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能愈;以微熱而渴,知陰陽和,脈弱,知邪氣去,故即自愈。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注】此承上條邪正俱衰,病當自愈而不愈之義也。
設不瘥者,則必表和,熱退而數渴,仍然是裡熱未除也,故圊膿血。
【集注】魏荔彤曰:下利,固以陽氣有餘為吉,又不可太盛,成熱邪傷陰,緻陽複有偏勝之患。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注】此承上表裡已和,病當自愈而不愈之義也。
下利裡病,而得浮數表脈,故曰:脈反浮數也,但尺中自澀,則知熱陷血分,必圊膿血也。
【集注】徐彬曰:下利屬寒,脈應沉遲,反浮數,其陽勝可知。
而尺中自澀,澀為陽邪入陰,此亦熱多。
故曰:必圊膿血。
程林曰:寸脈浮數,為熱有餘,尺脈自澀,為血不足,以熱有餘,則挾熱而便膿血。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下利之人,心下硬者,諸瀉心湯證也。
若寸、關、尺三部脈皆平實有力,雖下利,宜攻堅也。
【集注】李曰:下利,按之心下堅者,實也。
設或脈見微弱,猶未可下,今三部脈皆平,則裡氣不虛可知,自宜急下之。
此憑脈又證書之法也。
大承氣湯方 (見痙病中)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脈遲不能兼滑,惟浮取之遲,沉取之滑,則有之矣。
今下利脈遲而滑,謂浮遲而沉滑也。
浮遲則外和,沉滑則内實。
欲止内實之下利,當下之,積去則止,宜大承氣湯。
【集注】尤怡曰:脈遲為寒,然與滑俱見,則不為寒而反為實,以中實有物,能阻其脈遲行。
夫利因實而緻者,實不去則利不止,故宜急下。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注】下利脈反滑者,是病虛脈實,不相宜也。
若其人形氣如常,飲食如故,乃有當去之積未去也,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集注】趙良曰:下利虛證也,脈滑實脈也,以下利之虛證,而反見滑實之脈,故當有所去也。
程林曰:經雲:滑為有宿食,故當下去之,而利自止。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複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下利瘥後,至其或年、或月、或日而複發其利者,此宿食積病,攻之不盡故也。
若其人形氣不衰,飲食尚強,當攻其未盡,自不複發其利也,宜大承氣湯。
【集注】沈明宗曰:此舊積之邪複病也。
下利瘥後,至其年月日時複發者,是前次下利之邪,隐僻腸間,今值髒腑司令之期,觸動舊邪而複發;然隐僻之根未除,終不能愈,故用大承氣迅除之耳。
下利谵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注】下利裡虛證也,谵語裡實證也,何以決其有燥屎也?若脈滑數,知有宿食也;其利穢粘,知有積熱也。
然必脈證如此,始可知其有燥屎也,宜下之以小承氣湯。
于此推之,而燥屎又不在大便硬不硬也。
【集注】李曰:經雲:實則谵語,故知有燥屎宜下。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濃樸(炙,三兩)枳實(炙,大者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注】下利,脾病也。
弦,肝脈也,脾病不當見弦脈,故曰脈反弦也。
下利裡病也,發熱表證也,若發熱身汗,則為表與裡和,雖脈弦亦可自愈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注】沉主裡;弦主急;下重,後重也。
下利脈沉弦者,故裡急後重也。
滞下之證,發熱脈大則邪盛為未已也,脈微弱數者則邪衰,病當自止,雖發熱不死也。
由此可知脈大身熱者死也。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
下利膿血,裡急後重,積熱已深,故以白頭翁湯大苦大寒;寒能勝熱,苦能燥濕,濕熱去,下重自除矣。
【集注】程林曰:熱利下重,則熱迫于腸胃,非苦不足以堅下焦,非寒不足以除熱,故加一“熱”字,别以上之寒利。
尤怡曰:此證濕熱下注,故用白頭翁湯,苦以除濕,寒以勝熱也。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注】初病下利便膿血者,大承氣湯或芍藥湯下之。
熱盛者,白頭翁湯清之。
若日久滑脫,則當以桃花湯養腸固脫可也。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半锉,一半篩末,一斤)幹姜(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注】詳見《傷寒論·太陰篇》内,不複釋。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注】詳見《傷寒論·厥陰篇》内,不複釋。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注】詳見《傷寒論·大陰篇》内,不複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溫服一升。
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栀子豉湯主之。
【注】詳見《傷寒論·太陽中篇》内,不複釋。
栀子豉湯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綿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按】此文脫簡不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卷五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灑浙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
【注】諸浮數脈,謂寸、關、尺六脈俱浮數也。
浮脈主表,數脈主熱,若是表邪,則當發熱而灑淅惡寒也。
今非表邪,應當發熱,不當惡寒,若有痛處,乃當發癰之診,非表邪之診也。
【集注】周揚俊曰:病之将發,脈必兆之。
夫浮數陽也,熱也,浮數兼見,為陽中之陽,是其熱必盡顯于外矣。
