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水,故通身浮腫也。
以上諸證皆屬肌表,故當發汗,汗出乃愈也。
風水無汗,當以越婢湯發汗,若汗出惡風則為表陽虛,故加附子也。
若不惡風,小便通利,非表陽有寒,乃上焦有寒也。
上焦有寒,惟兼病水者,則其人口内必多生涎沫也。
【集注】尤怡曰:風,天之氣;氣,人之氣,是皆失其和者也。
風濕相搏,風強則氣從風而浸淫肌體,故為瘾疹;氣強則風從氣而鼓湧水液,故為水;風氣并強,兩相搏擊,而水液從之,則為風水。
汗之則風去而水行,故曰:汗出乃愈。
若惡風者表虛也,不惡風而小便通利者,以上焦有寒不能約束津液,故其口多涎也。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裹上微擁,如蠶新卧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注】此承上條詳申風水之證脈也。
寸口脈沉而滑,中有水氣之診也;面目腫大,中有水氣之證也。
有寒者,其脈沉遲,則為石水也。
有熱者,其脈沉滑,名曰風水也;視其人之目胞上微擁似蠶,如新卧起之狀,人迎頸脈動甚,時咳,按其腫之手足,陷而不起者,皆風水之證也。
【集注】趙良曰:《内經》雲:脈沉曰水,脈滑曰風,面腫曰風,目腫如新卧起之狀曰水,頸脈動,喘咳曰水。
又腎風者,面跗龐然,少氣時熱,其有跗腫者,亦曰本于腎,名風水。
皆出《内經》也。
程林曰:沉者就下之性,滑者流衍之象,故沉滑者,中有水也。
面腫曰風,風郁于經則熱,故面跗腫大有熱,名曰風水。
《内經》曰:諸有水者微腫,先見于目下也,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
頸脈人迎脈也,水邪幹土,則頸脈動,水之本在腎,水之标在肺,故時時咳也。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此屬水脹,如按水囊者,必随手而起。
今風水搏于手足,屬肌肉之間,按而散之,猝不能聚,故陷下而不起也。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湯主之。
腹痛加芍藥。
【注】此承上條風水,詳申其證,以明其治也。
風水之病,外風内水也。
脈浮惡風者風也,身重腫者水也。
汗出表虛,故用防己黃湯,固表以散風水也。
若腹痛,加芍藥、甘草以調中也。
防己黃湯方 (見濕病中)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
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
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
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塞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
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
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按】脾脹之“脾”字,當是“肺”字,是傳寫之訛。
發汗即愈之下,當有前條“越婢加術湯主之”七字。
【注】此又詳申風水、皮水、黃汗、肺脹四證之治法也。
太陽病,謂頭痛發熱惡風也。
脈浮而緊,似傷寒也,傷寒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面目浮腫,其人不渴,非傷寒也,乃風水也,發汗汗出即愈也。
若愈後而惡寒者,此為過于發汗,極虛得之,當補表陽,自可愈也,有是證渴而不惡寒,似傳裡也,但跗浮腫,其腹如鼓,乃皮水也。
有是證胸中窒反聚痛,不能食,暮躁不得卧,似裡實也;但身腫而冷,麻木如痹,此為欲作黃汗也。
痛在骨節,似傷寒也,但其狀如水腫,咳喘不渴,此為肺脹也。
以上四證,皆初病皮毛,狀類傷寒,故均以越婢加術湯主之,發汗即愈也。
若渴而下利,小便數者,則津液已奪,故不可發汗也。
【集注】趙良曰:脾脹恐是“肺”字之誤。
《靈樞經》雲:肺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也。
魏荔彤曰:其狀如腫者,按其手足,未至陷而不起,故曰如腫,似腫而實非腫也。
尤怡曰:太陽有寒則脈緊,骨疼有濕則脈濡,身重有風則脈浮、體酸,此明辨也。
今得傷寒脈,而骨節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即非傷寒,乃風水外勝也。
風水在表而非裡,故不渴,風固當汗,水在表者,亦宜汗,故曰:汗出即愈。
然必氣盛而實者,汗之乃愈,不然則其表益虛,風水雖解,而惡寒轉增矣,故曰: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
若其渴而不惡寒者,則非病風而獨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視風水為較深矣,其證身腫而冷,狀如周痹。
周痹者,寒濕痹其陽也,皮水為水氣淫于膚也。
胸中窒不能食者,寒襲于外,而氣窒于中也。
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者,熱為寒郁,而寒甚于暮也,寒濕外淫,必流關節,故曰:此為黃汗,痛在骨節。
其咳而喘不渴者,水寒傷肺,氣攻于表,有如腫病,而實同皮水,故曰:發汗則愈。
然而諸病若渴而下利,小便數者,則不可謂水氣當汗概發之也。
仲景叮咛之意。
豈非慮人之津液先亡也哉!或問:風水外證骨節疼,此雲骨節反不痛,身體反重而酸;皮水不渴,此雲渴何也?曰:風與水合而成病,其流注關節者,則為骨節疼痛;其浸淫肌體者,則骨節不疼,而身體酸腫,由所傷之處不同故也。
