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婦人産後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問曰:新産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産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
亡血複汗,寒多,故令郁冒。
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注】新産之婦,畏其無汗,若無汗則榮衛不和。
而有發熱無汗,似乎傷寒表病者,但舌無白苔可辨也。
故喜其有汗,而又恐汗出過多,表陽不固,風邪易入,而為項強腰背反張之痙病也。
新産之婦,畏血不行,若不行則血瘀于裡。
而有發熱腹痛,似乎傷寒裡病者,但以舌無黃苔可辨也。
故喜其血下,而又恐血下過多,陰亡失守,虛陽上厥,而為昏冒不省,合目汗出之血暈也。
新産雖喜其出汗,喜其血行,又恐不免過傷陰液,緻令胃幹腸燥,而有潮熱谵語,大便硬難,似乎陽明胃家實者。
故仲景于産後首出三病,不隻為防未然之病,而更為辨已然之疑也。
昏冒而曰郁冒者,謂陰陽虛郁,不相交通而緻冒也。
【集注】尤怡曰:痙,筋病也,血虛汗出,筋脈失養,風入而益其勁也。
郁冒,神病也,亡陰血虛,陽氣遂厥,而陰複郁之,則頭眩而目瞀。
大便難者,液病也,胃髒津液,滲灌諸陽,亡津液胃燥,則大腸失其潤而便難也。
三者不同,其為亡血傷津則一也。
産婦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
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
所以産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複。
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互詳其義,以明其治也。
産婦昏冒,脈微弱者,是氣血俱虛應得之診也。
不能食者,是胃氣未和應得之侯也。
大便反堅者,是腸胃枯幹應得之病也。
究之郁冒所以然者,由血虛則陰虛,陰虛則陽氣上厥而必冒也。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是陽氣郁得以外洩而解也,故産婦喜汗出也。
由此推之,血瘀緻冒,解必當血下,是陰氣郁得以内輸而解也。
最忌者,但頭汗出,則為陰亡下厥,孤陽上出也。
大便堅,嘔不能食,用小柴胡湯,必其人舌有苔身無汗,形氣不衰者始可,故病得解,自能食也。
若有汗當減柴胡,無熱當減黃芩,嘔則當倍姜、半,虛則當倍人參,又在臨證之變通也。
大便堅,七八日更發熱,用大承氣湯,亦必其人形氣俱實,胃強能食者始可也。
若氣弱液幹,因虛緻燥,難堪攻下者,則又當内用元明粉以軟堅燥,外用諸導法以潤廣腸,緩緩圖之也。
【集注】尤怡曰:郁冒雖有客邪,而其本則為裡虛,故其脈微弱也。
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津液上行不下逮之象。
所以然者,亡陰血虛,孤陽上厥,而津液從之也。
厥者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陰陽乍離,故厥而冒,及陰陽複通,汗乃大出而解也。
産婦新虛,不宜多汗,而此反喜汗出者,血去陰虛,陽受邪氣而獨盛,汗出則邪去,陽弱而後與陰相和,所謂損陽而就陰是也。
小柴胡湯 (見嘔吐中) 大承氣湯 (見痙病中) 産婦腹中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注】産後暴然腹中急痛,産後虛寒痛也。
主之當歸生姜羊肉湯者,補虛散寒止痛也。
并治虛勞不足,寒疝腹痛者,亦以其虛而寒也。
【集注】程林曰:産後血虛有寒,則腹中急痛。
《内經》曰:味濃者為陰。
當歸、羊肉味濃者也,用以補産後之陰,佐生姜以散腹中之寒,則痛自止。
夫辛能散寒,補能去弱,三味辛溫補劑也,故并主虛勞寒疝。
魏荔彤曰:妊娠之痛,胞阻于血寒也。
産後腹中痛者,裡虛而血寒也。
一阻一虛,而治法異矣。
當歸生姜羊肉湯方 (見寒疝中) 産後腹痛,煩滿不得卧,枳實芍藥散主之。
【注】産後腹痛,不煩不滿,裡虛也;今腹痛,煩滿不得卧,裡實也。
氣結血凝而痛,故用枳實破氣結,芍藥調腹痛。
枳實炒令黑者,蓋因産婦氣不實也。
并主癰膿,亦因血為氣凝,久而腐化者也。
佐以麥粥,恐傷産婦之胃也。
【集注】尤怡曰:産後腹痛而至煩滿不得卧,知血郁而成熱,且下病而礙上也,與虛寒痛不同矣。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并主癰膿,以麥粥下之。
師曰:産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
