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注】息者,一呼一吸也。

    搖肩,謂擡肩也。

    心中堅,謂胸中壅滿也。

    呼吸之息,動形擡肩,胸中壅氣上逆者,喘病也。

    呼吸引胸中之氣上逆,喉中作癢梗氣者,咳病也。

    呼吸張口。

    不能續息,似喘而不擡肩者,短氣病也。

    蓋肺氣壅滿,邪有餘之喘也,肺氣不續息,正不足之短氣也。

    然不足之喘,亦有不續息者;有餘之短氣,亦有胸中壅滿者,肺氣上逆者,必咳也。

    咳時唾痰,嗽也。

    若咳唾涎沫不已者,非咳病也,乃肺痿也。

     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

    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

    此皆難治。

    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按】吸促之“促”字,當是“遠”字;吸遠之“遠”字,當是“促”字,方合病義,必傳寫之訛。

     【注】此承上文,言喘分三焦,有可治、不可治之辨也。

    喘,肺病也,肺主氣,司呼吸,故以呼吸氣促,謂之喘也,若呼吸氣均促,是病在呼吸,阻升降之氣也,故知喘在中焦也。

    呼之氣促,吸之氣長,病在呼,呼出心與肺,故知喘在上焦也;呼之氣長,吸之氣短,病在吸,吸入腎與肝,故知喘在下焦也。

    喘之實者,謂邪氣盛,則實也,中實,則必腹滿便硬,當下之,可治也。

    喘之虛者,謂正氣奪則虛也,中虛,則必腹軟便滋,不堪下,難治也。

    若喘而呼吸動搖,振振不能擎身者,則為形氣不相保,勿論虛實不治也。

     曰吸而微數,數即促也,促即短也,遠即長也。

    吸不言呼,略辭也,猶言呼吸均短,呼短吸長,吸短呼長也。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動,假令肝旺色青。

    四時各随其色。

    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注】寸口者,統言左右三部脈也。

    脈動法乎四時,命乎五髒,然必因其旺時而動,則為平脈也。

    假令肝旺于春,随其時,色當青,脈當弦,此不病之色脈也,若色反白,脈反浮,此非其時,乃病之色脈也。

    四時準此。

     【集注】尤怡曰:旺時,當時至而氣旺,乃脈乘之而動,其色亦應之。

    如肝旺于春,脈弦而色青,此其常也。

    推之四時,無不皆然。

    若色當青而反白,為非其時而有是色,不特肝病為然,即肺亦當病矣。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

    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似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注】冬至之後,得甲子日夜半,少陽之氣始生,天漸溫和,氣之常也。

    若未得甲子,天即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

    氣未應至而先至者,是來氣有餘也。

    已得甲子,陽氣漸盛,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也,氣應至而不至者,是來氣不足也。

    若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

    氣應去而不去者,是去氣太過也。

    若天過溫如盛夏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氣應至而甚者,是至氣太過也。

    太過者,其氣淫,則薄其所不勝,乘其所勝也;不及者,其氣迫,則所勝妄行,所生者受病,所不勝薄之也。

    此《内經》所謂謹候其時,氣可與期。

    餘皆仿此。

     師曰:病患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裡。

    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注】脈浮,虛風之候也。

    關前之寸脈浮者,病在表也;關後之尺脈浮者,病在裡也。

     虛風在表,故主腰痛背強不能行也;虛風在裡,故主短氣而極也。

     問曰:經雲:厥陽獨行。

    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注】陰陽偕行,順也;陰陽獨行,逆也。

    厥,逆也。

    逆陽獨行,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也。

     【集注】李曰:厥陽即陽厥也。

    《内經》雲: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

    此厥陽獨行,有陽無陰之大概也。

     高世FS曰:按此為有陽無陰,是為厥陽也。

    經曰: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于四肢也。

    乃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此所以為有陽無陰,而為厥陽獨行也。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

    實氣相搏,血氣入髒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

    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髒,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按】“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之十八字,文理不順,衍文也。

    血氣入髒之“血”字,當是“厥”字,始與卒厥相合,必傳寫之訛也。

     【注】此詳申陽厥、陰厥生死之義也。

    厥氣者,逆氣也,即逆陽逆陰之氣也。

    氣逆則亂于胸中,故忽然眩仆,名曰卒厥。

    若唇口青,身冷,是陰進陽退,則為入髒,即死也;若身溫汗自出,是陰消陽長,則為入腑,即愈也。

     【集注】沈明宗曰:邪氣入髒,神明昏愦,卒倒無知,謂之卒厥。

    若唇口青,身冷,神機不能出入,髒氣垂絕,所以主死。

    經曰:血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暴厥是也。

    若身和汗出,乃邪氣入腑,不得出入,一時卒倒,非髒絕之比,頃時陽機外達,邪氣随之外洩,故知入腑即愈。

     問曰:脈脫入髒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病在外者,可治;入裡者,即死。

     【注】此詳申入髒即死、入腑即愈之義也。

     卒厥之病,多脈脫而不見,脈脫不見而死者,是正氣不反也;脈脫不見而生者,是邪氣閉而複通也。

    非為厥氣一病,百病入髒入腑皆然也。

    譬如浸淫、疠風等瘡,從口起流向四肢,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也。

    蓋以病向外者,可治;病入裡者,難醫,亦此義也。

     【集注】趙良曰:脫者去也,經脈乃髒腑之隧道。

    為邪氣所逼,故絕氣脫去其脈而入于内。

    五髒陰也,六腑陽也,陰主死而陽主生,所以入髒即死,入腑即愈,而可治。

    非惟髒腑之陰陽然也,凡内外陰陽之邪毒出入表裡者,皆然也。

     徐彬曰:凡病邪能出陽為淺,故生;閉陰不出為深,故死。

    非止一病,百病皆然。

    複以浸淫瘡喻之:若從口起而流向四肢者,是邪從内發于外,洩而不進,故可治;若從四肢起,流入口者,是邪由外入于内,進而不洩,此髒氣傷敗,故不可治。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

    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哕、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

    五髒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

    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

    大邪中表,小邪中裡。

    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前,寒中于暮,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

    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按】字典無“”字,當是“”字。

    音傾,側水也。

    後之積聚門,氣之“”字亦誤。

     【注】此章曰十八、曰九十等文,乃古醫書之文,今不可考,難以強釋。

    五勞七傷等說,亦詳在《千金》,故不複注也。

    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病皆在外,故為陽病也;咳、上氣、喘、哕、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病皆在内,故為陰病也。

    清邪居上,謂霧邪本乎天也;濁邪居下,謂濕邪本乎地也。

    六淫天邪,故名大邪,六淫傷外,故曰中表也;七情人邪,故名小邪,七情傷内,故曰中裡也。

    者,飲食也。

    飲食之邪,從口而入,食傷隔夜不化,故名曰宿食也。

    五邪,謂風、寒、濕、霧、飲食也。

    夫五邪之中人,莫不各以類而相從。

    前者早也,風中于早,從陽類也。

    寒中于暮,從陰類也。

    霧邪清輕,故傷皮膚。

    濕邪濁重,故流關節。

    飲食失節,故傷脾胃。

    極寒之食傷經,以經屬陰也;極熱之食傷絡,以絡屬陽也。

     問曰:病有急當救裡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注】詳見《傷寒論&mid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