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若知桂枝湯治虛勞之義,則得仲景心法矣,蓋桂枝湯辛甘而溫之品也,若啜粥溫覆取汗,則發散榮衛以逐外邪,即經曰:辛甘發散為陽,是以辛為主也:若加龍骨、牡蛎。

    膠饴、黃,則補固中外以治虛勞,即經曰:勞者溫之,甘藥調之,是以溫以甘為主也。

    由此推之,諸藥之性味功能加減出入,其妙無窮也。

     【集注】魏荔彤曰:氣虛甚,加黃,津枯甚,加人參,以治虛勞裡急。

    此言裡急非單指裡急之謂也,乃虛勞諸不足腹痛之謂也。

    故名其方為建中,正所以扶持其中氣,使漸生陰陽,達于榮衛,布于肢體也。

     尤怡曰:裡虛脈急,腹中當引痛也。

    諸不足者,陰陽諸脈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證,相因而至也。

    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而充虛塞空,則黃尤有專長也。

     黃建中湯方 于小建中湯内,加黃一兩半,餘根據上法。

    若氣短胸滿者,加生姜;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注】虛勞之人腰痛,腎氣虛而不行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膀胱氣虛不化也,主以八味腎氣丸溫補下焦。

    腎與膀胱表裡之氣足,而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未有不愈者也。

     【集注】程林曰:腰者腎之外候,腎虛則腰痛;腎與膀胱為表裡,不得三焦之陽氣以決渎,則小便不利而少腹拘急矣。

    與是方以益腎間之氣,氣強則便尿行,而少腹拘急亦愈矣。

     尤怡曰:虛勞之人,損傷少陰腎氣,是以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以八味腎氣丸補陰之虛,可以生氣,助陽之弱,可以化水,乃補下治下之良劑也。

     八味腎氣九方 (見婦人雜病中)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注】因虛勞而煩,是虛煩也。

    因虛煩而不得眠,是虛煩不得眠也。

    故主以酸棗仁湯,專治虛煩,煩去則得眠也。

     【集注】李曰:虛煩不得眠者,血虛生内熱,而陰氣不斂也。

    《内經》雲:氣行于陽,陽氣滿,不得入于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

    酸棗湯養血虛而斂陰氣也。

     酸棗湯方 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二兩)茯苓(二兩)芎(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内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五勞極虛,羸瘦腹滿,不能飲食。

    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内有幹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蟲丸主之。

     【按】“緩中補虛”四字,當在“不能飲食”之下,必是傳寫之訛。

     【注】五勞所傷,久之令人極虛羸瘦,腹中虛滿,不能飲食,宜緩中補虛,如前之建中等方也。

    原其所傷之道,不止過勞傷氣,房室傷精也,即飲食傷胃,饑過傷脾,渴過傷腎,憂思傷心,罷極傷肝,過言傷肺,皆令人經絡營衛氣傷,是以勞熱煎熬,内有幹血,故肌膚不潤,甲錯如鱗也。

    兩目不榮,黯黑不明也。

    似此幹血之證,非緩中補虛之劑所能治,故主以大黃蟲丸,攻熱下血,俾瘀積去而虛勞可複也。

     【集注】程林曰:此條單指内有幹血而言。

    夫人或因七情,或因飲食,或因房勞,皆令正氣内傷,血脈凝積,緻有幹血積于中,而羸見于外也。

    血積則不能以濡肌膚,故肌膚甲錯;不能營于目,則兩目黯黑。

    與大黃魔蟲丸以下幹血,則邪除正王矣,非大黃蟲丸能緩中補虛也。

     尤怡曰:内有幹血不去,适足以留新血而滲灌不周,故去之不可不早也。

    此方潤以濡其幹,蟲以動其瘀,通以去其閉,而以地黃、芍藥、甘草和養其虛,攻血而仍滋夫血也。

     大黃蟲丸方 大黃(蒸,十分)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幹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蟲(半升)蛴螬(一升)幹地黃(十兩)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為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蓣丸方主之。

