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下堅大如盤,當審虛實寒熱,脈之浮沉、遲數、大小為異,毋得執方而誤用也。
尤怡曰:言水飲所作者,所以别于氣分也。
氣無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洩之。
枳實白術湯方 枳實(七枚)白術(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腹中軟即當散也。
【集解】李曰:枳實消脹,苦以洩之也;白術去濕,苦以燥之也。
後張元素治痞用枳術丸,亦從此湯化出。
但此乃水飲所作,則用湯以蕩滌之;彼屬食積所傷,則用丸以消磨之。
一湯一丸,各有深意,非漫無主張也。
跗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則胸滿短氣。
跗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谷,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注】此明裡有水兼寒兼熱,誤下之義也。
裡水脈伏,非謂三部脈皆當伏,乃謂跗陽胃脈當伏也,若脈不伏反緊,其人必本自有寒也。
水寒同病,則疝瘕腹中痛,醫誤以為裡水而下之。
水去寒留,更虛其中,故胸滿短氣也。
若脈不伏反數,其人必本自有熱也。
水熱同病,當消谷而小便數,不病水也,今小便反不利,此欲作水之病也。
【集注】趙良曰:跗陽當伏者,非跗陽胃氣之本脈也,為水蓄于下,其氣伏,故脈亦伏。
脈法曰:伏者為水。
魏荔彤曰:跗陽有水邪,則當伏,以胃陽為衣,濕陰寒所固閉,故陽明之脈不出也,今反緊,不惟水盛于裡,而且寒盛于中矣。
蓋其人不止有水氣之邪,而更兼平日有積寒疝瘕,腹中常常作痛,水邪中又兼寒邪也。
醫者不識其為陰寒,乃以為水邪可下,雖水下沉,而寒邪上逆,故胸滿短氣矣。
此病跗陽脈當伏,今反數,為本自有熱。
然本自有熱,則當消谷,小便數,大便堅,如傷寒胃實之證也。
今小便反不利,則知為欲作水,與濕熱之邪無疑也。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注】以上發明表裡上下之水,以下發明五髒氣血之水也。
肝主筋,腹脅是其部也,水邪幹之,外則筋緩不能自轉側,内則腹大、脅痛,淋溲也。
【集注】魏荔彤曰:肝水者,水附肝,則肝水也。
肝經有水,必存兩脅,故腹大而脅下痛。
少陽陰陽往來之道路,有邪窒礙,故不能自轉側。
肝有水邪,必上沖胸咽,故時時津液微生,及上升而下降,小便不利者又續通,此水邪随肝木往來升降之氣上下為患也。
見此知肝經有水,當于肝髒治之也。
尤怡曰:肝之府在脅,而氣連少腹,肝之水不行,則腹大不能轉側,脅下腹痛也,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者,肝喜沖逆而主疏洩,水液随之而上下也。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卧,煩而躁,其人陰腫。
【按】“其人陰腫”四字,當在腎水條内,錯簡在此。
【注】心主脈,膻中是其部也。
水邪幹之,外則周身之脈不行,其身重也;内則少氣心煩,不得卧而躁也。
【集注】程林曰:《内經》雲:心主身之血脈。
《上經》曰: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是以身重少氣也。
《内經》曰:諸有水病者,不得卧。
夫心屬火,水在心是以不得卧而煩躁也。
魏荔彤曰:夫水邪,亦積聚之類也。
切近于其處,則伏留于是髒,即可以髒而名證。
水附于心,則心水也。
心經有水,四肢百骸,皆可灌注,故身重;氣為水邪所阻,故少氣;水邪逼處,神魂不安,故不得卧;神明擾亂,故躁而煩。
見此知心經有水,當于心經治之也。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則小便難。
【注】脾主腹,四肢是其部也。
水邪幹之,外則四肢苦重,内則腹大少氣、小便難也。
【集注】魏荔彤曰:脾水者,水附于脾,則脾水也。
脾專主腹,故腹大,脾主旋運,又主四肢,旋運不利,故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氣不行于上下,則阻礙不通,故上則苦少氣,下則小便難,見此知有水在脾,當于脾髒治水也。
尤怡曰:脾主腹,而氣行四肢,脾受水氣則腹大,四肢重。
津氣生于谷,谷氣運于脾,脾濕不運,則津液不生而少氣,小便難者,濕不行也。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注】肺主氣,皮毛是其部也。
水邪幹之,外則周身皮腫,内則不輸小便。
大腸乃其府,水走大腸,故鴨溏也。
