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黃(四兩)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注】病患欲吐,上越之勢方盛,故不可下之。
若病患吐後,其勢衰矣,因其衰而濟之,故已吐有可下之法也。
【集注】徐彬曰:治病之法,貴因勢利導,故《内經》曰:在上者越之,在下者竭之。
今病欲上吐,不可強之使下,凡病皆然,故曰: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程林曰:按“欲”字,乃吐而未吐之義。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哕不哕,徹心中愦愦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詳申欲吐之狀,以明其治也。
喘者呼吸氣急也,似喘不喘,謂胸中似喘之不快,而不似喘之氣急也。
嘔者吐物而有聲也,似嘔不嘔,謂似作嘔之狀,而不似嘔之有物也。
哕者幹嘔也,似哕不哕,謂似乎哕之有聲,而不似哕之聲連連也。
胸徹心中愦愦然無奈者,總形容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哕不哕,心中愦亂無奈,懊欲吐之情狀也,故以半夏降逆,生姜安胃也。
【集注】沈明宗曰: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哕不哕,誠不是喘,不是嘔,不是哕也。
徹者,通也,竟是通心中愦愦然無奈,即泛泛惡心之義也。
生姜半夏湯方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止,停後服。
【集解】李曰:生姜、半夏,辛溫之氣,足以散水飲而舒陽氣,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飲固結于中,拒熱藥而不納,反緻嘔逆。
今熱藥冷凍飲料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緻大益,此《内經》之旨也。
此方與前半夏幹姜湯略同,但前溫中氣,故用幹姜,此散停飲,故用生姜;前因嘔吐上逆,頓服之則藥力猛峻,足以止逆降氣,嘔吐立除;此心中無奈,寒飲内結,難以猝消,故分四服,使胸中邪氣徐徐散也。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
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按】“文蛤湯主之”五字,當在頭痛之下,文義始屬,是傳寫之訛。
兼主之“主”字,衍文也。
【注】吐後而渴,當少少與飲之,胃和吐自止也。
若恣意貪飲,則新飲複停,而吐必不已也,當從飲吐治之。
若兼感微風,脈必緊,頭必痛。
主之文蛤湯者,是治渴兼治風水也。
故以越婢湯方中蓋文蛤。
越婢散風水也,文蛤治渴不己也。
【集注】程林曰:貪飲者,飲水必多,多則淫溢上焦,必有溢飲之患,故用此湯以散水飲,方中皆辛甘發散之藥,故亦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姜(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個)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集解】李曰:文蛤湯,即大青龍湯去桂枝,乃發汗之劑,使水飲從毛竅中洩去,以散水飲于外。
經雲:開鬼門,潔淨府。
此一方兩得之。
以内有麻黃、生姜等解表藥,故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問曰:病患脈數,數為熱,當消谷,飲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
脈弦者,虛也。
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
寒在于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按】問曰:“病患脈數”至“胃中虛冷故也”等句,己詳《傷寒論·陽明篇》内,錯簡在此,且與“脈弦者虛也”文義不屬。
【注】弦,飲脈也,非虛脈也,病吐者若見之,則為胃氣無餘也。
胃氣無餘,肝邪乘之而見弦脈,故名曰虛也。
詢其所以緻弦之由,乃為寒在上,醫反下之,使胃氣盡而無餘,則不能消化水谷,緻令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為中寒胃反也。
【集注】李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此寒在上者,法當溫中始愈,反下之則愈虛寒而愈吐矣。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按】此條文義不屬,必是錯簡。
跗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虛則傷脾。
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按】虛則傷脾之“虛”字,當是“澀”字,是傳寫之訛。
【注】前條因誤下而病胃反,則脈弦;此條不因誤下而病胃反,則脈浮而澀也。
跗陽脈見浮而澀,浮以候胃,澀以候脾;浮而無力為胃虛,澀而無力為傷脾;胃虛脾傷,則不能消磨水谷,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所吐皆仍然不化之宿谷,故曰胃反也。
