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傷寒論》論傷寒,《金匮要略》論雜病,乃仲景全書。
《傷寒論》得成無己創注,續者五十餘家,故得昌明宇内:《金匮要略》人罕言之,雖有趙良、徐彬等注釋,但其文義古奧,系千載殘編錯簡,頗多疑義,阙文亦複不少,承訛襲謬,随文蔓衍,宜後人視為迂遠,束諸高閣。
今于其失次者序之,殘缺者補之,博采群書,詳加注釋,俾二書并行于世,庶後之業醫者,不為俗說所誤,知仲景能治傷寒,未嘗不能治雜證也。
卷一 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夫人秉五常,因風氣而生長。
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髒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人髒腑,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幹忤經絡;适中經絡,未流傳腑髒,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滞,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遣形體有衰,病則無由人其腠理。
腠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
理者,是皮膚髒腑之文理也。
【按】此篇乃一書之綱領,前人誤編為次篇,先後失序,今冠于首,以統大意。
【注】五常者,五行也。
五行之氣──風、暑、濕、燥、寒也;五行之味──酸、苦、甘、辛、鹹也。
夫人禀此而有其形,則髒腑日與氣味相通。
不曰五氣,而曰風氣者,該他氣而言也。
蓋風貫四氣,猶仁貫四德,故曰:因風氣而生長也。
然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者,蓋主氣正風,從其所居之鄉而來,主長養萬物者也;客氣邪風,從其沖後而來,主殺害萬物者也。
人在氣交之中,其生其害,猶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也。
天之五氣,人得之則為五髒真元之氣,若通暢相生,雖有客氣邪風,勿之能害,人自安和;如不通暢,則客氣邪風,乘隙而入,中人多死。
然人緻死之由,雖有千般難,大要不外三因:一者,中虛,經絡受邪,即入髒腑,此為内所因也;二者,中實,雖感于邪,髒腑不受,惟外病軀體,四肢九竅,血脈壅塞,此為外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非由中外虛實,感召其邪,是為不内外因也,以此三者詳之,千般難,病由悉盡矣。
若人能慎養形氣,不令客氣邪風幹忤經絡,即适中經絡,未傳髒腑,遂醫治之,自可愈也。
四肢九竅,才覺重滞,尚未閉塞,即導引、吐納、針灸、按摩,亦可愈也。
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五味各得其宜,不使形氣有衰,萬病難無由而入其腠理矣。
腠者,一身空隙,血氣往來之處,三焦通會真元之道路也。
理者,皮膚髒腑,内外井然,不亂之條理也。
【按】正風者,從八方應時而來,相生和緩之主氣也;邪風者,從其沖後而來,相克沖烈之客氣也。
如時當東風而來西風也,所謂後者,以已過之時言也。
【集注】趙良曰:人在氣交中,秉地之剛柔,以成五髒百骸之形;秉天之陰陽,以成六經之氣。
形氣合一,神機發用,駕行谷氣,出入内外,同乎天度,升降浮沉,應夫四時,主宰于身形之中,謂之元真。
外感者,客氣也。
《靈樞》曰:虛邪不能獨傷,必因身形之虛而後客之。
蓋天人之氣,各有正、不正,人氣正則不受邪,不正則邪乘之;天氣正則助其生長,不正則害之。
人氣不正者,由七情動中,服食不節,房欲過度,金刃蟲獸,傷其氣血,盡足以受病也。
天氣不正者,由四時不和,八風不常,盡足以傷萬物也。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
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
是其義也。
餘髒準此。
【注】此承上條受病三因,以明其治也。
上工,良醫也。
中工,常醫也。
已病,已然之病也。
未病,未然之病也,假如現下肝病,此已然之病也;肝病将來傳脾,此未然之病也。
良醫知肝病傳脾,見人病肝,先審天時衰旺,次審脾土虛實,時旺脾實則知不受肝邪,不須補脾,直治已病之肝;若時衰脾虛,則知肝必傳脾,先補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
彼常醫不曉四時所勝,五髒相傳之理,見肝之病,惟瀉已病之肝,不知補未病之脾也。
上工不但知肝實必傳脾虛之病,而且知肝虛不傳脾虛反受肺邪之病。
故治肝虛、脾虛之病,則用酸入肝,以補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實之脾。
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則火旺,火旺則制金,金被制則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
此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然肝虛則用此法,若肝實則不用此法也。
中工不曉虛實,虛者瀉之,是為虛虛;實者補之,是為實實。
非其義也。
上工知其虛實,補其不足,損其有餘。
是其義也。
其餘四髒,皆準此法。
傷字,作制字看。
【集注】徐彬曰:假如肝經之病,肝木勝脾土,知邪必傳脾經,治宜實脾為先,此脾未病而先實之,所謂治未病也。