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不渴也,謂腹如鼓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裡,猶可發其汗也,此所謂渴而不惡寒者,所以别于風水之不渴而惡風也。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惡風加附子。
【注】此又承上條風水,互詳其證而變其治也。
風水之邪,全在表而不在裡,故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也。
初本無汗,身無大熱,續自汗出而不惡風寒,表不虛也,故用越婢湯以發之。
若惡風甚者,表陽虛也,前方加附子一枚,以補其在表之陽也。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
風水,加術四兩。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注】此承皮水互詳其證,以明其治也。
皮水之病,是水氣相搏,在皮膚之中,故四肢聶聶動也,以防己茯苓湯補衛通榮,祛散皮水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邪在皮膚而腫也。
風入于衛,陽氣虛滞,則四肢腫。
經謂結陽者腫四肢,即皮水也。
皮毛受風氣虛而腫,所謂水氣在皮膚中,邪正相搏,風虛内鼓,故四肢聶聶而動,是因表虛也,蓋三焦之氣,同入膀胱,而行決渎,今水不行,則當使小便利而病得除。
故防己、茯苓除濕而利水,以黃補衛而實表,表實則邪不能容,甘草安土而制水邪,桂枝以和榮衛,又行陽化氣而實四末,俾風從外出,水從内洩矣。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黃(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裡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按】裡水之“裡”字,當是“皮”字,豈有裡水而用麻黃之理?閱者自知,是傳寫之訛。
【注】皮水表虛有汗者,防己茯苓湯固所宜也。
若表實無汗有熱者,則當用越婢加術湯。
無熱者,則當用甘草麻黃湯發其汗,使水外從皮去也。
越婢加術湯方 于越婢湯中加術四兩。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按】“厥而”二字,當是衍文。
【注】水在皮膚,浸淫日久,必然腐潰而出水也,當以蒲灰散敷之,以燥水也。
蒲灰散方 (見消渴中)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
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
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按】為氣水之“氣”字,當是“風”字,若是“氣”字,則無發汗之理,且通篇并無氣水之病。
【注】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水也,今脈不沉小而浮,浮者為風,非少陰水也。
若無水虛脹者,為風水也,風水發其汗即已。
風水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汗之;脈浮者,宜杏子湯汗之。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炮,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集解】沈明宗曰:麻黃附子湯,今人置之不講,餘特舉而明之。
麻黃、附子通陽開竅,治水妙劑。
今人惟用腎氣湯、丸壅補其内,緻陽氣不宣,轉補轉壅,邪無出路,水腫日增,咳血而死者,不知凡幾矣。
杏子湯方 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甘草(炙,二兩) 上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得汗止服。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黃芍藥桂枝苦酒湯主之。
【注】此承黃汗互詳其證,以明其治也。
黃汗屬濕,故身體腫;屬風,故發熱、汗出而渴。
狀如風水者,謂面目浮腫也。
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謂汗出粘黃也。
脈自沉者,謂從水得之也。
究其得之之由,以汗出入冷水中浴,則怆之寒内入,遏郁汗液于肌腠,從土蒸化而出,故色黃也。
宜黃、桂枝解肌邪,以固衛氣;白芍、苦酒止汗液,以攝營氣。
營衛調和,其病已矣。
【集注】程林曰:汗出則元府開,入水浴則怆之水寒,藏留于腠理皮膚之中,則身腫發熱也。
汗出沾衣如柏汁,則津液内竭,是以汗出而渴也。
身腫雖狀如風水,但風水之脈不沉,汗不黃,口不渴,為異耳!李升玺曰:按汗出浴水,亦是偶舉一端言之耳。
大約黃汗由脾、胃濕久生熱,積熱成黃,濕熱交蒸而汗出矣。
魏荔彤曰:黃汗者,汗出之色黃而身不黃,與發黃之證不同也。
尤怡曰:黃汗之病,與風水相似。
但風水脈浮,而黃汗脈沉;風水惡風,而黃汗不惡風為異。
其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則黃汗之所獨也。
風水為風氣外合水氣,黃汗為水氣外合熱氣,熱被水遏,互郁交蒸,汗液則黃。
用黃、桂枝,芍藥三味,行陽以益陰,則榮氣和而衛氣周,蓋欲使榮衛大行,而邪氣畢達耳。
黃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黃(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方解】服後心煩者,以苦酒止汗太急也。
蓋汗出于心,急止之,則不得出,故心煩也,至六七日乃解者,正複而邪自退也。