若脈緊澀,則為邪盛正衰。
故其病難治也。
【集注】徐彬曰:緊為寒盛,澀為液竭,正不勝邪,故曰:難治。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
胃反嘔吐者,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之嘔吐也。
主之大半夏湯者,補脾胃、止嘔吐也。
大半夏湯方 半夏(洗浣用,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一升半,溫服一升,餘分再服。
《千金方》雲:大半夏湯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
《外台方》雲:大半夏湯治嘔、心下痞硬者。
【集解】高世曰:朝食暮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胃反但吐不嘔,然吐不離乎嘔,故曰:胃反嘔吐者。
用半夏助燥氣以消谷,人參補元氣以安胃,白蜜入水揚之,使甘味散于水中,水得蜜而和緩,蜜得水而淡滲,庶胃反平而嘔吐愈。
李升玺曰:嘔家不宜甘味,此用白蜜何也?不知此胃反自屬脾虛,經所謂甘味入脾,歸其所喜是也。
況君以半夏,味辛而止嘔,佐以人參溫氣而補中,胃反自立止矣。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注】胃反吐而不渴者,寒也,渴欲飲水者,飲也,故以茯苓澤瀉湯,補陽利水也。
茯苓澤瀉湯方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術(三兩)生姜(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内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外台方》雲:茯苓澤瀉湯治消渴、胃反、脈絕。
【集解】李曰:吐而渴者,津液亡而胄虛燥也。
飲水則水停心下,茯苓、澤瀉,降氣行飲,白術補脾生津,此五苓散原方之義也。
然胃反因脾氣虛逆,故加生姜散逆,甘草和脾。
又五苓散治外有微熱,故用桂枝。
此胃反無表熱,而亦用之者,桂枝非一于攻表藥也,乃徹上徹下,達表裡,為通行津液、和陽散水之劑也。
尤怡曰:茯苓澤瀉湯,治吐未已,而渴欲飲水者,以吐未已,知邪未去,則宜桂枝、甘、姜散邪氣,茯苓,澤瀉消水氣也。
哕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注】哕即幹嘔也。
因其有哕吵之聲,而無他物,故不曰幹嘔,而曰哕逆,屬氣上逆為病也。
上逆之氣,得出上竅,皆能作聲,故肺虛氣上逆,則作咳,氣從喉出而有咳逆之聲,若為邪所阻,則為喘滿,故無聲也。
胃虛氣上逆,則作哕,氣從咽出而有哕逆之聲。
若與物凝結,則為痞痛,故無聲也,是知氣病也明矣。
然邪氣所湊,正氣必虛,故用橘皮、竹茹、生姜以清邪氣,人參、甘草、大棗以補正氣,則上逆之氣自可順矣。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集解】李曰:哕有屬胃寒者,有屬胃熱者,此哕逆因胃中虛熱,氣逆所緻。
故用人參、甘草、大棗補虛;橘皮、生姜散逆;竹茹甘寒,疏逆氣而清胃熱,因以為君。
尤怡曰:胃虛而熱乘之,則作哕逆,橘皮、生姜和胃散逆,竹茹除熱止嘔哕,人參、甘草、大棗益虛安中也。
幹嘔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注】幹嘔哕,猶言幹嘔,即哕也。
東垣以幹嘔為輕,哕為重,識仲景措辭之意也。
哕而手足厥,乃胃陽虛,是吳茱萸湯證也。
若初病形氣俱實,雖手足厥,非陽虛陰盛者比,乃氣閉不達于四肢也,故單以橘皮通氣,生姜止哕也。
【集注】程林曰:幹嘔哕,則氣逆于胸膈間,而不行于四末,故手足為之厥。
橘皮能降逆氣,生姜嘔家聖藥,小劑以和之也。
然幹嘔非反胃,厥非無陽,故下咽氣行即愈。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則愈。
哕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注】哕虛邪也,哕而不腹滿者,為正氣虛。
兼有熱者,以橘皮竹茹湯主之;兼有寒者,以吳茱萸湯主之。
哕而腹滿者為邪氣實,當視其二便,大便不利者下之,小便不利者通之即愈也。
【集注】朱肱曰:前部不利豬苓湯,後部不利調胃承氣湯。
趙良曰:腹滿為實,實則氣上逆而作哕,故必視其前後何部不利而利之,則滿去而哕止。
魏荔彤曰:胃氣上逆,沖而為哕,治法當視其前後,審大小便調不調也。
前部不利者,水邪之逆也。
當利其小便而哕愈:後部不利者,熱邪實也,當利其大使而哕愈。
夫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髒氣絕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注】氣絕非謂脫絕,乃謂虛絕也。
六腑之氣,陽也,陽氣虛不溫于外,則手足寒縮。
陽虛則陰盛上逆,故嘔吐哕也。
五髒之氣,陰也,陰氣虛不固于中,則下利不禁,利甚則中脫形衰,故手足不仁也。
此發明嘔吐、下利之原委也。
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注】下利清谷,裡寒也。
外熱汗出而厥,陽亡也。
主之以通脈四逆湯,回陽勝寒,而利自止也。
