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卷二 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

    弦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弦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按】弦小緊者之“小”字,當是“沉”字,則有可下之理。

    弦緊者,當是“弦浮緊”,則有可發汗之理。

    弦浮大者,當是“弦滑大”,則有可吐之理。

    且不遺本文瘧脈自弦之意。

     【注】瘧之為病,寒熱也。

    三陰三陽皆有之,因其邪伏藏于半表半裡之間,故屬少陽,脈自弦也。

    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謂發作之時、多熱為陽盛,多寒為陰盛也。

    夫傷寒少陽病,則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瘧亦屬少陽,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蓋瘧屬雜病,不可不知也。

    初發脈弦兼沉緊者,主乎裡也,可下之;兼遲者,主乎寒也,可溫之;兼浮緊者,主乎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飲也,可吐之;兼數者,風發也,即風熱之謂也,可清之。

    若久發不止,則不可以此法治之,當以飲食撙節,調理消息止之,蓋初病以治邪為急,久病以養正為主也。

    其他瘅瘧,即《内經》所謂但熱不寒之瘅瘧也;溫瘧,即《内經》所言先傷于風,後傷于寒,熱多寒少之溫瘧也;牝瘧,即《内經》所言先傷于寒,後傷于風,寒多熱少之寒瘧也;惟瘧母一證,經所未載。

    然論諸瘧,未有詳于《内經》者也。

    其文雖略有不同,必是脫簡,然所出治法,亦未有過于仲景者也。

     【集注】徐彬曰:自者,謂感有風寒,而脈惟自弦也。

    于是脈既有一定之象,而兼數為熱,兼遲為寒,此其大綱也。

     尤怡曰:瘧之舍固在半表半裡之間,而人之藏則有偏多偏少之異,故其病有熱多者,有寒多者,有裡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當各随其脈而施治也。

     周揚俊曰:人之瘧證,由外邪之入,每伏于半表半裡,人而與陰争則寒,出而與陽争則熱,故寒熱往來。

    主少陽,謂兼他經證則有之,謂全不涉少陽,則無是理也。

    仲景曰:瘧脈自眩,正以脈之數、遲、小、緊、浮、大皆未可定,要必兼弦,弦為少陽脈也。

    夫邪犯少陽與衛氣并居,衛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邪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内薄,内外相搏,是以日作。

    若氣之舍深,内搏于陰,陽氣獨發,陰氣内着,陰與陽争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然則偏陰多寒,偏陽多熱,其為瘅、為溫、為牝,莫不自少陽而造其極,補偏救弊,必從少陽之界,使邪去而陰陽适,歸于和而後愈也。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瘥,當月盡解。

    如其不瘥,當雲何?師曰:此結為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鼈甲煎。

     【注】病瘧者,以月計之,如一日發者,當以十五日愈,以十五日更一氣也。

    人受氣于天,天氣更則人身之氣亦更。

    更氣旺,則不受瘧邪,故愈也;設若不瘥,當月盡解,是又更一旺氣也。

    倘如更二氣不差,此瘧邪不衰,與病者氣血痰飲,結為瘕,名曰瘧母也,當急治之,宜用鼈甲煎丸攻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氣十五日也。

    夫人受氣于天,氣節更移,榮衛亦因之以易也。

     鼈甲煎方 鼈甲(炙,十二分)烏扇(燒,三分)黃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婦(熬,三分) 幹姜(三分)大黃(三分) 芍藥(五分)桂枝(三分)葶苈(熬,一分)石葦(去毛,三分)濃樸(三分)牡丹(去心,五分)瞿麥(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參(一分)蟲(熬,五分)阿膠(三分)蜂窠(炙,四分)赤硝(十二分)蜣螂(熬,六分)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竈下灰一鬥,清酒一斛五鬥,浸灰,候酒盡一半,着鼈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内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集解】徐彬曰:藥用鼈甲煎者,鼈甲入肝,除邪養正,合竈灰所浸酒,去瘕,故以為君。