【集注】趙良曰:肺主皮毛,行榮衛與大,腸合,今有水病,則水充滿皮膚。
肺本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為尿尿,今既不通,水不得自小便出,反從其合,與糟粕混成鴨溏也。
魏荔彤曰:肺水者,水附于肺,則肺水也。
肺主氣,氣引水行,亦能使之周身浮腫。
肺不肅則氣化壅,故小便難,小便難則清濁不分,故便鴨溏,此知為有水在肺,當于肺髒治水也。
尤怡曰:鴨溏如鴨之後,水糞雜下也。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尿,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按】面反瘦之下,當有上條:“其人陰腫”四字。
【注】腎主腰,足、陰是其部也。
水邪幹之,外則陰腫,陰下濕,足冷面瘦;内則腹大臍腫,腰痛不得尿也。
此五者,指水氣等脹為言,故俱不喘咳也。
【集注】程林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令聚水而生病,是以有腹大臍腫之證也。
腰者腎之外候,故令腰痛。
膀胱者,腎之府,故冷不得尿也。
以其不得尿,則水氣不得洩,浸漬于睾囊而為陰汗,流注于下焦而為足冷。
夫腎為水髒,又被水邪,則上焦之氣血随水性而下趨,故其人面反瘦,非若風水裡水之面目浮腫也。
魏荔彤曰:腎水者,水附于腎,則腎水也。
腎主少腹,少腹水濕固冱,故腹水臍腫腰痛。
腰以下俱腎主之也,水濕在下焦,膀胱之氣反塞,故不惟小便難,而且竟不得尿。
陰寒下盛,故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冷而且粘,其足皆逆冷也。
面乃陽之部位,下陰盛,上陽衰,故面必瘦,見此知水在腎,當于腎髒治水也。
尤怡曰:身半以下,腎氣主之,水在腎,則腰痛臍腫腹大也。
不得尿,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者,腎為陰,水亦為陰,兩陰相得,陽氣不行,而濕寒獨勝也。
面反瘦者,面為陽,陰盛于下,則陽衰于上也。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跗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注】寸口,兩寸也。
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水寒相搏于胸中,則陽氣不運,故跗陽兩關之脈伏而不起,水谷不化也。
若脾氣衰則溏,胃氣衰則身腫也。
少陽右尺脈陷下,少陰左尺脈細小,亦因寒水太甚,命火受制,故男子水精不化,小便為之不利,女子血化為水,經水為之不通也,經血而曰經水者,以水為血之體也,女子以血為主,故曰:血分也。
【集注】趙良曰:仲景脈法寸口多與跗陽合,何也?蓋寸口屬肺,手太陰之所過,肺朝百脈,十二經各以其時,來見于寸口。
脾、胃二經,出在右關。
胃乃水谷之海,五髒皆禀氣于胃,則胃又五髒之本,所以經脈尤為諸經之要領也。
邪或幹于胃者,必再就跗陽診之。
跗陽,胃脈之源也。
尤怡曰:此合診寸口跗陽,而知為寒水勝,而胃陽不行也。
胃陽不行,則水谷不化,水谷不化,則脾胃俱衰。
脾氣主裡,故衰則骛溏;胃氣主表,故衰則身腫也。
少陽者生氣也,少陰者地道也,而俱受氣于脾胃,脾胃衰則少陽脈卑,而生氣不榮,少陰脈細,而地道不通,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血不通。
而其所以然者,則皆陽氣不行,陰氣乃結之故。
曰血分者,謂雖病于水,而實出于血也。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跗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
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
陽氣前通則惡寒,陰氣前通則痹不仁。
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按】“名曰氣分”之下,當有下條“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十五字。
【注】寸口脈遲為寒,脈澀少血,跗陽脈微乏氣,遲亦為寒。
是則氣血俱虛,為寒氣所幹,榮衛不利,陰陽不通,故身寒骨痛,手足逆冷,腹滿腸鳴,惡寒麻痹,失氣遺尿也。
此氣血俱虛,寒氣内客氣脹,故曰氣分。
而下條發明主治,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者,溫養榮衛,陰陽發散,寒邪之氣也。
【集注】程林曰:氣散必從前後而去,邪氣實則失氣于後,正氣虛則遺尿于前也。
