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諸證方論
關燈
小
中
大
白芍(五錢)丹皮(三錢)元參(二錢)甘草(一錢)水煎服心火加黃連一錢,胃火加石膏三錢,腎火加黃柏、知母各一錢,肺火加黃芩一錢,大腸火加治火何獨治肝經也?蓋肝屬木,木易生火。
肝火散而諸經之火俱散,但散火必須加下洩之藥 初病治法 如人病初起之時,用藥原易奏功。
無如〔世〕人看不清〔症〕,用藥錯亂,往往變症蜂起。
苟看病真,用藥當,又何有變症耶?如傷風之症,必然頭痛身疼,咳嗽痰多,鼻流清水,切防風(一錢)柴胡(一錢)黃芩(一錢)半夏(一錢)荊芥(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一劑即止,不必再劑也。
〔傷寒〕 傷寒初起,鼻塞目痛,項強頭痛,切其脈必浮緊,此傷寒也。
方用:桂枝(一錢)甘草(一錢)陳皮(一錢)幹葛(一錢)水煎服一劑而愈。
〔傷食〕 如傷食〔必〕心中飽悶,見食則惡,食之轉痛也。
方用:白術(一錢)茯苓(一錢)枳殼(一錢)山楂(二十粒)谷芽(二錢)麥芽(二劑愈。
〔傷暑〕 如傷暑,必然頭暈口渴惡熱,甚則痰多身熱氣喘是也。
方用:青蒿(一兩)香薷(三錢)白術(五錢)陳皮(一錢)茯苓(三錢)甘草(一錢)水煎服有人參加一錢,無亦可。
一劑愈。
〔傷濕〕 如傷濕,必然惡濕,身重足腫,小便短赤。
又方用:澤瀉(三錢)豬苓(三錢)肉桂(五分)茯苓(五錢)白術(五錢)車前子(一錢)柴胡(一 〔燥症〕 燥病初起,咽幹口燥,不吐痰,幹咳嗽不已,面目紅,不畏風吹是也。
方用:麥冬(五錢)元參(五錢)桔梗(三錢)甘草(一錢)花粉(一錢)陳皮(三分)百部(八 〔火症〕 火症初起,必大渴引飲,身有斑點,或身熱如焚,或發狂亂語。
方用:石膏(三錢)元參(一兩)麥冬(一兩)甘草(三錢)升麻(三錢)知母(三錢)半夏(三一、二劑可止可安,〔三劑愈〕,不必四劑也。
發汗奇法 邪居腠理之間,必用汗藥以洩之。
方用:荊芥(一錢)桔梗(一錢)防風(一錢)甘草(一錢)蘇葉(一錢)白術(五錢)茯苓(此方妙在〔以〕白術為君。
蓋人之脾胃健,而後皮毛、腠理始得開阖自如。
白術健脾去濕, 痨病症 勞病既成,最難治者。
蓋必有蟲生之,以食人之氣血也。
若徒補其氣血,而不入殺蟲之品,則飲食入胃,隻蔭蟲而不生氣血矣。
〔若〕但隻殺蟲而不補氣血,則五髒盡傷,又何有生理哉?惟于大補之中,加入殺蟲之品,則元氣既全,真陽未散,蟲死而身安矣。
方用:人參(三兩)熟地(八兩)地栗粉(八兩)鼈甲(一斤,醋炙)神曲(五兩)麥冬(五上共為末,将山藥末打成糊,〔和〕為丸。
每日滾白水送下五錢,半年而蟲從大便出〔矣〕。
〔未成痨而将成痨病〕 未成痨病,而将成痨病者,方用:熟地(一兩)地骨皮(五錢)人參(五錢)麥冬(五錢)白術(一錢)山藥(三錢)白芥子 陽虛下陷方 人因饑飽勞役,内傷正氣,以緻氣乃下行,脾胃不能克化,飲食不能運動,往往變成痨瘵。
若疑飲食不進,為脾胃之火,肉黍之積,輕則砂仁、枳殼、山楂、麥芽之品,重則芒硝、大于此?方用:人參(一錢)柴胡(一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黃(三錢)當歸(三錢)白術(三錢)升麻(三分)水煎服凡人右手寸脈,大于左手寸脈,即内傷之症;不論左右關、尺脈何如,以此方投之,最神效 陰虛下陷方 如人陰虛脾洩,歲久不止;或食而不化;或化而溏洩,方用:熟地(五錢)山萸(五錢)白術(一兩)山藥(三錢)北五味(一錢)肉桂(一此方純是補陰之藥,惟升麻以提陰中之氣;又有溫濕之品,以暖命門而健脾土,又何至再溏 陰虛火動夜熱晝寒方 如腎水虛兼感寒者,或腎水虧竭,夜熱晝寒,此等症若認作陽症〔治之〕,則口渴而熱益熾足而熟地(一兩)北五味(五錢)地骨皮(三錢)白芥子(三錢)車前子(一錢)山萸(五葉(七片)水煎服此治陰虛火動者神效。
陰虛火動夜熱晝寒方 又方 治陰寒無火,〔方〕用:肉桂(一錢)附子(一錢)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白術(三錢)人參(三二方治陰之中,即有以治陽;而治陽之中,即藏于補陰也。
過勞方 凡人過勞,脈必浮大不倫。
若不安閑作息,必有吐血之症,當用(宜)滋補,方用:人參(三兩)白術(五兩)茯苓(三兩)熟地(五兩)山茱萸(四兩)當歸(八兩)白芍(味共為末,煉蜜為丸。
