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榮以舉衛,必榮氣不足,衛氣内陷,榮衛不和,寒熱往來之虛證,始得用之。
人參、甘草、黃芩,以益榮清熱;柴胡、半夏,以提衛出榮;姜、棗以兩和之。
故人之勞倦傷氣,中氣内陷,津液耗竭,衛氣滞于榮分而不得達者,得之其效如神,故曰治勞瘧也。
若近日正瘧,皆是寒濕下受,随太陽之經,上入脊膂,内犯心包,暑氣上受,入太陰之髒,而内伏膜原,外再新感微寒,暑氣益下,寒氣益上,遂交争而病作矣。
小柴胡慮其助寒,不可用也;若用于瘅瘧,又嫌其助燥矣。
近有見柴胡無效,或病轉增劇,不得其故,妄謂用之太早,引邪入裡;又謂升散太過,有傷正氣,皆未得柴胡之性者也。
《神農本經》柴胡功用,等于大黃,是清解之品,其疏散之力甚微,性情當在秦艽、桔梗之間,能洩肝中逆氣,清膽中熱氣濁氣。
自唐以前,無用柴胡作散劑者,宋以後乃升、柴并稱矣。
傷寒邪至少陽,是大氣橫結而漸化熱矣,故以此兼開兼降之劑緩疏之,豈發散之謂耶? 卷五 方藥類 仲景方當分四派 昔人謂仲景傷寒方分三大綱:曰桂枝,曰麻黃,曰青龍是也。
然此三方,皆隸太陽,何得以該全書之旨耶?竊嘗反複《傷寒》一部,其方當分四派: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細辛為一派,是發表之法也;理中、四逆、白通、真武為一派,是溫裡之法也;柴胡、瀉心、白虎、栀鼓為一派,是清氣分無形虛熱之法也;承氣、陷胸、抵當、化瘀為一派,是攻血分有形實邪之法也。
其中參伍錯綜,發表之劑,有兼溫中,有兼清氣,有兼攻血;清裡之劑,有兼攻血,有兼發表,更有夾有溫裡者。
變化無方,萬法具備。
故學人但熟讀《傷寒》、《金匮》方而深思之,有得于心,如自己出,自能動中規矩,肆應無窮矣。
卷五 方藥類 阿片體性 阿片味苦性斂,苦屬火而燥,走骨走血,斂屬金而急,行肺行膚,清中含濁,能束人之氣,縮人之血。
氣初得束則勢激而鼓動有力,血初得縮則脈松而周運無滞,筋節亦借其束力、縮力,頓覺堅強,故為之神清氣爽而體健也。
其能止痛,亦以其能束氣而縮血故也。
其性陰險,中有所伏。
其毒力能變化人之血性,使血脈骨髓髒腑之中,化生一種怪氣,其形如蟲,能使人之性情俱變。
蓋性情随氣血而變者也,蟲即血中之靈氣也,氣血久束久縮,反被困而乏生機,故日久則氣短而音粗,血變而色壞,其常苦燥結者,以血氣之勢力,為煙力所束縮不得宣發,而内積也。
脫瘾則氣馳而汗出,血散而身寒,筋骨亦為之緩縱而不收,甚至喘咳不止者,以氣血慣受束縮,一經松懈,遂渙散頹唐,無以溫裡而衛表也。
治之必用苦燥斂急之品,合行血固氣之品,并能搜入骨脈深隐之處,抉其伏氣,使其伏氣遂漸外洩,正氣日漸内充,吐故納新,漸複常度,乃真斷瘾也。
常須謹慎,稍有忽略,即易生病,而瘾象複見矣。
若氣血本虛,瘾又深久,更難斷戒,是終身之苦也。
卷五 方藥類 當歸 當歸,辛甘,香膻,大溫,入肝,通行氣血,開結散郁,壯肝膽陽氣,化血脈寒痹。
凡寒濕凝滞,筋骨疼痛、拘急,不能得汗者,以此溫通之。
性雖能潤,而血分虛燥、肝胃火沖、暈眩、嘔吐、多汗者忌與,以其溫升開散也。
秦産甘潤,川産辛劣。
亦能通督脈,達巅頂,以升陽氣而辟陰邪鬼魅。
卷五 方藥類 青蒿桔梗柴胡澤瀉龍骨 青蒿,苦微辛,微寒,清而能散,入肝膽,清濕熱,開結氣,宣氣之滞于血分者。
凡芳香而寒者,皆能疏化濕盛氣壅之濁熱,及血滞氣虛之郁熱,不宜血虛氣亢之燥熱也。
即茵陳、夏枯、苦梗、柴胡、秦艽之屬,皆是。
苦桔梗,大苦甘辛而涼,能降能開,入肺,清熱,散風,風火菀亢于上焦。
故神農主兩脅脹痛,本草主咽痛,化斑疹,止咳,解溫毒,癰疽排膿,皆火邪菀結之病,宜用苦者。
甜梗生津益氣,攻近黃,而力較薄。