而反灑淅惡寒,證不相應,何哉?必其氣血凝滞,營衛不和,如經所謂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
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是也,況其身已有痛處乎。
夫脈之見者陽也。
其将發而痛者亦屬陽,故曰:當發其癰。
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
【注】諸癰腫者,謂諸陰陽癰腫也。
不論陰陽,凡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當以手掩之腫上,熱則能腐化成膿,故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也。
【集注】周揚俊曰:師之所以教人,知癰已成欲其潰,未成托之起也。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内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注】癰生于内,則氣血為癰所奪,不能外營肌膚,故枯皺如甲錯也。
腹皮急似腫脹,但按之軟,詢之腹無積聚,審之身無表熱,診之脈數,非有外證也。
此為腸内有癰膿也,主之薏苡附子敗醬散,流通腸胃消癰腫也。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一名苦菜,五分) 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盒飯下。
【集解】徐彬曰:薏苡寒能除熱,兼下氣勝濕,利腸胃,破毒腫;敗醬善排膿破血利,結熱毒瓦斯,故以為臣;附子導熱行結,故為反佐。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複惡寒。
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詳發其證,以明其治也。
腸癰者,其證則少腹腫硬,按之即痛,可知癰在内也;尿時如淋,尿色自調,可知腫礙之也。
時時發熱,汗出惡寒,似有表病,而實非表病也。
其脈遲緊,則陰盛血未化,其膿未成,可下之,大盒飯有血也。
若其脈洪數,則陽盛血已腐,其膿已成,不可下也。
下之以大黃牡丹湯,消瘀瀉熱也。
大黃牡丹湯方 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十個)芒硝(三合)瓜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頓服之。
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集解】李曰:大黃、芒硝洩熱,桃仁行瘀,丹皮逐血痹,去血分中伏火,瓜子主潰膿血。
問曰:寸口脈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雲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注】脈微氣奪也,脈澀血奪也,故曰:法當亡血汗出也。
設無亡血汗出等病,則必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集注】李曰:汗出亡陽,則脈微;亡血傷陰,則脈澀。
微與澀皆陰脈也,設不汗而瘡瘍金瘡,雖不亡陽而亡血,故亦見微澀之脈也,總是營衛虛衰之故。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注】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
金瘡,謂刀斧所傷之瘡也。
亡血過多,經絡血虛,風寒易得幹之,故用王不留行散,一以止血出,一以防外邪也。
小瘡粉之,即外敷也。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八月八日采,十分)蒴細葉(七月七日采,十分)桑東南根(白皮,三月三日采,十分)甘草(十八分)川椒(除目及閉口、去汗,三分)黃芩(二分)幹姜(二分)芍藥(二分)濃樸(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别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
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産後亦可服。
如風寒,桑東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陰幹百日。
【集解】徐彬曰:此乃概治金瘡方也。
蓋王不留行,性苦平,能通利血脈,故反能止金瘡血、逐痛;蒴亦通利氣血,尤善開痹;周身肌肉肺主之,桑根白皮最利肺氣,東南根向陽,生氣尤全,以複肌肉之主氣,故以此三物,甚多為君。
甘草解毒和榮,尤多為臣,椒、姜以養其胸中之陽,濃樸以疏其内結之氣,芩、芍以清其陰分之熱為佐。
若有風寒,此屬經絡客邪,桑皮止利肺氣,不能逐外邪,故勿取。
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注】浸淫瘡者,浸謂浸浸,淫謂不已,謂此瘡浸淫留連不已也。
從口流向四肢者輕,以從内走外也,故曰可治;從四肢流走入口者重,以從外走内也,故曰不可治,浸淫者,猶今之癞疠之類。
浸淫瘡,黃連粉主之。
【按】此承上條以明其治,黃連粉方脫簡。
【集解】尤怡曰:黃連粉方未見大意,以此為濕熱浸淫之病,故取黃連一味為粉,粉之,苦以燥濕,寒以除熱也。
卷五 跗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并治第十九 師曰:病跗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
刺入二寸。
此太陽經傷也。
【按】證刺俱未詳,必有缺文,不釋。
病患,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按】證未詳,方亦缺,不釋。
藜蘆甘草湯方 (缺)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
【注】臂同背,古通用。
臂腳直,謂足背強直不能屈伸,是轉筋之證也。
脈上下行,謂迢迢長直,微弦不和,是轉筋之脈也。
中寒之人,外寒盛則手足拘急轉筋,痛不能忍,甚者入腹,則牽連少腹拘急而痛也。
主之雞屎白散,以治風寒痹氣之在筋也。
