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奔豚氣病脈證并治第八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
【按】篇中隻有奔豚一證,而吐膿、驚怖、火邪皆簡脫,必有缺文。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複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注】奔豚者,腎病也,以其病從少腹上沖咽喉,有如豚竄奔突之狀,故名之也。
發作則腎氣上乘于心而欲死,作已則氣衰複還于腎而止,故其病雖有微甚不同,然必皆從驚恐得之。
蓋驚傷心,恐傷腎,兩髒交病也。
水能勝火,腎上淩心,故治法宜瀉腎而補心也。
【集注】張從政曰:驚者,為自不知故也;恐者,為自知也。
周揚俊曰:少陰脈循喉嚨,因其所系之經,而上沖殊便也。
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注】此條與《傷寒論》同。
《傷寒論》中無“發汗後”三字,而有“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十一字,當從《傷寒論》為是。
蓋明所以緻驚之由非一端,即寒侵針處,亦能為是病也。
夫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謂病傷寒之人,卒然加以溫針,其心必驚,非謂溫針之後必生驚病也。
燒針,即溫針也,燒針取汗亦汗法也。
針處宜當避寒,若不知謹,外被寒襲,火郁脈中,血不流行,所以有結核腫赤之患也。
夫溫針取汗,其法亦為迅烈矣,既針而營不奉行作解,必其人素寒陰盛也。
故雖有溫針之火,但發核赤,又被寒侵,故不但不解,反召陰邪,而加針之時,心既驚虛,所以腎水陰邪,得上淩心陽而發奔豚也。
奔豚者,腎水陰邪之氣,從少腹上沖于心,若豚之奔也。
先灸核上各一壯者,外祛其寒邪,繼與桂枝加桂湯者,内伐其腎邪也。
【集注】周揚俊曰:奔豚,北方腎邪也。
燒針令汗,縱不合法,與少陰何與而作奔豚?蓋太陽相表裡也,針處被寒,核起而赤,吾知前此之邪未散,而後此之邪複入,惟桂能伐腎邪也。
所以用桂加入桂枝湯中,一以外解風邪,一以内洩陰氣也。
先灸核上者,因寒而腫,惟灸消之也。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注】奔豚氣上沖咽喉,發作欲死,是奔豚之甚者也。
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是奔豚之微者也。
甚者以桂枝加桂湯,從腎逐陰降逆也;微者以奔豚湯,從心調血散逆也。
奔豚湯方 甘草芎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生葛(五兩)芍藥(二兩)生姜(四兩)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集解】沈明宗曰:用芎、歸、白芍、甘草調養厥陰、少陽血氣之正,而邪自外出;以生葛、黃芩、半夏、生姜佐李根,解半表半裡之寒熱,而逆可散。
蓋奔豚雖屬腎病,然兼厥陰、少陽之邪而發者有之。
仲景用此方,明非僅寒邪一端緻然也。
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注】發汗後,心下悸者,心陽虛,本經自病也。
臍下悸者,腎邪乘虛上幹心病也。
奔豚者,臍下氣動而上沖也。
欲作奔豚者,有似奔豚之狀而将作未作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所以補火土而伐水邪也。
上條發明外感寒邪,能病奔豚,此條更申明内有水氣,亦能病奔豚也。
【集注】徐彬曰:仲景論證,每合數條以盡其變。
言奔豚由于驚,又言其從少腹沖至咽喉,又言其兼腹痛,而往來寒熱,又言其兼核起,而無他病,又言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而未成者,其淺深了然。
用和解,用伐腎,用桂不用桂,酌治微妙。
奔豚一證,病因證治,無複剩義,苟不會仲景立方之意,則峻藥畏用,平劑寡效,豈古方不宜于今哉。
周揚俊曰:汗本心之液,發汗而臍下病悸者,心氣虛而腎氣動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三升置大盆内,以杓揚之數千遍,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集解】程林曰:汗後臍下悸者,陽氣虛而腎邪上逆也。
臍下為腎氣發源之地,茯苓洩水以伐腎邪,桂枝行陽以散逆氣,甘草、大棗甘溫助脾土以制腎水。
煎用甘瀾水者,揚之無力,全無水性,取其不助腎邪也。
卷三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第九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注】脈太過則病,不及亦病,故脈當取太過不及而候病也。
陽微,寸口脈微也,陽得陰脈為陽不及,上焦陽虛也;陰弦,尺中脈弦也,陰得陰脈為陰太過,下焦陰實也。
凡陰實之邪,皆得以上乘陽虛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
胸痹之病輕者即今之胸滿,重者即今之胸痛也。
【集注】李曰:《内經》雲:胃脈平者。
不可見,太過不及則病見矣。
寸脈為陽,以候上焦,正應胸中部分,若陽脈不及而微,則為陽虛,主病上焦,故受病胸痹。
