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浮越,而為吐血、咯血諸症矣。
所謂風寒不醒成勞病也。
榮衛生會曰:血者,神氣也。
因于暑,汗(當有“不出”二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此暑閉于内之症也,故知“汗”下當有“不出”二字。
煩者,暑擾于氣也,氣擾則喘喝。
靜者,暑陷于陰也。
陰傷則神明颠倒而多妄言。
是症也,體若燔炭,仍宜汗出,暑氣乃散,以其始因于汗不出而暑郁于内也。
但體若燔炭,津液已傷,仍必出汗始散,則急宜養津之意自在言外。
或曰煩、靜,即東垣動暑、靜暑義也。
動暑傷氣,故喘喝;靜暑中氣郁而不宣,故多言也。
亦通。
因于濕,首如裹。
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
此節丹溪所議極是。
濕則濁氣上升,頭重而神識不清,故如裹。
久則化熱,不急攘除,則熱氣内爍,傷液而大筋軟短矣;濕氣外淫,而小筋弛長矣。
夫濕熱者,發為痿,而拘急者,必因于寒。
此乃濕熱,亦有拘急者,何也?熱,内也;濕,外也。
大筋居内,小筋居外。
在内者,濕不敵熱,則液燥,燥則縮矣。
寒而拘急者,亦以其化燥也。
寒熱不同,其燥一也。
在外者,熱不敵濕,則肉濡,濡則縱矣。
大筋軟短,則屈伸不能;小筋弛長,則操縱無力,而合病為痿矣。
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此衛氣郁滞也。
血滞于髒,則為積;氣滞于髒,則為聚。
血滞于身,則為痹;氣滞于身,則為腫。
腫則四肢必有廢而不用者,則不廢者代其職矣。
脊以代頭,尻以代踵,代之義也。
四末為諸陽之本,有所廢而不用,久則陽氣必偏竭矣,非氣竭而死也。
不曰不用,而曰相代者,痹氣走刺無定,彼此互易,非四肢全廢也。
仲景曰:病患一臂不遂,時複轉移在一臂,是也。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乎不可止。
此言養陽者,宜調其形體也。
形體煩勞,則血脈争張,津液必有偏絕,屢犯而辟積以至于夏,則陰精内竭,時火外迫,如煎而厥矣。
辟積,即襞積,猶言零碎累積也。
蓋煩勞偶犯,津液猶可漸複,惟屢犯不止,而至于夏,則内外合邪,變症作矣。
目盲以下,煎厥證狀也。
都,防也。
凡中風卒倒,痰涎潮湧,腹中比水流波浪之聲更甚。
煎厥由于陰虛,薄厥由于陽實。
煎、薄二字可味。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
此言養陽者,宜和其心性也。
若大怒,則形與氣必相離絕,不相維矣。
何則?怒則氣逆,而血随氣升,亦菀于上,血氣相薄,上實下虛,其人必厥。
薄者,迫也。
氣血并迫,經絡壅塞而不通,故厥也。
亦有不發為厥者,怒生于肝,肝主于筋,怒則血氣奔逸,火升液耗而筋傷,筋則肌肉無所束,而形體縱大若不容矣。
此皆形氣離絕之證也。
筋非骨會之大筋,乃散絡之管攝肌肉者,常有怒罵叫号,以緻頭面腫,四肢酸軟難動,如痿廢者,見之屢矣。
氣複即愈,此形與氣絕,非死絕也。
經中言“絕”,義多如此。
薄厥見症于氣,筋縱見症于形。
《陰陽應象》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即此義也。
卷六 評釋類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一三五七,二四六八者,品數之單骈也。
奇偶者,所以制緩急濃薄之體,以成遠近汗下之用者也。
于品數之單骈何與耶?品數之單骈,于治病之實又何與耶?制病以氣,數之單骈無氣也。
蓋嘗思之,用一物為君,複用同氣之二物以輔之,是物性專一,故曰奇也;用二物一補一瀉為君,複用同氣者各二物以輔之,是兩氣并行,故曰偶也。
君二而臣有多寡,則力有偏重,故亦曰奇;臣力平勻,則亦曰偶。
推之品數加多,均根據此例。
此奇偶之義,不可易者也。
舊解皆專指數之單骈,且曰汗不以奇,而桂枝用三;下不以偶,而承氣用四。
以此為神明之緻也,可為噴飯! 卷六 評釋類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上聲)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 冒明雲霧不精(句)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句)不表萬物(句)命故不施(句)不施則名木多死天氣以清淨而成其光明者也。
