表熱不除,況加大渴飲水,安得不以清熱為急耶!程知曰:表熱者,身熱也;裡熱者,内熱也。
以汗、吐、下後不解,故邪氣乘虛結為裡熱;惟結熱在裡,所以表熱不除,有惡風證也。
大渴引飲,裡熱熾盛,安得不以白虎急解之。
石膏辛寒,能清裡熱,兼散表熱也;惟其在汗、吐、下後,故必加人參以顧其正氣也。
汪琥曰:與白虎湯加人參扶正氣,以分解内外之邪熱。
要之,此湯惟正氣虛而邪氣微者宜之;若邪氣甚者,不敢輕加人參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 (見陽明篇)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按】脈浮數之下當有“小便不利”四字,若無此四字,則為陽明内熱口燥之煩渴,白虎湯證也。
以其有小便不利煩渴,則為太陽水熱瘀結之煩渴,五苓散證也。
況無小便不利證而用五苓散,則犯重竭津液之禁矣。
太陽上編,類此證者數條,唯一條水入即吐,水不下行,故無小便不利之文,此條應有“小便不利”四字。
【注】發汗已,為太陽病已發過汗也。
脈浮數,知邪仍在表也。
若小便利而煩渴者,是初入陽明胃熱,白虎湯證也。
今小便不利而煩渴,是太陽腑病,膀胱水蓄,五苓證也。
故用五苓散,如法服之,外疏内利,表裡均得解矣。
【集注】方有執曰:已者言發汗畢,非謂表病罷也。
煩渴者,膀胱水蓄,不化津液,故用四苓以利之;浮數者,外表未除,故憑一桂以和之,所以謂五苓能兩解表裡也。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注】此申上條或渴而不煩,或煩而不渴者,以别其治也。
傷寒發汗後,脈浮數,汗出煩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曰汗出者,省文也。
渴而不煩,是飲盛于熱,故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也。
若不煩且不渴者,是裡無熱也。
惟脈浮數汗出,小便不利,是榮衛不和也,故主以茯苓甘草湯和表以利水也。
【集注】鄭重光曰:傷寒本無汗,汗因發而出也。
上條煩而渴,此條但渴不煩,裡證較輕,治亦不殊;若更不渴,則内無燥,裡病少而表證猶多也。
故用桂枝湯之三,五苓散之一,示三表一裡之意,易名曰茯苓甘草湯者,乃桂枝五苓之變制也。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生姜(切,三兩)甘草(炙,一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解】是方乃仿桂枝、五苓二方之義,小制其法也。
有脈浮數汗出之表,故主以桂枝。
去大棗、芍藥者,因有小便不利之裡,恐滞斂而有礙于癃閉也。
五苓去術、澤、豬苓者,因不渴不煩,裡飲無多,惟小便一利可愈,恐過于燥滲傷陰也。
【集解】汪琥曰:五苓散、茯苓甘草湯二方,皆太陽标本齊病,表裡兼主之劑。
何謂标?太陽之經是也。
何謂本?膀胱之腑是也。
經在表,本在裡。
五苓散,邪已入腑表證已微,故方中隻用桂枝一味以主表,其餘四味皆主裡之藥也。
茯苓甘草證,邪猶在經,裡證尚少,故方中隻用茯苓一味以主裡,其餘三味皆主表之藥也。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注】傷寒未發熱,脈多浮緊,寒盛也。
已發熱,脈多浮數,熱盛也。
均宜麻黃湯發汗則愈。
若不發汗而誤下之,不成逆壞者,必其人裡氣素實也。
故惟見失汗身重之表,誤下心悸之裡,則不可複發其汗;當待其表裡自和,自然汗出而解。
所以然者、因失汗表實,誤下裡虛,尺中脈微,表裡未諧,故不即解也。
須待其裡亦實而與表平,平則和,和則陽津陰液自相和諧,所以便自汗出而愈也。
使裡實之法,即下條用小建中湯法也。
【集注】喻昌曰:此亦先建中而後發汗之變法。
要知仲景雲:尺脈微者,不可發汗。
又雲:尺微者,不可下。
無非相人津液之奧旨,所以誤下之,脈雖浮數不改,亟宜發汗者,亦必當谛其尺脈,不可率意徑情有如此者。
張璐曰:誤下體重心悸,縱脈仍浮數,亦不可複發其汗。
設尺脈微,為裡陰素虛,尤宜戒也。
