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病,則反是矣。
“反”字有數解:不應也,卻也,複也。
如弱反在關,濡反在巅,隻是語助,俗言卻也。
當不能食,而反能食,乃不應也。
如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辛附子湯,謂既始得之,複有發熱表證,雖脈沉,亦宜汗法也。
讀者當随文生義,勿執一而例百。
《傷寒》全論外感,《金匮》亦有外證。
不見一方用羌活者,何也?即風濕,亦隻用麻黃、薏苡、附子、白術、黃、防己。
諸家皆言六經每篇有提綱,其後凡渾言某經病者,即某經提綱所列諸證也。
然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若果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純屬陰寒内證,可僅據脈浮而用汗耶?此等更須參詳,讀書固不可執一而例百也。
寒極反熱,熱極反寒,此化氣也,真假勿淆,前人辨之矣。
至于所以反熱、反寒之故,訖無發明。
若謂寒邪在内,而逼人身之熱氣于外,似于寒極反熱之義,未甚切矣。
竊思寒極反熱者,若果外見面赤、唇紅,尚是真陽外越,僅可謂之假熱;惟外無熱象,而燥渴索飲,漱水不咽,小澀大秘,時下微溏,此乃陰寒内結,微陽欲熄,不能運化津液以潮于經絡髒腑,所謂水冷成冰之寒燥也,此真反熱者矣。
熱極反寒者,若因腠理開洩,衛陽不固,尚是正氣内怯,僅可謂之假寒;惟熱邪湧盛,奔逸于經絡髒腑之中,内外津液全為灼幹,氣管全為槁澀,熱邪奔迫不利,如人之疾趨而蹶者,壅積而不得四達,此真反寒者矣。
前人于此等治法,每以回陽洩熱,約略立言。
殊不知治假熱者,引火歸元;治反熱者,溫化津液。
豈可固耶?治假寒者,生津益氣。
治反寒者,生津洩氣:豈可同耶?假寒、假熱,為虛氣之遊行,猶有此二氣也。
反寒、反熱,為虛象之疑似。
其寒也,正其熱之極;其熱也,正其寒之極也。
卷六 評釋類 讀《内經》注疑五條 (附考一日二十四時,釋左升右降)《難經》脈例,以一動為一至,而《脈經》引扁鵲脈例,以再動為一至。
此一人而兩例也。
《玉機真髒》雲: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雖不脫,真髒雖不見,猶死也。
此再動之例也。
《大奇論》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又一動為一至矣。
此一書而兩例也。
前人絕無辨之者,而林億轉疑《玉機真髒》為誤文,何也?營衛皆一日五十度周于身,而《衛氣行》篇所論,人氣一刻在太陽,二刻在少陽,三刻在陽明,四刻在陰分。
是四刻一周,不合其數。
然其下文雲:一十二度半,是半日之度也。
又明明一日二十五度,一夜二十五度矣。
此必當時有以一日一夜二百刻紀數者也。
前人絕無辨之者,而戴同甫轉疑《靈樞》為衍文,何也?經言: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又曰:陽從左,陰從右。
而人身之氣,左右并行,絕無左右先後低昂之迹,然則何升何降耶?前人絕無辨之者,何也?氣之營運于十二經也,雖各經之脈,左右各有一條,而氣之左右并行,卒無分于彼此先後也。
乃脈度十六丈二尺,以手足之經,各具六陰六陽,分紀其數,然則果如所謂左升右降耶?果爾,則氣之行也,必有左右參差之迹矣。
而《三部九候論》曰: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相失不可數者死。
是明明左右并行矣。
此大可疑者也,而前人絕無疑之者,何也六氣之加臨也,少陰所在,其脈不應,理殊難通。
若謂少陰君火不主令,則五氣足矣,何必虛設君火之位耶?至謂心君位尊,無為而治,更屬荒謬。
人身氣化之事,豈等于人倫之體制耶?六氣分主六年,一年之中,又分主四時,何以五氣皆應,此獨不應耶?且其脈不應,是絕無少陰脈象矣,何以又雲少陰之至,其脈鈎耶?此大可疑者也,而前人絕無疑之者,何也? 考一日二十四時 近泰西制時辰表,以一日夜分二十四小時。
此乃近事,且出外夷,難證中國古書之義。
頃讀張潔古《保命集》,近托名劉河間書,刻入《河間三書》中。
