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米粥者非膿,上文既曰:蓄結癰膿,吐如米粥;此又雲:吐膿如米粥,既吐膿矣,奚有始萌膿成之别也?愚曰:上文先咳逆,而呼吸不利,後凝滞而血脈成膿,陰陽血氣皆傷,故膿成則死。
若上節言肺癰而氣機不利,此節言肺癰而經絡不和,病陽氣者不傷陰,病血脈者不傷陽,故可治也。
如但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二語盡之,是以辭害志也,奚可乎?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
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幹姜湯以溫之。
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注】咳而不吐涎沫者,肺燥咳也;咳而吐涎沫者,肺熱痿也。
若似肺痿之吐涎沫而不咳者,此為肺中有冷凍飲料,非為肺中成熱痿也。
肺中冷,則其人必不渴,遺尿小便數,頭眩多涎唾。
所以然者,以上焦陽虛,不能約制下焦陰水,下焦之水泛上而唾涎沫,用甘草幹姜湯以溫散肺之寒飲也。
如服湯已渴者,屬消渴,謂始先不渴,服溫藥即轉渴者,不但非肺中熱,亦非肺中冷,乃胃中熱也,則不當以屬肺中冷寒飲治之,當以屬胃中熱消渴治之也。
甘草幹姜湯方 甘草(炙,四兩)幹姜(炮,二兩)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幹麻黃湯主之。
【注】咳逆上氣,謂咳則氣上沖逆也。
上條發明不咳而吐涎沫者,非為肺痿,是為肺冷也。
此條發明咳而不吐涎沫者,亦非肺痿,亦為肺冷也。
上條以不渴,小便數,多唾涎沫為肺中冷,故以幹姜佐甘草,是以溫中為主也。
此條以氣上逆,喉中有水雞聲為肺經寒,故以生姜佐麻黃,是以散外為主也。
病同冷凍飲料,而有在外在内之别;方同辛溫,而有主溫主散之異也。
水雞聲者,謂水與氣相觸之聲,在喉中連連不絕也。
射幹麻黃湯方 射幹(三兩)麻黃(四兩)生姜(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集解】程林曰:咳而上氣,如水雞聲連連不絕者,是湯主之。
《内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
射幹、紫菀之苦,所以洩逆氣也。
以辛瀉之,麻黃、生姜、細辛、半夏、款冬花之辛,所以瀉風邪也。
以酸收之,以酸補之,五味子之酸,以補不足。
虛則補其母,大棗之甘,所以補其母也。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按】大逆上氣之“大”字,當是“火”字,文義病藥始屬,必是傳寫之訛。
【注】咳而上氣,咽喉有水雞聲而連連者,是寒飲上逆也。
今咳而上氣,咽喉無水雞聲而不利者,是火氣上逆也。
不利者,謂咽喉若有物相礙,不爽利也。
主之以麥門冬湯,止其火逆,下其上氣也。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集解】周揚俊曰:喻昌雲:此胃中津液枯燥,虛火上炎之證,麥冬湯乃治本之良法也。
夫用降火之藥而火反升,用寒涼之藥而熱轉熾者,不惟無益,而反害之。
凡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即死,胃氣者,肺之母氣也。
《本草》有知母之名者,謂肺藉其清涼,知清涼為肺之母也。
有貝母之名者,謂肺藉其豁痰實,豁痰為肺之母也;然屢施于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之證,而屢不應,名不稱矣。
孰知仲景有此妙法,于麥冬、人參、甘草。
粳米大補中氣,大生津液隊中,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其利咽下氣,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注】咳逆上氣,喉中有水雞聲者,是寒飲沖肺,射幹麻黃湯證也。
咳逆上氣,咽喉不利者,是火氣沖肺,麥門冬湯證也。
今咳逆上氣,惟時時唾濁,痰涎多也。
但坐不得卧,氣逆甚也。
此痰氣為病,非寒飲亦非火氣。
主之以皂莢丸者,宣導其痰,通達其氣也;佐棗膏之甘,以藥性剽悍緩其勢也。
