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按】此條之文、之方,必有簡脫,難以為後世法,不釋。

     赤丸方 茯苓(四兩)半夏(洗,四兩一方用桂)烏頭(炮,二兩)細辛(一兩) 上四味,末之,真朱為色煉丸,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

    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痛而閉者,濃樸三物湯主之。

     【注】腹滿而痛下利者,用理中湯,所以溫其中也;腹滿而痛便閉者,用濃樸三物湯,所以開其下也。

     濃樸三物湯方 濃樸(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

    脈弦數者,當下其寒。

    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

    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按】“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弦數者”之十九字,當是衍文,閱《傷寒論·辨脈法》自知。

    “當下其寒”之四字,當在“必心下堅”之下,文義始屬。

     【注】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硬,乃寒實也,當下其寒。

    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大者陽實,緊者陰實也,故可下之。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宜溫藥下之,以大黃附子湯。

     【按】脅下偏痛之“偏”字,當是“滿”字,必是傳寫之訛。

     【注】腹滿而痛,脾實邪也;脅下滿痛,肝實邪也;發熱若脈數大,胃熱實邪也。

    今脈緊弦,脾寒實邪也,當以溫藥下之,故以大黃附子湯下其寒實。

    方中佐細辛者,以散其肝邪,此下肝脾寒實之法也。

     【集注】尤怡曰:脅中滿痛而脈緊弦,陰寒成聚也,雖有發熱,亦是陽氣被郁所緻。

    是以非溫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結,故曰:宜以溫藥下之。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附子(炮,三枚)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

    服後如人行四五裡,進一服。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濃樸七物湯主之。

     【注】病腹滿,裡證也。

    發熱,裡熱也。

    然十日脈浮而數,表熱亦未已也。

    飲食如故,胃熱能消谷也。

    因胃熱裡實,表熱發熱,故用濃樸七物湯,表裡均解,腹滿發熱兩除也。

     此桂枝湯、小承氣湯之複方也。

     【集注】程林曰:腹滿者,内有實熱也。

    十日脈尚浮而數,浮為在表,表熱邪未已,故發熱。

    數為在裡,裡熱能消谷,故飲食如故。

    與此方蕩腹滿而除表熱。

    夫表裡俱實,當先解表,乃可攻裡,今表邪微而裡邪甚,故用承氣桂枝二湯,相合以和表裡,如傷寒之用大柴胡,此其義也。

     濃樸七物湯方 濃樸(半斤)甘草(三兩)大黃(二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姜(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

    嘔者加半夏五合。

    下利去大黃。

     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按】按之心下滿痛之下,當有“有潮熱”之三字,若無此三字,則不當與大柴胡湯,是必傳寫之遺。

     【注】按之心下滿痛,有潮熱者,此為表裡俱實,當下之,宜大柴胡湯兩解之。

    此二治皆下實滿之法也。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洗,半斤)枳實(炙,四枚)大黃(二兩)大棗(十二枚)生姜(五兩) 上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

    繞臍痛苦,發則白汁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按】此條脈重出,下條有證無脈,“其脈沉緊者”之五字,當在下條裡急之下。

    然脈弦而緊,是勁急之甚,當屬寒疝之重者,其白汗之“白”字,當是“自”字。

    下條其脈沉緊是裡痛之脈,當屬寒疝之輕者,必是傳寫之訛。

     【注】疝病犯寒即發,故謂之寒疝也。

    其病發則繞臍少腹急痛,惡寒汗出,手足厥冷,不欲飲食,脈弦而緊,主急主痛,此寒疝應有之證脈也。

    主之烏頭煎者,是專以破邪治标為急,虛實在所不論,故曰: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也。

     烏頭煎方 烏頭(熬,去皮,不咀,大者五枚)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按】脅痛裡急之下,當有上條“其脈沉緊”四字。

     【注】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脈見沉緊,較之繞臍苦痛輕矣。

    且無惡寒汗出,手足厥冷,故不用烏頭煎之大溫大散,而用當歸生姜羊肉湯,養正為本,散寒為次,此治寒疝之和劑也。

    服烏頭煎病勢退者,亦當與之。

     【集注】李曰:疝屬肝病,肝藏血,其經布脅肋,腹脅并痛者,血氣寒而凝澀也。

    當歸通經活血,生姜溫中散寒。

    裡急者内虛也,用羊肉補之。

    《内經》雲: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是也。

     沈明宗曰:按此連沖脈為疝,治當溫補也。

    肝木受邪,乘脾則腹中痛;本經之氣不舒,故脅亦痛;連及沖脈則裡急矣,所以當歸補養沖任而散風寒,羊肉溫補營衛之氣,脾邪散而痛自止。

    方後雲:痛而多嘔,乃肝氣上逆臨胃,故加橘、術補之。

     當歸生姜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生姜(五兩)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