中卷煮黃丸條下,言一時服一丸,每日二十四丸。
自注雲:一日二十四時也。
夫一日既可析為二十四時,獨不可析為二百刻乎?此亦可以借證者矣。
一日,一日夜也。
《内經》以日為晝,故半日止得四分之一雲。
釋左升右降 曾着《左升右降論》,謂人身之氣,本是表升裡降,因左升氣盛,右降氣盛,故遂曰左升右降耳?其論已列入《證治總論》,文繁不複贅述。
至真要論少陰之複條有雲:氣動于左,上行于右。
張石頑《醫通》勞倦門,曾治一人,遍身淫淫如蟲行,從左腿腳起,漸次上頭,複下至右腳,脈浮澀而按之不足,決其氣虛,用補中益氣加味而愈。
由此觀之,人身果實有左升右降之氣矣。
吾為此事,行思坐想,近取諸身,遠揣諸物,乃似微有所獲者,夫人身之榮氣,行于血脈之中矣。
宗氣,行于動脈,而外為呼吸矣。
獨衛氣之行于脈外者,其道有二:一在肌肉脈絡之外,一在皮肉交際之間。
人身皮與肉交際之處,有膜以橫絡其中,皮肉之氣,雖能相通,而不能相從,不獨人身為然,凡萬物之體,皮裡幹外,其際莫不有隙,衛氣之行于肌肉者,日夜五十度,與榮氣相應,所行之道,即衛氣行篇之所叙是也。
若皮膜之氣橫行皮裡,以固護于大表,其度數與日月相應,左升右降,日夜一周。
若有痰濕以滞之,則氣行緩而淫淫如蟲矣。
是左升右降者,衛氣之在皮膜者也。
《内經》雖無明文,而其理似有可通。
謹書所見,待質高明! 卷六 評釋類 讀書須是笃信方能深入 百年以來,經學家專講讀書得閑,每執一卷,未領真趣,先求其疵,遂以号于人,而自矜有得矣。
此欺世盜名之術。
若醫者,身命之事,死生所關,豈可以虛名了事哉?不料丹溪作《局方發揮》以後,此風滔滔不可止,每着一書,必痛诋前賢,以為立名之地。
惟仲景不敢毀,則遷怒于叔和,識者見之,真不值一笑也。
嘗謂胸中存一絲菲薄之心,則心便不能入,雖讀遍百家,終無所得。
故讀《内經》,即深信其為黃帝、岐伯書;讀《難經》,即深信其為越人書;讀《傷寒》、《金匮》,即深信其為仲景原文;讀《甲乙經》、《脈經》、《千金方》、《翼方》諸輯錄古書,即深信其理法必有所授;讀東垣、河間、潔古、丹溪、立齋、景嶽諸家,即深信其學問必有所勝;即膚庸至于《馮氏錦囊》《沈氏尊生》,平心求之,皆有至理。
如此久久,豁然貫通,自能臻于萬珠一貫之妙。
是從腳踏實地,真積力久而得,非從超穎頓悟,浮光掠響而來,自無明暗相兼,得失參半之敝矣。
孔子曰:信而好古。
又曰:笃信好學。
不笃信又焉能好學乎? 卷六 評釋類 舊案有敗證收功太速者 嘗讀前人醫案,有叙證疊見敗象,忽以一二劑挽回振起,三五劑即收全功者。
此必非本元之真陰真陽有敗也。
此必前醫誤藥,及病前有傷也。
或傷于勞倦,或傷于憂怒,或傷于飲食,或傷于房室,正氣未及複元,而即生病,故病本不重而似重,證本不敗而似敗。
敗證雜沓之中,必有一二緊要之處未見敗形,若果元氣既敗,豈真醫能回天,藥能續命耶!所謂緊要之處者,脾、腎居其大半,而各髒亦皆有之。
前人醫案,多不能分别指出,但自誇功效而已,讀者須是觑破。
卷六 評釋類 四因正義 (朱丹溪擅改經文,竊未為安。
今根據經衍義,頗覺通暢,雖改一字,增二字,皆協于本文上下詞意,考于全書,确有證據,名曰正義,似當本旨。
明者鑒之!)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此合論天人,以起下文也。
人有陽氣,如天之有日。
“與”當作“于”。
二字古文通用。
若陽氣失所,則損折夭壽,而不見其天命之本數矣。
故天之營運也,以日光在上而始明,人之有陽氣也,亦充因于上,不陷于下,始得周行衛外,不緻為邪所侵也。
因,充積之義也。
因于寒,欲(當做咳)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此下四節,皆言陽氣失所,不能衛外之病也。
“欲”,蓋“咳”之訛也。
《靈樞》曰:形寒寒飲則傷肺,氣逆而上行;氣上逆,故咳也。
如運樞者,言其咳之連連不已,内動五髒,外振經脈也。
若曰“欲如運樞”則不緻傷于寒,似與“冬不按跷”之義不合,且與上下文氣不續。
坐卧不甯,神采不定,其狀如驚狂者然。
至真要論曰: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
心病則神敝,故起居如驚也。