【集注】程林曰:濁唾壅塞于肺,則不得卧,故時時唾濁也。
皂莢味辛鹹,辛能散,鹹能軟,宣壅導滞,利竅消風,莫過于此。
故咳逆上氣,時時唾濁,坐不得卧者宜之。
然藥性剽悍,佐棗膏之甘,以緩其藥勢。
魏荔彤曰: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則較重于喉中水雞聲者矣。
聲滞者,挾外感之因;唾濁則内傷之故;但坐不得卧,而肺癰之證将成矣。
是上焦有熱,痰血包裹,結聚成患,不可不急為宣通其結聚,而後可津液徐生,枯幹獲潤也,皂莢丸主之,皂莢驅風理痹,正為其有除瘀滌垢之能也。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胸膈惡臭之痰血已結,可不急為滌蕩,使之湔洗不留乎?如今用皂莢澡浴以除垢膩,即此理也。
用丸俾徐徐潤化,自上而下,而上部方清。
若用湯直瀉元餘,不能治上部之膠凝矣,古人立法誠善哉。
此為預治肺癰将成者主治也。
皂莢丸方 皂莢(刮去皮,用酥炙,八兩)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九,日三,夜一服。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注】上氣,謂咳逆上氣也。
面浮腫,謂面目浮腫也。
肩息,謂喘也。
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謂脈證兩虛,已屬不治,又加利,則上喘下利,陰陽兩脫,脈證相反,故曰:尤甚也。
【集注】徐彬曰:此言肺癰之證,元氣憊者,為難治也。
謂肺癰由風則風性上行,必先上氣,若兼面浮腫,肩息,氣升不降也。
又脈浮大,元氣不能複斂,則補既不可,汗又不可,況内外皆逆氣,非風之比,可盡汗洩乎?故雲不治。
加利則陽從上脫,陰從下脫,故曰尤甚。
尤怡曰:上氣,面浮腫,肩息,氣但升而不降矣。
脈複浮大,則陽有上越之機。
脈偏盛者,偏絕也。
又加下利,是陰複從下脫矣。
陰陽離決,故當不治。
肩息,息搖肩也。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注】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證肩息而喘,目突如脫之狀。
今脈浮大,則可知浮則為風,大則為實,故以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外疏皮毛,内降氣逆也。
【集注】趙良曰:咳而上氣,則其氣之有沖而不下,可知矣;其咳之相連而不已,可知矣。
此皆屬肺之脹使之也。
邪入于肺則氣壅,氣壅則欲不喘不可得,惟喘極,故目如脫,所以肺脹與喘之至也。
脈浮,邪也,兼大則邪實。
而所以遺害于肺,正未有已,故必以辛熱發之,亦兼以甘寒佐之,使久合之邪,渙然冰釋,豈不快乎?然久蓄之飲,何由得洩,故特加半夏于越婢湯中,一定之法也。
尤怡曰:外邪内飲,填塞肺中,為脹、為喘、為咳而上氣,越婢湯散邪之力多,而蠲飲之力少,故以半夏輔其未逮。
不用小青龍者,以脈浮且大,病屬陽熱,故利辛寒,不利辛熱也,目如脫狀者、目暗脹突,如欲脫落之狀,壅氣然也。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姜(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半夏(半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集解】李曰:脾運水谷,主為胃行津液,職卑如婢也。
湯名越婢者,取發越脾氣,通行津液之義也。
今治肺脹,則麻黃散表邪,石膏清内熱,甘草、大棗養正緩邪,半夏、生姜散逆下氣也。
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注】上氣咳逆喘而躁急者,屬肺脹也。
乃風郁于外,水逆于中之候也,故曰:欲作風水。
當發其汗,故曰:發汗則愈也。
【集注】徐彬曰:有邪者,尚可治也。
若上氣但喘而躁,則喘為風之扇,躁為風之煩,其逆上之涎沫,将挾風勢而為風水。
今使先洩于肌表,水無風戰,自然順趨而從下,故曰:可汗而愈。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互詳脈證,以明其治也。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是外傷風寒,内有水氣,主以小青龍湯,發汗則愈。