尤怡曰:微則為氣者,為氣不足也。
寒氣不足,該寸口、跗陽為言寒,而氣血複不足也。
寒氣不足,則手足無氣而逆冷,榮衛無源而不利,由是髒腑之中,真氣不充,而客寒獨勝,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而下輸也。
榮衛俱勞者,榮衛俱乏竭也。
陽氣溫于表,故不通則身冷;陰氣榮于裡,故不通即骨疼。
不通者,虛極而不能行,與有餘而壅者不同。
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者,陽先行而陰不與俱行,則陰失陽而惡寒;陰先行而陽不與俱行,則陽獨滞而痹不仁也。
蓋陰與陽常相須也,不可失,失則氣機不續而邪乃着,不失則上下交通而邪不容,故曰: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
失氣遺尿,謂分虛實而散也。
曰氣分者,謂寒氣乘陽之虛,而病于氣也。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按】“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之十六字,當是衍文,觀心下堅之本條自知。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十五字,當在上條氣分之下,義始相屬,正是氣分之治法,必是錯簡在此。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桂枝(三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細辛(各一兩) 附子(炮,一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
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跗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緻癰膿。
【注】風水得之内有水氣,外感風邪。
風則從上腫,故面浮腫,骨節疼痛惡風,風在經表也。
皮水得之内有水氣,皮受濕邪。
濕則從下腫,故跗浮腫,其腹如鼓,按之沒指,水在皮裡也。
非風邪,故不惡風,因水濕故不渴也。
其邪俱在外,故均脈浮,皆當從汗從散而解也。
正水水之在上病也,石水水之在下病也;故在上則胸滿自喘,在下則腹滿不喘也。
其邪俱在内,故均脈沉遲,皆當從下從溫解也。
黃汗者,汗出柏汁色也。
其脈沉遲,髒内有寒飲;身發熱者,經外有伏熱。
寒飲故胸滿,四肢頭面浮腫;伏熱若久不愈,故必緻癰膿也。
由此推之,可知黃汗是内飲外熱,蒸郁于中,從土化而成也。
以黃汗而列水病之門者,亦因水之為病而腫也。
【集注】程林曰:風水與皮水相類屬表,正水與石水相類屬裡。
但風水惡風,皮水不惡風,正水自喘,石水不自喘為異耳!尤怡曰:風水,水為風搏,因風而病水也。
風傷皮毛,而濕流關節,故脈浮惡風,而骨節疼痛也。
皮水,水行皮中,内合肺氣,故其脈亦浮,不兼風,故不惡風也。
其腹如鼓,即《内經》然不堅之意。
以其病在皮膚,而不及腸髒,故外有脹形,而内無喘滿也。
水在皮者,宜從汗解,故曰:當發其汗。
正水,腎髒之水自盛也。
石水,水之聚而不行者也。
正水乘陽之虛,而浸及上焦,故脈沉遲而喘。
石水因陰之盛而結于少腹,故脈沉腹滿而不喘也。
黃汗,汗出沾衣如柏汁,得之濕熱交病,而濕居熱外,其盛于上而陽不行,則身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則浸及于裡而榮不通,則逆于肉裡而為癰膿也。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
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隐疹,身體為癢,癢為洩風,久為痂癞;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
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
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按】身體洪腫之“洪”字,當是“浮”字。
“此為黃汗”四字,當是衍文。
【注】六脈俱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
風氣相搏之病,若風強于氣,相搏為病,則偏于營,故為隐疹,身體為癢,癢者肌虛,為風邪外薄故也。
名曰洩風,即今之風燥瘡是也。
故日久不愈,則成痂癞。
痂癞,疥癬、癞之類是也。
若氣強于風,相搏為病,則偏于衛,故為水氣,難以俯仰,即今之支飲喘滿不得卧也。
