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黃半兩。

    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

    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

    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

     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

     風濕相抟,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

    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注】風濕相抟,一身盡痛,法當從汗而解,而汗亦不可失其宜也。

    值雨淫濕盛之時,若發其汗使大出,亦不能愈,以風氣去,濕氣在,故不愈。

    然治風濕者,必俟其天氣晴明發其汗,使微微似欲汗出者,則風濕皆去,病斯愈矣。

     【集注】徐彬曰:此言風濕當汗解,而不可過也。

    謂風濕相抟疼痛,原當汗解,值天陰雨,則濕更甚,可汗無疑。

    而不愈何故?蓋風性急可驟驅,濕性滞當漸解,汗大出則驟,風去而濕不去,故不愈。

    若發之微,則出之緩,緩則風濕俱去矣。

    然則濕在人身,粘滞難去,驟汗且不可,而況驟下乎?故前章曰下之死,此但雲不愈,見用法不當,而非誤下比也。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抟,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術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詳申脈證,以明其治也。

    謂此風濕之病,雖得之傷寒八九日,而不嘔不渴,是無傷寒裡病之證也。

    脈浮虛澀,是無傷寒表病之脈也。

    脈浮虛,表虛風也。

    澀者,濕也。

    身體煩疼,風也。

    不能轉側,濕也。

    乃風濕相抟之身體疼痛,非傷寒骨節疼痛也。

    與桂枝附子湯溫散其風濕,從表而解也。

    若脈浮實者,則又當以麻黃加術湯,大發其風濕也,如其人有是證,雖大便硬,小便自利,而不議下者,以其非邪熱入裡之硬,乃風燥濕去之硬,故仍以桂枝附子湯。

    去桂枝者,以大便堅,小便自利,不欲其發汗,再奪津液也。

    加白術者,以身重着濕在肌分,用以佐附子逐水氣于皮中也。

     【集注】程林曰:風淫所勝,則身煩疼;濕淫所勝,則身體難轉側。

    風濕相抟于營衛之間,不幹于裡,故不嘔不渴也。

    脈浮為風。

    澀為濕,以其脈近于虛,故用桂枝附子湯溫經以散風濕。

    小便利者,大便必硬,桂枝近于解肌,恐大汗故去之;白術能去肌濕,不妨乎内,故加之。

    凡方後有如蟲、如醉、如冒等狀者,皆藥勢将行使然。

     周揚俊曰:傷寒至八九日,亦雲久矣。

    既不傳經,複不入腑者,因風濕持之也。

    所現外證煩疼者風也,不能轉側者濕也,不嘔不渴者無裡證也,其脈浮虛而澀,正與相應。

    然後知風濕之邪,在肌肉而不在筋節,故以桂枝表之。

    不發熱為陽氣素虛,故以附子逐濕。

     兩相绾合,自不能留矣。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去皮,四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三枚)甘草(炙,二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術附子湯方 白術(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半)甘草(炙,一兩)生姜(切,一兩半)大棗(擘,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風濕相抟,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注】風濕相抟,身體煩疼重着,不能轉側者,濕勝風也。

    今掣痛不可屈伸,風勝濕也。

    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皆風邪壅盛也。

    小便不利,濕内蓄也。

    身微腫者,濕外抟也。

    以甘草附子湯微汗之,祛風為主,除濕次之也。

    此上二條,皆詳風濕之義,以明風濕之治也。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二枚)白術(二兩)桂枝(去皮,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

    汗出複煩者,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方解】甘草附子湯,即桂枝附子湯去姜、棗加白術也。

    去姜、棗者,畏過散也。

    加白術者,燥中濕也。

    日三服,初服一升,不得汗,則仍服一升,若得微汗則解,解則能食,解已徹也,可止再服,若汗出而複煩者,是解未徹,仍當服也,但不可服一升,恐已經汗出而過汗也,服五合可也。

    如不解,再服六七合為妙。

    似此服法,總是示人不可盡劑之意,學人宜詳求之。

     太陽中熱者,是也。

    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注】中暑熱病,亦由太陽而入,故曰太陽中熱者,是也。

    汗出惡寒,身熱而渴,頗似太陽溫熱之病,但溫熱無惡寒,以熱從裡生,故雖汗出而不惡寒也。

    中暑邪,由表而入,故汗出惡寒也。

    究之于脈,溫熱之浮,浮而實,中之浮,浮而虛,以暑熱傷氣也。

     究之于渴,溫熱之渴,初病不過欲飲,中之渴,初病即大引飲也。

    溫熱則傳經,變病不一;中則不傳,不愈即死也。

    雖同為太陽經中之病,而虛實施治,自有不同。

    用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者,蓋以益氣為主,清暑熱次之也。

     【集注】李曰:熱傷氣,氣洩則汗出,氣虛則惡寒,熱蒸肌腠則身熱,熱傷津液則作渴,此惡寒身熱,與傷寒相類。

    然所異者,傷寒初起無汗不渴,中初起即汗出而渴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碎,一斤)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中,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闆齒燥。

    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注】此承上文互詳證脈,不可妄行汗、下也,中本有汗,若發熱無汗,身重疼痛者,雖證似傷寒,然見弦細芤遲虛脈,則非傷寒也。

    且有小便己,灑灑然惡寒毛聳之狀,皆太陽膀胱表氣,為暑所傷而畏也;手足逆冷者,暑傷氣,氣不能達四肢則寒也;小有勞,身即發熱,口開,前闆齒燥者,勞則動熱,暑熱益烈,傷陰液也。

    此皆中危證。

    若以發熱無汗,惡寒身痛,誤為傷寒之表,妄行發汗,則表氣愈虛,惡寒更甚也。

    若以手足逆冷,誤為陽虛,妄加溫針,則暑邪愈盛,發熱更熾也。

    若以壯熱齒幹,誤為胃火,而數下之,則水源竭澀,尿淋窘甚也。

    凡此之證,皆中,妄行汗,下、溫針緻變,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或人參湯調辰砂六一散亦可也。

     【集注】程林曰:《内經》雲: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

    又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以其太陽受病與傷寒相似,亦令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也。

    經曰:寒傷形,暑傷氣。

    氣傷則氣消而脈虛弱,所以弦細芤遲也。

    小便已毛聳者,陽氣内陷,不能衛外,手足亦逆冷也。

    勞動則擾乎陽,故熱甚,則口開,口開則前闆齒燥也。

    發汗虛其陽,則惡寒甚。

    溫針動火邪,則發熱甚。

    下之亡津液,則淋甚也。

     太陽中,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緻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注】太陽中之證,身熱而倦者,暑也;身熱疼重者,濕也;脈微弱者,暑傷氣也。

    以此證脈揆之,乃因夏月中暑之人,暴貪風涼,過飲冷水,水氣雖輸行于皮中,不得汗瀉所緻也。

    此時即以香薷飲、大順散汗之,可立愈矣。

    若稍緩,水氣既不得外瀉,勢必内攻于中而作喘腫脹矣。

    喘則以葶苈大棗湯,腫脹則以瓜蒂一物湯下之可也。

     【集注】周揚俊曰:無形之熱傷其肺金,則用白虎加人參湯;有形之水傷其肺金,則用瓜蒂湯,各有所主也。

     李曰:中邪在表,故身熱。

    傷冷水,故身疼。

    中暑傷氣,氣虛故脈微弱也。

    瓜蒂治身面四肢浮腫,散皮膚中水氣,苦以洩之也。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 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