尺脈太過而弦,則為陰盛,知在下焦,故上逆而為痛也。
尤怡曰:上焦為陽之位,而微脈為虛之甚,故曰責其極虛。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注】平人,無病之人也。
無寒熱,無表邪也。
平人無故而有短氣不足以息之證,不可責其虛也,此必邪在胸中,痹而不通,阻礙呼吸,當責其實也。
【集注】李曰:上節雲責其極虛,此又雲實何也?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留而不去,其病為實是也。
然短氣與少氣有辨,少氣者,氣少不足于言,《内經》雲: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是也。
短氣者,氣短不能相續,似喘非喘,若有氣上沖,故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是也。
尤怡曰:平人,素無疾之人也。
無寒熱,無新邪也。
而乃短氣不足以息,當是裡氣因邪而實,或痰、或食、或飲礙其升降之氣而然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萎薤白白酒湯主之。
【注】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裡氣滞,遲則為髒内寒,主上焦髒寒氣滞也。
關上小緊而疾,小為陽虛,緊疾寒痛,是主中焦氣急寒痛也。
胸背者,心肺之宮城也。
陽氣一虛,諸寒陰邪得以乘之,則胸背之氣痹而不通,輕者病滿,重者病痛,理之必然也,喘息、咳唾、短氣證之必有也。
主之以栝萎薤白白酒湯者,用辛以開胸痹,用溫以行陽氣也。
【集注】趙良曰:凡寒濁之邪,滞于上焦,則阻其上下往來之氣,塞其前後陰陽之位,遂令為喘息、為咳唾。
為痛、為短氣也。
程林曰: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息咳唾也。
諸陽受氣于胸,而轉行于背,氣痹不行,則胸背為痛,而氣為短也。
栝簍薤白白酒湯方 栝蒌實(搗,一枚)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者,栝萎薤白半夏湯主之。
【注】上條胸痹胸背痛,尚能卧,以痛微而氣不逆也。
此條心痛徹背不得卧,是痛甚而氣上逆也,故仍用前方,大加半夏以降逆也。
【集注】尤怡曰:胸痹不得卧,是胸中痛甚,肺氣上而不下也;心痛徹背,是氣閉塞而前後不通故也,其痹為尤甚矣。
所以然者,有痰飲以為之援也。
栝萎薤白半夏湯方 栝萎實(搗,一枚)薤白(三兩)半夏(半升)白酒(一鬥)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集解】魏荔彤曰:用半夏之苦,以開郁行氣。
痛甚則結甚,故減薤白之濕,用半夏之燥,更能使膠膩之物,随湯而蕩滌也。
日三服,亦從上治者,應徐取頻服也。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注】上條心痛徹背,尚有休止之時,故以栝萎薤白白酒加半夏湯平劑治之;此條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是連連痛而不休,則為陰寒邪甚,浸浸乎陽光欲熄,非薤白白酒之所能治也,故以烏頭赤石脂九主之。
方中烏、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熱,别無他顧,峻逐陰邪而已。
【集注】李曰:心痛在内而徹背,則内而達于外矣;背痛在外而徹心,則外而入于内矣。
故既有附子之溫,而複用烏頭之迅,佐幹姜行陽。
大散其寒,佐蜀椒下氣,大開其郁,恐過于大散大開,故複佐赤石脂入心,以固澀而收陽氣也。
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兩一法二分)烏頭(炮,一分)附子(炮,半兩一法一分)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幹姜(一兩一法一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
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注】緩急者,謂胸痹痛而時緩時急也。
當審其緩急而施治。
若緩而不急者,以栝蒌薤白白酒湯主之。
今時緩時急,故以薏苡附子散,急通痹氣,以迅掃陰邪也。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炮,十枚)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集解】李曰:緩急者,或緩而痛暫止,或急而痛複作也。
薏苡仁入肺利氣,附子溫中行陽,為散服,則其效更速矣。
魏荔彤曰:薏苡下氣寬胸,附子溫中散邪,為邪盛甚而陽微亦甚者立法也。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注】胸痹胸中急痛,胸痹之重者也;胸中氣塞,胸痹之輕者也。
胸為氣海,一有其隙,若陽邪幹之則化火,火性氣開不病痹也。
若陰邪幹之則化水,水性氣阖,故令胸中氣塞短氣,不足以息,而為胸痹也。
水盛氣者,則息促,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湯,以利其水,水利則氣順矣。
氣盛水者,則痞塞,主以橘皮枳實生姜湯,以開其氣,氣開則痹通矣。
【集注】沈明宗曰:邪氣阻塞胸膈,肺氣不得往來流利,則胸中氣塞短氣。