加石膏者,因多一煩躁證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互上條,肺脹治法也。
風寒之邪,入于營衛,挾飲上逆,則咳而上氣也。
煩躁而喘,肺氣壅逆,謂之肺脹,即肺癰未成之初也。
尤怡曰:此亦外邪内飲相搏之證,而兼煩躁,則挾有熱邪,麻桂藥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龍之例也。
又此條見證與上條頗同,而心下寒飲,則菲溫藥不能開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龍加石膏,溫寒并進,水熱俱捐,于法尤為密矣。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幹姜(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二三服,小兒服四合。
【集解】李曰:心下有水,麻黃、桂枝發汗以洩水于外,半夏、幹姜、細辛溫中以散水于内,芍藥、五味子收逆氣以平肝,甘草益脾土以制水,加石膏以去煩躁,兼能解肌出汗也。
咳而脈浮者,濃樸麻黃湯主之。
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注】咳,謂咳而不上氣也。
脈浮者,風寒病外也。
主之濃樸、麻黃者,以散外邪為主也。
脈沉者,痰飲病裡也。
主之澤漆湯,以逐内飲為主也。
【集解】尤怡曰:此不詳見證,而但以脈之浮沉為辨,而異其治。
按濃樸麻黃湯與小青龍加石膏湯大同,則散邪蠲飲之力居多,而濃樸辛溫亦能助表,小麥甘平,五味斂安正氣者也。
澤漆湯以澤漆為主,而以白前、黃芩、半夏佐之,則下趨之力較猛,雖生姜、桂枝之辛,亦隻為下氣降逆之用而已,不能發表也。
仲景之意,蓋以咳皆肺邪,而脈浮者,氣多居表,故驅之使從外出為易;脈沉者氣多居裡,故驅之使從下出為易,亦因勢利導之法也。
濃樸麻黃湯方 濃樸(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幹姜(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内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澤漆湯方 半夏(半升)紫參(一作紫菀,五兩)澤漆(以東流水五鬥,煮取一鬥五升,三升) 生姜(五兩)白前(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枝(各三兩) 上九味,咀,内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集解】李曰:咳者,水寒射肺也。
脈浮者,停水而又挾風以鼓之也。
麻黃去風散肺逆,與半夏、細辛、幹姜、五味子、石膏同用,即前小青龍加石膏,為解表行水之劑也。
然土能制水,而地道壅塞,則水亦不行,故用濃樸疏敦阜之土,使脾氣健運,而水自下洩矣。
杏仁下氣去逆,小麥入心經能通火氣,以火能生土助脾,而共成決水之功也。
又雲:脈沉為水,以澤漆為君者,因其功專于消痰行水也,水性陰寒,桂枝行陽氣以導之。
然所以停水者,以脾土衰不能制水,肺氣逆不能通調水道,故用人參、紫參、白前、甘草補脾順肺,同為制水利水之方也。
黃芩苦以洩之,半夏、生姜辛以散之也。
沈明宗曰:詳《金匮》咳嗽病,本于肺則一,大綱有三:一者,熱刑肺金,氣弱不振,咳而唾沫為肺痿;二者,風傷衛分,則病咳上氣喘為肺脹;三者,邪傳營血,凝而不行為肺癰。
然肺脹之中,又分風、寒、表、裡,飲多、風少,風多、飲少之治。
故氣喘而躁,脈浮者,為心下有水,欲作風水,當以小青龍兩解表裡,加石膏以清風熱。
目如脫狀,乃風寒多而飲少,以越婢驅風,加半夏而下痰逆。
風寒外束,火熱内郁,喉中水雞聲者,射幹麻黃湯,宣通表裡之邪。
風熱壅逆,津液不布,化而為涎,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者,皂莢丸以驅風郁之涎。
若咳而脈浮,邪居肺氣,以濃樸麻黃湯,俾從表解。
咳而脈沉,邪入于營,将成肺癰,以澤漆而破壅結。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是無外邪,治當麥門冬湯,清潤滋降。
若見浮腫肩息,脈浮大而下利,真氣上浮下脫,則為不治。