清淨,謂無雲霧不精之事。
四時寒暑,雨時,若守其常度而不失,故不下,為地氣所冒也。
藏,守也。
德,常度也。
不止,猶不改也。
若天氣亢于上,則日月不能明照,而邪氣充塞太虛矣。
天明之明,作高明說,猶亢也。
舊解謂:大明彰則小明隐。
夫天之明,即日月之明也,豈有日月不明而天獨明之事?且又何所分于大小乎?天氣閉塞,不下交通,地氣上騰,蒙冒日月。
如是者,天地不交,陽亢陰郁,必見滿天雲霧,不化精微。
雲霧之精,即白露也,不能下而交通于地,不能旁敷于萬物。
表,如表海之表,謂廣被也。
命,令也。
當不,當雨不雨,當寒不寒,當燠不燠,四時正令不能順施,有不名木多死者乎?凡亢旱之日,夜必有雲,晨必無露,土燥塵起,草木蒼幹,此人之所共知也。
蓋人之身,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
升降不利,清濁不分,漸成上盛下虛之病矣。
是皆白露不下,正命不施之患也。
以白露譬人身真陰,義最可思。
卷六 評釋類 成而登天(上古天真) 成者,聖人之道成也。
登天,即天位,為天子也。
鼎湖之事,乃秦漢諸儒附會之談,古無是說,豈可援為注釋?且果上升矣,下文乃問于天師句,何以接得上?殊不知此即舜典乃命以位之義耳! 卷六 評釋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四氣調神)生氣通天論曰:肝為陽中之少陽,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陰中之少陰,腎為陰中之太陰胃為至陰。
此五髒陰陽本體之真氣也,與六經之三陰三陽,因人身左右前後之部位起義者,迥不侔矣。
上文逆春氣少陽不生,逆夏氣太陽不長,則秋當作少陰,冬當作太陰,上下文義始貫。
前人多忽略讀過。
卷六 評釋類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内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生自古,猶從來也。
言從來所謂通天者,萬物生生之本,莫不本于陰陽。
故天地之間,六内,其氣充塞九州,而人在氣中,其九竅、五髒、十二節,皆通乎天氣也。
天氣,即陰陽也。
王啟玄以“其氣九州九竅”為句,既嫌穿鑿,而吳鶴臯以“自古能天者生”為句,“之本本于陰陽”為句,無理特甚! 卷六 評釋類 男子如蠱女子如KT (《靈樞·熱病篇》)者,阻之訛也。
《甲乙經》引此作阻。
《脈經》有肝中風者,令人嗜甘,如阻婦狀。
是明明以阻為妊娠之稱矣。
謂妊娠則經阻不下也。
故妊娠之病曰惡阻,謂惡作劇于阻婦也。
丹溪解為嘔惡以阻飲食者,謬矣。
馬注徑作解。
考字書無“”字,揣其注意,頗似“怛”字之義,穿鑿極矣。
張隐庵起而正之,宜也,惜未見《甲乙經》耳!又見《太素》作妲,尤非。
卷六 評釋類 太陰髒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 用心省真,謂用心太過,省其真氣也。
省,即損字,猶邪即斜字。
思慮不節,則心之真陰為其所耗。
心為十二官之主,而脾者孤髒,以灌四旁者也。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脾有病則五髒不安。
《脈經》有曰:憂愁思慮傷于心者,其脈必弦。
故太陰髒搏者,因用心以省其真,脾不能輸精于五髒,而五脈氣少,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而胃氣不平也。
氣少與不平,即氣不沖和,而脈弦之義也。
舊說未妥。
卷六 評釋類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陰陽結,為句,謂尺寸皆緊也。
斜字,為句,謂脈形低昂,即多陰少陽,關前浮少,關後沉多也。
《大奇論》所謂肝腎并沉,為石水是也。
此陽虛陰結,後世所謂單腹脹者,故曰少腹腫也。
前人每論單腹脹,未嘗指為即石水。
注:石水者,亦未嘗言即單腹脹。
蓋因不知是石水,故立單腹脹之名耳!石者,堅也,冷也。
卷六 評釋類 反仰其手 《脈經》有脈深伏不見,反仰其手乃得之之文。
前人不知反仰之義,竟有解作覆手者,殊不可通。
竅思此所謂伏,非真伏也,乃沉之極也。
凡診脈,皆仰置其手;反仰,謂将腕高枕,而手掌反折垂下