     【注】虛勞諸不足者,謂五勞。

    諸虛、百損也。

    上條以熱傷幹血為言,此條以風氣百疾立論。

    熱傷其上之血分,則病肺癰;熱傷其下之血分,則病幹血。

    風中其外之氣分,則病肺痿;風中其内之氣分,則病百疾。

    主之以薯蓣丸,散諸風邪,補諸不足,滋諸枯槁,調諸榮衛,故其藥溫潤共劑,補散同方也。

     【集注】徐彬曰:虛勞不足證,多有兼風者,正不可着急治風氣,故仲景以四君、四物,養其氣血;麥冬、阿膠、幹姜、大棗,補其肺胃;而以桔梗、杏仁、開提肺氣;桂枝行陽;防風運牌;神曲開郁;黃卷宣腎;柴胡升少陽之氣;白蔹化入營之風。

    雖有風氣未嘗專治之,謂正氣運而風氣自去也。

    然以薯蓣名丸者,取其不寒不熱,不燥不滑,脾腎兼宜,故多用以為君,則諸藥相助以為理耳。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當歸桂枝曲幹地黃豆黃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參(七分) 芎芍藥白術麥門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膠(七分)幹姜(三分)白(二分)防風(六分)大棗(為膏,百枚)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卷二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

    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

     【注】熱在上焦,不咳,不病肺痿也,因熱病咳,則為肺痿。

    肺熱緻痿之由,非止一端,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數利,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之,重亡津液,故令肺熱幹痿也。

    肺熱幹痿,則清肅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度。

    脾氣雖散,精液上歸于肺,而肺不但不能自滋其幹,亦不能内灑陳于髒腑,外輸精于皮毛也。

    其精液留貯胸中,得熱煎熬,變為涎沫,侵肺作咳,唾之不已,故幹者自幹,唾者自唾,愈唾愈幹,痿病成矣。

    若口中辟辟幹燥,不吐濁唾涎沫,每咳即胸中隐隐而痛,脈數而滑,不數而虛,則非肺痿乃為肺癰。

    欠則癰成膿潰,不唾涎沫,而必咳唾膿血矣。

     【集注】周揚俊曰:喻昌雲:行動數武,氣即喘鳴,沖擊連聲,痰始一應。

    《金匮》治法,貴得其精意,大要緩而圖之,生胃津,潤肺燥,下逆氣,開積痰,止濁唾,補真氣,以通肺之小管,散火熱,以複肺之清肅,如半身痿廢及手足痿軟,治之得法,亦能複起。

    而肺近在胸中,呼吸所關,可不緻力乎?肺癰屬在有形之血,血結宜驟攻;肺痿屬在無形之氣,氣傷宜徐理。

    故癰為實,誤以肺痿治之,是為實實;痿為虛,誤以肺癰治之,是為虛虛。

    此辯證用藥之大略也。

    然兩手寸口之脈,原為手太陰肺脈,此雲寸口脈數,雲滑數,雲數實,雲數虛,皆指左右三部統言,非如氣口獨主右關之上也。

    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頃之遍地者為肺痿,言咳而口中不幹燥也。

    若咳而口中辟辟燥,則是肺已結癰,火熱之毒,出現于口,咳聲上下,觸動其癰,胸中即隐隐而痛,其脈必見滑數有力,正邪氣方盛之征也。

    數虛、數實之脈,以之分别肺痿肺癰,是則肺痿當補,肺癰當瀉也可知矣。

    又雲:才見久咳,先須防此兩證,肺癰由五髒蘊崇之火,與胃中停蓄之熱,上乘乎肺,肺受火熱熏灼,血為之凝,痰為之裹,遂成小癰。

    所結之形漸長,則肺日脹而脅骨日昂,乃至咳聲頻并,痰濁如膠,發熱畏寒,日晡尤甚,面紅鼻燥,胸生甲錯。

    始先即能辨其脈證,屬表屬裡,極力開提攻下,無不愈者,迨至血化為膿,肺葉朽壞,傾囊吐出,始識其證,十死不救,嗟無及矣。

     沈明宗曰:此肺痿肺癰之辨也。

    心居上,腎水不足,心火刑金,為熱在上焦,肺陰日消,氣逆則咳,故緻肺痿。

    然本經明其始病之因,或從病後陰虛,過汗傷液,嘔吐傷津,消渴,血虛津竭;或利小便,數而傷陰;或大便難,反被快藥下利而重亡津液,以緻肺金枯燥,虛熱熏蒸,故寸口脈數,其人咳嗽,氣弱不振,津液不布,化為濁唾涎沫而成肺痿。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者,乃風寒侵入肺中,凝滞榮血為癰,故脈滑數而咳唾膿血。