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幹血着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
亦主經水不利。
【注】産婦腹痛,屬氣結血凝者,枳實芍藥散以調之。
假令服後不愈,此為熱灼血幹着于臍下而痛,非枳實、芍藥之所能治也,宜下瘀血,主之下瘀血湯,攻熱下瘀血也。
并主經水不通,亦因熱灼血幹故也。
下瘀血湯方 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蟲(熬,去足,二十枚)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集注】程林曰:蟲主開血閉,大黃主攻瘀血,桃仁主破死血。
産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
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谵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
熱在裡,結在膀胱也。
【按】“熱在裡結在膀胱也”之八字,當在本條上文惡露不盡之下,未有大承氣湯下膀胱血之理,必是傳寫之訛。
“再倍”二字,當是衍文。
【注】無太陽證,無表證也;少腹堅痛,有裡證也。
因其産後七八日,有蓄血裡證,而無太陽表證,則可知非傷寒太陽随經瘀熱在裡之病,乃産後惡露未盡,熱結膀胱之病,當主以下瘀血可也。
若不大便,不食、谵語、煩躁、發熱,日晡更甚,至夜即愈,此為胃實之病,非惡露不盡之病。
以其日晡更甚,至夜即愈,則可知病不在血分而在胃也,故以大承氣湯下之。
【集注】李曰:此一節具兩證在内:一是太陽蓄血證,一是陽明裡實證。
因古人文法錯綜,故難辨也。
無太陽證,謂無表證也。
少腹堅痛者,以肝藏血,少腹為肝經部分,故血必結于此,則堅痛亦在此,此惡露不盡,是為熱在裡,結在膀胱,此太陽蓄血證也,宜下去瘀血。
若不大便,煩躁,脈實,谵語者,陽明裡實也,再倍發熱者,熱在裡,蒸蒸發于外也。
陽明旺于申、酉、戌,日晡是陽明向旺時,故煩躁不能食,病在陽而不在陰,故至夜則愈,此陽明腑病也,宜大承氣湯以下胃實。
【按】《傷寒論》曰: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哕,以胃中虛冷故也。
又雲:發熱者,尤當先解表,乃可攻之。
況在産後,豈可妄議攻下哉?必認證果真,方可用此。
産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幹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與陽旦湯。
【注】産
亡血複汗,寒多,故令郁冒。
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注】新産之婦,畏其無汗,若無汗則榮衛不和。
而有發熱無汗,似乎傷寒表病者,但舌無白苔可辨也。
故喜其有汗,而又恐汗出過多,表陽不固,風邪易入,而為項強腰背反張之痙病也。
新産之婦,畏血不行,若不行則血瘀于裡。
而有發熱腹痛,似乎傷寒裡病者,但以舌無黃苔可辨也。
故喜其血下,而又恐血下過多,陰亡失守,虛陽上厥,而為昏冒不省,合目汗出之血暈也。
新産雖喜其出汗,喜其血行,又恐不免過傷陰液,緻令胃幹腸燥,而有潮熱谵語,大便硬難,似乎陽明胃家實者。
故仲景于産後首出三病,不隻為防未然之病,而更為辨已然之疑也。
昏冒而曰郁冒者,謂陰陽虛郁,不相交通而緻冒也。
【集注】尤怡曰:痙,筋病也,血虛汗出,筋脈失養,風入而益其勁也。
郁冒,神病也,亡陰血虛,陽氣遂厥,而陰複郁之,則頭眩而目瞀。
大便難者,液病也,胃髒津液,滲灌諸陽,亡津液胃燥,則大腸失其潤而便難也。
三者不同,其為亡血傷津則一也。
産婦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
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
所以産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複。
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互詳其義,以明其治也。
産婦昏冒,脈微弱者,是氣血俱虛應得之診也。
不能食者,是胃氣未和應得之侯也。
大便反堅者,是腸胃枯幹應得之病也。
究之郁冒所以然者,由血虛則陰虛,陰虛則陽氣上厥而必冒也。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是陽氣郁得以外洩而解也,故産婦喜汗出也。
由此推之,血瘀緻冒,解必當血下,是陰氣郁得以内輸而解也。
最忌者,但頭汗出,則為陰亡下厥,孤陽上出也。
大便堅,嘔不能食,用小柴胡湯,必其人舌有苔身無汗,形氣不衰者始可,故病得解,自能食也。
若有汗當減柴胡,無熱當減黃芩,嘔則當倍姜、半,虛則當倍人參,又在臨證之變通也。
