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
然胸痹乃胸中氣塞,土濕寒濁陰氣以挾外邪上逆所緻,故橘、枳、生姜善于散邪下濁,所以亦主之。
魏荔彤曰:此證乃邪實而正不甚虛,陽微而陰不甚盛。
蓋痹則氣必塞,氣塞則必短氣,前言之矣。
今開降其氣,而諸證自除矣。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橘皮枳實生姜湯方 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煎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注】心中,即心下也。
胸痹病,心下痞氣,悶而不通者虛也。
若不在心下而氣結在胸,胸滿連脅下,氣逆撞心者實也。
實者用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倍用枳、樸者,是以破氣降逆為主也。
虛者用人參湯主之,即理中湯,是以溫中補氣為主也。
由此可知痛有補法,塞因塞用之義也。
【集注】魏荔彤曰:胸痹自是陽微陰盛矣。
心中痞氣,氣結在胸,正胸痹之病狀也。
再連脅下之氣,俱逆而搶心,則痰飲水氣,俱乘陰寒之邪,動而上逆,胸胃之陽氣全難支拒矣。
故用枳實薤白桂枝湯,行陽開郁,溫中降氣。
猶必先後煮治,以融和其氣味,俾緩緩蕩除其結聚之邪也。
再或虛寒已甚,無敢恣為開破者,故人參湯亦主之,以溫補其陽,使正氣旺而邪氣自消也。
尤怡曰:心中痞氣,氣痹而成痞也。
脅下逆搶心,氣逆不降,将為中之害也。
用此二方者,一以去邪之實,即以安正;一以養陽之虛,即以逐陰。
是在審其病之新久,與氣之虛實而決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濃樸(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蒌實(搗,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濃樸,取三升,去滓,内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人參湯方 人參甘草幹姜白術(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注】心中痞,即上條心中痞氣也。
諸逆,諸氣上逆也。
上條之逆,不過撞心而不痛;此條之逆,則心懸而空痛,如空中懸物動搖而痛也。
用桂枝生姜積實湯,通陽氣破逆氣,痛止痞開矣。
【集注】程林曰:諸逆如脅下逆搶心之類,邪氣獨留于上,則心懸痛。
尤怡曰:諸逆,該痰飲客氣而言。
心懸痛,謂如懸物動搖而痛,逆氣使然也。
桂枝生姜枳實湯方 桂枝(三兩)生姜(三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集解】趙良曰:枳實。
生姜,原以治氣塞、況于痞乎?故較前條稍減輕分兩,使痞者下其氣以開之。
懸痛屬飲者,得生姜以散之,既足建功矣。
乃去橘皮而用桂枝者,以所逆非一,或通陽氣,或破結氣,或散寒氣,皆能去痹也。
卷三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第十 跗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注】跗陽胃脈也,當緩而和,今見弦脈,是肝脈也。
肝脈見于脾部,是木盛土虛也,法當腹滿。
今不腹滿者,肝脈微弦,不盛而脾不虛,故脾未受病也,肝自郁則失其條達之性,必本經自病,故便難兩痛也。
然非肝火實病,此乃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腹滿時減,複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按】此篇無治虛寒腹滿之方。
當與溫藥之下,當有“宜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十四字,必是脫簡,閱《傷寒論·太陰篇》自知。
【注】此承上條,互詳其證,以明其治也。
腹滿便難,脾實病也,今腹滿而不便難,脾虛病也。
且腹滿有時而減,有時複如不滿,乃虛寒也,當與溫藥主之。
以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消滿散寒,緩中降逆補虛,乃治虛滿之法也。
