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諸證方論

關燈
五分、山楂五粒,若不傷食,不必加(也),止加金銀花三錢。

     能服此五方,期七日前而回春也。

    以上本兒年歲,小者俱照第一方減之。

    如小兒已身熱〔見及《兒科》中有“治火丹方”二方,《石室秘錄》中則無。

    《方論》中尚有“洗胎毒方”、“口瘡方”、“夜啼方”、“尿血方”、“寒積食積方”, 怔忡不寐方 此心經血虛也,方用:人參(三錢)丹皮(二錢)麥冬(三錢)甘草(一錢)茯神(三錢)生棗仁(五錢)熟棗仁(五錢)菖蒲(一錢)當歸(三錢)五味子(二錢)水煎服此方妙在用生、熟棗仁,生使其日間不卧,熟使其夜間不醒,又以補心之藥為佐,而怔忡安矣。

     心驚不安夜卧不睡方 此心病而實腎病也,宜心腎兼治,方用:人參(三兩)茯苓(三兩)茯神(三兩)遠志(二兩)生棗仁(一兩)熟地(三芥煉蜜為丸,每日送下五錢,湯、酒俱可。

     此方治心驚不安與不寐耳,隻宜用人參、茯神、當歸、麥冬足矣;即為火起不寐,亦不過加不入桂以固是,肝,斯 心痛方 心痛之症有二,一則寒氣侵心而痛,一則火氣焚心而痛。

    寒氣侵心者,手足反溫;火氣焚心 心痛方 治寒痛方 良姜(三錢)肉桂(一錢)白術(三錢)草烏(一錢)蒼術(三錢)貫衆(二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心痛方 治熱痛方 黑栀(三錢)白芍(二兩)半夏(一錢)柴胡(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治脅痛方 此乃肝病也,故治脅痛必須平肝,平肝必須補腎,腎水足而後肝氣有養,不治脅痛而脅痛自熟地(一兩)白芍(二兩)當歸(一兩)白芥子(三錢)黑栀(一錢)山萸(五 治水臌症 此症滿身皆腫,按之如泥者是。

    若不急治,水流四肢,不得從膀胱而出,則為死症矣。

     方用黑醜(二錢)甘遂(二錢)肉桂(三分)車前子(一兩)水煎服一劑而水流鬥餘,二劑而痊愈,斷不可與三劑也,與三劑反殺之矣!蓋牽牛、甘遂,最善利後,昔元鮮子伯機,記杭醫宋會之者,善治水臌,以幹絲瓜一枚,去皮剪碎,入巴豆十四粒同炒之為末不用,藉 治氣臌症 此症乃氣虛作腫,似水而非水也,但按之不如泥耳。

    必先從腳面起,後漸腫至上身,于是頭方用白術(一兩)薏米(一兩)茯苓(一兩)枳殼(五分)蘿蔔子(一錢)人參(一煎初服若礙,久則竟有功效,不過卅劑而痊愈。

    忌食鹽三月,秋石亦不可用。

     治蟲臌症 小腹作痛,而四肢浮腫,不十分之甚,面色紅而有白點,如蟲食之狀,眼下無卧蠶微腫之形雷丸(三錢)當歸(一兩)鼈甲(醋炙一兩)地栗粉(一兩,鮮者取汁一盅)神曲(三錢)一劑下蟲無數,二劑蟲盡出而臌消,不用三劑。

    但病好〔後〕必用六君子湯調理,去甘草。

     治血臌症 此症或〔因〕跌閃而瘀血不散,或憂郁而結血不行,或風邪而蓄血不發,留在腹中,緻成血水,水蛭(炒黑,三錢)當歸(二兩)雷丸(三錢)紅花(三錢)枳實(三錢)白芍(三錢)牛膝(三錢)桃仁(四十個,去皮尖研)水煎服即(衍文)一劑血盡而愈,一劑之後,切勿與三(二)劑,即改用四物湯調理,于補血内加白術如鼓,而 治水腫症 水腫,土不能克水也。