每日早晚〔各〕服五錢。
日重夜輕方 病重于日間,而發寒發熱,較夜尤重,此等症必須從天未明而先截之。
方用:柴胡(三錢)當歸(三錢)黃(五錢)人參(一錢)陳皮(一錢)半夏(一錢)青皮(一服 日重夜輕方 又方 更易。
〔方用〕人參(一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白術(五錢)柴胡(二錢)白芥子(一錢)熟地( 夜重日輕方 病重于夜間,而發寒發熱,或寒少而熱多,或熱少而寒多,一到天明〔便〕覺清爽,一到黃熟地(一兩)山萸(四錢)當歸(三錢)白芍(三錢)何首烏(三錢生用)柴胡(三錢)麥五此方妙在用鼈甲,乃主陰之物,逢陰則入,遇陽則轉;生何首烏,直入陰經,亦攻邪氣;以(白)芥子祛痰,又不耗其真陰之氣;有不奏功者乎?必須黃昏〔時〕服,以此藥則陰氣固而 〔陰邪兼陽邪〕 然亦有陰邪而兼陽邪,亦發于夜間,其病亦發寒發熱,無異純陰邪氣之症,但少少煩躁耳,方用:熟地(一兩)山萸(四錢)當歸(三錢)鼈甲(五錢)白芥子(三錢)柴胡(二錢)陳皮(術(三錢)何首烏(三錢 氣治法 氣虛氣實,不可不平之也。
氣實者,非氣實乃正氣虛而邪氣實也。
方(法當)用補正之藥,而人參(一錢)白術(一錢)甘草(一錢)麻黃(一錢)半夏(一錢)柴胡(三錢)白芍(三錢)水煎服推而廣之,治氣非一條也:氣陷,補中益氣湯可用;氣衰,六君子湯可采;氣寒,人參白術用獨總之,氣虛則羸弱,氣實則壯盛。
虛者用前方;實者另一方,即用:枳殼(五分)白術(一錢)陳皮(五分)茯苓(三錢)白芍(二錢)山楂(十個)柴胡(一錢)栀子(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血治法 血不歸經,或上或下,或四肢毛竅,各處出血。
循行經絡,外行于皮毛,中行于髒腑,内行處妄二便當歸(三錢)白芍(三錢)麥冬(三錢)熟地(五錢)生地(五錢)茜草根(一此方即四物湯加減,妙在用茜草根,引血歸經。
服一二劑後,用六味地黃湯,補腎以滋肝木 〔三黑神奇飲〕 熟地(五錢)山萸(五錢)山藥(二錢)丹皮(二錢)澤瀉(二錢)北五味(一血症最宜用此方,久服三年不吐血。
肺脾雙治湯 如人咳嗽不已、吐瀉不已,此肺脾之傷。
人以為:咳嗽宜治肺,吐瀉宜治脾。
殊不知,咳嗽上吐人參(一錢)麥冬(二錢)茯苓(二錢)柴胡(一錢)車前子(一錢)神曲(五分)薏仁此治肺治脾之藥,合而用之,咳嗽之病、吐瀉之症各愈,所謂一方而兩用之也。
腎肝同補湯 腎水〔虧〕不能滋肝木,則肝木抑郁而不舒,必有兩脅飽悶之症。
肝木不能生腎中之火,則熟地(一兩)山萸(五錢)白芍(五錢)當歸(五錢)柴胡(二錢)肉桂(一錢)水煎服此方熟地、山萸補腎之藥,而〔當〕歸、〔白〕芍、柴〔胡〕、〔肉〕桂補肝之品。
既去(腎為 心腎同源湯 腎,水藏(髒)也。
心,火藏(髒)也。
是心腎二經為仇敵〔矣〕,似不宜牽連而一(合)治之。
腎必我以熟地(五兩)山萸(三兩)山藥(三錢)白術(五兩)人參(三兩)芡實(五錢)茯神(三兩)菖蒲(一兩)炒棗仁(三兩)遠志(一兩)五味子(一兩)麥冬(三兩)柏子仁(三兩)蜜丸每早晚溫水送下五錢。
此方之妙,治腎之藥少于治心之味,蓋心君甯靜,腎氣自安,何至心動,此治腎正所以治心,治心即所以治腎也,所謂心腎相根據。
寒熱真假辨 真熱症口幹極而呼水,舌燥極而開裂生刺,喉痛日夜不已,大熱烙手而無汗也。
真寒症手足寒雖幹而不燥,即燥而無芒刺紋烈也。
假寒症手足冰冷而有時溫和,厥逆身戰亦未太甚,而有時而安,有時而搐是也。
寒熱真假辨 〔真熱症方用〕 麻黃(三錢)當歸(五錢)黃連(三錢)黃芩(三錢)石膏(三錢)知母(三錢)半夏(三錢)枳殼(二錢)甘草(一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寒熱真假辨 〔真寒症方用〕 附子(三錢)肉桂(一錢)幹姜(一錢)白術(五錢)人參(一兩)水煎服,急救之。
此乃真中寒邪,腎火避出軀殼之外而陽邪之氣直犯心宮,心君不守,肝氣多加?蓋元氣飛越,隻一線之氣未絕,純用桂附幹姜一派辛辣之藥,邪雖外逐而正氣垂絕,若不多加參術,何以反正氣于若存若亡之際哉? 假寒方 如人手足冰冷,或發厥逆,或身戰畏寒,人以為寒,而非寒也,内真熱而外假寒耳。
方用:附子(一錢)肉桂(一錢)人參(三錢)白術(五錢)豬膽汁(半個)苦菜汁(三匙)先将水二碗煎藥,熟後以藥并器,放水中激涼,〔再〕入膽汁,菜汁調勻,一氣服之。