【集注】魏荔彤曰:腹滿或服下藥,或服補藥。
有時減退,未幾旋腹滿如故,則不可作實與熱治也。
仲景明此為寒,裡寒從無下法,惟有溫藥與服,虛者以溫中補氣,實者亦以溫中行氣為義,是治氣寒腹滿第一善法也。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方 濃樸(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參(一兩)甘草(炙,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腹滿時減、時滿,虛滿也;腹滿常常而滿,實滿也。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謂腹滿不減,雖減不過稍減,不足言減也。
虛滿當溫,實滿當下,故宜大承氣湯下之,此治實滿之法也。
【集注】尤怡曰:減不足言,謂雖減而不足雲減,所以形其滿之至也,故宜大下。
所謂中滿者,瀉之于内也。
大承氣湯方 (見前痙病中)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
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注】前條腹滿,以時減、時不減别虛實;此條腹滿,以痛、不痛辨有餘不足也。
腹滿按之不痛為虛,虛者脾虛也,可溫之,則當與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也。
按而痛者為實,實者胃實也,可下之,當與大承氣湯。
胃實者舌苔必黃,若未下者,下之黃苔自去也。
【集注】趙良曰:腹滿亦有屬實,實則非虛寒也明矣,豈概以溫藥治之乎?故有試之之法,在痛與不痛之分,虛實較然矣。
蓋胃實必熱,熱蒸必舌黃,下其實熱,舌黃不自已乎?有此一辨,并虛者愈審已。
魏荔彤曰:無形之虛氣作痞塞,則按之無物,何痛之有?倘挾有形之實物為患,如宿食在胃,疝氣在少腹等是也。
按之有物阻礙于髒腑之側焉,有不痛者乎?是于按之痛否,以決其虛實之法也。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按】躁而不渴,當是“燥而不渴”,文始通順。
胸中寒實,當是“胃中寒實”。
若是胸中寒實,如何曰下利不止者死?皆是傳寫之訛。
【注】病者面色痿黃,若口燥而渴者,熱實也;今痿黃口燥不渴,寒實也。
寒實者當不下利,若下利是寒虛也;今下利不止,乃寒虛胃氣下脫,故死也。
【集注】程林曰:痿黃者,脾胃病也。
見燥而渴者為熱,不渴者為寒。
病患既痿黃,又兼下利不禁,則脾氣衰絕,故死。
李曰:下利若燥而渴者為熱,陽氣尚存,猶為可治。
今燥而不渴,胃中寒邪盛也,若利不止,則陰盛陽衰,氣下脫矣,故死。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
不沖者,心下則痞。
【注】此承上條“寒實證誤以寒藥下之”之義也。
瘦人形氣虛弱,難禦外邪,若繞臍痛,必有風冷傷胃,緻令谷氣不行也。
繞臍疼痛,雖屬實邪,但因風冷則為寒實,醫者當溫而行之,今反以寒藥下之,其風冷之邪,若上虛則氣上沖,中虛則痞結心下,理必然也。
【集注】尤怡曰:瘦人髒虛氣弱,風冷易入,入則谷氣留滞不行,繞臍疼痛,有似裡實而實為虛冷。
是宜溫藥以助脾之行,乃反下之,谷出而風冷不與俱出,正乃益虛,邪乃無制,勢必上沖,若不沖者,心下則痞。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惡寒也。
【注】此詳申首條,兩疼痛屬寒之義也。
寸口脈弦,即首條之弦也。
脅下拘急而痛,即首條之兩疼痛也。
何以知其為寒也?然必其人有陽虛啬啬惡寒之證,始為肝寒而痛也,即有腹滿,亦當溫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弦,肝脈陰也。
肝脈循脅裡,寒主收引,故脅下拘急而痛。
以寒勝于内,而陽氣不行于外,故外亦啬啬而惡寒也。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注】中寒家,謂素有中寒病之人也。
前以時減辨腹滿之中寒,又以惡寒辨脅痛之中寒,此以喜欠清涕出而辨心胸之中寒也。
欠者,呵欠也。
夫人欲睡喜欠者,陰引陽入也;睡覺喜欠者,陽引陰出也。
今中寒喜欠者,是陰盛引陽也。