    方用:牽牛(三錢)甘遂(三錢)水煎服此症治法雖多,獨此方奇妙;其次雞屎醴亦效,雞屎醴治血臌尤效。

    一說前方用牛、遂各三 治呃逆方 此症乃水氣淩心包絡也。

    心包為水氣所淩,呃逆不止,欲号召五髒之氣,救水氣之犯心也。

    法當利濕分水,而呃逆自除也。

    方用止呃湯:茯神(一兩)蒼術(三錢)白術(三錢)薏仁(一兩)芡實(五錢)半夏(制,一錢)人參一劑而呃即止,二劑而呃即愈。

     治水結膀胱 其症目突口張,足腫氣喘,人以為不治之症也,不知膀胱與腎相為表裡,膀胱之開合,腎司其權也,特為通其腎氣,而膀胱自然通矣。

    方用通腎消水湯:熟地(一兩)山萸(錢半)車前子(三錢)肉桂(一錢)牛膝(一錢)山藥(一兩)薏仁(一兩)水煎服 治黃膽病 此症外感之濕易治,内傷之濕難療。

    外感者,利水則愈。

    若内傷,瀉水則氣消,發汗則精洩,必健脾行氣而後可也。

    〔方用〕:白術(一兩)茯苓(一兩)薏仁(一兩)茵陳(三錢)黑栀(三錢)陳皮(五此乃治内傷之方也,如欲多服,去栀子。

     治痿症 不能起床,已成廢人者,火盛内熾,腎水熬幹矣。

    治法降胃火而補腎水可也,方用降補丹:熟地(一兩)元參(一兩)麥冬(一兩)甘菊(五錢)車前子(二錢)生地(五又有兩足無力,不能起立,而口又健飯,如少饑餓,即頭面背熱,咳嗽不已,此亦痿症,方熟地(一兩)元參(一兩)山藥(一兩)甘菊花(一兩)人參(五錢)當歸( 瘅症 雖因風寒濕而來,亦因身中元氣之虛,邪始得乘虛而入。

    倘攻邪而不補正氣,則病難全(痊)白術(五錢)人參(三錢)茯苓(一兩)柴胡(一錢)附子(一錢)半夏(一錢)陳皮(五分)水煎服 厥症 人有忽然發厥,閉眼撒手,喉中有聲,有一日死者,有二、三日死者。

    此厥多犯神明,然亦半夏(五錢)人參(五錢)菖蒲(二錢)菟絲子(一兩)茯神(三錢)皂莢(一 倒飽中滿症 氣虛不能食,食則倒滿。

     人參(一錢)白術(二錢)茯苓(三錢)陳皮(三分)蘿蔔子(一錢)薏仁(五下喉雖則微脹,入腹漸覺爽快。

     治疝氣 方用去鈴丸:大茴香(一斤)生姜(一斤)取姜汁盡入茴香内,浸一宿,〔焙幹研末〕,入青鹽二兩,〔和勻,同炒〕,酒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溫酒或米飲送下。

     腎子大痛方 澤瀉(一錢)陳皮(一錢)吳茱萸(五分)丹皮(五分)赤茯苓(一錢)蒼術(五煎服 腎子大痛方 又方 大茴香(酒炒)小茴香(酒炒)赤石脂()廣木香(各等分為末),烏梅肉搗爛為丸,梧 腎子大痛方 又治偏墜方 〔小〕茴香豬苓等分,微炒為末,空心鹽湯調下。

    又〔熱〕鹽熨甚神效。

     開郁方 如人頭痛身熱,傷風咳嗽,或心不爽而郁氣蘊于中懷;或氣不舒而怨氣留于脅下,不可用補柴胡(一錢)白芍(五錢)薄荷(一錢)丹皮(一錢)當歸(三錢)半夏(二錢)白術(二錢)枳殼(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如頭痛,加川芎一錢;目痛,加蒺藜一錢、甘菊花一錢;鼻塞,加蘇葉一錢;喉痛,加桔梗倍柴錢。

     反胃大吐方 大吐之症,舌有芒刺,雙目紅腫,人以為熱也,不知此乃腎水之虧也。

    (《傅青主男科》作以活 反胃大吐方 外治法 先以手擦其足心,使滾(極)熱〔時〕,然後〔用〕附子一枚煎湯,用鵝翎掃之,随幹随掃立止也。

    無如世醫以雜藥妄投而成噎隔矣,方用:熟地(二兩)山萸(一兩)北五味(二錢)元參(一兩)當歸(五錢)牛膝(三蓋腎水不足,則大腸必幹而細,飲食入胃,不能下行,故反而上吐也。