【集解】魏荔彤曰:古人稱醋為苦酒,非另有所謂苦酒也。
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鎮江紅醋是也。
又醋之劣者,即白酒醋,各處皆是,總以社醋入藥。
尤怡曰: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積藥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黃汗之病,兩胫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曆節。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盜汗出者,此勞氣也。
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若身重,汗出已辄輕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湯主之。
【按】此承黃汗詳申其證也。
但文義未屬,必是錯簡,不釋。
桂枝加黃湯方 桂枝芍藥(各二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黃(二兩)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
跗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
沉伏相搏,名曰水。
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按】此條文義不屬,不釋。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于腸間。
【按】此條必有脫簡,不釋。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
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
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則為水,緊則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幹,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咽喉塞噎,脅下急痛。
醫以為流飲,而大下之。
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
又與葶苈丸下水,當時如小瘥,食飲過度,腫複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
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按】此條文義不屬,不釋。
以上諸證皆屬肌表,故當發汗,汗出乃愈也。
風水無汗,當以越婢湯發汗,若汗出惡風則為表陽虛,故加附子也。
若不惡風,小便通利,非表陽有寒,乃上焦有寒也。
上焦有寒,惟兼病水者,則其人口内必多生涎沫也。
【集注】尤怡曰:風,天之氣;氣,人之氣,是皆失其和者也。
風濕相搏,風強則氣從風而浸淫肌體,故為瘾疹;氣強則風從氣而鼓湧水液,故為水;風氣并強,兩相搏擊,而水液從之,則為風水。
汗之則風去而水行,故曰:汗出乃愈。
若惡風者表虛也,不惡風而小便通利者,以上焦有寒不能約束津液,故其口多涎也。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裹上微擁,如蠶新卧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注】此承上條詳申風水之證脈也。
寸口脈沉而滑,中有水氣之診也;面目腫大,中有水氣之證也。
有寒者,其脈沉遲,則為石水也。
有熱者,其脈沉滑,名曰風水也;視其人之目胞上微擁似蠶,如新卧起之狀,人迎頸脈動甚,時咳,按其腫之手足,陷而不起者,皆風水之證也。
【集注】趙良曰:《内經》雲:脈沉曰水,脈滑曰風,面腫曰風,目腫如新卧起之狀曰水,頸脈動,喘咳曰水。
又腎風者,面跗龐然,少氣時熱,其有跗腫者,亦曰本于腎,名風水。
皆出《内經》也。
程林曰:沉者就下之性,滑者流衍之象,故沉滑者,中有水也。
面腫曰風,風郁于經則熱,故面跗腫大有熱,名曰風水。
《内經》曰:諸有水者微腫,先見于目下也,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
頸脈人迎脈也,水邪幹土,則頸脈動,水之本在腎,水之标在肺,故時時咳也。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此屬水脹,如按水囊者,必随手而起。
今風水搏于手足,屬肌肉之間,按而散之,猝不能聚,故陷下而不起也。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湯主之。
腹痛加芍藥。
【注】此承上條風水,詳申其證,以明其治也。
風水之病,外風内水也。
脈浮惡風者風也,身重腫者水也。
汗出表虛,故用防己黃湯,固表以散風水也。
若腹痛,加芍藥、甘草以調中也。
防己黃湯方 (見濕病中)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
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
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
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塞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
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