方中全是熱藥,倘服不如法,必然虛火上沖,盡行嘔出。
必熱藥涼服,已足而順其性,而(況)下行又有二汁之苦,以騙其假道之防也哉。
上熱下寒方 上焦火勢之盛,吐痰如湧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蓋衣,而下體冰涼,此上假熱而下真寒也附子(一個)熟地(半斤)山萸(四兩)麥冬(一兩)北五味(一兩)茯苓(三兩)澤瀉(三兩)丹皮(三兩)肉桂(一兩)水十碗,煎〔至〕四〔三〕碗,探涼與病患服之。
〔渣再用水三碗,煎至一碗,一氣服之〕,二劑四碗服盡,立刻安靜。
此上病治下之一法也,最效。
乍寒乍熱辨 病有灑淅惡寒,而後發熱者也。
蓋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何謂陽不足陽氣凡治寒熱:用柴胡升陽氣,使不下陷陰中,則不熱也;用黃芩降陰氣,使不升入陽中,則不 病在上而求諸下 頭痛、目痛、耳紅、腮腫痛……一切上焦等症,除清涼發散正治外,人即束手無策,而不知如大便結,脈沉實者,用酒蒸大黃三錢微下之,此名釜底抽薪之法。
如大便瀉,脈沉足冷者,宜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車前〔子〕、肉桂;足冷甚者,加熟地、附大便如常,脈無力者,用牛膝、車前〔子〕引下之,此名引火歸源之法〔也〕。
病在下而求諸上 凡治下焦病,用本病藥不愈者,須從上治之:如足痛足腫,無力虛軟,膝瘡紅腫,用木瓜、升提之。
如足軟,不能行而能食,名曰痿症。
宜清肺熱。
如治洩瀉,用實脾利水之劑不效,亦用升提,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炮姜、蒼術;脈遲如尿血,用涼血利水藥不效,宜清心蓮子飲。
若清心不止,再加升〔麻〕、柴〔胡〕。
如治便血,用止澀之藥不效,或兼洩瀉,須察其脈:如右關微細,或數大無力,是脾虛不攝〔是〕實熱在肺,宜清肺,〔用〕麥冬、花粉、元參、枯芩、桔梗、五味子、枳殼等藥。
真熱假寒方 如人身外冰冷,身内火熾,發寒發熱,戰栗不已,此真熱反現假寒之象以欺人也。
自〔法〕當用三黃湯加石膏、生姜,乘熱飲之。
用井水以撲其心,至二、三十次,内熱自止,而外之戰栗亦若失〔矣〕。
後用元參、麥冬、白芍各二兩,煎湯與服,任其恣飲,後不再甚矣。
真寒假熱方 如人下部冰冷,上部大熱,渴欲飲水,下喉即吐,此真寒反現假熱之象以欺人也。
自(法)當用八味湯大劑,探冷與服。
再令一人強而有力者,以手擦其足心,如火之熱,不熱不已,以大熱為度。
後用吳茱萸一兩、附子一錢、麝香三分,以少許白面入之,打糊作膏,貼在足心之中。
少頃必熟睡,醒來,下部身熱,而上部之火息矣。
氣虛胃虛方 凡人病氣虛者,乃身體羸弱,飲食不進,或大便溏洩、小便艱澀。
方用:人參(一兩)茯苓(三錢)白術(五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車前子(一錢)澤瀉(此方用人參為君者,開其胃氣。
胃為腎之關,關門不開,則上之飲食不能進,下之糟粕不能化。
必用人參以養胃土,茯苓、車前以分消水谷也。
或服此而未愈。
兼服八味丸,最能實大腸而利膀胱也。
氣虛飲食不消方 飲食入胃,必須胃氣充足,始能化糟粕而生津液。
〔今飲食不消,氣虛故也〕。
方用:人參(二錢)白術(三錢)陳皮(五分)神曲(五分)甘草(三錢)黃(三錢)麥冬(五分)山楂(五粒)炮姜(一錢)茯苓(三錢)水煎服傷面食,加蘿蔔子。
有痰,加半夏、白芥子各一錢。
咳嗽,加蘇子一錢、桔梗二錢。
傷風,又恐 血虛面色黃瘦方 出汗盜汗,夜卧常醒,不能潤色以養筋是也。
血虛自當補血,舍四物湯,又何求耶?今不用熟地(一兩)麥冬(三錢)當歸(五錢)桑葉(十片)枸杞(三錢)茜草(一錢)水煎服此方妙用桑葉補陰而生血,又妙加茜草,則血得活而益生,況又濟之以〔當〕歸、〔熟〕地 氣血雙補方 飲食不進,形容枯槁,補其氣而血益燥,補其血而氣益餒;助胃氣而盜汗難止,補血脈而胸熟地(三錢)人參(一錢)白術(一錢)當歸(二錢)川芎(一錢)白芍(三錢)茯苓(三錢)麥冬(五錢)谷芽(一錢)甘草(八分)陳皮(五分)神曲(五分)水煎服此方氣血雙補,與八珍湯同功,而勝于八珍湯也〔者〕,妙在補中有調和之法耳。