方用杏仁使肺氣下通,以茯苓導引濕下行,甘草和中,俾邪去則痹開而氣不短矣
【按】篇中隻有奔豚一證,而吐膿、驚怖、火邪皆簡脫,必有缺文。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複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注】奔豚者,腎病也,以其病從少腹上沖咽喉,有如豚竄奔突之狀,故名之也。
發作則腎氣上乘于心而欲死,作已則氣衰複還于腎而止,故其病雖有微甚不同,然必皆從驚恐得之。
蓋驚傷心,恐傷腎,兩髒交病也。
水能勝火,腎上淩心,故治法宜瀉腎而補心也。
【集注】張從政曰:驚者,為自不知故也;恐者,為自知也。
周揚俊曰:少陰脈循喉嚨,因其所系之經,而上沖殊便也。
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注】此條與《傷寒論》同。
《傷寒論》中無“發汗後”三字,而有“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十一字,當從《傷寒論》為是。
蓋明所以緻驚之由非一端,即寒侵針處,亦能為是病也。
夫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謂病傷寒之人,卒然加以溫針,其心必驚,非謂溫針之後必生驚病也。
燒針,即溫針也,燒針取汗亦汗法也。
針處宜當避寒,若不知謹,外被寒襲,火郁脈中,血不流行,所以有結核腫赤之患也。
夫溫針取汗,其法亦為迅烈矣,既針而營不奉行作解,必其人素寒陰盛也。
故雖有溫針之火,但發核赤,又被寒侵,故不但不解,反召陰邪,而加針之時,心既驚虛,所以腎水陰邪,得上淩心陽而發奔豚也。
奔豚者,腎水陰邪之氣,從少腹上沖于心,若豚之奔也。
先灸核上各一壯者,外祛其寒邪,繼與桂枝加桂湯者,内伐其腎邪也。
【集注】周揚俊曰:奔豚,北方腎邪也。
燒針令汗,縱不合法,與少陰何與而作奔豚?蓋太陽相表裡也,針處被寒,核起而赤,吾知前此之邪未散,而後此之邪複入,惟桂能伐腎邪也。
所以用桂加入桂枝湯中,一以外解風邪,一以内洩陰氣也。
先灸核上者,因寒而腫,惟灸消之也。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注】奔豚氣上沖咽喉,發作欲死,是奔豚之甚者也。
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是奔豚之微者也。
甚者以桂枝加桂湯,從腎逐陰降逆也;微者以奔豚湯,從心調血散逆也。
奔豚湯方 甘草芎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生葛(五兩)芍藥(二兩)生姜(四兩)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集解】沈明宗曰:用芎、歸、白芍、甘草調養厥陰、少陽血氣之正,而邪自外出;以生葛、黃芩、半夏、生姜佐李根,解半表半裡之寒熱,而逆可散。
蓋奔豚雖屬腎病,然兼厥陰、少陽之邪而發者有之。
仲景用此方,明非僅寒邪一端緻然也。
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注】發汗後,心下悸者,心陽虛,本經自病也。
臍下悸者,腎邪乘虛上幹心病也。
奔豚者,臍下氣動而上沖也。
欲作奔豚者,有似奔豚之狀而将作未作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所以補火土而伐水邪也。
上條發明外感寒邪,能病奔豚,此條更申明内有水氣,亦能病奔豚也。
【集注】徐彬曰:仲景論證,每合數條以盡其變。
言奔豚由于驚,又言其從少腹沖至咽喉,又言其兼腹痛,而往來寒熱,又言其兼核起,而無他病,又言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而未成者,其淺深了然。
用和解,用伐腎,用桂不用桂,酌治微妙。
奔豚一證,病因證治,無複剩義,苟不會仲景立方之意,則峻藥畏用,平劑寡效,豈古方不宜于今哉。
周揚俊曰:汗本心之液,發汗而臍下病悸者,心氣虛而腎氣動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三升置大盆内,以杓揚之數千遍,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集解】程林曰:汗後臍下悸者,陽氣虛而腎邪上逆也。
臍下為腎氣發源之地,茯苓洩水以伐腎邪,桂枝行陽以散逆氣,甘草、大棗甘溫助脾土以制腎水。
煎用甘瀾水者,揚之無力,全無水性,取其不助腎邪也。
卷三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第九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注】脈太過則病,不及亦病,故脈當取太過不及而候病也。
陽微,寸口脈微也,陽得陰脈為陽不及,上焦陽虛也;陰弦,尺中脈弦也,陰得陰脈為陰太過,下焦陰實也。
凡陰實之邪,皆得以上乘陽虛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
胸痹之病輕者即今之胸滿,重者即今之胸痛也。
【集注】李曰:《内經》雲:胃脈平者。
不可見,太過不及則病見矣。
寸脈為陽,以候上焦,正應胸中部分,若陽脈不及而微,則為陽虛,主病上焦,故受病胸痹。
尺脈太過而弦,則為陰盛,知在下焦,故上逆而為痛也。
尤怡曰:上焦為陽之位,而微脈為虛之甚,故曰責其極虛。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注】平人,無病之人也。
