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中熱,下注足跗,則足下熱也。
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
【注】此詳申酒疸宜吐之治也。
酒疸,心中熱、欲吐者,謂胃中煩亂懊欲吐,非吐之不能愈也。
【集注】程林曰:後證熱深則懊欲吐,今微熱則心中熱亦欲吐。
病屬上焦,故吐之可愈也。
酒黃膽,心中懊,或熱痛,桅子大黃湯主之。
【注】此詳申酒疸宜下之治也。
酒黃膽,謂因飲酒過度而成黃膽也。
心中懊欲吐,或自吐之而愈,或服栀子豉湯吐之而愈,皆可也。
若心中懊不欲吐,或心中熱痛,皆非吐之可愈,故以栀子大黃湯下之愈也。
栀子大黃湯方 栀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集解】魏荔彤曰:酒黃膽,心中懊或熱甚而痛,栀子大黃湯主之,蓋為實熱之邪立法也。
酒家積郁成熱,非此不除也。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注】酒疸,心中懊,或心中熱痛,脈沉實者,當下之。
若心中熱欲吐,脈浮弱者,當吐之,而反下之則為逆也。
若其人素有勞倦,下之則熱入于脾,頃時腹滿如故,則成谷疸也。
若其人素有女勞,下之則熱入于腎,雖黃微黑,久久必變為黑疸也。
目青者精傷也,面黑者腎傷也,心中如啖蒜狀胃傷也,大便黑色血傷也,皮膚不仁血痹也。
此等證皆因酒疸脈浮弱者,應吐而反下之之誤使然也。
【集注】趙良曰:酒疸之黑,非女勞疸之黑也。
蓋女勞之黑,腎氣所發也;酒疸之黑,敗血之黑也。
因酒之濕熱傷脾胃,脾胃不和,陽氣不化,陰氣不運,若更下之,久久則運化之用愈耗矣。
氣耗血積故腐瘀,濁色越出面為黑,味變于心咽作嘈雜,心辣如啖蒜狀。
榮血衰而不行于皮膚,抓之不仁;輸于大腸,便如黑漆。
其目青與脈浮弦,皆血病也。
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按】諸黃,謂一切黃也。
皆主豬膏發煎,恐未必盡然。
醫者審之,此必有脫簡也。
【集注】程林曰:扁鵲有《黃經》,《明堂》有烙三十六黃法,皆後人所未見,唯《聖濟總錄》載三十六黃,方論詳明,治法始備,今豬膏發煎,能治諸黃,當是黃之輕者,可從小便而去,至若陰黃、急黃、女勞之屬,豈豬膏發煎所能治乎?醫者審之。
豬膏發前方 豬膏(半斤)亂發(如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諸黃,腹滿而嘔者,宜柴胡湯。
【注】嘔而腹痛,胃實熱也,然必有潮熱便硬,始宜大柴胡湯兩解之;若無潮熱便軟,則當用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和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嘔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今黃家腹痛而嘔,應内有實邪,當是大柴胡湯以下之。
若小柴胡,則可止嘔,未可療腹痛也。
柴胡湯方 (見寒疝嘔吐中) 卷五 嘔吐哕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注】嘔家,嘔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今嘔而有膿,此内有癰,膿潰而嘔,非嘔病也,故曰: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集注】趙良曰:經雲:熱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為壅,胃脘屬陽明經,陽明氣逆則嘔,故膿不自咳出,從嘔而出,此癰之在胃脘上口者也,若過半中,在肺之下者,膿則不從嘔出而從大便出矣。
程林曰:夫癰潰則為膿,膿上出必令嘔,故不必治其嘔,膿盡則嘔自止也。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注】嘔病後渴飲而不嘔,為胃氣和,此欲解也。
因渴而後嘔,嘔而複渴,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之嘔,非嘔病也。
【集注】趙良曰:嘔則飲去,飲去則陽氣回,津液猶未布,故渴耳。
雖渴,終以邪去正回而必解也。
先渴卻嘔者,即前痰飲條中,小半夏茯苓湯之證也。
程林曰:先嘔卻渴者,為嘔後而胃無津液,得水和之即愈;先渴卻嘔者,本渴而飲水,水停胃中作嘔也,故屬水飲。
尤怡曰:嘔家必有停痰宿水。
先嘔卻渴者,痰水已去,而胃氣将複也,故曰:此為欲解。
先渴卻嘔者,因熱飲水過多,熱雖解而飲旋積也,此嘔因積飲所緻,故曰:此為飲家。
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注】嘔病之人,津液已傷,本應渴也;今反不渴者,以心下素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之嘔,非嘔病也。
【集注】徐彬曰:支飲者,偏旁而不中正也。
高世FS曰:支飲者,水氣循經,屈曲支行,其形如腫是也。