扶正散邪湯 此專治正氣虛而邪氣入之者,如頭疼發熱;凡脈右寸口大于左(寸)口者,急以此方投之,效人參(一錢)白術(三錢)茯苓(三錢)半夏(一錢)柴胡(三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消食善饑方 火盛之症,大渴引飲,呼水自救,朝食即饑;或夜食不止。
方用:元參(一兩)麥冬(五錢)竹葉(三十片)菊花(二錢)生地(三錢)白芥子( 久虛緩補方 久虛之人,氣息奄奄,無不曰宜急治矣。
不知氣血大虛,驟加大補之劑,力量難任,必緻胃當歸(一錢)白芍(三錢)茯苓(一錢)白術(五分)人參(三分)山藥(一錢)陳皮(三分)麥芽(三分)炮姜(三分)棗仁(五分)甘草(三分)水煎服此方妙在以白芍為君,引參術入肝為佐,小小使令,徐徐奏功,使脾氣漸實,胃口漸開,然 勞症與虛損有辨 外(二)症大(外)相似,而治法實不同。
虛損者,陰陽兩虛;勞症者,陰虛陽亢。
故虛損可用兩症辨法:不必憑脈,但看人着〔單衣〕、複衣。
此(若)着單衣者,為勞症。
人着單衣(衍 中風不語方 凡人跌倒昏迷,或自卧而跌在床下者,此皆氣虛而痰邪犯之也。
方宜用:人參(一兩)半夏(三錢)南星(三錢)生附子(一個)(水煎服)名為“三生飲”,急灌之。
此症有因腎虛而得者。
夫腎主藏精,主下焦地道之生育,沖、任二脈系焉。
二脈與腎之大絡脈之因腎虛,而腎絡與胞内絕,不通于上則喑,腎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則不能言。
二絡不通于下,則痱厥矣。
方用“地黃引子”:熟地(一兩)巴戟(一兩)山萸(一兩)附子(五錢)石斛(六錢)肉苁蓉(一薄 口眼斜方 〔此症〕人多治木、治金固是,而不知胃土之為尤切。
當治胃土,且有經、脈之分。
《經》雲:“足陽明之經,急則口目為僻,急不能視”,此胃土之經為歪斜也。
又雲:“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口歪唇斜”,此胃土之脈為斜也。
二者治法,皆當用:黃當歸人參白芍甘草桂枝升麻葛根秦艽白芷黃柏防風蘇木紅花水酒各半樽(衍)煎服(衍),稍熱服。
初起有外感者,加蔥白三莖同煎,取微汗而自愈。
又治方〔此症又有〕心中虛枉(極),不能運于口耳之間,輕則斜,重則不語。
方用:人參(三錢)白術(五錢)茯苓(三錢)半夏(二錢)陳皮(二錢)石菖蒲(此方治之(水煎服),二劑痊愈。
又治法 令人抱住身子,又一人扼住歪斜之耳葉,又令人以手摩其歪斜之處,至數百下,使面上火熱 半身不遂方 此症宜于心、胃而調理之。
蓋心為天真,神機開發之本。
胃是谷府,充大真氣之标。
二〔标無不方宜用黃為君,〔人〕參、〔當〕歸、白芍為臣,防風、桂枝、鈎藤、竹瀝、姜汁、韭汁不然而雜投乎烏〔頭〕、附〔子〕、羌活之類,以涸榮而耗衛,如此死者,是醫殺之也。
又治半身不遂及口眼斜方 人參(一錢半)黃(二錢)當歸(二錢)白術(一錢半)半夏(一錢)幹葛(八分)(二枚)煎服。
此症人多用風藥治之,殊不見功。
此藥(方)調理氣血,故無不效,勿加減。
急慢風三六九日一切風俱治方 膽星(八錢)雄黃(一兩五錢)朱砂(二錢)人參(二錢)天竺黃(一錢五分)茯苓(二金(二錢)青皮(二錢)甘草(四錢)共為末,煎膏為丸,〔如〕豆子大,真金一張為衣,陰幹勿洩氣。
薄荷湯磨服。
破傷風 蟬蛻(去淨頭足,為末)五錢,用好酒一碗,煎滾,入末調勻,服之立蘇。
又附治方用:升麻油頭發馬尾羅底羊糞蛋各等分,共為末,黃酒調服。
循衣撮空 此症非大實,則大虛。
當審其因,察其脈,參其症,而分黑白矣。
實而便秘〔者〕,大承氣湯。
虛而便滑〔者〕,獨參湯;厥逆者加附子。
恐怕症 夫人夜卧交睫,則夢争鬥,負敗恐怖之狀,難以形容。
人以為心病也。
不知〔乃〕肝經之病此非峻膠峻補 〔神氣不甯〕 又有神氣不甯,每卧則魂飛揚,覺身在床而魂離體也;驚悸多魇,通夕無寐。
人皆以為心病也。
此〔症〕用珍珠母為君,龍齒佐之。
珍珠母入肝為第一,龍齒與肝同類也。
龍齒、虎睛,今金也,屬肺而藏魄。
龍能變化,故魂遊而不定。
虎能專靜,故魄止而有守。
是以治魄不甯,宜虎睛;治魂飛揚,宜龍齒,藥各有當也。
内傷猝倒方 凡人猝然昏倒,迷而不悟,喉〔中〕有痰,人以為風也,誰知是氣虛〔乎〕?若作風治,未有不死者。
蓋因平日不慎女色,精虧以緻氣虛;又加起居不慎,而有似乎風之吹倒者。