    小柴胡湯、桂枝湯。

    大承氣湯為三陽主藥,故以為臣。

    但甘草嫌柔緩,而減藥力,枳實嫌破氣而直下,故去之,外加幹姜、阿膠,助人參、白術溫養為佐。

    瘕必假血根據痰,故以四蟲、桃仁合半夏消血化痰;凡積必由氣結,氣利而積消,故以烏扇。

    葶苈利肺氣,合石葦、瞿麥;清邪熱而化氣散結血。

    因邪聚則熱,故以牡丹、紫葳去血中伏火,膈中實熱,為使。

    《千金方》去鼠婦、赤硝,而加海藻、大戟,以軟堅化水更妙。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瘅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铄肌肉。

     【按】此言瘅瘧,其文脫簡,《内經》已詳,不複釋。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按】此言溫瘧,其文脫簡,《内經》已詳,不複釋。

     白虎加桂枝湯方 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三兩) 上锉,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愈。

     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

     【按】此言牝瘧,其文脫簡,《内經》已詳,不複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雲母(燒二日夜)龍骨(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

    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

     【集解】李曰:牝瘧證多陰寒,治宜助陽溫散為主。

    雲母之根為陽起石,下有雲母,上多雲氣,性溫氣升,乃升發陽氣之物;龍骨屬陽,能逐陰邪而起陽氣;蜀漆乃常山之苗,功能治瘧,不用根而用苗者,取其性多升發,能透達陽氣于上之義也。

    溫瘧加蜀漆,亦取其升散之功。

     卷二 中風曆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

    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注】風病,《内經》論之詳矣。

    但往往與痹合論,後人惑之,故仲景複言之曰: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即經所謂偏枯也;或但兩臂不遂者,非中風也,即痹病也。

    蓋痹為陰病,脈多沉澀,風為陽病,脈多浮緩,今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其脈微者,正氣虛也,數者,邪氣勝也。

    故病中鳳之人,因虛而召風者,未有不見微弱之脈者也;因熱而生風者,未有不見數急之脈者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分中風與痹也。

    風之為病,非傷于衛,即侵于榮,故當半身不遂,謂半身之氣傷而不用也。

    若但臂不遂,此為痹;痹者,閉也,謂一節之氣,閉而不仁也。

    于是診之于脈,必微而數。

    微者,陽之微也;數者,風之數也。

    此中風使然,謂風乘虛入,而後使半身不遂也。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

    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

    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髒,舌則難言,口吐涎。

     【按】“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此五句與本條文義不屬,當在後條之首。

    後條“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此六句亦與本條文義不屬,當在此條之首,文氣相屬,必是錯簡。

    其中有“浮者血虛”一句,必是衍文。

    浮則為虛,寒虛相搏,二“虛”字當是“風”字,是傳寫之訛。

     【注】中風虛邪之脈,皆當浮緩,以浮主風,緩主虛也,榮分見緩,經絡之血亡也;衛分見緩,經絡之氣空也。

    蓋邪風中人,未有不由經絡血氣空虛而中也。

    賊邪不瀉,留而不去,在左則病左,在右則病右,淺則病經絡,深則病髒腑。

    邪在于絡,則為病肌膚,麻木不仁也;邪在于經,則為病身肢偏重,斜不遂也;邪入于腑,則為病九竅閉不識人也;邪入于髒,則為病舌喑難言,唇緩吐涎也。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瘾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氣短。

     【按】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二“遲”字當是“浮”字,“寒”字當是“風”字,始得文義了然,且遲、緩二脈不能并見,必是傳寫之訛。

     【注】上條發明虛邪賊風之為病,此條發明榮衛風寒之為病也。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風,風寒之邪,相搏于表,郁于皮膚經絡,則令人身癢而發瘾疹也。

    若其人心氣不足,謂心胸之氣不足,而邪氣入心胸,故令人胸滿而短氣也。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曆節黃汗出,故曰曆節。