支飲而嘔,故曰:此屬支飲。
《飲咳篇》雲:嘔家本渴,渴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注】此詳諸嘔吐之病,以明其治也,嘔者,有聲有物之謂也;吐者,有物無聲之謂也。
凡諸嘔吐,飲食不得下咽者,主之小半夏湯,降逆安胃也。
【集注】趙良曰:嘔吐,谷不得下者,有寒有熱,不可概論也。
食入即吐,熱也;朝食暮吐,寒也。
此則非寒非熱,由中焦停飲,氣結而逆,故用小半夏湯。
沈明宗曰:此痰飲多而緻嘔之方也。
外邪内入而嘔,必自飲食稍進;此痰飲多而外邪少,拒格胸胃之間,氣逆而谷不得入,故用生姜散邪,半夏以消痰飲而止嘔逆。
小半夏湯方 (見痰飲中)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注】此詳申上條飲嘔,以明其治也。
嘔吐病後,則傷膈上津液,若思水者,急與飲之,不複嘔吐者,是病去胃和自解也。
思水者,與飲之而仍嘔吐者,是病未除而有水飲也。
主之豬苓散者,利水以止嘔吐也。
【集注】程林曰:上章言先嘔卻渴,此為欲解;今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亦與上證不殊,故急與之以和胃。
然思水之人,又有得水而貪飲,則胃中熱少不能消水,更與人作病,故思水者,用豬苓散以散水飲。
魏荔彤曰: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欲解之征也,即論中所言,先嘔後渴,此為欲解之義也。
急與之,嘔吐後傷津液,水入而津液可複也。
若夫未曾嘔吐即思水者,即論中所言,先渴卻嘔之證也,是為水停心下,應治其支飲,而渴方愈也。
主以豬苓散,利水補土,以治濕邪者,治渴而即以治上逆之嘔吐也。
豬苓散方 豬苓茯苓白術(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注】嘔而腹滿是有裡也,主之大柴胡湯,攻裡以止嘔也;今嘔而發熱,是有表也,主之小柴胡湯,和表以止嘔也。
【集注】程林曰:經曰: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
夫嘔家未有發熱者,以發熱屬半表半裡,故與小柴胡湯以和之。
李曰:傷寒發熱者為表證,然邪欲侵裡,裡氣拒而不納,則逆而作嘔,此半表半裡證也。
小柴胡為治半表半裡,和解之劑。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注】嘔而心煩,心中懊,内熱之嘔也。
今嘔而脈弱,正氣虛也;小便複利,中寒盛也。
身有微熱而複見厥,曰難治者,此為寒盛格熱于外,非嘔而發熱者比,故以四逆湯勝陰回陽也。
【集注】高世曰:嘔者水去寒猶在上,小盒飯少,今複利者,寒亦在下也。
脈弱者,氣衰于内。
身微熱者,格陽于外,嘔證如是,則上下寒而内外虛,若見手足逆冷而厥者,則表裡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為難治。
四逆湯主之,生附子壯火回陽以治厥,幹姜溫脾暖胃以治嘔,甘草安中調上下以治内外也。
四逆湯方 附子(生用,一枚)幹姜(一兩半)甘草(炙,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幹姜三兩。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注】嘔逆之氣上沖于胸,胸中氣實,則不受邪,必不滿也;若胸中氣虛,客寒邪氣得以留連,故胸滿也。
主之吳茱萸湯,補正氣,降邪氣也。
【集注】徐彬曰:胸乃陽位,嘔為陰邪,使胸之陽氣足以禦之則不嘔,嘔亦胸中無恙也,乃嘔而胸滿,是胸虛邪客,不但胃不和矣。
虛邪屬陰,故以吳茱萸之苦辛溫,善驅濁陰者為君,人參補虛為佐,而以姜、棗宣發上焦之正氣也。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注】嘔而腸鳴,腸虛而寒也。
嘔而心下痞,胃實而熱也。
并見之,乃下寒上熱,腸虛胃實之病也,故主之半夏瀉心湯,用參、草、大棗以補正虛,半夏以降客逆,幹姜以勝中寒,芩、連以瀉結熱也。
【集注】程林曰:嘔而腸鳴、心下痞者,此邪熱乘虛而客于心下,故用芩、連洩熱除痞,幹姜、半夏散逆止嘔。
《内經》曰:脾胃虛則腸鳴。
又曰: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
人參、大棗、甘草,用以補中而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洗,半升)黃芩幹姜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炙,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幹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幹姜散主之。
【注】有聲有物謂之嘔,有聲無物謂之哕,即幹嘔也。
今有聲無物而吐涎沫,故曰幹嘔。
吐逆,吐涎沫也。
幹嘔吐酸苦,胃中熱也;幹嘔吐涎沫,胃中寒也。
主之半夏幹姜散,溫中止嘔也。