     反胃大吐方 又方 反胃有食入而即吐出者,腎水虛不能潤喉,故喉燥而即出也。

    方用:熟地(二兩)山茱萸(五錢)山藥(一兩)澤瀉(三錢)丹皮(三錢)茯苓(五 反胃大吐方 又方 反胃有食久而反出者,腎火虛不能溫脾,故脾寒而反出也。

    方用:熟地(二兩)山茱萸(一兩)山藥(六錢)附子(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 大吐寒邪犯腎方 寒邪入腎宮,将脾胃之水,挾之盡出,手足厥逆,少腹或痛而不可忍,以火熱之物,熨之少方用附子(一個)白術(四兩)肉桂(一錢)幹姜(三錢)人參(三兩)水煎服下喉便覺吐定,煎渣服之,則安然如故矣。

     嘔吐補腎方 人以嘔吐為胃虛,誰知由于腎虛〔乎〕?故治吐不效,未見病之根也。

    方用:人參(三錢)白術(五錢)薏仁(五錢)芡實(五錢)砂仁(五個)吳茱萸(五 火吐方 火吐若降火,則火由脾而入于大腸,必變為便血之症,方宜清水(火)止吐湯:茯苓(一兩)人參(二錢)砂仁(三粒)黃連(三錢)水煎服 寒吐方 寒吐若降寒,則寒又引入腎而流于膀胱,必變為遺尿之症,方宜止嘔散寒湯:白術(二兩)人參(五錢)附子(一錢)幹姜(一錢)丁香(五分)水煎服此方散寒而用補脾之品,則寒不能上越,而亦不得下行,勢不得不從臍而出。

     腎寒吐瀉 腎寒吐瀉由心寒胃弱,嘔吐不已,食久而出是也。

    下痢不已,五更時痛瀉三、五次者是也。

     不補以化糟熟地(三兩)山萸(二兩)茯苓(三兩)人參(三兩)北五味(一兩)山藥(四 辨脾胃症 凡人能食而食不化者,乃胃不病而脾病也,當以補脾,而補脾尤宜于補腎中之火,蓋腎火凡人不能食,食之而安然者,乃胃病而非脾病也,不可補腎中之火,當補心中之火,蓋心世人一見不飲食,動曰脾胃病,而不分胃之虛寒責之心,不分脾之虛寒責之腎也。

     補胃方 心腎兼補,治脾胃兩虛者固效矣。

    若單是胃之虛寒者,自宜獨治心之為妙。

    方用:人參(一兩)白術(三兩)茯神(三兩)菖蒲(五錢)良姜(五錢)白芥子(三子(三兩)白芍(二兩)上為末,蜜丸,每日滾水送下三錢。

     胃土由于脾虛,脾氣不下行,必自上反而吐,補脾則胃安。

    方用:人參(三錢)茯苓(三錢)白術(五錢)甘草(一錢)肉桂(一錢)神曲(一此方治胃病以補脾土者,何也?蓋胃為脾之關,關門之沸騰,由于關中之潰亂。

    然則欲使關奏功 陽症吐血方 凡人感暑傷氣,忽然吐血盈盆,人以為陰虛,不知陰虛吐血,與陽虛不同:陰虛吐血者,人渴石膏(三錢)青蒿(五錢)香薷(三錢)荊芥(一錢)當歸(三錢)人參(三錢)水煎服此乃陽症吐血之神劑也。

