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如有灸瘡,若不發膿,則為營衛已絕,故曰難治。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注】濕家,謂病濕之人。
濕之為病,或因外受濕氣,則一身盡痛;或因内生濕病,則發熱身黃。
若内外同病,則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家之身痛發黃,不似傷寒之身痛發黃者,以無六經之形證也。
【集注】徐彬曰:此言全乎濕而久郁為熱者。
若濕挾風者,風走空竅,故痛隻在關節;今單濕為病,則浸淫遍體,一身盡痛,不止關節矣。
然濕久而郁,郁則熱,故發熱。
熱久而氣蒸于皮毛,故疼之所至,即濕之所至,濕之所至,即熱之所至。
而色如熏黃者,熏火氣也。
濕為火氣所熏,故發色黃帶黑而不亮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腥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内藥鼻中則愈。
【注】此申上條,詳其義,出其脈,别其治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此内生外受之濕病也。
外宜羌活勝濕湯;内宜茵陳五苓散;喘甚,大陷胸丸。
若更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證類傷寒,但其人裡和能食,知非傷寒,不可發汗,乃頭中寒濕之邪,故頭痛鼻塞,惟宜納藥鼻中,取黃水從涕出,而寒濕以洩,病可愈也。
所納之藥,如栝蒂散之類。
【集注】魏荔彤曰;頭中為諸陽之首,非寒濕能犯之地。
今頭中有寒濕,則熱氣挾之上炎,非寒濕外邪自能然也,有濕熱則内為之主持也。
熱引濕邪,上乾清分,鼻必為塞。
故用納鼻藥,宣通清氣而病愈矣。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注】濕家外證,身痛甚者,羌活勝濕湯;内證發黃甚者,茵陳五苓散。
若惟身煩痛而不發黃者,則為外感寒濕,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寒濕兩解也。
慎不可以火攻之者,謂不可以火劫大發其汗,必緻變也。
【集注】趙良曰:濕與寒合,令人身疼。
大法,表實成熱,則可發汗。
無熱是陽氣尚微,汗之恐虛其表。
是證雖不雲熱而煩,以生煩由熱也,所以服藥不敢大發其汗。
且濕亦非暴汗可散,用麻黃湯治寒,加術去濕,使其微汗耳。
不可火攻,火攻則增其熱,必有他變,所以戒人慎之。
喻昌曰:麻黃加術,則雖發汗不至多汗,而術得麻黃,并可以行表裡之濕。
不可以火攻者,反增發熱也。
麻黃加術湯方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二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白術(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按】桂枝氣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發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後仿此。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
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但當利其小便。
【注】此承上條互詳其義,謂濕家身痛不可發汗,當有利小便之法也。
太陽病,一身關節煩疼,若脈浮細者,濕在外也,當汗之;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脈沉細者,濕在内也,當利之。
今濕氣淫于内外,故關節煩疼,着而不行,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此名濕痹。
雖有身痛,其脈不浮細,故不可發汗。
設脈沉細,故但當利小便。
若小便利,濡瀉止,痹不愈,身仍疼痛,汗之可也。
【集注】趙良曰:痹,痛也。
因其關節煩疼,脈沉而細,則名曰濕痹也。
經雲:濕勝則濡瀉。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是濕氣内勝也,但當先利小便,以瀉腹中濕氣,故雲: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設小便利已,而關節之痹不去,又必自表治之。
李曰:太陽經行身之表,外邪皆得傷之,故亦受濕氣也。
關節疼痛者,濕留關節也。
濕氣郁蒸而生熱,故煩也。