脈浮而數,熱邪已甚,将欲作汗,今誤下之,故身重心悸,當與小建中和其津液,汗出而愈。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注】傷寒二三日,未經汗下,即心悸而煩,必其人中氣素虛,雖有表證,亦不可汗之。
蓋心悸陽已微,心煩陰已弱,故以小建中湯先建其中,兼調榮衛也。
【集注】王肯堂曰: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傷寒脈弦細,屬少陽,不可汗,汗之則谵語,胃不和則煩而悸。
大抵先煩而後悸者是熱,先悸而後煩者是虛,治病必求其本者此也。
程應旄曰:可見陽去入陰,必有其先兆,善治者,急宜杜之于未萌。
心中悸而煩,則裡氣虛而陽為陰襲,建中湯補虛和裡,保定中州,以資氣血為主。
雖悸與煩,皆小柴胡湯中兼見之證,而得之二三日,裡證未必即具,小柴胡湯非所宜也。
魏荔彤曰:建中者治其本也。
與建中後,徐審其在表,則仍當發汗,以中州既建,雖發汗陽亦不緻亡矣。
審其傳裡,則應下之,以中州既建,雖下陽亦不緻陷矣。
所謂急則從标,而緩則從本也。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生姜(切,三兩)膠饴(一升)大棗(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方解】是方也,即桂枝湯倍芍藥加膠饴也。
名曰小建中者,謂小小創建中氣也。
蓋中氣雖虛,表尚未和,不敢大補,故仍以桂枝和營衛,倍芍藥加膠饴,調建中州,而不啜稀粥溫覆令汗者,其意重在心悸中虛,而不在傷寒之表也。
中州創建,營衛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悸煩可除矣。
嘔家不可用,謂凡病嘔者不可用,恐甜助嘔也。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注】心動悸者,謂心下築築,惕惕然動而不自安也。
若因汗下者多虛,不因汗下者多熱,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屬飲,厥而下利者屬寒,今病傷寒,不因汗下而心動悸,又無飲熱寒虛之證,但據結代不足之陰脈,即主以炙甘草湯者,以其人平日血氣衰微,不任寒邪,故脈不能續行也。
此時雖有傷寒之表未罷,亦在所罔顧,總以補中生血複脈為急,通行營衛為主也。
【集注】成無己曰:脈之動而中止,能自還者,名曰結;不能自還者,名曰代,由血氣虛衰,不能相續也。
程知曰:此又為議補者,立變法也。
曰傷寒,則有邪氣未解也。
心主血;曰脈結代,心動悸,則是血虛而真氣不相續也。
故峻補其陰以生血,更通其陽以散寒,無陽則無以绾攝微陰,故方中用桂枝湯去芍藥,而漬以清酒,所以挽真氣于将絕之候,而避中寒于脈弱之時也。
觀小建中湯,而後知傷寒有補陽之方;觀炙甘草湯,而後知傷寒有補陰之法也。
程應旄曰:此又以脈論,邪氣留結曰結,正氣虛衰曰代。
傷寒見此,而加以心動悸,乃真氣内虛,故用炙甘草湯,益陰甯血和榮衛以為主。
又曰:太陽變證,多屬亡陽,少陽變證,兼屬亡陰,以少陽與厥陰為表裡,榮陰被傷故也。
用炙甘草湯,和榮以養陰氣為治也。
炙甘草湯方 甘草(炙,四兩)生姜(切,三兩)桂枝(三兩)麥門冬(半升)麻子仁(半斤)大棗(擘,十二枚)人參(二兩)阿膠(二兩)生地黃(一斤)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阿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複脈湯。
【集解】張璐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預防二便秘澀之虞。
麥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麻仁、阿膠專主大腸之枯約。
免緻陰虛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陰退陽之妙法也。