雞屎白散方 雞屎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注】此承上條邪正俱衰,病當自愈而不愈之義也。
設不瘥者,則必表和,熱退而數渴,仍然是裡熱未除也,故圊膿血。
【集注】魏荔彤曰:下利,固以陽氣有餘為吉,又不可太盛,成熱邪傷陰,緻陽複有偏勝之患。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注】此承上表裡已和,病當自愈而不愈之義也。
下利裡病,而得浮數表脈,故曰:脈反浮數也,但尺中自澀,則知熱陷血分,必圊膿血也。
【集注】徐彬曰:下利屬寒,脈應沉遲,反浮數,其陽勝可知。
而尺中自澀,澀為陽邪入陰,此亦熱多。
故曰:必圊膿血。
程林曰:寸脈浮數,為熱有餘,尺脈自澀,為血不足,以熱有餘,則挾熱而便膿血。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下利之人,心下硬者,諸瀉心湯證也。
若寸、關、尺三部脈皆平實有力,雖下利,宜攻堅也。
【集注】李曰:下利,按之心下堅者,實也。
設或脈見微弱,猶未可下,今三部脈皆平,則裡氣不虛可知,自宜急下之。
此憑脈又證書之法也。
大承氣湯方 (見痙病中)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脈遲不能兼滑,惟浮取之遲,沉取之滑,則有之矣。
今下利脈遲而滑,謂浮遲而沉滑也。
浮遲則外和,沉滑則内實。
欲止内實之下利,當下之,積去則止,宜大承氣湯。
【集注】尤怡曰:脈遲為寒,然與滑俱見,則不為寒而反為實,以中實有物,能阻其脈遲行。
夫利因實而緻者,實不去則利不止,故宜急下。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注】下利脈反滑者,是病虛脈實,不相宜也。
若其人形氣如常,飲食如故,乃有當去之積未去也,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集注】趙良曰:下利虛證也,脈滑實脈也,以下利之虛證,而反見滑實之脈,故當有所去也。
程林曰:經雲:滑為有宿食,故當下去之,而利自止。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複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下利瘥後,至其或年、或月、或日而複發其利者,此宿食積病,攻之不盡故也。
若其人形氣不衰,飲食尚強,當攻其未盡,自不複發其利也,宜大承氣湯。
【集注】沈明宗曰:此舊積之邪複病也。
下利瘥後,至其年月日時複發者,是前次下利之邪,隐僻腸間,今值髒腑司令之期,觸動舊邪而複發;然隐僻之根未除,終不能愈,故用大承氣迅除之耳。
下利谵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注】下利裡虛證也,谵語裡實證也,何以決其有燥屎也?若脈滑數,知有宿食也;其利穢粘,知有積熱也。
然必脈證如此,始可知其有燥屎也,宜下之以小承氣湯。
于此推之,而燥屎又不在大便硬不硬也。
【集注】李曰:經雲:實則谵語,故知有燥屎宜下。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濃樸(炙,三兩)枳實(炙,大者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注】下利,脾病也。
弦,肝脈也,脾病不當見弦脈,故曰脈反弦也。
下利裡病也,發熱表證也,若發熱身汗,則為表與裡和,雖脈弦亦可自愈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注】沉主裡;弦主急;下重,後重也。
下利脈沉弦者,故裡急後重也。
滞下之證,發熱脈大則邪盛為未已也,脈微弱數者則邪衰,病當自止,雖發熱不死也。
由此可知脈大身熱者死也。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
下利膿血,裡急後重,積熱已深,故以白頭翁湯大苦大寒;寒能勝熱,苦能燥濕,濕熱去,下重自除矣。
【集注】程林曰:熱利下重,則熱迫于腸胃,非苦不足以堅下焦,非寒不足以除熱,故加一“熱”字,别以上之寒利。
尤怡曰:此證濕熱下注,故用白頭翁湯,苦以除濕,寒以勝熱也。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注】初病下利便膿血者,大承氣湯或芍藥湯下之。
熱盛者,白頭翁湯清之。
若日久滑脫,則當以桃花湯養腸固脫可也。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半锉,一半篩末,一斤)幹姜(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注】詳見《傷寒論·太陰篇》内,不複釋。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注】詳見《傷寒論·厥陰篇》内,不複釋。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注】詳見《傷寒論·大陰篇》内,不複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溫服一升。
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栀子豉湯主之。
【注】詳見《傷寒論·太陽中篇》内,不複釋。
栀子豉湯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綿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按】此文脫簡不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卷五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灑浙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
【注】諸浮數脈,謂寸、關、尺六脈俱浮數也。
浮脈主表,數脈主熱,若是表邪,則當發熱而灑淅惡寒也。
今非表邪,應當發熱,不當惡寒,若有痛處,乃當發癰之診,非表邪之診也。
【集注】周揚俊曰:病之将發,脈必兆之。
夫浮數陽也,熱也,浮數兼見,為陽中之陽,是其熱必盡顯于外矣。
而反灑淅惡寒,證不相應,何哉?必其氣血凝滞,營衛不和,如經所謂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