半夏幹姜散方 半夏幹姜(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幹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
【注】幹嘔吐涎沫者,以半夏幹姜散,溫中止嘔也。
若更頭痛,此屬寒氣盛而逆之甚也,故用吳茱萸湯,溫寒下氣,大折沖逆之勢也。
【集注】徐彬曰:上焦有寒,其口多涎。
上焦既有寒邪,格陽在上,故主頭痛。
用吳茱萸溫補以驅濁陰也。
李曰:太陰、少陰經,從足至胸,俱不上頭,二經并無頭痛證。
厥陰經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巅,故幹嘔、吐涎沫者,裡寒也;頭痛者,寒氣從經脈上攻也。
不用桂、附,用吳茱萸者,以其入厥陰經故耳!餘皆溫補散寒之藥。
幹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注】幹嘔者,胃氣逆也,若下利清徹,乃腸中寒也。
今下利濁粘,是腸中熱也,故用黃芩湯以治其利,合半夏生姜湯,以治幹嘔也。
【集注】程林曰:中焦不和,則氣逆于上而作嘔,迫于下而為利,故用半夏、生姜,入上焦而止嘔;甘草、大棗,入中焦而和脾;黃芩。
芍藥,入下焦而止利。
如是則正氣安而邪氣去,三焦和而嘔利止矣。
魏荔彤曰:此嘔為熱逆之嘔,利為挾熱之利。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黃芩(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二兩)半夏(半升)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注】吐者,有物無聲之謂也。
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己即吐者火也,以寒性遲,火性急也。
故以大黃甘草湯,緩中瀉火,火平自不吐也。
【集注】王肯堂曰: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憤亂而益甚,故禁之。
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于大黃,故取之也。
程林曰:經雲: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食已即吐,是胃熱上逆而不能容食,與反胃寒嘔水飲不同,故用是湯以平胃熱。
高世曰:食己即吐者,非宿谷不化之胃反,乃火熱攻沖之吐逆。
大黃甘草湯方 大
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
【注】此詳申酒疸宜吐之治也。
酒疸,心中熱、欲吐者,謂胃中煩亂懊欲吐,非吐之不能愈也。
【集注】程林曰:後證熱深則懊欲吐,今微熱則心中熱亦欲吐。
病屬上焦,故吐之可愈也。
酒黃膽,心中懊,或熱痛,桅子大黃湯主之。
【注】此詳申酒疸宜下之治也。
酒黃膽,謂因飲酒過度而成黃膽也。
心中懊欲吐,或自吐之而愈,或服栀子豉湯吐之而愈,皆可也。
若心中懊不欲吐,或心中熱痛,皆非吐之可愈,故以栀子大黃湯下之愈也。
栀子大黃湯方 栀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集解】魏荔彤曰:酒黃膽,心中懊或熱甚而痛,栀子大黃湯主之,蓋為實熱之邪立法也。
酒家積郁成熱,非此不除也。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注】酒疸,心中懊,或心中熱痛,脈沉實者,當下之。
若心中熱欲吐,脈浮弱者,當吐之,而反下之則為逆也。
若其人素有勞倦,下之則熱入于脾,頃時腹滿如故,則成谷疸也。
若其人素有女勞,下之則熱入于腎,雖黃微黑,久久必變為黑疸也。
目青者精傷也,面黑者腎傷也,心中如啖蒜狀胃傷也,大便黑色血傷也,皮膚不仁血痹也。
此等證皆因酒疸脈浮弱者,應吐而反下之之誤使然也。
【集注】趙良曰:酒疸之黑,非女勞疸之黑也。
蓋女勞之黑,腎氣所發也;酒疸之黑,敗血之黑也。
因酒之濕熱傷脾胃,脾胃不和,陽氣不化,陰氣不運,若更下之,久久則運化之用愈耗矣。
氣耗血積故腐瘀,濁色越出面為黑,味變于心咽作嘈雜,心辣如啖蒜狀。
榮血衰而不行于皮膚,抓之不仁;輸于大腸,便如黑漆。
其目青與脈浮弦,皆血病也。
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按】諸黃,謂一切黃也。
皆主豬膏發煎,恐未必盡然。
醫者審之,此必有脫簡也。
【集注】程林曰:扁鵲有《黃經》,《明堂》有烙三十六黃法,皆後人所未見,唯《聖濟總錄》載三十六黃,方論詳明,治法始備,今豬膏發煎,能治諸黃,當是黃之輕者,可從小便而去,至若陰黃、急黃、女勞之屬,豈豬膏發煎所能治乎?醫者審之。
豬膏發前方 豬膏(半斤)亂發(如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諸黃,腹滿而嘔者,宜柴胡湯。