以上皆外邪兼内飲合病,微細之辨,臨證又當合《内經》五髒六腑,互相傳乘之咳而辨之,則盡善矣。
若上節言肺癰而氣機不利,此節言肺癰而經絡不和,病陽氣者不傷陰,病血脈者不傷陽,故可治也。
如但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二語盡之,是以辭害志也,奚可乎?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
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幹姜湯以溫之。
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注】咳而不吐涎沫者,肺燥咳也;咳而吐涎沫者,肺熱痿也。
若似肺痿之吐涎沫而不咳者,此為肺中有冷凍飲料,非為肺中成熱痿也。
肺中冷,則其人必不渴,遺尿小便數,頭眩多涎唾。
所以然者,以上焦陽虛,不能約制下焦陰水,下焦之水泛上而唾涎沫,用甘草幹姜湯以溫散肺之寒飲也。
如服湯已渴者,屬消渴,謂始先不渴,服溫藥即轉渴者,不但非肺中熱,亦非肺中冷,乃胃中熱也,則不當以屬肺中冷寒飲治之,當以屬胃中熱消渴治之也。
甘草幹姜湯方 甘草(炙,四兩)幹姜(炮,二兩)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幹麻黃湯主之。
【注】咳逆上氣,謂咳則氣上沖逆也。
上條發明不咳而吐涎沫者,非為肺痿,是為肺冷也。
此條發明咳而不吐涎沫者,亦非肺痿,亦為肺冷也。
上條以不渴,小便數,多唾涎沫為肺中冷,故以幹姜佐甘草,是以溫中為主也。
此條以氣上逆,喉中有水雞聲為肺經寒,故以生姜佐麻黃,是以散外為主也。
病同冷凍飲料,而有在外在内之别;方同辛溫,而有主溫主散之異也。
水雞聲者,謂水與氣相觸之聲,在喉中連連不絕也。
射幹麻黃湯方 射幹(三兩)麻黃(四兩)生姜(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集解】程林曰:咳而上氣,如水雞聲連連不絕者,是湯主之。
《内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
射幹、紫菀之苦,所以洩逆氣也。
以辛瀉之,麻黃、生姜、細辛、半夏、款冬花之辛,所以瀉風邪也。
以酸收之,以酸補之,五味子之酸,以補不足。
虛則補其母,大棗之甘,所以補其母也。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按】大逆上氣之“大”字,當是“火”字,文義病藥始屬,必是傳寫之訛。
【注】咳而上氣,咽喉有水雞聲而連連者,是寒飲上逆也。
今咳而上氣,咽喉無水雞聲而不利者,是火氣上逆也。
不利者,謂咽喉若有物相礙,不爽利也。
主之以麥門冬湯,止其火逆,下其上氣也。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集解】周揚俊曰:喻昌雲:此胃中津液枯燥,虛火上炎之證,麥冬湯乃治本之良法也。
夫用降火之藥而火反升,用寒涼之藥而熱轉熾者,不惟無益,而反害之。
凡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即死,胃氣者,肺之母氣也。
《本草》有知母之名者,謂肺藉其清涼,知清涼為肺之母也。
有貝母之名者,謂肺藉其豁痰實,豁痰為肺之母也;然屢施于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之證,而屢不應,名不稱矣。
孰知仲景有此妙法,于麥冬、人參、甘草。
粳米大補中氣,大生津液隊中,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其利咽下氣,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注】咳逆上氣,喉中有水雞聲者,是寒飲沖肺,射幹麻黃湯證也。
咳逆上氣,咽喉不利者,是火氣沖肺,麥門冬湯證也。
今咳逆上氣,惟時時唾濁,痰涎多也。
但坐不得卧,氣逆甚也。
此痰氣為病,非寒飲亦非火氣。
主之以皂莢丸者,宣導其痰,通達其氣也;佐棗膏之甘,以藥性剽悍緩其勢也。
【集注】程林曰:濁唾壅塞于肺,則不得卧,故時時唾濁也。
皂莢味辛鹹,辛能散,鹹能軟,宣壅導滞,利竅消風,莫過于此。
故咳逆上氣,時時唾濁,坐不得卧者宜之。
然藥性剽悍,佐棗膏之甘,以緩其藥勢。