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是也,況其身已有痛處乎。
夫脈之見者陽也。
其将發而痛者亦屬陽,故曰:當發其癰。
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
【注】諸癰腫者,謂諸陰陽癰腫也。
不論陰陽,凡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當以手掩之腫上,熱則能腐化成膿,故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也。
【集注】周揚俊曰:師之所以教人,知癰已成欲其潰,未成托之起也。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内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注】癰生于内,則氣血為癰所奪,不能外營肌膚,故枯皺如甲錯也。
腹皮急似腫脹,但按之軟,詢之腹無積聚,審之身無表熱,診之脈數,非有外證也。
此為腸内有癰膿也,主之薏苡附子敗醬散,流通腸胃消癰腫也。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一名苦菜,五分) 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盒飯下。
【集解】徐彬曰:薏苡寒能除熱,兼下氣勝濕,利腸胃,破毒腫;敗醬善排膿破血利,結熱毒瓦斯,故以為臣;附子導熱行結,故為反佐。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複惡寒。
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詳發其證,以明其治也。
腸癰者,其證則少腹腫硬,按之即痛,可知癰在内也;尿時如淋,尿色自調,可知腫礙之也。
時時發熱,汗出惡寒,似有表病,而實非表病也。
其脈遲緊,則陰盛血未化,其膿未成,可下之,大盒飯有血也。
若其脈洪數,則陽盛血已腐,其膿已成,不可下也。
下之以大黃牡丹湯,消瘀瀉熱也。
大黃牡丹湯方 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十個)芒硝(三合)瓜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頓服之。
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集解】李曰:大黃、芒硝洩熱,桃仁行瘀,丹皮逐血痹,去血分中伏火,瓜子主潰膿血。
問曰:寸口脈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雲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注】脈微氣奪也,脈澀血奪也,故曰:法當亡血汗出也。
設無亡血汗出等病,則必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集注】李曰:汗出亡陽,則脈微;亡血傷陰,則脈澀。
微與澀皆陰脈也,設不汗而瘡瘍金瘡,雖不亡陽而亡血,故亦見微澀之脈也,總是營衛虛衰之故。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注】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
金瘡,謂刀斧所傷之瘡也。
亡血過多,經絡血虛,風寒易得幹之,故用王不留行散,一以止血出,一以防外邪也。
小瘡粉之,即外敷也。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八月八日采,十分)蒴細葉(七月七日采,十分)桑東南根(白皮,三月三日采,十分)甘草(十八分)川椒(除目及閉口、去汗,三分)黃芩(二分)幹姜(二分)芍藥(二分)濃樸(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别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
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産後亦可服。
如風寒,桑東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陰幹百日。
【集解】徐彬曰:此乃概治金瘡方也。
蓋王不留行,性苦平,能通利血脈,故反能止金瘡血、逐痛;蒴亦通利氣血,尤善開痹;周身肌肉肺主之,桑根白皮最利肺氣,東南根向陽,生氣尤全,以複肌肉之主氣,故以此三物,甚多為君。
甘草解毒和榮,尤多為臣,椒、姜以養其胸中之陽,濃樸以疏其内結之氣,芩、芍以清其陰分之熱為佐。
若有風寒,此屬經絡客邪,桑皮止利肺氣,不能逐外邪,故勿取。
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注】浸淫瘡者,浸謂浸浸,淫謂不已,謂此瘡浸淫留連不已也。
從口流向四肢者輕,以從内走外也,故曰可治;從四肢流走入口者重,以從外走内也,故曰不可治,浸淫者,猶今之癞疠之類。
浸淫瘡,黃連粉主之。
【按】此承上條以明其治,黃連粉方脫簡。
【集解】尤怡曰:黃連粉方未見大意,以此為濕熱浸淫之病,故取黃連一味為粉,粉之,苦以燥濕,寒以除熱也。
卷五 跗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并治第十九 師曰:病跗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
刺入二寸。
此太陽經傷也。
【按】證刺俱未詳,必有缺文,不釋。
病患,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按】證未詳,方亦缺,不釋。
藜蘆甘草湯方 (缺)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
【注】臂同背,古通用。
臂腳直,謂足背強直不能屈伸,是轉筋之證也。
脈上下行,謂迢迢長直,微弦不和,是轉筋之脈也。
中寒之人,外寒盛則手足拘急轉筋,痛不能忍,甚者入腹,則牽連少腹拘急而痛也。
主之雞屎白散,以治風寒痹氣之在筋也。
雞屎白散方 雞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