所謂風寒不醒成勞病也。
榮衛生會曰:血者,神氣也。
因于暑,汗(當有“不出”二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此暑閉于内之症也,故知“汗”下當有“不出”二字。
煩者,暑擾于氣也,氣擾則喘喝。
靜者,暑陷于陰也。
陰傷則神明颠倒而多妄言。
是症也,體若燔炭,仍宜汗出,暑氣乃散,以其始因于汗不出而暑郁于内也。
但體若燔炭,津液已傷,仍必出汗始散,則急宜養津之意自在言外。
或曰煩、靜,即東垣動暑、靜暑義也。
動暑傷氣,故喘喝;靜暑中氣郁而不宣,故多言也。
亦通。
因于濕,首如裹。
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
此節丹溪所議極是。
濕則濁氣上升,頭重而神識不清,故如裹。
久則化熱,不急攘除,則熱氣内爍,傷液而大筋軟短矣;濕氣外淫,而小筋弛長矣。
夫濕熱者,發為痿,而拘急者,必因于寒。
此乃濕熱,亦有拘急者,何也?熱,内也;濕,外也。
大筋居内,小筋居外。
在内者,濕不敵熱,則液燥,燥則縮矣。
寒而拘急者,亦以其化燥也。
寒熱不同,其燥一也。
在外者,熱不敵濕,則肉濡,濡則縱矣。
大筋軟短,則屈伸不能;小筋弛長,則操縱無力,而合病為痿矣。
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此衛氣郁滞也。
血滞于髒,則為積;氣滞于髒,則為聚。
血滞于身,則為痹;氣滞于身,則為腫。
腫則四肢必有廢而不用者,則不廢者代其職矣。
脊以代頭,尻以代踵,代之義也。
四末為諸陽之本,有所廢而不用,久則陽氣必偏竭矣,非氣竭而死也。
不曰不用,而曰相代者,痹氣走刺無定,彼此互易,非四肢全廢也。
仲景曰:病患一臂不遂,時複轉移在一臂,是也。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乎不可止。
此言養陽者,宜調其形體也。
形體煩勞,則血脈争張,津液必有偏絕,屢犯而辟積以至于夏,則陰精内竭,時火外迫,如煎而厥矣。
辟積,即襞積,猶言零碎累積也。
蓋煩勞偶犯,津液猶可漸複,惟屢犯不止,而至于夏,則内外合邪,變症作矣。
目盲以下,煎厥證狀也。
都,防也。
凡中風卒倒,痰涎潮湧,腹中比水流波浪之聲更甚。
煎厥由于陰虛,薄厥由于陽實。
煎、薄二字可味。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
此言養陽者,宜和其心性也。
若大怒,則形與氣必相離絕,不相維矣。
何則?怒則氣逆,而血随氣升,亦菀于上,血氣相薄,上實下虛,其人必厥。
薄者,迫也。
氣血并迫,經絡壅塞而不通,故厥也。
亦有不發為厥者,怒生于肝,肝主于筋,怒則血氣奔逸,火升液耗而筋傷,筋則肌肉無所束,而形體縱大若不容矣。
此皆形氣離絕之證也。
筋非骨會之大筋,乃散絡之管攝肌肉者,常有怒罵叫号,以緻頭面腫,四肢酸軟難動,如痿廢者,見之屢矣。
氣複即愈,此形與氣絕,非死絕也。
經中言“絕”,義多如此。
薄厥見症于氣,筋縱見症于形。
《陰陽應象》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即此義也。
卷六 評釋類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一三五七,二四六八者,品數之單骈也。
奇偶者,所以制緩急濃薄之體,以成遠近汗下之用者也。
于品數之單骈何與耶?品數之單骈,于治病之實又何與耶?制病以氣,數之單骈無氣也。
蓋嘗思之,用一物為君,複用同氣之二物以輔之,是物性專一,故曰奇也;用二物一補一瀉為君,複用同氣者各二物以輔之,是兩氣并行,故曰偶也。
君二而臣有多寡,則力有偏重,故亦曰奇;臣力平勻,則亦曰偶。
推之品數加多,均根據此例。
此奇偶之義,不可易者也。
舊解皆專指數之單骈,且曰汗不以奇,而桂枝用三;下不以偶,而承氣用四。
以此為神明之緻也,可為噴飯! 卷六 評釋類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上聲)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 冒明雲霧不精(句)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句)不表萬物(句)命故不施(句)不施則名木多死天氣以清淨而成其光明者也。