方宜用:人參(一兩)黃(一兩)白術(一兩)茯苓(五錢)白芥子(三錢)菖蒲(二錢)附子(此方補氣而不治風,消痰而不耗氣;一劑神定,二劑痰清
肝火散而諸經之火俱散,但散火必須加下洩之藥 初病治法 如人病初起之時,用藥原易奏功。
無如〔世〕人看不清〔症〕,用藥錯亂,往往變症蜂起。
苟看病真,用藥當,又何有變症耶?如傷風之症,必然頭痛身疼,咳嗽痰多,鼻流清水,切防風(一錢)柴胡(一錢)黃芩(一錢)半夏(一錢)荊芥(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一劑即止,不必再劑也。
〔傷寒〕 傷寒初起,鼻塞目痛,項強頭痛,切其脈必浮緊,此傷寒也。
方用:桂枝(一錢)甘草(一錢)陳皮(一錢)幹葛(一錢)水煎服一劑而愈。
〔傷食〕 如傷食〔必〕心中飽悶,見食則惡,食之轉痛也。
方用:白術(一錢)茯苓(一錢)枳殼(一錢)山楂(二十粒)谷芽(二錢)麥芽(二劑愈。
〔傷暑〕 如傷暑,必然頭暈口渴惡熱,甚則痰多身熱氣喘是也。
方用:青蒿(一兩)香薷(三錢)白術(五錢)陳皮(一錢)茯苓(三錢)甘草(一錢)水煎服有人參加一錢,無亦可。
一劑愈。
〔傷濕〕 如傷濕,必然惡濕,身重足腫,小便短赤。
又方用:澤瀉(三錢)豬苓(三錢)肉桂(五分)茯苓(五錢)白術(五錢)車前子(一錢)柴胡(一 〔燥症〕 燥病初起,咽幹口燥,不吐痰,幹咳嗽不已,面目紅,不畏風吹是也。
方用:麥冬(五錢)元參(五錢)桔梗(三錢)甘草(一錢)花粉(一錢)陳皮(三分)百部(八 〔火症〕 火症初起,必大渴引飲,身有斑點,或身熱如焚,或發狂亂語。
方用:石膏(三錢)元參(一兩)麥冬(一兩)甘草(三錢)升麻(三錢)知母(三錢)半夏(三一、二劑可止可安,〔三劑愈〕,不必四劑也。
發汗奇法 邪居腠理之間,必用汗藥以洩之。
方用:荊芥(一錢)桔梗(一錢)防風(一錢)甘草(一錢)蘇葉(一錢)白術(五錢)茯苓(此方妙在〔以〕白術為君。
蓋人之脾胃健,而後皮毛、腠理始得開阖自如。
白術健脾去濕, 痨病症 勞病既成,最難治者。
蓋必有蟲生之,以食人之氣血也。
若徒補其氣血,而不入殺蟲之品,則飲食入胃,隻蔭蟲而不生氣血矣。
〔若〕但隻殺蟲而不補氣血,則五髒盡傷,又何有生理哉?惟于大補之中,加入殺蟲之品,則元氣既全,真陽未散,蟲死而身安矣。
方用:人參(三兩)熟地(八兩)地栗粉(八兩)鼈甲(一斤,醋炙)神曲(五兩)麥冬(五上共為末,将山藥末打成糊,〔和〕為丸。
每日滾白水送下五錢,半年而蟲從大便出〔矣〕。
〔未成痨而将成痨病〕 未成痨病,而将成痨病者,方用:熟地(一兩)地骨皮(五錢)人參(五錢)麥冬(五錢)白術(一錢)山藥(三錢)白芥子 陽虛下陷方 人因饑飽勞役,内傷正氣,以緻氣乃下行,脾胃不能克化,飲食不能運動,往往變成痨瘵。
若疑飲食不進,為脾胃之火,肉黍之積,輕則砂仁、枳殼、山楂、麥芽之品,重則芒硝、大于此?方用:人參(一錢)柴胡(一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黃(三錢)當歸(三錢)白術(三錢)升麻(三分)水煎服凡人右手寸脈,大于左手寸脈,即内傷之症;不論左右關、尺脈何如,以此方投之,最神效 陰虛下陷方 如人陰虛脾洩,歲久不止;或食而不化;或化而溏洩,方用:熟地(五錢)山萸(五錢)白術(一兩)山藥(三錢)北五味(一錢)肉桂(一此方純是補陰之藥,惟升麻以提陰中之氣;又有溫濕之品,以暖命門而健脾土,又何至再溏 陰虛火動夜熱晝寒方 如腎水虛兼感寒者,或腎水虧竭,夜熱晝寒,此等症若認作陽症〔治之〕,則口渴而熱益熾足而熟地(一兩)北五味(五錢)地骨皮(三錢)白芥子(三錢)車前子(一錢)山萸(五葉(七片)水煎服此治陰虛火動者神效。
陰虛火動夜熱晝寒方 又方 治陰寒無火,〔方〕用:肉桂(一錢)附子(一錢)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白術(三錢)人參(三二方治陰之中,即有以治陽;而治陽之中,即藏于補陰也。
過勞方 凡人過勞,脈必浮大不倫。
若不安閑作息,必有吐血之症,當用(宜)滋補,方用:人參(三兩)白術(五兩)茯苓(三兩)熟地(五兩)山茱萸(四兩)當歸(八兩)白芍(味共為末,煉蜜為丸。
每日早晚〔各〕服五錢。
日重夜輕方 病重于日間,而發寒發熱,較夜尤重,此等症必須從天未明而先截之。
方用:柴胡(三錢)當歸(三錢)黃(五錢)人參(一錢)陳皮(一錢)半夏(一錢)青皮(一服 日重夜輕方 又方 更易。