大便堅,七八日更發熱,用大承氣湯,亦必其人形氣俱實,胃強能食者始可也。
若氣弱液幹,因虛緻燥,難堪攻下者,則又當内用元明粉以軟堅燥,外用諸導法以潤廣腸,緩緩圖之也。
【集注】尤怡曰:郁冒雖有客邪,而其本則為裡虛,故其脈微弱也。
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津液上行不下逮之象。
所以然者,亡陰血虛,孤陽上厥,而津液從之也。
厥者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陰陽乍離,故厥而冒,及陰陽複通,汗乃大出而解也。
産婦新虛,不宜多汗,而此反喜汗出者,血去陰虛,陽受邪氣而獨盛,汗出則邪去,陽弱而後與陰相和,所謂損陽而就陰是也。
小柴胡湯 (見嘔吐中) 大承氣湯 (見痙病中) 産婦腹中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注】産後暴然腹中急痛,産後虛寒痛也。
主之當歸生姜羊肉湯者,補虛散寒止痛也。
并治虛勞不足,寒疝腹痛者,亦以其虛而寒也。
【集注】程林曰:産後血虛有寒,則腹中急痛。
《内經》曰:味濃者為陰。
當歸、羊肉味濃者也,用以補産後之陰,佐生姜以散腹中之寒,則痛自止。
夫辛能散寒,補能去弱,三味辛溫補劑也,故并主虛勞寒疝。
魏荔彤曰:妊娠之痛,胞阻于血寒也。
産後腹中痛者,裡虛而血寒也。
一阻一虛,而治法異矣。
當歸生姜羊肉湯方 (見寒疝中) 産後腹痛,煩滿不得卧,枳實芍藥散主之。
【注】産後腹痛,不煩不滿,裡虛也;今腹痛,煩滿不得卧,裡實也。
氣結血凝而痛,故用枳實破氣結,芍藥調腹痛。
枳實炒令黑者,蓋因産婦氣不實也。
并主癰膿,亦因血為氣凝,久而腐化者也。
佐以麥粥,恐傷産婦之胃也。
【集注】尤怡曰:産後腹痛而至煩滿不得卧,知血郁而成熱,且下病而礙上也,與虛寒痛不同矣。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并主癰膿,以麥粥下之。
師曰:産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
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幹血着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
亦主經水不利。
【注】産婦腹痛,屬氣結血凝者,枳實芍藥散以調之。
假令服後不愈,此為熱灼血幹着于臍下而痛,非枳實、芍藥之所能治也,宜下瘀血,主之下瘀血湯,攻熱下瘀血也。
并主經水不通,亦因熱灼血幹故也。
下瘀血湯方 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蟲(熬,去足,二十枚)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集注】程林曰:蟲主開血閉,大黃主攻瘀血,桃仁主破死血。
産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
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谵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
熱在裡,結在膀胱也。
【按】“熱在裡結在膀胱也”之八字,當在本條上文惡露不盡之下,未有大承氣湯下膀胱血之理,必是傳寫之訛。
“再倍”二字,當是衍文。
【注】無太陽證,無表證也;少腹堅痛,有裡證也。
因其産後七八日,有蓄血裡證,而無太陽表證,則可知非傷寒太陽随經瘀熱在裡之病,乃産後惡露未盡,熱結膀胱之病,當主以下瘀血可也。
若不大便,不食、谵語、煩躁、發熱,日晡更甚,至夜即愈,此為胃實之病,非惡露不盡之病。
以其日晡更甚,至夜即愈,則可知病不在血分而在胃也,故以大承氣湯下之。
【集注】李曰:此一節具兩證在内:一是太陽蓄血證,一是陽明裡實證。
因古人文法錯綜,故難辨也。
無太陽證,謂無表證也。
少腹堅痛者,以肝藏血,少腹為肝經部分,故血必結于此,則堅痛亦在此,此惡露不盡,是為熱在裡,結在膀胱,此太陽蓄血證也,宜下去瘀血。
若不大便,煩躁,脈實,谵語者,陽明裡實也,再倍發熱者,熱在裡,蒸蒸發于外也。
陽明旺于申、酉、戌,日晡是陽明向旺時,故煩躁不能食,病在陽而不在陰,故至夜則愈,此陽明腑病也,宜大承氣湯以下胃實。
【按】《傷寒論》曰: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哕,以胃中虛冷故也。
又雲:發熱者,尤當先解表,乃可攻之。
況在産後,豈可妄議攻下哉?必認證果真,方可用此。
産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幹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與陽旦湯。
【注】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