不憂本髒之虛,而憂相傳不已,其病益深,故先以實脾為急務也。
程林曰:經雲: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所謂因者,乘其機也。
治未病者,謂治未病之髒腑,非治未病之人也。
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使土旺則能勝水,水不行則火盛而制金,金不能幹木,肝自愈矣。
此治肝補脾,治未病之法也。
高世FS曰:實脾專為制水,使火盛金衰,肝不受制,則肝自愈,其理甚精微,故曰: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問曰:病患有氣色見于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雲,腹中冷,苦痛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
其目正圓者痙,不治。
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注】氣色見于面部,而知病之死生者,以五氣入鼻,藏于五髒,其精外榮于面也。
色者,青、赤、黃、白、黑也。
氣者,五色之光華也。
氣色相得者,有氣有色,平人之色也。
即經雲:青如翠羽,赤如雞冠,黃如蟹黃,白如豚膏,黑如烏羽者,生也。
氣色相失者,色或淺深,氣或顯晦,病患之色也。
即經雲:浮澤為外,沉濁為内,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夭澤,以觀成敗,察其散搏,以知新故,視色上下,以知病處,色粗以明,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也。
有色無氣者,色枯不澤,死人之色也。
即經雲:青如藍葉,黃如黃土,赤如血,白如枯骨,黑如炱者,死也。
鼻者,明堂也。
明堂光澤,則無病矣。
而曰見青色為腹中痛,鼻苦冷甚者死;黑色為水為勞,黃色為上寒下熱,小便難;面目鮮明,内有留飲;色白為亡血;色赤為熱為風,若見于冬,為非其時者,死。
目直視,正圓不合,如魚眼者,痙,不治。
此氣色主病之大略也,其詳皆載《内經》。
師曰:病患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一作痛)。
【按】頭中病之“頭”字,當是“腹”字。
經中從無頭中病之文,且文義不屬,必是傳寫之訛。
【注】病患語聲寂然,謂寂然不語也;若惡人語是心病也。
喜驚呼者,謂不惡人語,且喜驚呼,是知其病不在心而在外也,故曰:骨節間病也。
病患語聲喑喑然不徹者,謂聲不響亮而不了徹也,此有礙于息氣,故知為心膈間病也。
病患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謂唧唧哝哝小而悠長也,因不敢使氣急促動中,故知腹中病也。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傷寒論》得成無己創注,續者五十餘家,故得昌明宇内:《金匮要略》人罕言之,雖有趙良、徐彬等注釋,但其文義古奧,系千載殘編錯簡,頗多疑義,阙文亦複不少,承訛襲謬,随文蔓衍,宜後人視為迂遠,束諸高閣。
今于其失次者序之,殘缺者補之,博采群書,詳加注釋,俾二書并行于世,庶後之業醫者,不為俗說所誤,知仲景能治傷寒,未嘗不能治雜證也。
卷一 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夫人秉五常,因風氣而生長。
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髒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人髒腑,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幹忤經絡;适中經絡,未流傳腑髒,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滞,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遣形體有衰,病則無由人其腠理。
腠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
理者,是皮膚髒腑之文理也。
【按】此篇乃一書之綱領,前人誤編為次篇,先後失序,今冠于首,以統大意。
【注】五常者,五行也。
五行之氣──風、暑、濕、燥、寒也;五行之味──酸、苦、甘、辛、鹹也。
夫人禀此而有其形,則髒腑日與氣味相通。
不曰五氣,而曰風氣者,該他氣而言也。
蓋風貫四氣,猶仁貫四德,故曰:因風氣而生長也。
然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者,蓋主氣正風,從其所居之鄉而來,主長養萬物者也;客氣邪風,從其沖後而來,主殺害萬物者也。
人在氣交之中,其生其害,猶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也。
天之五氣,人得之則為五髒真元之氣,若通暢相生,雖有客氣邪風,勿之能害,人自安和;如不通暢,則客氣邪風,乘隙而入,中人多死。
然人緻死之由,雖有千般難,大要不外三因:一者,中虛,經絡受邪,即入髒腑,此為内所因也;二者,中實,雖感于邪,髒腑不受,惟外病軀體,四肢九竅,血脈壅塞,此為外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非由中外虛實,感召其邪,是為不内外因也,以此三者詳之,千般難,病由悉盡矣。
若人能慎養形氣,不令客氣邪風幹忤經絡,即适中經絡,未傳髒腑,遂醫治之,自可愈也。
四肢九竅,才覺重滞,尚未閉塞,即導引、吐納、針灸、按摩,亦可愈也。