久則大氣
“反”字有數解:不應也,卻也,複也。
如弱反在關,濡反在巅,隻是語助,俗言卻也。
當不能食,而反能食,乃不應也。
如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辛附子湯,謂既始得之,複有發熱表證,雖脈沉,亦宜汗法也。
讀者當随文生義,勿執一而例百。
《傷寒》全論外感,《金匮》亦有外證。
不見一方用羌活者,何也?即風濕,亦隻用麻黃、薏苡、附子、白術、黃、防己。
諸家皆言六經每篇有提綱,其後凡渾言某經病者,即某經提綱所列諸證也。
然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若果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純屬陰寒内證,可僅據脈浮而用汗耶?此等更須參詳,讀書固不可執一而例百也。
寒極反熱,熱極反寒,此化氣也,真假勿淆,前人辨之矣。
至于所以反熱、反寒之故,訖無發明。
若謂寒邪在内,而逼人身之熱氣于外,似于寒極反熱之義,未甚切矣。
竊思寒極反熱者,若果外見面赤、唇紅,尚是真陽外越,僅可謂之假熱;惟外無熱象,而燥渴索飲,漱水不咽,小澀大秘,時下微溏,此乃陰寒内結,微陽欲熄,不能運化津液以潮于經絡髒腑,所謂水冷成冰之寒燥也,此真反熱者矣。
熱極反寒者,若因腠理開洩,衛陽不固,尚是正氣内怯,僅可謂之假寒;惟熱邪湧盛,奔逸于經絡髒腑之中,内外津液全為灼幹,氣管全為槁澀,熱邪奔迫不利,如人之疾趨而蹶者,壅積而不得四達,此真反寒者矣。
前人于此等治法,每以回陽洩熱,約略立言。
殊不知治假熱者,引火歸元;治反熱者,溫化津液。
豈可固耶?治假寒者,生津益氣。
治反寒者,生津洩氣:豈可同耶?假寒、假熱,為虛氣之遊行,猶有此二氣也。
反寒、反熱,為虛象之疑似。
其寒也,正其熱之極;其熱也,正其寒之極也。
卷六 評釋類 讀《内經》注疑五條 (附考一日二十四時,釋左升右降)《難經》脈例,以一動為一至,而《脈經》引扁鵲脈例,以再動為一至。
此一人而兩例也。
《玉機真髒》雲: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雖不脫,真髒雖不見,猶死也。
此再動之例也。
《大奇論》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又一動為一至矣。
此一書而兩例也。
前人絕無辨之者,而林億轉疑《玉機真髒》為誤文,何也?營衛皆一日五十度周于身,而《衛氣行》篇所論,人氣一刻在太陽,二刻在少陽,三刻在陽明,四刻在陰分。
是四刻一周,不合其數。
然其下文雲:一十二度半,是半日之度也。
又明明一日二十五度,一夜二十五度矣。
此必當時有以一日一夜二百刻紀數者也。
前人絕無辨之者,而戴同甫轉疑《靈樞》為衍文,何也?經言: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又曰:陽從左,陰從右。
而人身之氣,左右并行,絕無左右先後低昂之迹,然則何升何降耶?前人絕無辨之者,何也?氣之營運于十二經也,雖各經之脈,左右各有一條,而氣之左右并行,卒無分于彼此先後也。
乃脈度十六丈二尺,以手足之經,各具六陰六陽,分紀其數,然則果如所謂左升右降耶?果爾,則氣之行也,必有左右參差之迹矣。
而《三部九候論》曰: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相失不可數者死。
是明明左右并行矣。
此大可疑者也,而前人絕無疑之者,何也六氣之加臨也,少陰所在,其脈不應,理殊難通。
若謂少陰君火不主令,則五氣足矣,何必虛設君火之位耶?至謂心君位尊,無為而治,更屬荒謬。
人身氣化之事,豈等于人倫之體制耶?六氣分主六年,一年之中,又分主四時,何以五氣皆應,此獨不應耶?且其脈不應,是絕無少陰脈象矣,何以又雲少陰之至,其脈鈎耶?此大可疑者也,而前人絕無疑之者,何也? 考一日二十四時 近泰西制時辰表,以一日夜分二十四小時。
此乃近事,且出外夷,難證中國古書之義。
頃讀張潔古《保命集》,近托名劉河間書,刻入《河間三書》中。
中卷煮黃丸條下,言一時服一丸,每日二十四丸。
自注雲:一日二十四時也。