柯琴曰:仲景凡于不足之脈,陰弱者用芍藥以益陰,陽虛者用桂枝以通陽,甚則加人參以生脈,未有用麥冬者,豈以傷寒之法,義重扶陽乎?抑陰無驟補之法,與此以中虛脈結代,用生地黃為君,麥冬為臣,峻補真陰者,是已開後學滋陰之路矣。
然地黃、麥冬味雖甘而氣則寒,非發陳蕃秀之品,必得人參、桂枝以通陽脈,生姜、大棗以和營衛,阿膠補血,酸棗安神,甘草之緩,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調和,悸可甯而脈可複矣。
酒七升,水八升,隻取三升者,久煎之則氣不峻,此虛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黃、麥冬得酒則良。
此證當用酸棗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
如無真阿膠,以龜版膠代之。
未持脈時,病患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注】未持脈時,病患叉手自冒其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所聞也。
其聾與叉手冒心同見,則非少陽之邪可知,乃重發汗,陽虛,故緻此也。
【集注】喻昌曰:此示人推測陽虛之一端也。
陽虛耳聾,宜急固其陽,與少陽傳經邪盛之耳聾迥别。
程應旄曰:諸陽受氣于胸中,而精氣上通于耳,今以重發汗而虛其陽,陽氣所不到之處,精氣亦不複注而通之,故聾。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注】此申上條,以詳其證而明其治也。
發汗過多,外亡其液,内虛其氣,氣液兩虛,中空無倚,故心下悸,惕惕然不能自主,所以叉手冒心,欲得自按,以護庇而求定也,故用桂枝甘草湯,以補陽氣而生津液,自可愈矣。
【集注】方有執曰:汗多則傷血,血傷則心虛,心虛則動惕而悸,故叉手自冒,而欲得人按也。
桂枝走表,斂液宅心,能固疏漫之表;甘草和裡,補中益氣,能調不足之中。
合二物以為方,蓋斂陰補陽之法也。
程知曰:此汗後心虛補陽法也。
陽受氣于胸中,胸中陽氣衰微,故叉手冒心,心悸欲按也。
程應旄曰:汗為心液,不惟妄汗不同,即當汗而失其分數亦不可。
叉手冒心欲得按者,因陽虛不能自主,而心下悸也。
然心悸有心氣虛,有水氣乘,水乘先因心虛,今心下悸者,乃陽氣虛惕然自恐,欲得按以禦之,故用桂枝甘草,載還上焦之陽,使回旋于胸中也。
魏荔彤曰:此條乃發汗過多之禁也。
風傷衛,固不宜汗出如水流漓矣。
即寒傷營,宜發汗,亦隻汗出表解斯已耳!不可聽其大汗不止,緻有陽虛之變證也。
仲景言,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乃形容汗多亡陽之象也。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甘草(炙,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集解】柯琴曰:汗出多,則心液虛,中氣餒,故悸。
叉手自冒,則外有所衛,得按,則内有所根據,如此不堪之狀,望之而知其為虛矣。
桂枝本營分藥,得麻黃則令營氣外發而為汗,從辛也;得芍藥則收斂營氣而止汗,從酸也;得甘草則補中氣而養血,從甘也。
故此方以桂枝為君,獨任甘草為佐,以補陽氣,生心液,甘溫相得,斯氣血和而悸自平。
不須附子者,以汗雖多,而未至于亡陽;不須芍藥者,以汗已止,而嫌其斂陰也。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注】發汗後心下悸者,乃虛其心中之陽,本經自病也。
今發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者,乃心陽虛,而腎水之陰邪,乘虛欲上幹于心也。
主之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者,一以扶陽,一以補土,使水邪不緻上幹,則臍下之悸可安矣。
【集注】程知曰:發汗後心下悸者,心液虛而腎氣将動也,腎氣欲上奔,故臍下先悸也。