通脈四逆湯方 附子(生用,大者一枚)幹姜(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炙,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少陰負跗陽者,為順也。
【按】此條“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陰負跗陽者為順也”一句,文義不屬,其注已詳見《傷寒論·辨脈篇》内,不複釋。
【注】下利手足厥冷,脈絕無者,有陰無陽之脈證也。
雖用理中四逆輩,恐其緩不及事,急灸臍下,以通其陽。
若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手足不溫,反微喘者,陽氣上脫也,故死。
【集注】程林曰:下利而至于手足厥冷無脈,則獨陰無陽,灸之以複其陽。
而脈絕不來,反微喘者,則正氣又脫于上,孤陽無根,故死。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注】下利氣者,初利則為氣郁于大腸而不外滲,水氣并下,但當利其小便,輸其滲瀉之竅,氣宣而利止也。
久利則為氣陷于大腸,而不上舉,又當于升補中兼利小便也。
【集注】尤怡曰:下利氣者,氣随利失,即所謂氣利是也。
氣利,诃黎勒散主之。
【注】氣利,所下之氣穢臭,所利之物稠粘,則為氣滞不宣,或下之、或利之皆可也。
若所利之氣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則謂氣陷腸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腸,或用補中益氣以舉陷亦可。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煨,十枚) 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集解】李曰:氣利者,下利氣虛,下陷而滑脫也,诃黎勒性斂澀,能溫胃固腸。
粥飲和者,假谷氣以助胃。
頓服者,藥味并下,更有力也。
尤怡曰:氣利,氣與屎俱失也。
诃黎勒澀腸而利氣,粥飲安中益腸胃。
頓服者,補下治下制以急也。
若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注】下利脈數,内熱利也,微熱汗出,其邪衰矣,故令自愈。
設脈緊者,是表未衰,故為未解也。
【集注】程林曰:寒則下利,脈數有微熱,則裡寒去,汗出則表氣和。
表裡俱和,故令自愈;設複緊者,知寒邪尚在,是為未解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注】下利大熱而渴,則為邪盛,脈弱則為正虛,不能愈也。
今微熱而渴,脈弱者,邪正俱衰,故知自愈也。
【集注】程林曰:下利大熱而渴,則偏于陽,無熱不渴,則偏于陰,皆不
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注】病患欲吐,上越之勢方盛,故不可下之。
若病患吐後,其勢衰矣,因其衰而濟之,故已吐有可下之法也。
【集注】徐彬曰:治病之法,貴因勢利導,故《内經》曰:在上者越之,在下者竭之。
今病欲上吐,不可強之使下,凡病皆然,故曰: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程林曰:按“欲”字,乃吐而未吐之義。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哕不哕,徹心中愦愦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詳申欲吐之狀,以明其治也。
喘者呼吸氣急也,似喘不喘,謂胸中似喘之不快,而不似喘之氣急也。
嘔者吐物而有聲也,似嘔不嘔,謂似作嘔之狀,而不似嘔之有物也。
哕者幹嘔也,似哕不哕,謂似乎哕之有聲,而不似哕之聲連連也。
胸徹心中愦愦然無奈者,總形容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哕不哕,心中愦亂無奈,懊欲吐之情狀也,故以半夏降逆,生姜安胃也。
【集注】沈明宗曰: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哕不哕,誠不是喘,不是嘔,不是哕也。
徹者,通也,竟是通心中愦愦然無奈,即泛泛惡心之義也。
生姜半夏湯方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止,停後服。
【集解】李曰:生姜、半夏,辛溫之氣,足以散水飲而舒陽氣,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飲固結于中,拒熱藥而不納,反緻嘔逆。
今熱藥冷凍飲料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緻大益,此《内經》之旨也。
此方與前半夏幹姜湯略同,但前溫中氣,故用幹姜,此散停飲,故用生姜;前因嘔吐上逆,頓服之則藥力猛峻,足以止逆降氣,嘔吐立除;此心中無奈,寒飲内結,難以猝消,故分四服,使胸中邪氣徐徐散也。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
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按】“文蛤湯主之”五字,當在頭痛之下,文義始屬,是傳寫之訛。
兼主之“主”字,衍文也。
【注】吐後而渴,當少少與飲之,胃和吐自止也。
若恣意貪飲,則新飲複停,而吐必不已也,當從飲吐治之。
若兼感微風,脈必緊,頭必痛。
主之文蛤湯者,是治渴兼治風水也。