【注】嘔而腹痛,胃實熱也,然必有潮熱便硬,始宜大柴胡湯兩解之;若無潮熱便軟,則當用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和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嘔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今黃家腹痛而嘔,應内有實邪,當是大柴胡湯以下之。
若小柴胡,則可止嘔,未可療腹痛也。
柴胡湯方 (見寒疝嘔吐中) 卷五 嘔吐哕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注】嘔家,嘔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今嘔而有膿,此内有癰,膿潰而嘔,非嘔病也,故曰: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集注】趙良曰:經雲:熱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為壅,胃脘屬陽明經,陽明氣逆則嘔,故膿不自咳出,從嘔而出,此癰之在胃脘上口者也,若過半中,在肺之下者,膿則不從嘔出而從大便出矣。
程林曰:夫癰潰則為膿,膿上出必令嘔,故不必治其嘔,膿盡則嘔自止也。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注】嘔病後渴飲而不嘔,為胃氣和,此欲解也。
因渴而後嘔,嘔而複渴,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之嘔,非嘔病也。
【集注】趙良曰:嘔則飲去,飲去則陽氣回,津液猶未布,故渴耳。
雖渴,終以邪去正回而必解也。
先渴卻嘔者,即前痰飲條中,小半夏茯苓湯之證也。
程林曰:先嘔卻渴者,為嘔後而胃無津液,得水和之即愈;先渴卻嘔者,本渴而飲水,水停胃中作嘔也,故屬水飲。
尤怡曰:嘔家必有停痰宿水。
先嘔卻渴者,痰水已去,而胃氣将複也,故曰:此為欲解。
先渴卻嘔者,因熱飲水過多,熱雖解而飲旋積也,此嘔因積飲所緻,故曰:此為飲家。
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注】嘔病之人,津液已傷,本應渴也;今反不渴者,以心下素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之嘔,非嘔病也。
【集注】徐彬曰:支飲者,偏旁而不中正也。
高世FS曰:支飲者,水氣循經,屈曲支行,其形如腫是也。
支飲而嘔,故曰:此屬支飲。
《飲咳篇》雲:嘔家本渴,渴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注】此詳諸嘔吐之病,以明其治也,嘔者,有聲有物之謂也;吐者,有物無聲之謂也。
凡諸嘔吐,飲食不得下咽者,主之小半夏湯,降逆安胃也。
【集注】趙良曰:嘔吐,谷不得下者,有寒有熱,不可概論也。
食入即吐,熱也;朝食暮吐,寒也。
此則非寒非熱,由中焦停飲,氣結而逆,故用小半夏湯。
沈明宗曰:此痰飲多而緻嘔之方也。
外邪内入而嘔,必自飲食稍進;此痰飲多而外邪少,拒格胸胃之間,氣逆而谷不得入,故用生姜散邪,半夏以消痰飲而止嘔逆。
小半夏湯方 (見痰飲中)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注】此詳申上條飲嘔,以明其治也。
嘔吐病後,則傷膈上津液,若思水者,急與飲之,不複嘔吐者,是病去胃和自解也。
思水者,與飲之而仍嘔吐者,是病未除而有水飲也。
主之豬苓散者,利水以止嘔吐也。
【集注】程林曰:上章言先嘔卻渴,此為欲解;今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亦與上證不殊,故急與之以和胃。
然思水之人,又有得水而貪飲,則胃中熱少不能消水,更與人作病,故思水者,用豬苓散以散水飲。
魏荔彤曰: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欲解之征也,即論中所言,先嘔後渴,此為欲解之義也。
急與之,嘔吐後傷津液,水入而津液可複也。
若夫未曾嘔吐即思水者,即論中所言,先渴卻嘔之證也,是為水停心下,應治其支飲,而渴方愈也。
主以豬苓散,利水補土,以治濕邪者,治渴而即以治上逆之嘔吐也。
豬苓散方 豬苓茯苓白術(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注】嘔而腹滿是有裡也,主之大柴胡湯,攻裡以止嘔也;今嘔而發熱,是有表也,主之小柴胡湯,和表以止嘔也。
【集注】程林曰:經曰: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
夫嘔家未有發熱者,以發熱屬半表半裡,故與小柴胡湯以和之。
李曰:傷寒發熱者為表證,然邪欲侵裡,裡氣拒而不納,則逆而作嘔,此半表半裡證也。
小柴胡為治半表半裡,和解之劑。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注】嘔而心煩,心中懊,内熱之嘔也。
今嘔而脈弱,正氣虛也;小便複利,中寒盛也。
身有微熱而複見厥,曰難治者,此為寒盛格熱于外,非嘔而發熱者比,故以四逆湯勝陰回陽也。