無寒熱,無表邪也。
平人無故而有短氣不足以息之證,不可責其虛也,此必邪在胸中,痹而不通,阻礙呼吸,當責其實也。
【集注】李曰:上節雲責其極虛,此又雲實何也?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留而不去,其病為實是也。
然短氣與少氣有辨,少氣者,氣少不足于言,《内經》雲: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是也。
短氣者,氣短不能相續,似喘非喘,若有氣上沖,故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是也。
尤怡曰:平人,素無疾之人也。
無寒熱,無新邪也。
而乃短氣不足以息,當是裡氣因邪而實,或痰、或食、或飲礙其升降之氣而然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萎薤白白酒湯主之。
【注】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裡氣滞,遲則為髒内寒,主上焦髒寒氣滞也。
關上小緊而疾,小為陽虛,緊疾寒痛,是主中焦氣急寒痛也。
胸背者,心肺之宮城也。
陽氣一虛,諸寒陰邪得以乘之,則胸背之氣痹而不通,輕者病滿,重者病痛,理之必然也,喘息、咳唾、短氣證之必有也。
主之以栝萎薤白白酒湯者,用辛以開胸痹,用溫以行陽氣也。
【集注】趙良曰:凡寒濁之邪,滞于上焦,則阻其上下往來之氣,塞其前後陰陽之位,遂令為喘息、為咳唾。
為痛、為短氣也。
程林曰: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息咳唾也。
諸陽受氣于胸,而轉行于背,氣痹不行,則胸背為痛,而氣為短也。
栝簍薤白白酒湯方 栝蒌實(搗,一枚)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者,栝萎薤白半夏湯主之。
【注】上條胸痹胸背痛,尚能卧,以痛微而氣不逆也。
此條心痛徹背不得卧,是痛甚而氣上逆也,故仍用前方,大加半夏以降逆也。
【集注】尤怡曰:胸痹不得卧,是胸中痛甚,肺氣上而不下也;心痛徹背,是氣閉塞而前後不通故也,其痹為尤甚矣。
所以然者,有痰飲以為之援也。
栝萎薤白半夏湯方 栝萎實(搗,一枚)薤白(三兩)半夏(半升)白酒(一鬥)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集解】魏荔彤曰:用半夏之苦,以開郁行氣。
痛甚則結甚,故減薤白之濕,用半夏之燥,更能使膠膩之物,随湯而蕩滌也。
日三服,亦從上治者,應徐取頻服也。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注】上條心痛徹背,尚有休止之時,故以栝萎薤白白酒加半夏湯平劑治之;此條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是連連痛而不休,則為陰寒邪甚,浸浸乎陽光欲熄,非薤白白酒之所能治也,故以烏頭赤石脂九主之。
方中烏、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熱,别無他顧,峻逐陰邪而已。
【集注】李曰:心痛在内而徹背,則内而達于外矣;背痛在外而徹心,則外而入于内矣。
故既有附子之溫,而複用烏頭之迅,佐幹姜行陽。
大散其寒,佐蜀椒下氣,大開其郁,恐過于大散大開,故複佐赤石脂入心,以固澀而收陽氣也。
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兩一法二分)烏頭(炮,一分)附子(炮,半兩一法一分)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幹姜(一兩一法一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
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注】緩急者,謂胸痹痛而時緩時急也。
當審其緩急而施治。
若緩而不急者,以栝蒌薤白白酒湯主之。
今時緩時急,故以薏苡附子散,急通痹氣,以迅掃陰邪也。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炮,十枚)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集解】李曰:緩急者,或緩而痛暫止,或急而痛複作也。
薏苡仁入肺利氣,附子溫中行陽,為散服,則其效更速矣。
魏荔彤曰:薏苡下氣寬胸,附子溫中散邪,為邪盛甚而陽微亦甚者立法也。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注】胸痹胸中急痛,胸痹之重者也;胸中氣塞,胸痹之輕者也。
胸為氣海,一有其隙,若陽邪幹之則化火,火性氣開不病痹也。
若陰邪幹之則化水,水性氣阖,故令胸中氣塞短氣,不足以息,而為胸痹也。
水盛氣者,則息促,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湯,以利其水,水利則氣順矣。
氣盛水者,則痞塞,主以橘皮枳實生姜湯,以開其氣,氣開則痹通矣。
【集注】沈明宗曰:邪氣阻塞胸膈,肺氣不得往來流利,則胸中氣塞短氣。
方用杏仁使肺氣下通,以茯苓導引濕下行,甘草和中,俾邪去則痹開而氣不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