    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

    白術一兩。

    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按】“抵當”二字,衍文也。

     【注】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體疼痛,此疝之寒重者也。

    灸刺、諸藥不能取效,則急以烏頭煎加桂枝湯五合,以解内外之盛寒也。

     【集注】徐彬曰:起于寒疝腹痛,而至逆冷,手足不仁則陽氣大痹;加以身疼痛,營衛俱不和,更灸刺諸藥不能治,是或攻其外,或攻其内,邪氣牽制不服也。

    故以烏頭攻寒為主,而合桂枝全湯以和營衛,所謂七分治裡,三分治表也。

     烏頭桂枝湯方 烏頭上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複加至五合。

    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方解】以桂枝湯五合解之者,溶化也。

    令得一升,謂以烏頭所煎之蜜五合,加桂枝湯五合溶化,令得一升也。

    不知,不效也;又不知,又不效也;其知者,已效也。

    如醉狀,外寒方散。

    得吐者,内寒已伸,故為中病也。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

     【按】尺中亦微而澀之“微”字,當按《傷寒論》作“大”字是。

     【注】宿食病,即今之傷食病也,謂食隔宿不化也。

    人病腹滿而痛,何以别之為宿食也?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謂按且大、且澀,且有力也,關上尺中亦然,大澀有力為實而不利,故知有佰食也。

    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注】腹滿而痛,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故當下之。

     【集注】李曰:滑者,水谷之氣勝也,若滑而兼數,則實熱已入胃腑矣。

    故雲:有宿食可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初下利不欲食者是傷食,惡食不欲食也;久下利不欲食者,是傷脾不能食也。

    今初下利即不欲食,以有宿食故也。

    當下之,宜大承氣湯無疑矣。

     【集注】沈明宗曰:此傷食而緻下利也。

    驟傷宿食,停滞胃中,壅遏升降之機,不轉腸中,水谷不分而下奔則利,宿食在胃,故不欲食。

    必當攻去宿食,利得止而欲食,故宜大承氣湯。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注】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隔間痛而吐,可吐不可下也;在中脘者,心中痛而吐,或痛不吐,可吐可下也;在下脘者,臍上痛而不吐,不可吐可下也。

    今食在上脘,故當以瓜蒂散吐之也。

     瓜蒂散方 瓜蒂(熬黃,一分)赤小豆(煮,一分) 上二味,杵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溫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

    亡血及虛者,不可與之。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

     【注】轉索元常,緊脈之狀也。

    若浮緊,傷寒;沉緊,冷痛。

    冷犯胃脘,谷氣不行,故曰:有宿食也。

     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雲寸口脈緊)。

     【注】脈緊頭痛,是外傷風寒病也,脈緊腹痛,是内傷宿食病也。

     【集注】李曰:按此脈與證,似傷寒而非傷寒者,以身不疼。

    腰脊不強故也。

    然脈緊亦有辨浮而緊者,為傷寒;沉而緊者,為傷食。

    《甲乙經》曰:人迎緊甚傷于寒,氣口緊甚傷于食,則寒與食又以左右手為辨已。

    是以知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卷三 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按】身運而重,當是“頭運而身重”,冒而腫脹,當是“冒風而腫脹”,始與文義相合,此必傳寫之訛可知。

     【注】肺主氣,外合皮毛,肺中風邪,風傷氣則津結不行,故口燥;風傷肺則氣逆上空,故喘咳。

    頭運而身重者,氣傷而力乏也。

    冒風而腫脹者,皮傷風水也。

     【集注】李曰:肺主氣,風邪中之則氣壅而津液不行,故口燥、氣逆而呼吸不利,故氣喘也。

     肺中寒,吐濁涕。

     【注】肺中寒邪,胸中之陽氣不治,則津液聚而不行,故吐濁涎如涕也。

     【集注】李曰:五液入肺為涕,肺合皮毛,開竅于鼻,寒邪從皮毛而入于肺,則肺竅不利而鼻塞涕唾,濁涎壅遏不通,吐出于口也。

     肺死髒,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注】肺中風寒之邪,脈若見浮之極虛,按之弱如蔥葉之空,下無根者,乃肺髒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