經雲:沉潛水蓄,沉細為内濕脈。
痹者,閉塞不通之謂,即《内經》濕氣勝者為着痹之意。
今小便不利,是濕盛于内也,即《内經》“濕勝則濡洩”也。
利小便則濕去,而瀉煩止矣。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哕,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注】濕家頭汗出者,乃上濕下熱,蒸而使然,非陽明内實之熱,蒸而上越之汗也,背強者,乃濕邪重着之強,非風濕拘急之強也。
欲覆被向火者,乃一時濕盛生寒,非傷寒之惡寒也。
若誤以陽明内濕之熱,上越之頭汗而遂下之,則濕從寒化,即乘虛入于上,則肺氣逆而胸滿;入于中,則胃不和而為哕;入于下,則膀胱氣化不行,為小便不利,舌上白滑如苔者,蓋以誤下熱陷,丹田有熱也。
寒聚于上,胸中有寒也,所以渴欲得水,而不能飲。
由下有熱而生口燥煩,由上有寒而不化生津液,雖口燥舌幹,而不能多飲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注】此承上條互詳誤下,以明濕家頭汗之死證也。
夫誤下,額汗微喘,若小便不利,是濕家額汗之喘,未可言死也。
今小便反利,則知非濕氣上溢,乃上脫額汗之喘,故曰死。
若下利不止,亦知非濕去之利,乃中脫直下之利,故曰亦死。
【集注】趙良曰:此妄下之,因而緻逆,逆則陽自上越,陰自下脫。
其額上汗出、微喘者,陽之越;小便利與下利不止者,陰之脫也。
陰陽離決,必死之兆也。
自此而推之,下之雖額上汗出微喘,若大小便不利者,是陰氣不脫,而陽之根猶在也;下之雖大小便利,設額上無汗與喘,是陽氣不越,而陰之根猶在也,則非離決,可以随其證而治之。
李玮西曰:前雲濕家當利小便,以濕氣内瘀,小便原自不利,宜用藥利之。
此下後裡虛,小便自利,液脫而死,不可一例概也。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
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緻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注】病者,謂一身盡痛之病患也。
濕家一身盡痛,風濕亦一身盡痛,然濕家痛,則重着不能轉側;風濕痛,則輕掣不可屈伸。
此痛之有别者也。
濕家發熱,早暮不分微甚;風濕之熱,日晡所必劇,蓋以濕元來去,而風有休作,故名風濕。
原其由來,或為汗出當風,或為久傷取冷,相合而緻,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發散風濕,可與也明矣。
【集注】程林曰:一身盡疼發熱,風濕在表也。
日晡,申時也。
陽明王于申酉戌,土惡濕,今為風濕所幹,當其旺時,邪正相搏,則反劇也。
汗亦濕類,或汗出當風而成風濕者,或勞傷汗出而入冷水者,皆成風濕之病也。
魏荔彤曰:痙家非風不成,雖有寒,亦附于風;濕痹無寒不作,雖有風,亦附于寒。
此一定之理也。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湯泡,半兩)甘草(炙,一兩)薏苡仁(半兩)杏仁(去皮尖,炒,十枚)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錢,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湯主之。
【注】脈浮風也,身重濕也,寒濕則脈沉,風濕則脈浮。
若浮而汗不出惡風者,為實邪,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汗之。
浮而汗出惡風者,為虛邪,故以防己、白術以去濕,黃、甘草以固表,生姜、大棗以和營衛也。
【集注】趙良曰:此證風濕皆從表受之,其病在外,故脈浮汗出。
凡身重,有肌肉痿而重者,有骨痿而重者。
此之身重,乃風濕在皮毛之表,故不作疼。
虛其衛氣,而濕着為身重,故以黃實衛,甘草佐之;防己去濕,白術佐之。
然則風濕二邪,獨無散風之藥何耶?蓋汗多,知其風已不留,以表虛而風出入乎其間,因之惡風爾。
惟實其衛,正氣壯則風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
尤怡曰:風濕在表,法當從汗而解,乃汗不得發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虛,汗解之法,不可守矣。
故不用麻黃,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驅之肌膚之裡。
服後如蟲行皮中及腰下如冰,皆濕下行之征也。
然非、術、甘草,焉能使衛陽複振,而驅濕下行哉。