謂之豚者,指腎氣也。
喻昌曰:汗本心之液,發汗後臍下悸者,心氣虛而腎氣發動也。
故取茯苓桂枝直趨腎界,預伐其邪,所謂上兵伐謀也。
汪琥曰:奔豚者,腎之積名也。
發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乃腎氣發動,有似乎奔豚之狀,非真臍下有
桂枝新加湯方 桂枝(一兩)芍藥(四兩)甘草(二兩)人參(三兩)生姜(切,四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鬥二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如桂枝法。
【方解】是方即桂枝湯倍芍藥、生姜,加人參也。
汗後身疼痛,是榮衛虛而不和也,故以桂枝湯調和其榮衛。
倍生姜者,以脈沉遲榮中寒也;倍芍藥者,以榮不足血少故也;加人參者,補諸虛也。
桂枝得人參,大氣周流,氣血足而百骸理;人參得桂枝,通内聯外,補榮陰而益衛陽,表虛身疼未有不愈者也。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溫其裡,宜四逆湯。
【按】身體疼痛之下,當有“下利清谷”四字,方合當溫其裡之文。
觀太陰篇雲: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痛者,急當救裡,宜四逆湯。
此雖未下,但脈反沉,可知裡寒,必是脫簡。
【注】病發熱頭疼,凡太陽表證也。
脈當浮,今反沉,是太陽表證而得少陰裡脈也。
凡太陽、少陰表裡皆寒無汗之病,均宜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發之。
若不瘥,不下利者,更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和之;若下利清谷,即有身體疼痛之表未解,不可更汗,當溫其裡,宜四逆湯。
防其陽從陰化,變厥惕亡陽之逆,斷不可謂病在太陽,無可溫之理也。
四逆湯方 (見少陰篇)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幹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按】“傷寒”二字之下,當有“若汗”二字,蓋發汗較吐下更傷津液為多也。
時時惡風,當是時汗惡風,若非汗字,則時時惡風,是表不解,白虎湯在所禁也。
論中謂發熱無汗,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讀者細玩經文自知。
【注】傷寒,若汗、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以緻熱結表裡,時汗惡風者,結熱在表未解也;大渴舌上幹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結熱在裡已彰也。
故曰表裡俱熱,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以白虎能外解肌熱,内清裡熱也。
加人參者,因汗、吐、下後,津亡氣弱,藉此以益氣生津也。
【按】大青龍湯治太陽表裡俱熱,表多裡少,故不渴也。
白虎湯治陽明表裡俱熱,裡多表少,故大渴也。
今大渴燥煩,時汗惡風,是熱在陽明又兼太陽也。
而用白虎湯者,以陽明裡熱證多,太陽表熱證少也。
若無汗微渴,則為太陽表證多,即表裡大熱,又當用大青龍湯矣。
【集注】喻昌曰:玩此條本文,熱結在裡,表裡俱熱,已自酌量,惟熱結在裡,所以表熱不除,況加大渴飲水,安得不以清熱為急耶!程知曰:表熱者,身熱也;裡熱者,内熱也。
以汗、吐、下後不解,故邪氣乘虛結為裡熱;惟結熱在裡,所以表熱不除,有惡風證也。
大渴引飲,裡熱熾盛,安得不以白虎急解之。
石膏辛寒,能清裡熱,兼散表熱也;惟其在汗、吐、下後,故必加人參以顧其正氣也。
汪琥曰:與白虎湯加人參扶正氣,以分解内外之邪熱。