〔方用〕人參(一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白術(五錢)柴胡(二錢)白芥子(一錢)熟地( 夜重日輕方 病重于夜間,而發寒發熱,或寒少而熱多,或熱少而寒多,一到天明〔便〕覺清爽,一到黃熟地(一兩)山萸(四錢)當歸(三錢)白芍(三錢)何首烏(三錢生用)柴胡(三錢)麥五此方妙在用鼈甲,乃主陰之物,逢陰則入,遇陽則轉;生何首烏,直入陰經,亦攻邪氣;以(白)芥子祛痰,又不耗其真陰之氣;有不奏功者乎?必須黃昏〔時〕服,以此藥則陰氣固而 〔陰邪兼陽邪〕 然亦有陰邪而兼陽邪,亦發于夜間,其病亦發寒發熱,無異純陰邪氣之症,但少少煩躁耳,方用:熟地(一兩)山萸(四錢)當歸(三錢)鼈甲(五錢)白芥子(三錢)柴胡(二錢)陳皮(術(三錢)何首烏(三錢 氣治法 氣虛氣實,不可不平之也。
氣實者,非氣實乃正氣虛而邪氣實也。
方(法當)用補正之藥,而人參(一錢)白術(一錢)甘草(一錢)麻黃(一錢)半夏(一錢)柴胡(三錢)白芍(三錢)水煎服推而廣之,治氣非一條也:氣陷,補中益氣湯可用;氣衰,六君子湯可采;氣寒,人參白術用獨總之,氣虛則羸弱,氣實則壯盛。
虛者用前方;實者另一方,即用:枳殼(五分)白術(一錢)陳皮(五分)茯苓(三錢)白芍(二錢)山楂(十個)柴胡(一錢)栀子(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血治法 血不歸經,或上或下,或四肢毛竅,各處出血。
循行經絡,外行于皮毛,中行于髒腑,内行處妄二便當歸(三錢)白芍(三錢)麥冬(三錢)熟地(五錢)生地(五錢)茜草根(一此方即四物湯加減,妙在用茜草根,引血歸經。
服一二劑後,用六味地黃湯,補腎以滋肝木 〔三黑神奇飲〕 熟地(五錢)山萸(五錢)山藥(二錢)丹皮(二錢)澤瀉(二錢)北五味(一血症最宜用此方,久服三年不吐血。
肺脾雙治湯 如人咳嗽不已、吐瀉不已,此肺脾之傷。
人以為:咳嗽宜治肺,吐瀉宜治脾。
殊不知,咳嗽上吐人參(一錢)麥冬(二錢)茯苓(二錢)柴胡(一錢)車前子(一錢)神曲(五分)薏仁此治肺治脾之藥,合而用之,咳嗽之病、吐瀉之症各愈,所謂一方而兩用之也。
腎肝同補湯 腎水〔虧〕不能滋肝木,則肝木抑郁而不舒,必有兩脅飽悶之症。
肝木不能生腎中之火,則熟地(一兩)山萸(五錢)白芍(五錢)當歸(五錢)柴胡(二錢)肉桂(一錢)水煎服此方熟地、山萸補腎之藥,而〔當〕歸、〔白〕芍、柴〔胡〕、〔肉〕桂補肝之品。
既去(腎為 心腎同源湯 腎,水藏(髒)也。
心,火藏(髒)也。
是心腎二經為仇敵〔矣〕,似不宜牽連而一(合)治之。
腎必我以熟地(五兩)山萸(三兩)山藥(三錢)白術(五兩)人參(三兩)芡實(五錢)茯神(三兩)菖蒲(一兩)炒棗仁(三兩)遠志(一兩)五味子(一兩)麥冬(三兩)柏子仁(三兩)蜜丸每早晚溫水送下五錢。
此方之妙,治腎之藥少于治心之味,蓋心君甯靜,腎氣自安,何至心動,此治腎正所以治心,治心即所以治腎也,所謂心腎相根據。
寒熱真假辨 真熱症口幹極而呼水,舌燥極而開裂生刺,喉痛日夜不已,大熱烙手而無汗也。
真寒症手足寒雖幹而不燥,即燥而無芒刺紋烈也。
假寒症手足冰冷而有時溫和,厥逆身戰亦未太甚,而有時而安,有時而搐是也。
寒熱真假辨 〔真熱症方用〕 麻黃(三錢)當歸(五錢)黃連(三錢)黃芩(三錢)石膏(三錢)知母(三錢)半夏(三錢)枳殼(二錢)甘草(一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寒熱真假辨 〔真寒症方用〕 附子(三錢)肉桂(一錢)幹姜(一錢)白術(五錢)人參(一兩)水煎服,急救之。
此乃真中寒邪,腎火避出軀殼之外而陽邪之氣直犯心宮,心君不守,肝氣多加?蓋元氣飛越,隻一線之氣未絕,純用桂附幹姜一派辛辣之藥,邪雖外逐而正氣垂絕,若不多加參術,何以反正氣于若存若亡之際哉? 假寒方 如人手足冰冷,或發厥逆,或身戰畏寒,人以為寒,而非寒也,内真熱而外假寒耳。
方用:附子(一錢)肉桂(一錢)人參(三錢)白術(五錢)豬膽汁(半個)苦菜汁(三匙)先将水二碗煎藥,熟後以藥并器,放水中激涼,〔再〕入膽汁,菜汁調勻,一氣服之。
方中全是熱藥,倘服不如法,必然虛火上沖,盡行嘔出。
必熱藥涼服,已足而順其性,而(況)下行又有二汁之苦,以騙其假道之防也哉。