防己黃湯方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白術(七錢半)黃(去蘆,一兩一分)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注】濕家,謂病濕之人。
濕之為病,或因外受濕氣,則一身盡痛;或因内生濕病,則發熱身黃。
若内外同病,則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家之身痛發黃,不似傷寒之身痛發黃者,以無六經之形證也。
【集注】徐彬曰:此言全乎濕而久郁為熱者。
若濕挾風者,風走空竅,故痛隻在關節;今單濕為病,則浸淫遍體,一身盡痛,不止關節矣。
然濕久而郁,郁則熱,故發熱。
熱久而氣蒸于皮毛,故疼之所至,即濕之所至,濕之所至,即熱之所至。
而色如熏黃者,熏火氣也。
濕為火氣所熏,故發色黃帶黑而不亮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腥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内藥鼻中則愈。
【注】此申上條,詳其義,出其脈,别其治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此内生外受之濕病也。
外宜羌活勝濕湯;内宜茵陳五苓散;喘甚,大陷胸丸。
若更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證類傷寒,但其人裡和能食,知非傷寒,不可發汗,乃頭中寒濕之邪,故頭痛鼻塞,惟宜納藥鼻中,取黃水從涕出,而寒濕以洩,病可愈也。
所納之藥,如栝蒂散之類。
【集注】魏荔彤曰;頭中為諸陽之首,非寒濕能犯之地。
今頭中有寒濕,則熱氣挾之上炎,非寒濕外邪自能然也,有濕熱則内為之主持也。
熱引濕邪,上乾清分,鼻必為塞。
故用納鼻藥,宣通清氣而病愈矣。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注】濕家外證,身痛甚者,羌活勝濕湯;内證發黃甚者,茵陳五苓散。
若惟身煩痛而不發黃者,則為外感寒濕,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寒濕兩解也。
慎不可以火攻之者,謂不可以火劫大發其汗,必緻變也。
【集注】趙良曰:濕與寒合,令人身疼。
大法,表實成熱,則可發汗。
無熱是陽氣尚微,汗之恐虛其表。
是證雖不雲熱而煩,以生煩由熱也,所以服藥不敢大發其汗。
且濕亦非暴汗可散,用麻黃湯治寒,加術去濕,使其微汗耳。
不可火攻,火攻則增其熱,必有他變,所以戒人慎之。
喻昌曰:麻黃加術,則雖發汗不至多汗,而術得麻黃,并可以行表裡之濕。
不可以火攻者,反增發熱也。
麻黃加術湯方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二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白術(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按】桂枝氣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發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後仿此。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
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但當利其小便。
【注】此承上條互詳其義,謂濕家身痛不可發汗,當有利小便之法也。
太陽病,一身關節煩疼,若脈浮細者,濕在外也,當汗之;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脈沉細者,濕在内也,當利之。
今濕氣淫于内外,故關節煩疼,着而不行,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此名濕痹。
雖有身痛,其脈不浮細,故不可發汗。
設脈沉細,故但當利小便。
若小便利,濡瀉止,痹不愈,身仍疼痛,汗之可也。
【集注】趙良曰:痹,痛也。
因其關節煩疼,脈沉而細,則名曰濕痹也。
經雲:濕勝則濡瀉。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是濕氣内勝也,但當先利小便,以瀉腹中濕氣,故雲: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設小便利已,而關節之痹不去,又必自表治之。
李曰:太陽經行身之表,外邪皆得傷之,故亦受濕氣也。
關節疼痛者,濕留關節也。
濕氣郁蒸而生熱,故煩也。
經雲:沉潛水蓄,沉細為内濕脈。
痹者,閉塞不通之謂,即《内經》濕氣勝者為着痹之意。
今小便不利,是濕盛于内也,即《内經》“濕勝則濡洩”也。