若風氣兩相強擊為病,則為風
尤怡曰:言水飲所作者,所以别于氣分也。
氣無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洩之。
枳實白術湯方 枳實(七枚)白術(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腹中軟即當散也。
【集解】李曰:枳實消脹,苦以洩之也;白術去濕,苦以燥之也。
後張元素治痞用枳術丸,亦從此湯化出。
但此乃水飲所作,則用湯以蕩滌之;彼屬食積所傷,則用丸以消磨之。
一湯一丸,各有深意,非漫無主張也。
跗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則胸滿短氣。
跗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谷,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注】此明裡有水兼寒兼熱,誤下之義也。
裡水脈伏,非謂三部脈皆當伏,乃謂跗陽胃脈當伏也,若脈不伏反緊,其人必本自有寒也。
水寒同病,則疝瘕腹中痛,醫誤以為裡水而下之。
水去寒留,更虛其中,故胸滿短氣也。
若脈不伏反數,其人必本自有熱也。
水熱同病,當消谷而小便數,不病水也,今小便反不利,此欲作水之病也。
【集注】趙良曰:跗陽當伏者,非跗陽胃氣之本脈也,為水蓄于下,其氣伏,故脈亦伏。
脈法曰:伏者為水。
魏荔彤曰:跗陽有水邪,則當伏,以胃陽為衣,濕陰寒所固閉,故陽明之脈不出也,今反緊,不惟水盛于裡,而且寒盛于中矣。
蓋其人不止有水氣之邪,而更兼平日有積寒疝瘕,腹中常常作痛,水邪中又兼寒邪也。
醫者不識其為陰寒,乃以為水邪可下,雖水下沉,而寒邪上逆,故胸滿短氣矣。
此病跗陽脈當伏,今反數,為本自有熱。
然本自有熱,則當消谷,小便數,大便堅,如傷寒胃實之證也。
今小便反不利,則知為欲作水,與濕熱之邪無疑也。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注】以上發明表裡上下之水,以下發明五髒氣血之水也。
肝主筋,腹脅是其部也,水邪幹之,外則筋緩不能自轉側,内則腹大、脅痛,淋溲也。
【集注】魏荔彤曰:肝水者,水附肝,則肝水也。
肝經有水,必存兩脅,故腹大而脅下痛。
少陽陰陽往來之道路,有邪窒礙,故不能自轉側。
肝有水邪,必上沖胸咽,故時時津液微生,及上升而下降,小便不利者又續通,此水邪随肝木往來升降之氣上下為患也。
見此知肝經有水,當于肝髒治之也。
尤怡曰:肝之府在脅,而氣連少腹,肝之水不行,則腹大不能轉側,脅下腹痛也,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者,肝喜沖逆而主疏洩,水液随之而上下也。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卧,煩而躁,其人陰腫。
【按】“其人陰腫”四字,當在腎水條内,錯簡在此。
【注】心主脈,膻中是其部也。
水邪幹之,外則周身之脈不行,其身重也;内則少氣心煩,不得卧而躁也。
【集注】程林曰:《内經》雲:心主身之血脈。
《上經》曰: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是以身重少氣也。
《内經》曰:諸有水病者,不得卧。
夫心屬火,水在心是以不得卧而煩躁也。
魏荔彤曰:夫水邪,亦積聚之類也。
切近于其處,則伏留于是髒,即可以髒而名證。
水附于心,則心水也。
心經有水,四肢百骸,皆可灌注,故身重;氣為水邪所阻,故少氣;水邪逼處,神魂不安,故不得卧;神明擾亂,故躁而煩。
見此知心經有水,當于心經治之也。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則小便難。
【注】脾主腹,四肢是其部也。
水邪幹之,外則四肢苦重,内則腹大少氣、小便難也。
【集注】魏荔彤曰:脾水者,水附于脾,則脾水也。
脾專主腹,故腹大,脾主旋運,又主四肢,旋運不利,故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氣不行于上下,則阻礙不通,故上則苦少氣,下則小便難,見此知有水在脾,當于脾髒治水也。
尤怡曰:脾主腹,而氣行四肢,脾受水氣則腹大,四肢重。
津氣生于谷,谷氣運于脾,脾濕不運,則津液不生而少氣,小便難者,濕不行也。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注】肺主氣,皮毛是其部也。
水邪幹之,外則周身皮腫,内則不輸小便。
大腸乃其府,水走大腸,故鴨溏也。
【集注】趙良曰:肺主皮毛,行榮衛與大,腸合,今有水病,則水充滿皮膚。
肺本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為尿尿,今既不通,水不得自小便出,反從其合,與糟粕混成鴨溏也。