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按】脾脹之“脾”字,當是“肺”字,是傳寫之訛。
發汗即愈之下,當有前條“越婢加術湯主之”七字。
【注】此又詳申風水、皮水、黃汗、肺脹四證之治法也。
太陽病,謂頭痛發熱惡風也。
脈浮而緊,似傷寒也,傷寒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面目浮腫,其人不渴,非傷寒也,乃風水也,發汗汗出即愈也。
若愈後而惡寒者,此為過于發汗,極虛得之,當補表陽,自可愈也,有是證渴而不惡寒,似傳裡也,但跗浮腫,其腹如鼓,乃皮水也。
有是證胸中窒反聚痛,不能食,暮躁不得卧,似裡實也;但身腫而冷,麻木如痹,此為欲作黃汗也。
痛在骨節,似傷寒也,但其狀如水腫,咳喘不渴,此為肺脹也。
以上四證,皆初病皮毛,狀類傷寒,故均以越婢加術湯主之,發汗即愈也。
若渴而下利,小便數者,則津液已奪,故不可發汗也。
【集注】趙良曰:脾脹恐是“肺”字之誤。
《靈樞經》雲:肺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也。
魏荔彤曰:其狀如腫者,按其手足,未至陷而不起,故曰如腫,似腫而實非腫也。
尤怡曰:太陽有寒則脈緊,骨疼有濕則脈濡,身重有風則脈浮、體酸,此明辨也。
今得傷寒脈,而骨節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即非傷寒,乃風水外勝也。
風水在表而非裡,故不渴,風固當汗,水在表者,亦宜汗,故曰:汗出即愈。
然必氣盛而實者,汗之乃愈,不然則其表益虛,風水雖解,而惡寒轉增矣,故曰: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
若其渴而不惡寒者,則非病風而獨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視風水為較深矣,其證身腫而冷,狀如周痹。
周痹者,寒濕痹其陽也,皮水為水氣淫于膚也。
胸中窒不能食者,寒襲于外,而氣窒于中也。
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者,熱為寒郁,而寒甚于暮也,寒濕外淫,必流關節,故曰:此為黃汗,痛在骨節。
其咳而喘不渴者,水寒傷肺,氣攻于表,有如腫病,而實同皮水,故曰:發汗則愈。
然而諸病若渴而下利,小便數者,則不可謂水氣當汗概發之也。
仲景叮咛之意。
豈非慮人之津液先亡也哉!或問:風水外證骨節疼,此雲骨節反不痛,身體反重而酸;皮水不渴,此雲渴何也?曰:風與水合而成病,其流注關節者,則為骨節疼痛;其浸淫肌體者,則骨節不疼,而身體酸腫,由所傷之處不同故也。
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不渴也,謂腹如鼓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裡,猶可發其汗也,此所謂渴而不惡寒者,所以别于風水之不渴而惡風也。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惡風加附子。
【注】此又承上條風水,互詳其證而變其治也。
風水之邪,全在表而不在裡,故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也。
初本無汗,身無大熱,續自汗出而不惡風寒,表不虛也,故用越婢湯以發之。
若惡風甚者,表陽虛也,前方加附子一枚,以補其在表之陽也。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
風水,加術四兩。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注】此承皮水互詳其證,以明其治也。
皮水之病,是水氣相搏,在皮膚之中,故四肢聶聶動也,以防己茯苓湯補衛通榮,祛散皮水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邪在皮膚而腫也。
風入于衛,陽氣虛滞,則四肢腫。
經謂結陽者腫四肢,即皮水也。
皮毛受風氣虛而腫,所謂水氣在皮膚中,邪正相搏,風虛内鼓,故四肢聶聶而動,是因表虛也,蓋三焦之氣,同入膀胱,而行決渎,今水不行,則當使小便利而病得除。
故防己、茯苓除濕而利水,以黃補衛而實表,表實則邪不能容,甘草安土而制水邪,桂枝以和榮衛,又行陽化氣而實四末,俾風從外出,水從内洩矣。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黃(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裡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按】裡水之“裡”字,當是“皮”字,豈有裡水而用麻黃之理?閱者自知,是傳寫之訛。
【注】皮水表虛有汗者,防己茯苓湯固所宜也。
若表實無汗有熱者,則當用越婢加術湯。
無熱者,則當用甘草麻黃湯發其汗,使水外從皮去也。
越婢加術湯方 于越婢湯中加術四兩。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按】“厥而”二字,當是衍文。
【注】水在皮膚,浸淫日久,必然腐潰而出水也,當以蒲灰散敷之,以燥水也。
蒲灰散方 (見消渴中)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
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
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按】為氣水之“氣”字,當是“風”字,若是“氣”字,則無發汗之理,且通篇并無氣水之病。
【注】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水也,今脈不沉小而浮,浮者為風,非少陰水也。