清淨,謂無雲霧不精之事。
四時寒暑,雨時,若守其常度而不失,故不下,為地氣所冒也。
藏,守也。
德,常度也。
不止,猶不改也。
若天氣亢于上,則日月不能明照,而邪氣充塞太虛矣。
天明之明,作高明說,猶亢也。
舊解謂:大明彰則小明隐。
夫天之明,即日月之明也,豈有日月不明而天獨明之事?且又何所分于大小乎?天氣閉塞,不下交通,地氣上騰,蒙冒日月。
如是者,天地不交,陽亢陰郁,必見滿天雲霧,不化精微。
雲霧之精,即白露也,不能下而交通于地,不能旁敷于萬物。
表,如表海之表,謂廣被也。
命,令也。
當不,當雨不雨,當寒不寒,當燠不燠,四時正令不能順施,有不名木多死者乎?凡亢旱之日,夜必有雲,晨必無露,土燥塵起,草木蒼幹,此人之所共知也。
蓋人之身,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
升降不利,清濁不分,漸成上盛下虛之病矣。
是皆白露不下,正命不施之患也。
以白露譬人身真陰,義最可思。
卷六 評釋類 成而登天(上古天真) 成者,聖人之道成也。
登天,即天位,為天子也。
鼎湖之事,乃秦漢諸儒附會之談,古無是說,豈可援為注釋?且果上升矣,下文乃問于天師句,何以接得上?殊不知此即舜典乃命以位之義耳! 卷六 評釋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四氣調神)生氣通天論曰:肝為陽中之少陽,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陰中之少陰,腎為陰中之太陰胃為至陰。
此五髒陰陽本體之真氣也,與六經之三陰三陽,因人身左右前後之部位起義者,迥不侔矣。
上文逆春氣少陽不生,逆夏氣太陽不長,則秋當作少陰,冬當作太陰,上下文義始貫。
前人多忽略讀過。
卷六 評釋類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内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生自古,猶從來也。
言從來所謂通天者,萬物生生之本,莫不本于陰陽。
故天地之間,六内,其氣充塞九州,而人在氣中,其九竅、五髒、十二節,皆通乎天氣也。
天氣,即陰陽也。
王啟玄以“其氣九州九竅”為句,既嫌穿鑿,而吳鶴臯以“自古能天者生”為句,“之本本于陰陽”為句,無理特甚! 卷六 評釋類 男子如蠱女子如KT (《靈樞·熱病篇》)者,阻之訛也。
《甲乙經》引此作阻。
《脈經》有肝中風者,令人嗜甘,如阻婦狀。
是明明以阻為妊娠之稱矣。
謂妊娠則經阻不下也。
故妊娠之病曰惡阻,謂惡作劇于阻婦也。
丹溪解為嘔惡以阻飲食者,謬矣。
馬注徑作解。
考字書無“”字,揣其注意,頗似“怛”字之義,穿鑿極矣。
張隐庵起而正之,宜也,惜未見《甲乙經》耳!又見《太素》作妲,尤非。
卷六 評釋類 太陰髒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 用心省真,謂用心太過,省其真氣也。
省,即損字,猶邪即斜字。
思慮不節,則心之真陰為其所耗。
心為十二官之主,而脾者孤髒,以灌四旁者也。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脾有病則五髒不安。
《脈經》有曰:憂愁思慮傷于心者,其脈必弦。
故太陰髒搏者,因用心以省其真,脾不能輸精于五髒,而五脈氣少,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而胃氣不平也。
氣少與不平,即氣不沖和,而脈弦之義也。
舊說未妥。
卷六 評釋類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陰陽結,為句,謂尺寸皆緊也。
斜字,為句,謂脈形低昂,即多陰少陽,關前浮少,關後沉多也。
《大奇論》所謂肝腎并沉,為石水是也。
此陽虛陰結,後世所謂單腹脹者,故曰少腹腫也。
前人每論單腹脹,未嘗指為即石水。
注:石水者,亦未嘗言即單腹脹。
蓋因不知是石水,故立單腹脹之名耳!石者,堅也,冷也。
卷六 評釋類 反仰其手 《脈經》有脈深伏不見,反仰其手乃得之之文。
前人不知反仰之義,竟有解作覆手者,殊不可通。
竅思此所謂伏,非真伏也,乃沉之極也。
凡診脈,皆仰置其手;反仰,謂将腕高枕,而手掌反折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