故以越婢湯方中蓋文蛤。
越婢散風水也,文蛤治渴不己也。
【集注】程林曰:貪飲者,飲水必多,多則淫溢上焦,必有溢飲之患,故用此湯以散水飲,方中皆辛甘發散之藥,故亦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姜(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個)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集解】李曰:文蛤湯,即大青龍湯去桂枝,乃發汗之劑,使水飲從毛竅中洩去,以散水飲于外。
經雲:開鬼門,潔淨府。
此一方兩得之。
以内有麻黃、生姜等解表藥,故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問曰:病患脈數,數為熱,當消谷,飲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
脈弦者,虛也。
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
寒在于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按】問曰:“病患脈數”至“胃中虛冷故也”等句,己詳《傷寒論·陽明篇》内,錯簡在此,且與“脈弦者虛也”文義不屬。
【注】弦,飲脈也,非虛脈也,病吐者若見之,則為胃氣無餘也。
胃氣無餘,肝邪乘之而見弦脈,故名曰虛也。
詢其所以緻弦之由,乃為寒在上,醫反下之,使胃氣盡而無餘,則不能消化水谷,緻令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為中寒胃反也。
【集注】李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此寒在上者,法當溫中始愈,反下之則愈虛寒而愈吐矣。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按】此條文義不屬,必是錯簡。
跗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虛則傷脾。
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按】虛則傷脾之“虛”字,當是“澀”字,是傳寫之訛。
【注】前條因誤下而病胃反,則脈弦;此條不因誤下而病胃反,則脈浮而澀也。
跗陽脈見浮而澀,浮以候胃,澀以候脾;浮而無力為胃虛,澀而無力為傷脾;胃虛脾傷,則不能消磨水谷,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所吐皆仍然不化之宿谷,故曰胃反也。
若脈緊澀,則為邪盛正衰。
故其病難治也。
【集注】徐彬曰:緊為寒盛,澀為液竭,正不勝邪,故曰:難治。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
胃反嘔吐者,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之嘔吐也。
主之大半夏湯者,補脾胃、止嘔吐也。
大半夏湯方 半夏(洗浣用,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一升半,溫服一升,餘分再服。
《千金方》雲:大半夏湯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
《外台方》雲:大半夏湯治嘔、心下痞硬者。
【集解】高世曰:朝食暮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胃反但吐不嘔,然吐不離乎嘔,故曰:胃反嘔吐者。
用半夏助燥氣以消谷,人參補元氣以安胃,白蜜入水揚之,使甘味散于水中,水得蜜而和緩,蜜得水而淡滲,庶胃反平而嘔吐愈。
李升玺曰:嘔家不宜甘味,此用白蜜何也?不知此胃反自屬脾虛,經所謂甘味入脾,歸其所喜是也。
況君以半夏,味辛而止嘔,佐以人參溫氣而補中,胃反自立止矣。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注】胃反吐而不渴者,寒也,渴欲飲水者,飲也,故以茯苓澤瀉湯,補陽利水也。
茯苓澤瀉湯方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術(三兩)生姜(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内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外台方》雲:茯苓澤瀉湯治消渴、胃反、脈絕。
【集解】李曰:吐而渴者,津液亡而胄虛燥也。
飲水則水停心下,茯苓、澤瀉,降氣行飲,白術補脾生津,此五苓散原方之義也。
然胃反因脾氣虛逆,故加生姜散逆,甘草和脾。
又五苓散治外有微熱,故用桂枝。
此胃反無表熱,而亦用之者,桂枝非一于攻表藥也,乃徹上徹下,達表裡,為通行津液、和陽散水之劑也。
尤怡曰:茯苓澤瀉湯,治吐未已,而渴欲飲水者,以吐未已,知邪未去,則宜桂枝、甘、姜散邪氣,茯苓,澤瀉消水氣也。
哕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注】哕即幹嘔也。
因其有哕吵之聲,而無他物,故不曰幹嘔,而曰哕逆,屬氣上逆為病也。
上逆之氣,得出上竅,皆能作聲,故肺虛氣上逆,則作咳,氣從喉出而有咳逆之聲,若為邪所阻,則為喘滿,故無聲也。
胃虛氣上逆,則作哕,氣從咽出而有哕逆之聲。