年老之人清涕出者,是陽虛也;遇寒之人清涕出者,是寒盛也。
今中寒而清涕出者,是陽氣虛寒也。
若發熱色和者,非為中寒也,乃為外寒所搏,雖有清涕出,亦因善嚏而出也。
中寒,其人下利,以裡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雲痛。
) 【注】上條以喜欠、清涕自出,辨心胸之中寒;此條以下利、欲嚏不能嚏,而辨腹中寒也。
其人下利裡氣素虛也,欲嚏不能嚏,何以知此人腹中寒也?蓋噴嚏者,雷氣之義也,其人内陽外陰,陽氣奮發而為嚏也。
今欲嚏不能嚏,是陽欲出而複留,陰氣盛也,故知腹中寒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脾經受寒現證也。
寒中太陰,陰寒濕盛,陽虛不固,其人下利,但通多不足,故為裡虛。
蓋陽和則嚏,而欲嚏不能,乃陰寒凝滞于裡,所以肚中病也。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注】腹中切痛寒也,腹中雷鳴氣,腹中寒氣,故雷鳴切痛。
而胸脅逆滿者,腸胃之外寒氣為之也;腹痛雷鳴嘔吐者,腸胃之中,寒氣為之也。
主之以附子粳米湯,勝寒氣,和内外,此治腹中寒之法也。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炮,一枚)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注】心胸中大寒痛,謂腹中上連心胸大痛也。
而名大寒痛者,以有厥逆、脈伏等大寒證之意也。
嘔逆不能飲食者,是寒甚拒格于中也。
上沖皮起,出見頭足者,是寒甚聚堅于外也。
上下痛不可觸近,是内而髒腑,外而經絡,痛之甚亦由寒之甚也,主之以大建中湯,蜀椒、幹姜大散寒邪,人參、膠饴大建中虛。
服後溫覆,令有微汗,則寒去而痛止。
此治心胸中寒之法也。
大建中湯方 蜀椒(去汗,二合)幹姜(四兩)人參(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膠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爨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
然胸痹乃胸中氣塞,土濕寒濁陰氣以挾外邪上逆所緻,故橘、枳、生姜善于散邪下濁,所以亦主之。
魏荔彤曰:此證乃邪實而正不甚虛,陽微而陰不甚盛。
蓋痹則氣必塞,氣塞則必短氣,前言之矣。
今開降其氣,而諸證自除矣。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橘皮枳實生姜湯方 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煎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注】心中,即心下也。
胸痹病,心下痞氣,悶而不通者虛也。
若不在心下而氣結在胸,胸滿連脅下,氣逆撞心者實也。
實者用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倍用枳、樸者,是以破氣降逆為主也。
虛者用人參湯主之,即理中湯,是以溫中補氣為主也。
由此可知痛有補法,塞因塞用之義也。
【集注】魏荔彤曰:胸痹自是陽微陰盛矣。
心中痞氣,氣結在胸,正胸痹之病狀也。
再連脅下之氣,俱逆而搶心,則痰飲水氣,俱乘陰寒之邪,動而上逆,胸胃之陽氣全難支拒矣。
故用枳實薤白桂枝湯,行陽開郁,溫中降氣。
猶必先後煮治,以融和其氣味,俾緩緩蕩除其結聚之邪也。
再或虛寒已甚,無敢恣為開破者,故人參湯亦主之,以溫補其陽,使正氣旺而邪氣自消也。
尤怡曰:心中痞氣,氣痹而成痞也。
脅下逆搶心,氣逆不降,将為中之害也。
用此二方者,一以去邪之實,即以安正;一以養陽之虛,即以逐陰。
是在審其病之新久,與氣之虛實而決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濃樸(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蒌實(搗,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濃樸,取三升,去滓,内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人參湯方 人參甘草幹姜白術(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注】心中痞,即上條心中痞氣也。