要之,此湯惟正氣虛而邪氣微者宜之;若邪氣甚者,不敢輕加人參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 (見陽明篇)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按】脈浮數之下當有“小便不利”四字,若無此四字,則為陽明内熱口燥之煩渴,白虎湯證也。
以其有小便不利煩渴,則為太陽水熱瘀結之煩渴,五苓散證也。
況無小便不利證而用五苓散,則犯重竭津液之禁矣。
太陽上編,類此證者數條,唯一條水入即吐,水不下行,故無小便不利之文,此條應有“小便不利”四字。
【注】發汗已,為太陽病已發過汗也。
脈浮數,知邪仍在表也。
若小便利而煩渴者,是初入陽明胃熱,白虎湯證也。
今小便不利而煩渴,是太陽腑病,膀胱水蓄,五苓證也。
故用五苓散,如法服之,外疏内利,表裡均得解矣。
【集注】方有執曰:已者言發汗畢,非謂表病罷也。
煩渴者,膀胱水蓄,不化津液,故用四苓以利之;浮數者,外表未除,故憑一桂以和之,所以謂五苓能兩解表裡也。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注】此申上條或渴而不煩,或煩而不渴者,以别其治也。
傷寒發汗後,脈浮數,汗出煩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曰汗出者,省文也。
渴而不煩,是飲盛于熱,故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也。
若不煩且不渴者,是裡無熱也。
惟脈浮數汗出,小便不利,是榮衛不和也,故主以茯苓甘草湯和表以利水也。
【集注】鄭重光曰:傷寒本無汗,汗因發而出也。
上條煩而渴,此條但渴不煩,裡證較輕,治亦不殊;若更不渴,則内無燥,裡病少而表證猶多也。
故用桂枝湯之三,五苓散之一,示三表一裡之意,易名曰茯苓甘草湯者,乃桂枝五苓之變制也。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生姜(切,三兩)甘草(炙,一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解】是方乃仿桂枝、五苓二方之義,小制其法也。
有脈浮數汗出之表,故主以桂枝。
去大棗、芍藥者,因有小便不利之裡,恐滞斂而有礙于癃閉也。
五苓去術、澤、豬苓者,因不渴不煩,裡飲無多,惟小便一利可愈,恐過于燥滲傷陰也。
【集解】汪琥曰:五苓散、茯苓甘草湯二方,皆太陽标本齊病,表裡兼主之劑。
何謂标?太陽之經是也。
何謂本?膀胱之腑是也。
經在表,本在裡。
五苓散,邪已入腑表證已微,故方中隻用桂枝一味以主表,其餘四味皆主裡之藥也。
茯苓甘草證,邪猶在經,裡證尚少,故方中隻用茯苓一味以主裡,其餘三味皆主表之藥也。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注】傷寒未發熱,脈多浮緊,寒盛也。
已發熱,脈多浮數,熱盛也。
均宜麻黃湯發汗則愈。
若不發汗而誤下之,不成逆壞者,必其人裡氣素實也。
故惟見失汗身重之表,誤下心悸之裡,則不可複發其汗;當待其表裡自和,自然汗出而解。
所以然者、因失汗表實,誤下裡虛,尺中脈微,表裡未諧,故不即解也。
須待其裡亦實而與表平,平則和,和則陽津陰液自相和諧,所以便自汗出而愈也。
使裡實之法,即下條用小建中湯法也。
【集注】喻昌曰:此亦先建中而後發汗之變法。
要知仲景雲:尺脈微者,不可發汗。
又雲:尺微者,不可下。
無非相人津液之奧旨,所以誤下之,脈雖浮數不改,亟宜發汗者,亦必當谛其尺脈,不可率意徑情有如此者。
張璐曰:誤下體重心悸,縱脈仍浮數,亦不可複發其汗。
設尺脈微,為裡陰素虛,尤宜戒也。
脈浮而數,熱邪已甚,将欲作汗,今誤下之,故身重心悸,當與小建中和其津液,汗出而愈。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注】傷寒二三日,未經汗下,即心悸而煩,必其人中氣素虛,雖有表證,亦不可汗之。
蓋心悸陽已微,心煩陰已弱,故以小建中湯先建其中,兼調榮衛也。
【集注】王肯堂曰: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傷寒脈弦細,屬少陽,不可汗,汗之則谵語,胃不和則煩而悸。