若與物凝結,則為痞痛,故無聲也,是知氣病也明矣。
然邪氣所湊,正氣必虛,故用橘皮、竹茹、生姜以清邪氣,人參、甘草、大棗以補正氣,則上逆之氣自可順矣。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集解】李曰:哕有屬胃寒者,有屬胃熱者,此哕逆因胃中虛熱,氣逆所緻。
故用人參、甘草、大棗補虛;橘皮、生姜散逆;竹茹甘寒,疏逆氣而清胃熱,因以為君。
尤怡曰:胃虛而熱乘之,則作哕逆,橘皮、生姜和胃散逆,竹茹除熱止嘔哕,人參、甘草、大棗益虛安中也。
幹嘔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注】幹嘔哕,猶言幹嘔,即哕也。
東垣以幹嘔為輕,哕為重,識仲景措辭之意也。
哕而手足厥,乃胃陽虛,是吳茱萸湯證也。
若初病形氣俱實,雖手足厥,非陽虛陰盛者比,乃氣閉不達于四肢也,故單以橘皮通氣,生姜止哕也。
【集注】程林曰:幹嘔哕,則氣逆于胸膈間,而不行于四末,故手足為之厥。
橘皮能降逆氣,生姜嘔家聖藥,小劑以和之也。
然幹嘔非反胃,厥非無陽,故下咽氣行即愈。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則愈。
哕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注】哕虛邪也,哕而不腹滿者,為正氣虛。
兼有熱者,以橘皮竹茹湯主之;兼有寒者,以吳茱萸湯主之。
哕而腹滿者為邪氣實,當視其二便,大便不利者下之,小便不利者通之即愈也。
【集注】朱肱曰:前部不利豬苓湯,後部不利調胃承氣湯。
趙良曰:腹滿為實,實則氣上逆而作哕,故必視其前後何部不利而利之,則滿去而哕止。
魏荔彤曰:胃氣上逆,沖而為哕,治法當視其前後,審大小便調不調也。
前部不利者,水邪之逆也。
當利其小便而哕愈:後部不利者,熱邪實也,當利其大使而哕愈。
夫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髒氣絕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注】氣絕非謂脫絕,乃謂虛絕也。
六腑之氣,陽也,陽氣虛不溫于外,則手足寒縮。
陽虛則陰盛上逆,故嘔吐哕也。
五髒之氣,陰也,陰氣虛不固于中,則下利不禁,利甚則中脫形衰,故手足不仁也。
此發明嘔吐、下利之原委也。
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注】下利清谷,裡寒也。
外熱汗出而厥,陽亡也。
主之以通脈四逆湯,回陽勝寒,而利自止也。
通脈四逆湯方 附子(生用,大者一枚)幹姜(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炙,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少陰負跗陽者,為順也。
【按】此條“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陰負跗陽者為順也”一句,文義不屬,其注已詳見《傷寒論·辨脈篇》内,不複釋。
【注】下利手足厥冷,脈絕無者,有陰無陽之脈證也。
雖用理中四逆輩,恐其緩不及事,急灸臍下,以通其陽。
若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手足不溫,反微喘者,陽氣上脫也,故死。
【集注】程林曰:下利而至于手足厥冷無脈,則獨陰無陽,灸之以複其陽。
而脈絕不來,反微喘者,則正氣又脫于上,孤陽無根,故死。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注】下利氣者,初利則為氣郁于大腸而不外滲,水氣并下,但當利其小便,輸其滲瀉之竅,氣宣而利止也。
久利則為氣陷于大腸,而不上舉,又當于升補中兼利小便也。
【集注】尤怡曰:下利氣者,氣随利失,即所謂氣利是也。
氣利,诃黎勒散主之。
【注】氣利,所下之氣穢臭,所利之物稠粘,則為氣滞不宣,或下之、或利之皆可也。
若所利之氣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則謂氣陷腸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腸,或用補中益氣以舉陷亦可。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煨,十枚) 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集解】李曰:氣利者,下利氣虛,下陷而滑脫也,诃黎勒性斂澀,能溫胃固腸。
粥飲和者,假谷氣以助胃。
頓服者,藥味并下,更有力也。
尤怡曰:氣利,氣與屎俱失也。
诃黎勒澀腸而利氣,粥飲安中益腸胃。
頓服者,補下治下制以急也。
若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注】下利脈數,内熱利也,微熱汗出,其邪衰矣,故令自愈。
設脈緊者,是表未衰,故為未解也。
【集注】程林曰:寒則下利,脈數有微熱,則裡寒去,汗出則表氣和。
表裡俱和,故令自愈;設複緊者,知寒邪尚在,是為未解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注】下利大熱而渴,則為邪盛,脈弱則為正虛,不能愈也。
今微熱而渴,脈弱者,邪正俱衰,故知自愈也。
【集注】程林曰:下利大熱而渴,則偏于陽,無熱不渴,則偏于陰,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