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五味各得其宜,不使形氣有衰,萬病難無由而入其腠理矣。
腠者,一身空隙,血氣往來之處,三焦通會真元之道路也。
理者,皮膚髒腑,内外井然,不亂之條理也。
【按】正風者,從八方應時而來,相生和緩之主氣也;邪風者,從其沖後而來,相克沖烈之客氣也。
如時當東風而來西風也,所謂後者,以已過之時言也。
【集注】趙良曰:人在氣交中,秉地之剛柔,以成五髒百骸之形;秉天之陰陽,以成六經之氣。
形氣合一,神機發用,駕行谷氣,出入内外,同乎天度,升降浮沉,應夫四時,主宰于身形之中,謂之元真。
外感者,客氣也。
《靈樞》曰:虛邪不能獨傷,必因身形之虛而後客之。
蓋天人之氣,各有正、不正,人氣正則不受邪,不正則邪乘之;天氣正則助其生長,不正則害之。
人氣不正者,由七情動中,服食不節,房欲過度,金刃蟲獸,傷其氣血,盡足以受病也。
天氣不正者,由四時不和,八風不常,盡足以傷萬物也。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
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
是其義也。
餘髒準此。
【注】此承上條受病三因,以明其治也。
上工,良醫也。
中工,常醫也。
已病,已然之病也。
未病,未然之病也,假如現下肝病,此已然之病也;肝病将來傳脾,此未然之病也。
良醫知肝病傳脾,見人病肝,先審天時衰旺,次審脾土虛實,時旺脾實則知不受肝邪,不須補脾,直治已病之肝;若時衰脾虛,則知肝必傳脾,先補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
彼常醫不曉四時所勝,五髒相傳之理,見肝之病,惟瀉已病之肝,不知補未病之脾也。
上工不但知肝實必傳脾虛之病,而且知肝虛不傳脾虛反受肺邪之病。
故治肝虛、脾虛之病,則用酸入肝,以補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實之脾。
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則火旺,火旺則制金,金被制則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
此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然肝虛則用此法,若肝實則不用此法也。
中工不曉虛實,虛者瀉之,是為虛虛;實者補之,是為實實。
非其義也。
上工知其虛實,補其不足,損其有餘。
是其義也。
其餘四髒,皆準此法。
傷字,作制字看。
【集注】徐彬曰:假如肝經之病,肝木勝脾土,知邪必傳脾經,治宜實脾為先,此脾未病而先實之,所謂治未病也。
不憂本髒之虛,而憂相傳不已,其病益深,故先以實脾為急務也。
程林曰:經雲: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所謂因者,乘其機也。
治未病者,謂治未病之髒腑,非治未病之人也。
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使土旺則能勝水,水不行則火盛而制金,金不能幹木,肝自愈矣。
此治肝補脾,治未病之法也。
高世FS曰:實脾專為制水,使火盛金衰,肝不受制,則肝自愈,其理甚精微,故曰: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問曰:病患有氣色見于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雲,腹中冷,苦痛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
其目正圓者痙,不治。
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注】氣色見于面部,而知病之死生者,以五氣入鼻,藏于五髒,其精外榮于面也。
色者,青、赤、黃、白、黑也。
氣者,五色之光華也。
氣色相得者,有氣有色,平人之色也。
即經雲:青如翠羽,赤如雞冠,黃如蟹黃,白如豚膏,黑如烏羽者,生也。
氣色相失者,色或淺深,氣或顯晦,病患之色也。
即經雲:浮澤為外,沉濁為内,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夭澤,以觀成敗,察其散搏,以知新故,視色上下,以知病處,色粗以明,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也。
有色無氣者,色枯不澤,死人之色也。
即經雲:青如藍葉,黃如黃土,赤如血,白如枯骨,黑如炱者,死也。
鼻者,明堂也。
明堂光澤,則無病矣。
而曰見青色為腹中痛,鼻苦冷甚者死;黑色為水為勞,黃色為上寒下熱,小便難;面目鮮明,内有留飲;色白為亡血;色赤為熱為風,若見于冬,為非其時者,死。
目直視,正圓不合,如魚眼者,痙,不治。
此氣色主病之大略也,其詳皆載《内經》。
師曰:病患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一作痛)。
【按】頭中病之“頭”字,當是“腹”字。
經中從無頭中病之文,且文義不屬,必是傳寫之訛。
【注】病患語聲寂然,謂寂然不語也;若惡人語是心病也。
喜驚呼者,謂不惡人語,且喜驚呼,是知其病不在心而在外也,故曰:骨節間病也。
病患語聲喑喑然不徹者,謂聲不響亮而不了徹也,此有礙于息氣,故知為心膈間病也。
病患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謂唧唧哝哝小而悠長也,因不敢使氣急促動中,故知腹中病也。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