魏荔彤曰: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則較重于喉中水雞聲者矣。
聲滞者,挾外感之因;唾濁則内傷之故;但坐不得卧,而肺癰之證将成矣。
是上焦有熱,痰血包裹,結聚成患,不可不急為宣通其結聚,而後可津液徐生,枯幹獲潤也,皂莢丸主之,皂莢驅風理痹,正為其有除瘀滌垢之能也。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胸膈惡臭之痰血已結,可不急為滌蕩,使之湔洗不留乎?如今用皂莢澡浴以除垢膩,即此理也。
用丸俾徐徐潤化,自上而下,而上部方清。
若用湯直瀉元餘,不能治上部之膠凝矣,古人立法誠善哉。
此為預治肺癰将成者主治也。
皂莢丸方 皂莢(刮去皮,用酥炙,八兩)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九,日三,夜一服。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注】上氣,謂咳逆上氣也。
面浮腫,謂面目浮腫也。
肩息,謂喘也。
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謂脈證兩虛,已屬不治,又加利,則上喘下利,陰陽兩脫,脈證相反,故曰:尤甚也。
【集注】徐彬曰:此言肺癰之證,元氣憊者,為難治也。
謂肺癰由風則風性上行,必先上氣,若兼面浮腫,肩息,氣升不降也。
又脈浮大,元氣不能複斂,則補既不可,汗又不可,況内外皆逆氣,非風之比,可盡汗洩乎?故雲不治。
加利則陽從上脫,陰從下脫,故曰尤甚。
尤怡曰:上氣,面浮腫,肩息,氣但升而不降矣。
脈複浮大,則陽有上越之機。
脈偏盛者,偏絕也。
又加下利,是陰複從下脫矣。
陰陽離決,故當不治。
肩息,息搖肩也。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注】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證肩息而喘,目突如脫之狀。
今脈浮大,則可知浮則為風,大則為實,故以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外疏皮毛,内降氣逆也。
【集注】趙良曰:咳而上氣,則其氣之有沖而不下,可知矣;其咳之相連而不已,可知矣。
此皆屬肺之脹使之也。
邪入于肺則氣壅,氣壅則欲不喘不可得,惟喘極,故目如脫,所以肺脹與喘之至也。
脈浮,邪也,兼大則邪實。
而所以遺害于肺,正未有已,故必以辛熱發之,亦兼以甘寒佐之,使久合之邪,渙然冰釋,豈不快乎?然久蓄之飲,何由得洩,故特加半夏于越婢湯中,一定之法也。
尤怡曰:外邪内飲,填塞肺中,為脹、為喘、為咳而上氣,越婢湯散邪之力多,而蠲飲之力少,故以半夏輔其未逮。
不用小青龍者,以脈浮且大,病屬陽熱,故利辛寒,不利辛熱也,目如脫狀者、目暗脹突,如欲脫落之狀,壅氣然也。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姜(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半夏(半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集解】李曰:脾運水谷,主為胃行津液,職卑如婢也。
湯名越婢者,取發越脾氣,通行津液之義也。
今治肺脹,則麻黃散表邪,石膏清内熱,甘草、大棗養正緩邪,半夏、生姜散逆下氣也。
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注】上氣咳逆喘而躁急者,屬肺脹也。
乃風郁于外,水逆于中之候也,故曰:欲作風水。
當發其汗,故曰:發汗則愈也。
【集注】徐彬曰:有邪者,尚可治也。
若上氣但喘而躁,則喘為風之扇,躁為風之煩,其逆上之涎沫,将挾風勢而為風水。
今使先洩于肌表,水無風戰,自然順趨而從下,故曰:可汗而愈。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互詳脈證,以明其治也。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是外傷風寒,内有水氣,主以小青龍湯,發汗則愈。
加石膏者,因多一煩躁證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互上條,肺脹治法也。