諸逆,諸氣上逆也。
上條之逆,不過撞心而不痛;此條之逆,則心懸而空痛,如空中懸物動搖而痛也。
用桂枝生姜積實湯,通陽氣破逆氣,痛止痞開矣。
【集注】程林曰:諸逆如脅下逆搶心之類,邪氣獨留于上,則心懸痛。
尤怡曰:諸逆,該痰飲客氣而言。
心懸痛,謂如懸物動搖而痛,逆氣使然也。
桂枝生姜枳實湯方 桂枝(三兩)生姜(三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集解】趙良曰:枳實。
生姜,原以治氣塞、況于痞乎?故較前條稍減輕分兩,使痞者下其氣以開之。
懸痛屬飲者,得生姜以散之,既足建功矣。
乃去橘皮而用桂枝者,以所逆非一,或通陽氣,或破結氣,或散寒氣,皆能去痹也。
卷三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第十 跗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注】跗陽胃脈也,當緩而和,今見弦脈,是肝脈也。
肝脈見于脾部,是木盛土虛也,法當腹滿。
今不腹滿者,肝脈微弦,不盛而脾不虛,故脾未受病也,肝自郁則失其條達之性,必本經自病,故便難兩痛也。
然非肝火實病,此乃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腹滿時減,複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按】此篇無治虛寒腹滿之方。
當與溫藥之下,當有“宜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十四字,必是脫簡,閱《傷寒論·太陰篇》自知。
【注】此承上條,互詳其證,以明其治也。
腹滿便難,脾實病也,今腹滿而不便難,脾虛病也。
且腹滿有時而減,有時複如不滿,乃虛寒也,當與溫藥主之。
以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消滿散寒,緩中降逆補虛,乃治虛滿之法也。
【集注】魏荔彤曰:腹滿或服下藥,或服補藥。
有時減退,未幾旋腹滿如故,則不可作實與熱治也。
仲景明此為寒,裡寒從無下法,惟有溫藥與服,虛者以溫中補氣,實者亦以溫中行氣為義,是治氣寒腹滿第一善法也。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方 濃樸(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參(一兩)甘草(炙,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腹滿時減、時滿,虛滿也;腹滿常常而滿,實滿也。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謂腹滿不減,雖減不過稍減,不足言減也。
虛滿當溫,實滿當下,故宜大承氣湯下之,此治實滿之法也。
【集注】尤怡曰:減不足言,謂雖減而不足雲減,所以形其滿之至也,故宜大下。
所謂中滿者,瀉之于内也。
大承氣湯方 (見前痙病中)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
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注】前條腹滿,以時減、時不減别虛實;此條腹滿,以痛、不痛辨有餘不足也。
腹滿按之不痛為虛,虛者脾虛也,可溫之,則當與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也。
按而痛者為實,實者胃實也,可下之,當與大承氣湯。
胃實者舌苔必黃,若未下者,下之黃苔自去也。
【集注】趙良曰:腹滿亦有屬實,實則非虛寒也明矣,豈概以溫藥治之乎?故有試之之法,在痛與不痛之分,虛實較然矣。
蓋胃實必熱,熱蒸必舌黃,下其實熱,舌黃不自已乎?有此一辨,并虛者愈審已。
魏荔彤曰:無形之虛氣作痞塞,則按之無物,何痛之有?倘挾有形之實物為患,如宿食在胃,疝氣在少腹等是也。
按之有物阻礙于髒腑之側焉,有不痛者乎?是于按之痛否,以決其虛實之法也。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按】躁而不渴,當是“燥而不渴”,文始通順。