夫一日既可析為二十四時,獨不可析為二百刻乎?此亦可以借證者矣。
一日,一日夜也。
《内經》以日為晝,故半日止得四分之一雲。
釋左升右降 曾着《左升右降論》,謂人身之氣,本是表升裡降,因左升氣盛,右降氣盛,故遂曰左升右降耳?其論已列入《證治總論》,文繁不複贅述。
至真要論少陰之複條有雲:氣動于左,上行于右。
張石頑《醫通》勞倦門,曾治一人,遍身淫淫如蟲行,從左腿腳起,漸次上頭,複下至右腳,脈浮澀而按之不足,決其氣虛,用補中益氣加味而愈。
由此觀之,人身果實有左升右降之氣矣。
吾為此事,行思坐想,近取諸身,遠揣諸物,乃似微有所獲者,夫人身之榮氣,行于血脈之中矣。
宗氣,行于動脈,而外為呼吸矣。
獨衛氣之行于脈外者,其道有二:一在肌肉脈絡之外,一在皮肉交際之間。
人身皮與肉交際之處,有膜以橫絡其中,皮肉之氣,雖能相通,而不能相從,不獨人身為然,凡萬物之體,皮裡幹外,其際莫不有隙,衛氣之行于肌肉者,日夜五十度,與榮氣相應,所行之道,即衛氣行篇之所叙是也。
若皮膜之氣橫行皮裡,以固護于大表,其度數與日月相應,左升右降,日夜一周。
若有痰濕以滞之,則氣行緩而淫淫如蟲矣。
是左升右降者,衛氣之在皮膜者也。
《内經》雖無明文,而其理似有可通。
謹書所見,待質高明! 卷六 評釋類 讀書須是笃信方能深入 百年以來,經學家專講讀書得閑,每執一卷,未領真趣,先求其疵,遂以号于人,而自矜有得矣。
此欺世盜名之術。
若醫者,身命之事,死生所關,豈可以虛名了事哉?不料丹溪作《局方發揮》以後,此風滔滔不可止,每着一書,必痛诋前賢,以為立名之地。
惟仲景不敢毀,則遷怒于叔和,識者見之,真不值一笑也。
嘗謂胸中存一絲菲薄之心,則心便不能入,雖讀遍百家,終無所得。
故讀《内經》,即深信其為黃帝、岐伯書;讀《難經》,即深信其為越人書;讀《傷寒》、《金匮》,即深信其為仲景原文;讀《甲乙經》、《脈經》、《千金方》、《翼方》諸輯錄古書,即深信其理法必有所授;讀東垣、河間、潔古、丹溪、立齋、景嶽諸家,即深信其學問必有所勝;即膚庸至于《馮氏錦囊》《沈氏尊生》,平心求之,皆有至理。
如此久久,豁然貫通,自能臻于萬珠一貫之妙。
是從腳踏實地,真積力久而得,非從超穎頓悟,浮光掠響而來,自無明暗相兼,得失參半之敝矣。
孔子曰:信而好古。
又曰:笃信好學。
不笃信又焉能好學乎? 卷六 評釋類 舊案有敗證收功太速者 嘗讀前人醫案,有叙證疊見敗象,忽以一二劑挽回振起,三五劑即收全功者。
此必非本元之真陰真陽有敗也。
此必前醫誤藥,及病前有傷也。
或傷于勞倦,或傷于憂怒,或傷于飲食,或傷于房室,正氣未及複元,而即生病,故病本不重而似重,證本不敗而似敗。
敗證雜沓之中,必有一二緊要之處未見敗形,若果元氣既敗,豈真醫能回天,藥能續命耶!所謂緊要之處者,脾、腎居其大半,而各髒亦皆有之。
前人醫案,多不能分别指出,但自誇功效而已,讀者須是觑破。
卷六 評釋類 四因正義 (朱丹溪擅改經文,竊未為安。
今根據經衍義,頗覺通暢,雖改一字,增二字,皆協于本文上下詞意,考于全書,确有證據,名曰正義,似當本旨。
明者鑒之!)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此合論天人,以起下文也。
人有陽氣,如天之有日。
“與”當作“于”。
二字古文通用。
若陽氣失所,則損折夭壽,而不見其天命之本數矣。
故天之營運也,以日光在上而始明,人之有陽氣也,亦充因于上,不陷于下,始得周行衛外,不緻為邪所侵也。
因,充積之義也。
因于寒,欲(當做咳)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此下四節,皆言陽氣失所,不能衛外之病也。
“欲”,蓋“咳”之訛也。
《靈樞》曰:形寒寒飲則傷肺,氣逆而上行;氣上逆,故咳也。
如運樞者,言其咳之連連不已,内動五髒,外振經脈也。
若曰“欲如運樞”則不緻傷于寒,似與“冬不按跷”之義不合,且與上下文氣不續。
坐卧不甯,神采不定,其狀如驚狂者然。
至真要論曰: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
心病則神敝,故起居如驚也。
久則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