若無水虛脹者,為風水也,風水發其汗即已。
風水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汗之;脈浮者,宜杏子湯汗之。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炮,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集解】沈明宗曰:麻黃附子湯,今人置之不講,餘特舉而明之。
麻黃、附子通陽開竅,治水妙劑。
今人惟用腎氣湯、丸壅補其内,緻陽氣不宣,轉補轉壅,邪無出路,水腫日增,咳血而死者,不知凡幾矣。
杏子湯方 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甘草(炙,二兩) 上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得汗止服。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黃芍藥桂枝苦酒湯主之。
【注】此承黃汗互詳其證,以明其治也。
黃汗屬濕,故身體腫;屬風,故發熱、汗出而渴。
狀如風水者,謂面目浮腫也。
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謂汗出粘黃也。
脈自沉者,謂從水得之也。
究其得之之由,以汗出入冷水中浴,則怆之寒内入,遏郁汗液于肌腠,從土蒸化而出,故色黃也。
宜黃、桂枝解肌邪,以固衛氣;白芍、苦酒止汗液,以攝營氣。
營衛調和,其病已矣。
【集注】程林曰:汗出則元府開,入水浴則怆之水寒,藏留于腠理皮膚之中,則身腫發熱也。
汗出沾衣如柏汁,則津液内竭,是以汗出而渴也。
身腫雖狀如風水,但風水之脈不沉,汗不黃,口不渴,為異耳!李升玺曰:按汗出浴水,亦是偶舉一端言之耳。
大約黃汗由脾、胃濕久生熱,積熱成黃,濕熱交蒸而汗出矣。
魏荔彤曰:黃汗者,汗出之色黃而身不黃,與發黃之證不同也。
尤怡曰:黃汗之病,與風水相似。
但風水脈浮,而黃汗脈沉;風水惡風,而黃汗不惡風為異。
其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則黃汗之所獨也。
風水為風氣外合水氣,黃汗為水氣外合熱氣,熱被水遏,互郁交蒸,汗液則黃。
用黃、桂枝,芍藥三味,行陽以益陰,則榮氣和而衛氣周,蓋欲使榮衛大行,而邪氣畢達耳。
黃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黃(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方解】服後心煩者,以苦酒止汗太急也。
蓋汗出于心,急止之,則不得出,故心煩也,至六七日乃解者,正複而邪自退也。
【集解】魏荔彤曰:古人稱醋為苦酒,非另有所謂苦酒也。
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鎮江紅醋是也。
又醋之劣者,即白酒醋,各處皆是,總以社醋入藥。
尤怡曰: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積藥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黃汗之病,兩胫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曆節。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盜汗出者,此勞氣也。
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若身重,汗出已辄輕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湯主之。
【按】此承黃汗詳申其證也。
但文義未屬,必是錯簡,不釋。
桂枝加黃湯方 桂枝芍藥(各二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黃(二兩)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
跗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
沉伏相搏,名曰水。
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按】此條文義不屬,不釋。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于腸間。
【按】此條必有脫簡,不釋。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
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
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則為水,緊則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幹,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咽喉塞噎,脅下急痛。
醫以為流飲,而大下之。
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
又與葶苈丸下水,當時如小瘥,食飲過度,腫複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
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按】此條文義不屬,不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