利小便則濕去,而瀉煩止矣。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哕,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注】濕家頭汗出者,乃上濕下熱,蒸而使然,非陽明内實之熱,蒸而上越之汗也,背強者,乃濕邪重着之強,非風濕拘急之強也。
欲覆被向火者,乃一時濕盛生寒,非傷寒之惡寒也。
若誤以陽明内濕之熱,上越之頭汗而遂下之,則濕從寒化,即乘虛入于上,則肺氣逆而胸滿;入于中,則胃不和而為哕;入于下,則膀胱氣化不行,為小便不利,舌上白滑如苔者,蓋以誤下熱陷,丹田有熱也。
寒聚于上,胸中有寒也,所以渴欲得水,而不能飲。
由下有熱而生口燥煩,由上有寒而不化生津液,雖口燥舌幹,而不能多飲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注】此承上條互詳誤下,以明濕家頭汗之死證也。
夫誤下,額汗微喘,若小便不利,是濕家額汗之喘,未可言死也。
今小便反利,則知非濕氣上溢,乃上脫額汗之喘,故曰死。
若下利不止,亦知非濕去之利,乃中脫直下之利,故曰亦死。
【集注】趙良曰:此妄下之,因而緻逆,逆則陽自上越,陰自下脫。
其額上汗出、微喘者,陽之越;小便利與下利不止者,陰之脫也。
陰陽離決,必死之兆也。
自此而推之,下之雖額上汗出微喘,若大小便不利者,是陰氣不脫,而陽之根猶在也;下之雖大小便利,設額上無汗與喘,是陽氣不越,而陰之根猶在也,則非離決,可以随其證而治之。
李玮西曰:前雲濕家當利小便,以濕氣内瘀,小便原自不利,宜用藥利之。
此下後裡虛,小便自利,液脫而死,不可一例概也。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
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緻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注】病者,謂一身盡痛之病患也。
濕家一身盡痛,風濕亦一身盡痛,然濕家痛,則重着不能轉側;風濕痛,則輕掣不可屈伸。
此痛之有别者也。
濕家發熱,早暮不分微甚;風濕之熱,日晡所必劇,蓋以濕元來去,而風有休作,故名風濕。
原其由來,或為汗出當風,或為久傷取冷,相合而緻,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發散風濕,可與也明矣。
【集注】程林曰:一身盡疼發熱,風濕在表也。
日晡,申時也。
陽明王于申酉戌,土惡濕,今為風濕所幹,當其旺時,邪正相搏,則反劇也。
汗亦濕類,或汗出當風而成風濕者,或勞傷汗出而入冷水者,皆成風濕之病也。
魏荔彤曰:痙家非風不成,雖有寒,亦附于風;濕痹無寒不作,雖有風,亦附于寒。
此一定之理也。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湯泡,半兩)甘草(炙,一兩)薏苡仁(半兩)杏仁(去皮尖,炒,十枚)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錢,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湯主之。
【注】脈浮風也,身重濕也,寒濕則脈沉,風濕則脈浮。
若浮而汗不出惡風者,為實邪,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汗之。
浮而汗出惡風者,為虛邪,故以防己、白術以去濕,黃、甘草以固表,生姜、大棗以和營衛也。
【集注】趙良曰:此證風濕皆從表受之,其病在外,故脈浮汗出。
凡身重,有肌肉痿而重者,有骨痿而重者。
此之身重,乃風濕在皮毛之表,故不作疼。
虛其衛氣,而濕着為身重,故以黃實衛,甘草佐之;防己去濕,白術佐之。
然則風濕二邪,獨無散風之藥何耶?蓋汗多,知其風已不留,以表虛而風出入乎其間,因之惡風爾。
惟實其衛,正氣壯則風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
尤怡曰:風濕在表,法當從汗而解,乃汗不得發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虛,汗解之法,不可守矣。
故不用麻黃,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驅之肌膚之裡。
服後如蟲行皮中及腰下如冰,皆濕下行之征也。
然非、術、甘草,焉能使衛陽複振,而驅濕下行哉。
防己黃湯方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白術(七錢半)黃(去蘆,一兩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