風寒之邪,入于營衛,挾飲上逆,則咳而上氣也。
煩躁而喘,肺氣壅逆,謂之肺脹,即肺癰未成之初也。
尤怡曰:此亦外邪内飲相搏之證,而兼煩躁,則挾有熱邪,麻桂藥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龍之例也。
又此條見證與上條頗同,而心下寒飲,則菲溫藥不能開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龍加石膏,溫寒并進,水熱俱捐,于法尤為密矣。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幹姜(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二三服,小兒服四合。
【集解】李曰:心下有水,麻黃、桂枝發汗以洩水于外,半夏、幹姜、細辛溫中以散水于内,芍藥、五味子收逆氣以平肝,甘草益脾土以制水,加石膏以去煩躁,兼能解肌出汗也。
咳而脈浮者,濃樸麻黃湯主之。
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注】咳,謂咳而不上氣也。
脈浮者,風寒病外也。
主之濃樸、麻黃者,以散外邪為主也。
脈沉者,痰飲病裡也。
主之澤漆湯,以逐内飲為主也。
【集解】尤怡曰:此不詳見證,而但以脈之浮沉為辨,而異其治。
按濃樸麻黃湯與小青龍加石膏湯大同,則散邪蠲飲之力居多,而濃樸辛溫亦能助表,小麥甘平,五味斂安正氣者也。
澤漆湯以澤漆為主,而以白前、黃芩、半夏佐之,則下趨之力較猛,雖生姜、桂枝之辛,亦隻為下氣降逆之用而已,不能發表也。
仲景之意,蓋以咳皆肺邪,而脈浮者,氣多居表,故驅之使從外出為易;脈沉者氣多居裡,故驅之使從下出為易,亦因勢利導之法也。
濃樸麻黃湯方 濃樸(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幹姜(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内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澤漆湯方 半夏(半升)紫參(一作紫菀,五兩)澤漆(以東流水五鬥,煮取一鬥五升,三升) 生姜(五兩)白前(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枝(各三兩) 上九味,咀,内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集解】李曰:咳者,水寒射肺也。
脈浮者,停水而又挾風以鼓之也。
麻黃去風散肺逆,與半夏、細辛、幹姜、五味子、石膏同用,即前小青龍加石膏,為解表行水之劑也。
然土能制水,而地道壅塞,則水亦不行,故用濃樸疏敦阜之土,使脾氣健運,而水自下洩矣。
杏仁下氣去逆,小麥入心經能通火氣,以火能生土助脾,而共成決水之功也。
又雲:脈沉為水,以澤漆為君者,因其功專于消痰行水也,水性陰寒,桂枝行陽氣以導之。
然所以停水者,以脾土衰不能制水,肺氣逆不能通調水道,故用人參、紫參、白前、甘草補脾順肺,同為制水利水之方也。
黃芩苦以洩之,半夏、生姜辛以散之也。
沈明宗曰:詳《金匮》咳嗽病,本于肺則一,大綱有三:一者,熱刑肺金,氣弱不振,咳而唾沫為肺痿;二者,風傷衛分,則病咳上氣喘為肺脹;三者,邪傳營血,凝而不行為肺癰。
然肺脹之中,又分風、寒、表、裡,飲多、風少,風多、飲少之治。
故氣喘而躁,脈浮者,為心下有水,欲作風水,當以小青龍兩解表裡,加石膏以清風熱。
目如脫狀,乃風寒多而飲少,以越婢驅風,加半夏而下痰逆。
風寒外束,火熱内郁,喉中水雞聲者,射幹麻黃湯,宣通表裡之邪。
風熱壅逆,津液不布,化而為涎,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者,皂莢丸以驅風郁之涎。
若咳而脈浮,邪居肺氣,以濃樸麻黃湯,俾從表解。
咳而脈沉,邪入于營,将成肺癰,以澤漆而破壅結。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是無外邪,治當麥門冬湯,清潤滋降。
若見浮腫肩息,脈浮大而下利,真氣上浮下脫,則為不治。
以上皆外邪兼内飲合病,微細之辨,臨證又當合《内經》五髒六腑,互相傳乘之咳而辨之,則盡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