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按】甘草小麥大棗湯,方義未詳,必是訛錯。
【注】髒,心髒也,心靜則神藏。
若為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擾不甯也。
故喜悲傷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
象如神靈所憑,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癫狂病也。
數欠伸,喝欠也,喝欠頓悶,肝之病也,母能令子實,故證及也。
甘草小麥大棗湯方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
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注】吐涎沫,形寒飲冷也,不溫散而反下之,則寒飲虛結成痞硬也。
當先治其吐涎沫,以小青龍湯治外寒内飲,俟涎沫止,以半夏瀉心湯,乃治痞也。
【集注】尤怡曰:吐涎沫,上焦有寒飲也,不與溫散而反下之,則寒内入而成痞。
然雖痞而猶吐涎沫,是寒飲未已,不可治痞,當先治飲,而後治痞,亦如傷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小青龍湯方 (見肺癰中) 瀉心湯方 (見驚悸中)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幹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曾經半産,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幹燥,故知之。
當以溫經湯主之。
【按】所病下利之“利”字,當是“血”字,文義相屬,必是傳寫之訛。
【注】婦人年已五十,沖任皆虛,天癸當竭,地道不通矣。
今下血數十日不止,宿瘀下也。
五心煩熱,陰血虛也;唇口幹燥,任沖血傷,不上榮也;少腹急滿,胞中有寒,瘀不行也。
此皆曾經半産崩中,新血難生,瘀血未盡,風寒客于胞中,為帶下,為崩中,為經水愆期,為胞寒不孕。
均用溫經湯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瘀,暖子宮補沖任也。
【集注】李曰:婦人年五十,則已過七七之期,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時也。
所病下利,據本文帶下觀之,當是崩淋下血之病。
蓋血屬陰,陰虛故發熱,暮亦屬陰也。
任主胞胎,沖為血海,二脈皆起于胞宮,而出于會陰,正當少腹部分,沖脈俠臍上行,故沖任脈虛,則少腹裡急,有幹血亦令腹滿。
《内經》雲: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是也。
手背為陽,掌心為陰,乃手三陰過脈之處,陰虛,故掌中煩熱也。
陽明脈俠口環唇,與沖脈會于氣街,皆屬于帶脈。
《難經》雲:血主濡之。
以沖脈血阻不行,則陽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潤,故唇口幹燥。
斷以病屬帶下,以曾經半産,少腹瘀血不去,則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則唇口幹燥之所由生也。
溫經湯方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芍藥(各二兩)人參桂枝牡丹皮阿膠生姜(各二兩) 甘草(二兩)半夏(半升)麥門冬(去心,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集解】李曰:《内經》雲:血氣虛者,喜溫而惡寒,寒則凝澀不流,溫則消而去之。
此湯名溫經,以瘀血得溫即行也。
方内皆補養氣血之藥,未嘗以逐瘀為事,而瘀血自去者,此養正邪自消之法也。
故婦人崩淋不孕,月事不調者,并主之。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
【按】“再”字當是“不”字,若是“再”字,一月兩來,與上文不利不合,是傳寫之訛。
【注】此亦前條在下未多,經候不勻之證。
帶下,胞中病也。
胞中有宿瘀,從氣分或寒化,則為白帶;從血分或熱化,則為赤帶;從氣血寒熱錯雜之化,則為雜色之帶也。
若兼經水不利,少腹滿痛,乃有瘀血故也。
其經至期不見,主以土瓜根散者,土瓜能逐瘀血,蟲能開血閉,桂枝合芍藥舒陽益陰,通和營氣,則瘀去血和,經調帶止矣。
土瓜根散方 土瓜根芍藥桂枝蟲(各三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
婦人則半産漏下,旋複花湯主之。
【按】此條詳在《傷寒論·辨脈法篇》,錯簡在此。
“旋複花湯主之”一句,亦必是錯簡。
半産漏下,則氣已下陷,焉有再用旋覆下氣之理。
旋複花湯方 旋複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绛(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各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姜湯主之。
【注】陷經者,謂經血下陷,即今之漏下崩中病也。
黑不解不成文,膠姜湯方亦缺。
【集注】李曰:陷經漏下,謂經脈下陷,而血漏下不止,乃氣不攝血也。
黑不解者,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榮氣腐敗也。
然氣血喜溫惡寒,用膠姜湯溫養氣血,則氣盛血充,推陳緻新,而經自調矣。
【按】此條文義,必有缺誤,姑采此注,以見大意。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
【注】敦,大也。
少腹,胞之室也。
胞為血海,有滿大之狀,是血蓄也。
若小便微難而不渴者,水亦蓄也。
此病若在生育之後,則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
主之大黃甘遂湯,是水血并攻之法也。
大黃甘遂湯方 大黃(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适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注】詳見《傷寒論·少陽篇》内,不複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适來,晝日明了,暮則谵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注】詳見《傷寒論·少陽篇》内,不複釋。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适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谵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随其實而瀉之。
【注】詳見《傷寒論·少陽篇》内,不複釋。
陽明病,下血,谵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随其實而瀉之,然汗出即愈。
【注】詳見《傷寒論·陽明篇》内,不複釋。
婦人經水不利下,抵當湯主之。
【注】婦人經水不利下,言經行不通利快暢下也。
乃婦人恒有之病,不過活瘀導氣,調和沖任,足以愈之。
今曰抵當湯主之,夫抵當重劑,文内并無少腹結痛,大便黑,小便利,發狂善忘,寒熱等證,恐藥重病輕,必有殘缺錯簡,讀者審之。
抵當湯方 水蛭(熬,三十個)虻蟲(熬,去翅