魏荔彤曰:肺水者,水附于肺,則肺水也。
肺主氣,氣引水行,亦能使之周身浮腫。
肺不肅則氣化壅,故小便難,小便難則清濁不分,故便鴨溏,此知為有水在肺,當于肺髒治水也。
尤怡曰:鴨溏如鴨之後,水糞雜下也。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尿,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按】面反瘦之下,當有上條:“其人陰腫”四字。
【注】腎主腰,足、陰是其部也。
水邪幹之,外則陰腫,陰下濕,足冷面瘦;内則腹大臍腫,腰痛不得尿也。
此五者,指水氣等脹為言,故俱不喘咳也。
【集注】程林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令聚水而生病,是以有腹大臍腫之證也。
腰者腎之外候,故令腰痛。
膀胱者,腎之府,故冷不得尿也。
以其不得尿,則水氣不得洩,浸漬于睾囊而為陰汗,流注于下焦而為足冷。
夫腎為水髒,又被水邪,則上焦之氣血随水性而下趨,故其人面反瘦,非若風水裡水之面目浮腫也。
魏荔彤曰:腎水者,水附于腎,則腎水也。
腎主少腹,少腹水濕固冱,故腹水臍腫腰痛。
腰以下俱腎主之也,水濕在下焦,膀胱之氣反塞,故不惟小便難,而且竟不得尿。
陰寒下盛,故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冷而且粘,其足皆逆冷也。
面乃陽之部位,下陰盛,上陽衰,故面必瘦,見此知水在腎,當于腎髒治水也。
尤怡曰:身半以下,腎氣主之,水在腎,則腰痛臍腫腹大也。
不得尿,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者,腎為陰,水亦為陰,兩陰相得,陽氣不行,而濕寒獨勝也。
面反瘦者,面為陽,陰盛于下,則陽衰于上也。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跗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注】寸口,兩寸也。
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水寒相搏于胸中,則陽氣不運,故跗陽兩關之脈伏而不起,水谷不化也。
若脾氣衰則溏,胃氣衰則身腫也。
少陽右尺脈陷下,少陰左尺脈細小,亦因寒水太甚,命火受制,故男子水精不化,小便為之不利,女子血化為水,經水為之不通也,經血而曰經水者,以水為血之體也,女子以血為主,故曰:血分也。
【集注】趙良曰:仲景脈法寸口多與跗陽合,何也?蓋寸口屬肺,手太陰之所過,肺朝百脈,十二經各以其時,來見于寸口。
脾、胃二經,出在右關。
胃乃水谷之海,五髒皆禀氣于胃,則胃又五髒之本,所以經脈尤為諸經之要領也。
邪或幹于胃者,必再就跗陽診之。
跗陽,胃脈之源也。
尤怡曰:此合診寸口跗陽,而知為寒水勝,而胃陽不行也。
胃陽不行,則水谷不化,水谷不化,則脾胃俱衰。
脾氣主裡,故衰則骛溏;胃氣主表,故衰則身腫也。
少陽者生氣也,少陰者地道也,而俱受氣于脾胃,脾胃衰則少陽脈卑,而生氣不榮,少陰脈細,而地道不通,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血不通。
而其所以然者,則皆陽氣不行,陰氣乃結之故。
曰血分者,謂雖病于水,而實出于血也。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跗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
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
陽氣前通則惡寒,陰氣前通則痹不仁。
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按】“名曰氣分”之下,當有下條“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十五字。
【注】寸口脈遲為寒,脈澀少血,跗陽脈微乏氣,遲亦為寒。
是則氣血俱虛,為寒氣所幹,榮衛不利,陰陽不通,故身寒骨痛,手足逆冷,腹滿腸鳴,惡寒麻痹,失氣遺尿也。
此氣血俱虛,寒氣内客氣脹,故曰氣分。
而下條發明主治,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者,溫養榮衛,陰陽發散,寒邪之氣也。
【集注】程林曰:氣散必從前後而去,邪氣實則失氣于後,正氣虛則遺尿于前也。
尤怡曰:微則為氣者,為氣不足也。
寒氣不足,該寸口、跗陽為言寒,而氣血複不足也。