胸中寒實,當是“胃中寒實”。
若是胸中寒實,如何曰下利不止者死?皆是傳寫之訛。
【注】病者面色痿黃,若口燥而渴者,熱實也;今痿黃口燥不渴,寒實也。
寒實者當不下利,若下利是寒虛也;今下利不止,乃寒虛胃氣下脫,故死也。
【集注】程林曰:痿黃者,脾胃病也。
見燥而渴者為熱,不渴者為寒。
病患既痿黃,又兼下利不禁,則脾氣衰絕,故死。
李曰:下利若燥而渴者為熱,陽氣尚存,猶為可治。
今燥而不渴,胃中寒邪盛也,若利不止,則陰盛陽衰,氣下脫矣,故死。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
不沖者,心下則痞。
【注】此承上條“寒實證誤以寒藥下之”之義也。
瘦人形氣虛弱,難禦外邪,若繞臍痛,必有風冷傷胃,緻令谷氣不行也。
繞臍疼痛,雖屬實邪,但因風冷則為寒實,醫者當溫而行之,今反以寒藥下之,其風冷之邪,若上虛則氣上沖,中虛則痞結心下,理必然也。
【集注】尤怡曰:瘦人髒虛氣弱,風冷易入,入則谷氣留滞不行,繞臍疼痛,有似裡實而實為虛冷。
是宜溫藥以助脾之行,乃反下之,谷出而風冷不與俱出,正乃益虛,邪乃無制,勢必上沖,若不沖者,心下則痞。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惡寒也。
【注】此詳申首條,兩疼痛屬寒之義也。
寸口脈弦,即首條之弦也。
脅下拘急而痛,即首條之兩疼痛也。
何以知其為寒也?然必其人有陽虛啬啬惡寒之證,始為肝寒而痛也,即有腹滿,亦當溫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弦,肝脈陰也。
肝脈循脅裡,寒主收引,故脅下拘急而痛。
以寒勝于内,而陽氣不行于外,故外亦啬啬而惡寒也。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注】中寒家,謂素有中寒病之人也。
前以時減辨腹滿之中寒,又以惡寒辨脅痛之中寒,此以喜欠清涕出而辨心胸之中寒也。
欠者,呵欠也。
夫人欲睡喜欠者,陰引陽入也;睡覺喜欠者,陽引陰出也。
今中寒喜欠者,是陰盛引陽也。
年老之人清涕出者,是陽虛也;遇寒之人清涕出者,是寒盛也。
今中寒而清涕出者,是陽氣虛寒也。
若發熱色和者,非為中寒也,乃為外寒所搏,雖有清涕出,亦因善嚏而出也。
中寒,其人下利,以裡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雲痛。
) 【注】上條以喜欠、清涕自出,辨心胸之中寒;此條以下利、欲嚏不能嚏,而辨腹中寒也。
其人下利裡氣素虛也,欲嚏不能嚏,何以知此人腹中寒也?蓋噴嚏者,雷氣之義也,其人内陽外陰,陽氣奮發而為嚏也。
今欲嚏不能嚏,是陽欲出而複留,陰氣盛也,故知腹中寒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脾經受寒現證也。
寒中太陰,陰寒濕盛,陽虛不固,其人下利,但通多不足,故為裡虛。
蓋陽和則嚏,而欲嚏不能,乃陰寒凝滞于裡,所以肚中病也。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注】腹中切痛寒也,腹中雷鳴氣,腹中寒氣,故雷鳴切痛。
而胸脅逆滿者,腸胃之外寒氣為之也;腹痛雷鳴嘔吐者,腸胃之中,寒氣為之也。
主之以附子粳米湯,勝寒氣,和内外,此治腹中寒之法也。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炮,一枚)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注】心胸中大寒痛,謂腹中上連心胸大痛也。
而名大寒痛者,以有厥逆、脈伏等大寒證之意也。
嘔逆不能飲食者,是寒甚拒格于中也。
上沖皮起,出見頭足者,是寒甚聚堅于外也。
上下痛不可觸近,是内而髒腑,外而經絡,痛之甚亦由寒之甚也,主之以大建中湯,蜀椒、幹姜大散寒邪,人參、膠饴大建中虛。
服後溫覆,令有微汗,則寒去而痛止。
此治心胸中寒之法也。
大建中湯方 蜀椒(去汗,二合)幹姜(四兩)人參(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膠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爨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