【按】甘草小麥大棗湯,方義未詳,必是訛錯。
【注】髒,心髒也,心靜則神藏。
若為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擾不甯也。
故喜悲傷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
象如神靈所憑,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癫狂病也。
數欠伸,喝欠也,喝欠頓悶,肝之病也,母能令子實,故證及也。
甘草小麥大棗湯方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
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注】吐涎沫,形寒飲冷也,不溫散而反下之,則寒飲虛結成痞硬也。
當先治其吐涎沫,以小青龍湯治外寒内飲,俟涎沫止,以半夏瀉心湯,乃治痞也。
【集注】尤怡曰:吐涎沫,上焦有寒飲也,不與溫散而反下之,則寒内入而成痞。
然雖痞而猶吐涎沫,是寒飲未已,不可治痞,當先治飲,而後治痞,亦如傷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小青龍湯方 (見肺癰中) 瀉心湯方 (見驚悸中)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幹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曾經半産,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幹燥,故知之。
當以溫經湯主之。
【按】所病下利之“利”字,當是“血”字,文義相屬,必是傳寫之訛。
【注】婦人年已五十,沖任皆虛,天癸當竭,地道不通矣。
今下血數十日不止,宿瘀下也。
五心煩熱,陰血虛也;唇口幹燥,任沖血傷,不上榮也;少腹急滿,胞中有寒,瘀不行也。
此皆曾經半産崩中,新血難生,瘀血未盡,風寒客于胞中,為帶下,為崩中,為經水愆期,為胞寒不孕。
均用溫經湯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瘀,暖子宮補沖任也。
【集注】李曰:婦人年五十,則已過七七之期,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時也。
所病下利,據本文帶下觀之,當是崩淋下血之病。
蓋血屬陰,陰虛故發熱,暮亦屬陰也。
任主胞胎,沖為血海,二脈皆起于胞宮,而出于會陰,正當少腹部分,沖脈俠臍上行,故沖任脈虛,則少腹裡急,有幹血亦令腹滿。
《内經》雲: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是也。
手背為陽,掌心為陰,乃手三陰過脈之處,陰虛,故掌中煩熱也。
陽明脈俠口環唇,與沖脈會于氣街,皆屬于帶脈。
《難經》雲:血主濡之。
以沖脈血阻不行,則陽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潤,故唇口幹燥。
斷以病屬帶下,以曾經半産,少腹瘀血不去,則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則唇口幹燥之所由生也。
溫經湯方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芍藥(各二兩)人參桂枝牡丹皮阿膠生姜(各二兩) 甘草(二兩)半夏(半升)麥門冬(去心,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集解】李曰:《内經》雲:血氣虛者,喜溫而惡寒,寒則凝澀不流,溫則消而去之。
此湯名溫經,以瘀血得溫即行也。
方内皆補養氣血之藥,未嘗以逐瘀為事,而瘀血自去者,此養正邪自消之法也。
故婦人崩淋不孕,月事不調者,并主之。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
【按】“再”字當是“不”字,若是“再”字,一月兩來,與上文不利不合,是傳寫之訛。
【注】此亦前條在下未多,經候不勻之證。
帶下,胞中病也。
胞中有宿瘀,從氣分或寒化,則為白帶;從血分或熱化,則為赤帶;從氣血寒熱錯雜之化,則為雜色之帶也。
若兼經水不利,少腹滿痛,乃有瘀血故也。
其經至期不見,主以土瓜根散者,土瓜能逐瘀血,蟲能開血閉,桂枝合芍藥舒陽益陰,通和營氣,則瘀去血和,經調帶止矣。
土瓜根散方 土瓜根芍藥桂枝蟲(各三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
婦人則半産漏下,旋複花湯主之。
【按】此條詳在《傷寒論·辨脈法篇》,錯簡在此。
“旋複花湯主之”一句,亦必是錯簡。
半産漏下,則氣已下陷,焉有再用旋覆下氣之理。
旋複花湯方 旋複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绛(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各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姜湯主之。
【注】陷經者,謂經血下陷,即今之漏下崩中病也。
黑不解不成文,膠姜湯方亦缺。
【集注】李曰:陷經漏下,謂經脈下陷,而血漏下不止,乃氣不攝血也。
黑不解者,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榮氣腐敗也。
然氣血喜溫惡寒,用膠姜湯溫養氣血,則氣盛血充,推陳緻新,而經自調矣。
【按】此條文義,必有缺誤,姑采此注,以見大意。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
【注】敦,大也。
少腹,胞之室也。
胞為血海,有滿大之狀,是血蓄也。
若小便微難而不渴者,水亦蓄也。
此病若在生育之後,則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
主之大黃甘遂湯,是水血并攻之法也。
大黃甘遂湯方 大黃(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适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注】詳見《傷寒論·少陽篇》内,不複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适來,晝日明了,暮則谵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注】詳見《傷寒論·少陽篇》内,不複釋。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适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谵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随其實而瀉之。
【注】詳見《傷寒論·少陽篇》内,不複釋。
陽明病,下血,谵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随其實而瀉之,然汗出即愈。
【注】詳見《傷寒論·陽明篇》内,不複釋。
婦人經水不利下,抵當湯主之。
【注】婦人經水不利下,言經行不通利快暢下也。
乃婦人恒有之病,不過活瘀導氣,調和沖任,足以愈之。
今曰抵當湯主之,夫抵當重劑,文内并無少腹結痛,大便黑,小便利,發狂善忘,寒熱等證,恐藥重病輕,必有殘缺錯簡,讀者審之。
抵當湯方 水蛭(熬,三十個)虻蟲(熬,去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