     【注】寸口脈沉而弱,肝腎之氣不足也。

    蓋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筋骨痿緩,一為風寒濕邪所乘,即病筋骨關節交會之處。

    夫人汗出時,腠理開,風尚易入,況入水中浴,焉得不緻寒耶!水傷心,心主汗,汗郁成濕,故風勝為曆節,濕勝為黃汗出也。

     【集注】趙良曰:腎主水,骨與之合,故脈沉者,病在骨也。

    肝藏血,筋與之合,血虛則脈弱,故病在筋也。

    心主汗,汗出入水,其汗為水所阻,水汗相搏,聚以成濕,久變為熱,濕熱相蒸,是以曆節發出黃汗也。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洩;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

    枯洩相搏,名曰斷洩。

    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禦,四屬斷絕,身體羸瘦。

    獨足腫大,黃汗出,胫冷。

    假令發熱,便為曆節也。

    病曆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按】名曰斷洩之“洩”字,當是“絕”字,始與下文相屬,必是傳寫之訛。

     【注】此詳申上條,互發其義,以明其治也。

    曆節之病,屬肝、腎虛。

    肝、腎不足于内,筋骨不榮于外,客邪始得乘之而為是病也。

    究其所以緻虛之由,不止一端也。

    如飲食之味過傷,日久亦為是病也。

    味過于酸則傷肝,肝傷則筋傷,筋傷則緩不收持,名曰洩也。

    味過于鹹則傷腎,傷腎則骨傷,骨傷則枯不能立,名曰枯也。

    枯洩相搏,名曰斷絕。

    斷絕者,即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虛,三焦失所,四維斷絕,身體羸瘦也。

    若獨足腫、胫冷,寒勝凝于下也;黃汗自出,濕勝發于中也。

    假令發熱,則屬風,便為曆節也。

    病曆節者,曆節疼痛不能屈伸也,故主之以烏頭湯,通榮行衛,并驅風寒濕之邪也。

    以蜜制烏頭,亦緩毒法耳!【集注】沈明宗曰:《金匮》補示飲食内傷,脾、胃、心、肺、肝、腎緻病,名曰曆節。

    然出脈證,皆因飲酒,濕壅内熱而招外邪合病。

    謂飲酒汗出當風所緻,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矣。

    或外風而合内濕,外寒而合内濕,内寒而招外濕,内熱而招外濕,此等關頭,不可不曉。

    又當分别風、寒、濕氣,偏多偏少,而處發表、溫中、行陽、補虛。

    散邪之法,故治此當與《靈》、《素》、《金匮》合看則備,若泛用成方,則非良工所為之事也。

     烏頭湯方 麻黃芍藥黃(各三兩)甘草(炙,三兩)川烏(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五枚)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諸肢節疼痛,身體赢,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按】溫溫當是“”。

     【注】曆節之證,諸肢節疼痛也。

    身體羸,即上條身體羸瘦,甚言其瘦之甚也。

    腳腫如脫,即上條獨足腫大,甚言其腫之甚也。

    頭眩短氣,陽氣虛也。

    欲吐,寒邪盛也。

     而不用烏頭湯者,因無黃汗之濕勝也。

    用桂枝芍藥知母湯者,以壯陽氣,散寒濕為急也,故方中桂枝芍藥倍于麻黃、防風,大加白術、附子,其意專在溫行陽氣,次在散寒濕也。

    多用生姜,因其欲吐;更佐知母、甘草者,以其劑過辛熱,監制之也。

     【集注】李曰:此曆節病,由氣血兩虛而緻者也。

    風濕相搏,四肢節節皆痛,即曆節病也。

    身體赢,邪勝正衰也。

    腳腫如脫,氣絕于下也。

    頭眩短氣,氣虛于上也。

     欲吐,氣逆于中也。

    此三焦氣血兩虛,故是湯主祛風濕而溫氣血。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姜(五兩)白術(五兩)知母(四兩)防風(二兩)附子(炮,二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跗陽脈浮而滑,滑則谷氣實,浮則汗自出。

     【注】跗陽胃脈也。

    谷氣,胃氣也。

    浮則為風外薄,滑則為胃實熱,風熱蒸于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