寒氣不足,則手足無氣而逆冷,榮衛無源而不利,由是髒腑之中,真氣不充,而客寒獨勝,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而下輸也。
榮衛俱勞者,榮衛俱乏竭也。
陽氣溫于表,故不通則身冷;陰氣榮于裡,故不通即骨疼。
不通者,虛極而不能行,與有餘而壅者不同。
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者,陽先行而陰不與俱行,則陰失陽而惡寒;陰先行而陽不與俱行,則陽獨滞而痹不仁也。
蓋陰與陽常相須也,不可失,失則氣機不續而邪乃着,不失則上下交通而邪不容,故曰: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
失氣遺尿,謂分虛實而散也。
曰氣分者,謂寒氣乘陽之虛,而病于氣也。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按】“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之十六字,當是衍文,觀心下堅之本條自知。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十五字,當在上條氣分之下,義始相屬,正是氣分之治法,必是錯簡在此。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桂枝(三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細辛(各一兩) 附子(炮,一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
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跗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緻癰膿。
【注】風水得之内有水氣,外感風邪。
風則從上腫,故面浮腫,骨節疼痛惡風,風在經表也。
皮水得之内有水氣,皮受濕邪。
濕則從下腫,故跗浮腫,其腹如鼓,按之沒指,水在皮裡也。
非風邪,故不惡風,因水濕故不渴也。
其邪俱在外,故均脈浮,皆當從汗從散而解也。
正水水之在上病也,石水水之在下病也;故在上則胸滿自喘,在下則腹滿不喘也。
其邪俱在内,故均脈沉遲,皆當從下從溫解也。
黃汗者,汗出柏汁色也。
其脈沉遲,髒内有寒飲;身發熱者,經外有伏熱。
寒飲故胸滿,四肢頭面浮腫;伏熱若久不愈,故必緻癰膿也。
由此推之,可知黃汗是内飲外熱,蒸郁于中,從土化而成也。
以黃汗而列水病之門者,亦因水之為病而腫也。
【集注】程林曰:風水與皮水相類屬表,正水與石水相類屬裡。
但風水惡風,皮水不惡風,正水自喘,石水不自喘為異耳!尤怡曰:風水,水為風搏,因風而病水也。
風傷皮毛,而濕流關節,故脈浮惡風,而骨節疼痛也。
皮水,水行皮中,内合肺氣,故其脈亦浮,不兼風,故不惡風也。
其腹如鼓,即《内經》然不堅之意。
以其病在皮膚,而不及腸髒,故外有脹形,而内無喘滿也。
水在皮者,宜從汗解,故曰:當發其汗。
正水,腎髒之水自盛也。
石水,水之聚而不行者也。
正水乘陽之虛,而浸及上焦,故脈沉遲而喘。
石水因陰之盛而結于少腹,故脈沉腹滿而不喘也。
黃汗,汗出沾衣如柏汁,得之濕熱交病,而濕居熱外,其盛于上而陽不行,則身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則浸及于裡而榮不通,則逆于肉裡而為癰膿也。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
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隐疹,身體為癢,癢為洩風,久為痂癞;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
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
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按】身體洪腫之“洪”字,當是“浮”字。
“此為黃汗”四字,當是衍文。
【注】六脈俱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
風氣相搏之病,若風強于氣,相搏為病,則偏于營,故為隐疹,身體為癢,癢者肌虛,為風邪外薄故也。
名曰洩風,即今之風燥瘡是也。
故日久不愈,則成痂癞。
痂癞,疥癬、癞之類是也。
若氣強于風,相搏為病,則偏于衛,故為水氣,難以俯仰,即今之支飲喘滿不得卧也。
若風氣兩相強擊為病,則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