    因無形虛熱緻痿,故脈數虛;因有形氣血凝滞成癰,故脈數實。

    此明肺癰屬實、肺痿屬虛也。

     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注】此詳申上條肺痿、肺癰之脈也。

    肺痿得之于熱亡津液,虛邪也,故脈數而虛;肺癰得之于熱毒蓄結,實邪也,故脈數而實。

     【集注】李曰:潘碩甫雲:痿與癰,皆熱在上焦,其脈皆數,皆咳,亡津液,未有異也。

    但痿屬肺氣虛而亡津,雖有熱亦不烈,故不至燥涸,雖咳而口中有濁唾涎沫,故脈雖數而虛也。

    癰則氣壅血凝,邪實而熱烈,故津液亡而更覺幹涸,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痛,津液既涸,脈應澀滞而反滑數者,蓄熱腐膿,脈故數實也。

     尤怡曰: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榮,為津亡而肺焦也;癰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為熱聚而肺也。

    故其脈有虛實不同,而其數則一也。

     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

    風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于榮,吸而不出。

    風傷皮毛,熱傷血脈。

    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幹,喘滿,咽燥不渴,時唾濁沫,時時振寒。

    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滞,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按】肺癰之上,當有“肺痿”二字,不然本文論肺痿之義,則無着落,必是脫簡。

    脈微之三“微”字,當是三“浮”字,“微”字文氣不屬,必是傳寫之訛。

     【注】病咳逆者,何以知為肺痿帥癰也?咳而不渴,濁唾涎沫,脈數而虛,是以脈證知為肺痿也。

    口中幹燥,胸中隐痛,脈數而實,是以脈證知為肺癰也。

    至于所以受病之由,肺痿前已言之,而肺癰則未嘗言也,故又取所以緻熱而病肺痿肺癰之由,互為詳悉發明也。

    寸口肺脈也,肺脈當浮澀而短;今浮而數,是以知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初病風熱,外抟皮毛,則榮衛受邪,故汗出而惡寒也。

    末傳風熱,内舍于肺,則榮衛分病。

    病肺痿者,屬風熱傷于衛氣,氣分有津液而無血,津液為之濁,故其力證,咳而不吐膿血,唾濁涎沫也。

    病肺癰者,屬風熱傷于營血,血分有血而無津液,血為之凝蓄,故其為證,咳而不唾涎休,吐膿血如木粥也。

    具發熱汗出,惡寒惡風,咳而喘滿,咽燥不渴,呼氣不入,吸氣不出,則為痿、癰互相兼有必然之證也。

    呼氣不入,吸氣不出,乃言其呼吸氣促,難出難入,非竟不出入也。

    始萌可救,謂肺傷尚淺。

    膿成則死,謂肺已壞矣。

    蓋示人圖治于早,又特為肺癰而諄諄言之也。

     肺癰,喘不得卧,葶苈大棗瀉肺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以明急治之義也。

    肺癰者,謂口中辟辟幹燥,胸中隐隐作痛,脈數實也。

    而更加喘不得卧,是邪壅肺甚急,故以葶苈大棗瀉肺湯,大苦大寒,峻瀉肺邪,恐稍遷延,膿成則死矣。

     葶苈大棗瀉肺湯方 葶苈(熬令黃色,搗九,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内葶苈,煮取一升,頓服。

     【集解】趙良曰:此治肺癰吃緊之方也。

    肺中生癰,不瀉何待?恐日久癰膿已成,瀉之無益。

    日久肺氣已索,瀉之轉傷,乘其血結而膿未成,當急以瀉之之法奪之,況喘不得卧,不亦甚乎。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消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苈人棗瀉肺湯主之(方見上)。

     【注】此承上條互詳其證,以同其治也。

    肺癰胸脹而滿,咳逆上氣,喘鳴迫塞,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是邪外塞皮毛,内壅肺氣,比之喘不得卧,殆尤甚焉。

    亦以葶苈大棗瀉肺湯者,因其膿未成故也。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注】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幹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此為肺癰證也。

    肺癰尚未成膿實邪也,故以葶苈之劑瀉之;今已潰後虛邪也,故以桔梗之苦,甘草之甘,解肺毒排癰膿也。

    此治已成肺癰,輕而不死者之法也。

     【集注】高世曰:吐如米粥亦膿也,何以上文雲膿成則死?若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