【集注】高世曰:嘔者水去寒猶在上,小盒飯少,今複利者,寒亦在下也。
脈弱者,氣衰于内。
身微熱者,格陽于外,嘔證如是,則上下寒而内外虛,若見手足逆冷而厥者,則表裡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為難治。
四逆湯主之,生附子壯火回陽以治厥,幹姜溫脾暖胃以治嘔,甘草安中調上下以治内外也。
四逆湯方 附子(生用,一枚)幹姜(一兩半)甘草(炙,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幹姜三兩。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注】嘔逆之氣上沖于胸,胸中氣實,則不受邪,必不滿也;若胸中氣虛,客寒邪氣得以留連,故胸滿也。
主之吳茱萸湯,補正氣,降邪氣也。
【集注】徐彬曰:胸乃陽位,嘔為陰邪,使胸之陽氣足以禦之則不嘔,嘔亦胸中無恙也,乃嘔而胸滿,是胸虛邪客,不但胃不和矣。
虛邪屬陰,故以吳茱萸之苦辛溫,善驅濁陰者為君,人參補虛為佐,而以姜、棗宣發上焦之正氣也。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注】嘔而腸鳴,腸虛而寒也。
嘔而心下痞,胃實而熱也。
并見之,乃下寒上熱,腸虛胃實之病也,故主之半夏瀉心湯,用參、草、大棗以補正虛,半夏以降客逆,幹姜以勝中寒,芩、連以瀉結熱也。
【集注】程林曰:嘔而腸鳴、心下痞者,此邪熱乘虛而客于心下,故用芩、連洩熱除痞,幹姜、半夏散逆止嘔。
《内經》曰:脾胃虛則腸鳴。
又曰: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
人參、大棗、甘草,用以補中而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洗,半升)黃芩幹姜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炙,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幹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幹姜散主之。
【注】有聲有物謂之嘔,有聲無物謂之哕,即幹嘔也。
今有聲無物而吐涎沫,故曰幹嘔。
吐逆,吐涎沫也。
幹嘔吐酸苦,胃中熱也;幹嘔吐涎沫,胃中寒也。
主之半夏幹姜散,溫中止嘔也。
半夏幹姜散方 半夏幹姜(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幹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
【注】幹嘔吐涎沫者,以半夏幹姜散,溫中止嘔也。
若更頭痛,此屬寒氣盛而逆之甚也,故用吳茱萸湯,溫寒下氣,大折沖逆之勢也。
【集注】徐彬曰:上焦有寒,其口多涎。
上焦既有寒邪,格陽在上,故主頭痛。
用吳茱萸溫補以驅濁陰也。
李曰:太陰、少陰經,從足至胸,俱不上頭,二經并無頭痛證。
厥陰經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巅,故幹嘔、吐涎沫者,裡寒也;頭痛者,寒氣從經脈上攻也。
不用桂、附,用吳茱萸者,以其入厥陰經故耳!餘皆溫補散寒之藥。
幹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注】幹嘔者,胃氣逆也,若下利清徹,乃腸中寒也。
今下利濁粘,是腸中熱也,故用黃芩湯以治其利,合半夏生姜湯,以治幹嘔也。
【集注】程林曰:中焦不和,則氣逆于上而作嘔,迫于下而為利,故用半夏、生姜,入上焦而止嘔;甘草、大棗,入中焦而和脾;黃芩。
芍藥,入下焦而止利。
如是則正氣安而邪氣去,三焦和而嘔利止矣。
魏荔彤曰:此嘔為熱逆之嘔,利為挾熱之利。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黃芩(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二兩)半夏(半升)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注】吐者,有物無聲之謂也。
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己即吐者火也,以寒性遲,火性急也。
故以大黃甘草湯,緩中瀉火,火平自不吐也。
【集注】王肯堂曰: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憤亂而益甚,故禁之。
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于大黃,故取之也。
程林曰:經雲: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食已即吐,是胃熱上逆而不能容食,與反胃寒嘔水飲不同,故用是湯以平胃熱。
高世曰:食己即吐者,非宿谷不化之胃反,乃火熱攻沖之吐逆。
大黃甘草湯方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