大抵先煩而後悸者是熱,先悸而後煩者是虛,治病必求其本者此也。
程應旄曰:可見陽去入陰,必有其先兆,善治者,急宜杜之于未萌。
心中悸而煩,則裡氣虛而陽為陰襲,建中湯補虛和裡,保定中州,以資氣血為主。
雖悸與煩,皆小柴胡湯中兼見之證,而得之二三日,裡證未必即具,小柴胡湯非所宜也。
魏荔彤曰:建中者治其本也。
與建中後,徐審其在表,則仍當發汗,以中州既建,雖發汗陽亦不緻亡矣。
審其傳裡,則應下之,以中州既建,雖下陽亦不緻陷矣。
所謂急則從标,而緩則從本也。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生姜(切,三兩)膠饴(一升)大棗(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方解】是方也,即桂枝湯倍芍藥加膠饴也。
名曰小建中者,謂小小創建中氣也。
蓋中氣雖虛,表尚未和,不敢大補,故仍以桂枝和營衛,倍芍藥加膠饴,調建中州,而不啜稀粥溫覆令汗者,其意重在心悸中虛,而不在傷寒之表也。
中州創建,營衛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悸煩可除矣。
嘔家不可用,謂凡病嘔者不可用,恐甜助嘔也。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注】心動悸者,謂心下築築,惕惕然動而不自安也。
若因汗下者多虛,不因汗下者多熱,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屬飲,厥而下利者屬寒,今病傷寒,不因汗下而心動悸,又無飲熱寒虛之證,但據結代不足之陰脈,即主以炙甘草湯者,以其人平日血氣衰微,不任寒邪,故脈不能續行也。
此時雖有傷寒之表未罷,亦在所罔顧,總以補中生血複脈為急,通行營衛為主也。
【集注】成無己曰:脈之動而中止,能自還者,名曰結;不能自還者,名曰代,由血氣虛衰,不能相續也。
程知曰:此又為議補者,立變法也。
曰傷寒,則有邪氣未解也。
心主血;曰脈結代,心動悸,則是血虛而真氣不相續也。
故峻補其陰以生血,更通其陽以散寒,無陽則無以绾攝微陰,故方中用桂枝湯去芍藥,而漬以清酒,所以挽真氣于将絕之候,而避中寒于脈弱之時也。
觀小建中湯,而後知傷寒有補陽之方;觀炙甘草湯,而後知傷寒有補陰之法也。
程應旄曰:此又以脈論,邪氣留結曰結,正氣虛衰曰代。
傷寒見此,而加以心動悸,乃真氣内虛,故用炙甘草湯,益陰甯血和榮衛以為主。
又曰:太陽變證,多屬亡陽,少陽變證,兼屬亡陰,以少陽與厥陰為表裡,榮陰被傷故也。
用炙甘草湯,和榮以養陰氣為治也。
炙甘草湯方 甘草(炙,四兩)生姜(切,三兩)桂枝(三兩)麥門冬(半升)麻子仁(半斤)大棗(擘,十二枚)人參(二兩)阿膠(二兩)生地黃(一斤)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阿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複脈湯。
【集解】張璐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預防二便秘澀之虞。
麥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麻仁、阿膠專主大腸之枯約。
免緻陰虛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陰退陽之妙法也。
柯琴曰:仲景凡于不足之脈,陰弱者用芍藥以益陰,陽虛者用桂枝以通陽,甚則加人參以生脈,未有用麥冬者,豈以傷寒之法,義重扶陽乎?抑陰無驟補之法,與此以中虛脈結代,用生地黃為君,麥冬為臣,峻補真陰者,是已開後學滋陰之路矣。
然地黃、麥冬味雖甘而氣則寒,非發陳蕃秀之品,必得人參、桂枝以通陽脈,生姜、大棗以和營衛,阿膠補血,酸棗安神,甘草之緩,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調和,悸可甯而脈可複矣。