    方中雖有解暑之味,然而補正多于解暑。

    去香薷一味,實可通治。

     又方凡人吐血,人以為火也。

    用涼藥以瀉火,乃火愈退而血愈多;或用止血之品仍不效,此乃血人參(五錢)當歸(一兩)荊芥(三錢,炒黑)丹皮(二錢,炒黑)水煎服〔服〕一劑而血無不止者。

    〔此〕方妙在不專補血,而反去補氣以補血;尤妙在不去止血,有奇 大怒吐血 有大怒後吐血,或傾盆而出,或沖口而來,一時昏暈,死在頃刻也。

    以止血治之,則氣悶而平氣白芍(二兩)當歸(二兩)黑荊芥(三錢)柴胡(八分)黑栀(三錢)紅花(二錢)一劑而氣平舒,二劑而血止息,三劑而病大愈。

    蓋怒傷肝,不能平其氣,以緻吐血。

    〔若〕不先舒氣而遽止血,〔則〕愈激動肝木之氣,氣愈旺而血愈吐矣。

    方中芍藥〔為〕多用之妙品,平肝又舒氣。

    荊芥、柴胡,皆引血歸經之品。

    〔當歸、紅花生新去舊,安有不愈者哉?〕 三黑神奇飲 丹皮(七分,炒黑)栀子(五分)真蒲黃(一錢二分,炒黑)貝母(一錢)陳皮此方治吐血之症,神效無比,二劑而自止。

     短氣方 此症狀似乎喘而實非喘,作實喘治之立死矣。

    蓋短氣乃腎氣虛耗,氣沖于上焦,壅塞于肺經,症似有餘而實為不足也。

    方用:人參(二兩)牛膝(三錢)熟地(一兩)麥冬(五錢)破故紙(三錢)山萸(三不過三劑而氣平喘定。

    此方妙在用人參之多,能下達氣原,挽回于無何有之鄉。

    其餘純是補妙法 實喘方 看其症若重而實輕,方用:黃芩(二錢)麥冬(三錢)柴胡(一錢)蘇葉(一錢)山豆根(一錢)半夏(一一劑喘定,不必再劑也。

    然實喘之症,氣大急,喉中必作聲,肩必擡起。

     虛喘方 氣少息而喉無聲,肩不擡起也。

    此乃腎氣大虛,脾氣又複将絕,故奔沖而上,欲絕未絕也。

     人參(一兩)山萸(三錢)熟地(一兩)牛膝(一錢)北五味(一錢)麥冬(五 擡肩大喘方 人忽感風邪,寒入于肺,以緻喘急肩擡氣逆,痰吐不出,身不能卧。

    方用:柴胡(二錢)茯苓(二錢)麥冬(二錢)桔梗(二錢)當歸(二錢)黃芩(一錢)射幹(一錢)半夏(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此方妙在用柴胡、射幹、桔梗,以發舒肺金之氣,用半夏以去痰,黃芩以去火。

    蓋外感寒邪火未又方論:凡人有喘不〔能〕卧,吐痰如湧泉者,舌不燥而喘不止,一卧即喘──此非外感加 又氣喘治法 如氣喘而上者,人以為氣有餘也,殊不知氣盛當作氣虛〔看〕,有餘當作不足看。

    若認作肺人參(一兩)牛膝(三錢)熟地(五錢)山萸(四錢)北五味(一錢)枸杞(一此方不治肺,而正所以治肺也。

    或疑人參乃健脾之藥,既宜補腎,〔則〕不宜多用人參;不多同氣但喘,有初起之喘,多實邪;〔有〕久病之喘,多氣虛。

    實邪喘者,必擡肩;氣虛喘者,微不獨 又氣喘治法 又方 腎火之逆,扶肝氣而上沖之喘也,病甚有吐紅粉痰者,此腎火炎上以燒肺金,肺熱不能克肝地骨皮(一兩)沙參(一兩)麥冬(五錢)白芍(五錢)桔梗(五分)白芥子(二此方妙在地骨皮清骨髓中之火,沙參、丹皮以養陰,白芍平肝,麥冬清肺,甘草、桔梗引入肺經,則痰喘除,而氣喘可定矣。

     貞元飲 治喘而脈微澀者。

     熟地(三兩)當歸(七錢)甘草(一錢)水煎服婦人多有此症。

     喘嗽方 如病喘嗽,人以為肺虛而有風痰,不知非然,乃氣不能歸源于腎,而肝木挾之作祟耳。

     法當人參(一兩)熟地(二兩)麥冬(五錢)五味子(一錢)枸杞(一錢)牛膝(一連服幾劑,必有奇功。

    倘以四磨、四七湯治之,必不效矣。

     更有假熱氣喘吐痰之症,人以為熱,而非熱也,乃下元寒極,逼其火而上喘也。

    此最危急之症,苟不急補其腎與命門之火,則一線之微,必然斷絕。

    方〔用〕:熟地(四兩)山藥(三兩)麥冬(三兩)五味子(一兩)牛膝(一兩)附子(一錢)肉桂(一錢)水煎冷服,一劑而愈。

     久嗽方 人參(一錢)白芍(三錢)棗仁(三錢)北五味(一錢)益智(五分)蘇子(一錢)白芥子(一錢)水煎服二劑後,服六味地黃丸。

     久嗽方 又方 秋傷于濕,若用烏梅、米殼,斷乎不效,〔方用〕:陳皮當歸白術枳殼桔梗甘草(等分)水煎服三劑帖然矣。

    冬嗽皆秋傷于濕也,豈可拘于受寒乎? 肺嗽兼補腎方 肺嗽之症,本是肺虛,其補肺也明矣,奈何兼補腎也?不知肺經之氣,夜卧必歸于腎中。

     若肺經為心火所傷,必求救于子,子若力量不加(足),将何以救其(報其)母哉?方用:熟地(一兩)山萸(四錢)麥冬(一兩)元參(五錢)蘇子(一錢)甘草(一錢)牛膝(一 久嗽方 治久嗽,不論老少,神效。