上熱下寒方 上焦火勢之盛,吐痰如湧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蓋衣,而下體冰涼,此上假熱而下真寒也附子(一個)熟地(半斤)山萸(四兩)麥冬(一兩)北五味(一兩)茯苓(三兩)澤瀉(三兩)丹皮(三兩)肉桂(一兩)水十碗,煎〔至〕四〔三〕碗,探涼與病患服之。
〔渣再用水三碗,煎至一碗,一氣服之〕,二劑四碗服盡,立刻安靜。
此上病治下之一法也,最效。
乍寒乍熱辨 病有灑淅惡寒,而後發熱者也。
蓋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何謂陽不足陽氣凡治寒熱:用柴胡升陽氣,使不下陷陰中,則不熱也;用黃芩降陰氣,使不升入陽中,則不 病在上而求諸下 頭痛、目痛、耳紅、腮腫痛……一切上焦等症,除清涼發散正治外,人即束手無策,而不知如大便結,脈沉實者,用酒蒸大黃三錢微下之,此名釜底抽薪之法。
如大便瀉,脈沉足冷者,宜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車前〔子〕、肉桂;足冷甚者,加熟地、附大便如常,脈無力者,用牛膝、車前〔子〕引下之,此名引火歸源之法〔也〕。
病在下而求諸上 凡治下焦病,用本病藥不愈者,須從上治之:如足痛足腫,無力虛軟,膝瘡紅腫,用木瓜、升提之。
如足軟,不能行而能食,名曰痿症。
宜清肺熱。
如治洩瀉,用實脾利水之劑不效,亦用升提,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炮姜、蒼術;脈遲如尿血,用涼血利水藥不效,宜清心蓮子飲。
若清心不止,再加升〔麻〕、柴〔胡〕。
如治便血,用止澀之藥不效,或兼洩瀉,須察其脈:如右關微細,或數大無力,是脾虛不攝〔是〕實熱在肺,宜清肺,〔用〕麥冬、花粉、元參、枯芩、桔梗、五味子、枳殼等藥。
真熱假寒方 如人身外冰冷,身内火熾,發寒發熱,戰栗不已,此真熱反現假寒之象以欺人也。
自〔法〕當用三黃湯加石膏、生姜,乘熱飲之。
用井水以撲其心,至二、三十次,内熱自止,而外之戰栗亦若失〔矣〕。
後用元參、麥冬、白芍各二兩,煎湯與服,任其恣飲,後不再甚矣。
真寒假熱方 如人下部冰冷,上部大熱,渴欲飲水,下喉即吐,此真寒反現假熱之象以欺人也。
自(法)當用八味湯大劑,探冷與服。
再令一人強而有力者,以手擦其足心,如火之熱,不熱不已,以大熱為度。
後用吳茱萸一兩、附子一錢、麝香三分,以少許白面入之,打糊作膏,貼在足心之中。
少頃必熟睡,醒來,下部身熱,而上部之火息矣。
氣虛胃虛方 凡人病氣虛者,乃身體羸弱,飲食不進,或大便溏洩、小便艱澀。
方用:人參(一兩)茯苓(三錢)白術(五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車前子(一錢)澤瀉(此方用人參為君者,開其胃氣。
胃為腎之關,關門不開,則上之飲食不能進,下之糟粕不能化。
必用人參以養胃土,茯苓、車前以分消水谷也。
或服此而未愈。
兼服八味丸,最能實大腸而利膀胱也。
氣虛飲食不消方 飲食入胃,必須胃氣充足,始能化糟粕而生津液。
〔今飲食不消,氣虛故也〕。
方用:人參(二錢)白術(三錢)陳皮(五分)神曲(五分)甘草(三錢)黃(三錢)麥冬(五分)山楂(五粒)炮姜(一錢)茯苓(三錢)水煎服傷面食,加蘿蔔子。
有痰,加半夏、白芥子各一錢。
咳嗽,加蘇子一錢、桔梗二錢。
傷風,又恐 血虛面色黃瘦方 出汗盜汗,夜卧常醒,不能潤色以養筋是也。
血虛自當補血,舍四物湯,又何求耶?今不用熟地(一兩)麥冬(三錢)當歸(五錢)桑葉(十片)枸杞(三錢)茜草(一錢)水煎服此方妙用桑葉補陰而生血,又妙加茜草,則血得活而益生,況又濟之以〔當〕歸、〔熟〕地 氣血雙補方 飲食不進,形容枯槁,補其氣而血益燥,補其血而氣益餒;助胃氣而盜汗難止,補血脈而胸熟地(三錢)人參(一錢)白術(一錢)當歸(二錢)川芎(一錢)白芍(三錢)茯苓(三錢)麥冬(五錢)谷芽(一錢)甘草(八分)陳皮(五分)神曲(五分)水煎服此方氣血雙補,與八珍湯同功,而勝于八珍湯也〔者〕,妙在補中有調和之法耳。
扶正散邪湯 此專治正氣虛而邪氣入之者,如頭疼發熱;凡脈右寸口大于左(寸)口者,急以此方投之,效人參(一錢)白術(三錢)茯苓(三錢)半夏(一錢)柴胡(三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消食善饑方 火盛之症,大渴引飲,呼水自救,朝食即饑;或夜食不止。