酒七升,水八升,隻取三升者,久煎之則氣不峻,此虛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黃、麥冬得酒則良。
此證當用酸棗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
如無真阿膠,以龜版膠代之。
未持脈時,病患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注】未持脈時,病患叉手自冒其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所聞也。
其聾與叉手冒心同見,則非少陽之邪可知,乃重發汗,陽虛,故緻此也。
【集注】喻昌曰:此示人推測陽虛之一端也。
陽虛耳聾,宜急固其陽,與少陽傳經邪盛之耳聾迥别。
程應旄曰:諸陽受氣于胸中,而精氣上通于耳,今以重發汗而虛其陽,陽氣所不到之處,精氣亦不複注而通之,故聾。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注】此申上條,以詳其證而明其治也。
發汗過多,外亡其液,内虛其氣,氣液兩虛,中空無倚,故心下悸,惕惕然不能自主,所以叉手冒心,欲得自按,以護庇而求定也,故用桂枝甘草湯,以補陽氣而生津液,自可愈矣。
【集注】方有執曰:汗多則傷血,血傷則心虛,心虛則動惕而悸,故叉手自冒,而欲得人按也。
桂枝走表,斂液宅心,能固疏漫之表;甘草和裡,補中益氣,能調不足之中。
合二物以為方,蓋斂陰補陽之法也。
程知曰:此汗後心虛補陽法也。
陽受氣于胸中,胸中陽氣衰微,故叉手冒心,心悸欲按也。
程應旄曰:汗為心液,不惟妄汗不同,即當汗而失其分數亦不可。
叉手冒心欲得按者,因陽虛不能自主,而心下悸也。
然心悸有心氣虛,有水氣乘,水乘先因心虛,今心下悸者,乃陽氣虛惕然自恐,欲得按以禦之,故用桂枝甘草,載還上焦之陽,使回旋于胸中也。
魏荔彤曰:此條乃發汗過多之禁也。
風傷衛,固不宜汗出如水流漓矣。
即寒傷營,宜發汗,亦隻汗出表解斯已耳!不可聽其大汗不止,緻有陽虛之變證也。
仲景言,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乃形容汗多亡陽之象也。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甘草(炙,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集解】柯琴曰:汗出多,則心液虛,中氣餒,故悸。
叉手自冒,則外有所衛,得按,則内有所根據,如此不堪之狀,望之而知其為虛矣。
桂枝本營分藥,得麻黃則令營氣外發而為汗,從辛也;得芍藥則收斂營氣而止汗,從酸也;得甘草則補中氣而養血,從甘也。
故此方以桂枝為君,獨任甘草為佐,以補陽氣,生心液,甘溫相得,斯氣血和而悸自平。
不須附子者,以汗雖多,而未至于亡陽;不須芍藥者,以汗已止,而嫌其斂陰也。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注】發汗後心下悸者,乃虛其心中之陽,本經自病也。
今發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者,乃心陽虛,而腎水之陰邪,乘虛欲上幹于心也。
主之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者,一以扶陽,一以補土,使水邪不緻上幹,則臍下之悸可安矣。
【集注】程知曰:發汗後心下悸者,心液虛而腎氣将動也,腎氣欲上奔,故臍下先悸也。
謂之豚者,指腎氣也。
喻昌曰:汗本心之液,發汗後臍下悸者,心氣虛而腎氣發動也。
故取茯苓桂枝直趨腎界,預伐其邪,所謂上兵伐謀也。
汪琥曰:奔豚者,腎之積名也。
發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乃腎氣發動,有似乎奔豚之狀,非真臍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