     烏梅(五錢)薄荷(五分)杏仁(一錢)硼砂(一錢)人參(一錢童便浸)五味子(五錢,桃仁(三錢,去皮)甘草(五分)。

     共為末,蜜丸,櫻桃大,淨綿包之,口中噙化。

    虛勞嗽未曾失血,脈未數者,皆可用之,不 又治久嗽方 人參當歸細茶(各一錢)三味共三錢,水煎數沸,連渣嚼盡,一二服立效,不必三劑也。

     治〔滞〕痰方 夫痰之滞,乃氣之滞〔也〕,苟不補氣而惟去痰,未見痰去而病消也。

    方用:人參(一錢)白術(二錢)茯苓(三錢)陳皮(一錢)白芥子(一錢)花粉(一錢)蘇子( 治〔濕〕痰方 治痰之法,不可徒去其濕,必以補為先,而佐以化痰之品,〔乃克有效〕。

    方用:人參(二錢)茯苓(三錢)薏苡仁(五錢)半夏(三錢)陳皮(一錢)神曲(一此方之中用神曲,人多不識其意,謂神曲乃消食之聖藥,非化痰之神品也。

    殊不知,痰之積然雖能 〔寒痰〕 更有氣虛痰寒者,即用前方,加肉桂三錢、幹姜五分足矣。

     〔熱痰〕 更有氣虛痰熱者,不可用此方,當用:麥冬(二錢)白芍(二錢)花粉(一錢)陳皮(一錢)白芥子(一錢)當歸(三 腎水成痰引火下降方 腎中之水,有火則安,無火則泛。

    倘人過于入房,則水去而火亦去,久之則水虛而火亦虛;于補上泛熟地(三兩)山萸(一兩)肉桂(二錢)北五味(一錢五分)牛膝(三錢)水煎服。

     一劑而痰下行,二劑而痰無不消矣。

     凡人久有痰病不愈,用豬肺一個,蘿蔔子五錢,研碎,白芥子一兩,五味調和,飯鍋蒸熟。

     治痰之法 古人所立治痰之方,皆是治痰之标,而不能治痰之本也。

    如二陳湯,上、中、下久暫之痰通治之,而無實效也。

    今立三方,痰病總不出其範圍也: 初病之痰 傷風咳嗽吐痰是也。

    方用:半夏(一錢)陳皮(一錢)花粉(一錢)茯苓(一錢)蘇子(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二劑而痰可消矣。

    此方去上焦之痰,上焦之痰,原在胃中,而不在肺;去其胃中之痰,而肺 已病之痰 必觀其色之白與黃而辨之:黃者火已退也,白者火正熾也。

    正熾者用寒涼之品,将退者用祛白術(三錢)白芥子(三錢)茯苓(五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枳殼(五有火加栀子,無火不必加。

    此方健脾去濕,治痰之在中焦者也。

     又治已病之痰。

    〔方用〕白術(五錢)茯苓(五錢)薏仁(五錢)陳皮(一錢)天花粉(二錢)益智仁(三分)人參有火加黃芩一錢,無火加幹姜一錢、甘草二分。

    此方健脾去濕而不耗氣,二劑而痰自消也。

     久病之痰 久病之痰,切不可作脾濕生痰論之。

    蓋久病不愈,未有不因腎水虧損者也;非腎水泛上為痰熟地(五錢)薏仁(五錢)芡實(五錢)山藥(三錢)山萸(三錢)北五味(一此治水泛為痰之聖藥也。

    若火沸為痰,加肉桂一錢,補腎去濕而化痰。

    水入腎宮,自變化為又治久病之痰,方用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實有奇功。

    無火加附子、肉桂可耳。

     〔老痰〕 痰在胸膈而不化者,為老痰也。

    方宜用:白芍(三錢)茯苓(三錢)柴胡(一錢)甘草(一錢)陳皮(三分)白芥子(五〔此方〕妙在白芥子為君,薏仁、白芍為臣,柴胡、花粉為佐,使老痰無處可藏,用八、九 〔頑痰〕 又痰成而塞咽喉者,為頑痰也。

    方用:貝母(三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白術(三錢)神曲(三錢)紫菀(二錢)桔梗(三錢)白礬(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此方妙在半夏、貝母同用,一燥一濕,使痰無處逃避。

    又有白礬消塊,〔桔〕梗、〔紫〕菀去邪,甘草調中,有不奏功者乎? 瀉火湯總方 栀子(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