方用:元參(一兩)麥冬(五錢)竹葉(三十片)菊花(二錢)生地(三錢)白芥子( 久虛緩補方 久虛之人,氣息奄奄,無不曰宜急治矣。
不知氣血大虛,驟加大補之劑,力量難任,必緻胃當歸(一錢)白芍(三錢)茯苓(一錢)白術(五分)人參(三分)山藥(一錢)陳皮(三分)麥芽(三分)炮姜(三分)棗仁(五分)甘草(三分)水煎服此方妙在以白芍為君,引參術入肝為佐,小小使令,徐徐奏功,使脾氣漸實,胃口漸開,然 勞症與虛損有辨 外(二)症大(外)相似,而治法實不同。
虛損者,陰陽兩虛;勞症者,陰虛陽亢。
故虛損可用兩症辨法:不必憑脈,但看人着〔單衣〕、複衣。
此(若)着單衣者,為勞症。
人着單衣(衍 中風不語方 凡人跌倒昏迷,或自卧而跌在床下者,此皆氣虛而痰邪犯之也。
方宜用:人參(一兩)半夏(三錢)南星(三錢)生附子(一個)(水煎服)名為“三生飲”,急灌之。
此症有因腎虛而得者。
夫腎主藏精,主下焦地道之生育,沖、任二脈系焉。
二脈與腎之大絡脈之因腎虛,而腎絡與胞内絕,不通于上則喑,腎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則不能言。
二絡不通于下,則痱厥矣。
方用“地黃引子”:熟地(一兩)巴戟(一兩)山萸(一兩)附子(五錢)石斛(六錢)肉苁蓉(一薄 口眼斜方 〔此症〕人多治木、治金固是,而不知胃土之為尤切。
當治胃土,且有經、脈之分。
《經》雲:“足陽明之經,急則口目為僻,急不能視”,此胃土之經為歪斜也。
又雲:“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口歪唇斜”,此胃土之脈為斜也。
二者治法,皆當用:黃當歸人參白芍甘草桂枝升麻葛根秦艽白芷黃柏防風蘇木紅花水酒各半樽(衍)煎服(衍),稍熱服。
初起有外感者,加蔥白三莖同煎,取微汗而自愈。
又治方〔此症又有〕心中虛枉(極),不能運于口耳之間,輕則斜,重則不語。
方用:人參(三錢)白術(五錢)茯苓(三錢)半夏(二錢)陳皮(二錢)石菖蒲(此方治之(水煎服),二劑痊愈。
又治法 令人抱住身子,又一人扼住歪斜之耳葉,又令人以手摩其歪斜之處,至數百下,使面上火熱 半身不遂方 此症宜于心、胃而調理之。
蓋心為天真,神機開發之本。
胃是谷府,充大真氣之标。
二〔标無不方宜用黃為君,〔人〕參、〔當〕歸、白芍為臣,防風、桂枝、鈎藤、竹瀝、姜汁、韭汁不然而雜投乎烏〔頭〕、附〔子〕、羌活之類,以涸榮而耗衛,如此死者,是醫殺之也。
又治半身不遂及口眼斜方 人參(一錢半)黃(二錢)當歸(二錢)白術(一錢半)半夏(一錢)幹葛(八分)(二枚)煎服。
此症人多用風藥治之,殊不見功。
此藥(方)調理氣血,故無不效,勿加減。
急慢風三六九日一切風俱治方 膽星(八錢)雄黃(一兩五錢)朱砂(二錢)人參(二錢)天竺黃(一錢五分)茯苓(二金(二錢)青皮(二錢)甘草(四錢)共為末,煎膏為丸,〔如〕豆子大,真金一張為衣,陰幹勿洩氣。
薄荷湯磨服。
破傷風 蟬蛻(去淨頭足,為末)五錢,用好酒一碗,煎滾,入末調勻,服之立蘇。
又附治方用:升麻油頭發馬尾羅底羊糞蛋各等分,共為末,黃酒調服。
循衣撮空 此症非大實,則大虛。
當審其因,察其脈,參其症,而分黑白矣。
實而便秘〔者〕,大承氣湯。
虛而便滑〔者〕,獨參湯;厥逆者加附子。
恐怕症 夫人夜卧交睫,則夢争鬥,負敗恐怖之狀,難以形容。
人以為心病也。
不知〔乃〕肝經之病此非峻膠峻補 〔神氣不甯〕 又有神氣不甯,每卧則魂飛揚,覺身在床而魂離體也;驚悸多魇,通夕無寐。
人皆以為心病也。
此〔症〕用珍珠母為君,龍齒佐之。
珍珠母入肝為第一,龍齒與肝同類也。
龍齒、虎睛,今金也,屬肺而藏魄。
龍能變化,故魂遊而不定。
虎能專靜,故魄止而有守。
是以治魄不甯,宜虎睛;治魂飛揚,宜龍齒,藥各有當也。
内傷猝倒方 凡人猝然昏倒,迷而不悟,喉〔中〕有痰,人以為風也,誰知是氣虛〔乎〕?若作風治,未有不死者。
蓋因平日不慎女色,精虧以緻氣虛;又加起居不慎,而有似乎風之吹倒者。
方宜用:人參(一兩)黃(一兩)白術(一兩)茯苓(五錢)白芥子(三錢)菖蒲(二錢)附子(此方補氣而不治風,消痰而不耗氣;一劑神定,二劑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