柴胡,苦寒清降之品也,入肝膽,清結熱,降逆氣,疏理腸胃濕熱,止暈眩、嘔吐,除脅脹,堅痿緩,并無宣發升騰之性。
但氣清,能燥不能潤,燥則近于升散,故溫熱菀結者宜之,陰虛火亢未合也。
其主寒熱往來,是疏理濕熱結氣之功能,清疏營分之結熱,不能開發衛分之表邪。
而世以治寒濕瘧,失之。
澤瀉,辛麻苦寒,入三焦、膀胱,迅逐水邪。
其辛麻能使三焦、膀胱之細絡為之開疏,而水得暢下,故滲竅之力甚猛。
若無水邪,即傷津液,尤能洩命門真火、下焦元氣。
夫陽虛水蓄,合桂、附用;陰虛火熾,合地黃用。
而桂、附、地黃,不能敵其滲洩之力,每用一錢,且合山萸、五味、木瓜之酸收,至三四劑,即中氣不續,下焦如開,古謂過服損目,正以腎津竭而肝氣陷也。
暫用少許,以為導水、導火之引子。
龍骨,土也,而形色象木,其味甘澀,能收斂木氣,清利土氣,故主肝氣犯胃,木土相激,氣逆不和諸證。
其鎮水邪,安心氣,皆平肝逆之功也。
健脾,澀大腸,皆益土制水之功也。
燥澀無潤,大緻水濕上泛者宜之。
人參、甘草、黃芩,以益榮清熱;柴胡、半夏,以提衛出榮;姜、棗以兩和之。
故人之勞倦傷氣,中氣内陷,津液耗竭,衛氣滞于榮分而不得達者,得之其效如神,故曰治勞瘧也。
若近日正瘧,皆是寒濕下受,随太陽之經,上入脊膂,内犯心包,暑氣上受,入太陰之髒,而内伏膜原,外再新感微寒,暑氣益下,寒氣益上,遂交争而病作矣。
小柴胡慮其助寒,不可用也;若用于瘅瘧,又嫌其助燥矣。
近有見柴胡無效,或病轉增劇,不得其故,妄謂用之太早,引邪入裡;又謂升散太過,有傷正氣,皆未得柴胡之性者也。
《神農本經》柴胡功用,等于大黃,是清解之品,其疏散之力甚微,性情當在秦艽、桔梗之間,能洩肝中逆氣,清膽中熱氣濁氣。
自唐以前,無用柴胡作散劑者,宋以後乃升、柴并稱矣。
傷寒邪至少陽,是大氣橫結而漸化熱矣,故以此兼開兼降之劑緩疏之,豈發散之謂耶? 卷五 方藥類 仲景方當分四派 昔人謂仲景傷寒方分三大綱:曰桂枝,曰麻黃,曰青龍是也。
然此三方,皆隸太陽,何得以該全書之旨耶?竊嘗反複《傷寒》一部,其方當分四派: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細辛為一派,是發表之法也;理中、四逆、白通、真武為一派,是溫裡之法也;柴胡、瀉心、白虎、栀鼓為一派,是清氣分無形虛熱之法也;承氣、陷胸、抵當、化瘀為一派,是攻血分有形實邪之法也。
其中參伍錯綜,發表之劑,有兼溫中,有兼清氣,有兼攻血;清裡之劑,有兼攻血,有兼發表,更有夾有溫裡者。
變化無方,萬法具備。
故學人但熟讀《傷寒》、《金匮》方而深思之,有得于心,如自己出,自能動中規矩,肆應無窮矣。
卷五 方藥類 阿片體性 阿片味苦性斂,苦屬火而燥,走骨走血,斂屬金而急,行肺行膚,清中含濁,能束人之氣,縮人之血。
氣初得束則勢激而鼓動有力,血初得縮則脈松而周運無滞,筋節亦借其束力、縮力,頓覺堅強,故為之神清氣爽而體健也。
其能止痛,亦以其能束氣而縮血故也。
其性陰險,中有所伏。
其毒力能變化人之血性,使血脈骨髓髒腑之中,化生一種怪氣,其形如蟲,能使人之性情俱變。
蓋性情随氣血而變者也,蟲即血中之靈氣也,氣血久束久縮,反被困而乏生機,故日久則氣短而音粗,血變而色壞,其常苦燥結者,以血氣之勢力,為煙力所束縮不得宣發,而内積也。
脫瘾則氣馳而汗出,血散而身寒,筋骨亦為之緩縱而不收,甚至喘咳不止者,以氣血慣受束縮,一經松懈,遂渙散頹唐,無以溫裡而衛表也。
治之必用苦燥斂急之品,合行血固氣之品,并能搜入骨脈深隐之處,抉其伏氣,使其伏氣遂漸外洩,正氣日漸内充,吐故納新,漸複常度,乃真斷瘾也。
常須謹慎,稍有忽略,即易生病,而瘾象複見矣。
若氣血本虛,瘾又深久,更難斷戒,是終身之苦也。
卷五 方藥類 當歸 當歸,辛甘,香膻,大溫,入肝,通行氣血,開結散郁,壯肝膽陽氣,化血脈寒痹。
凡寒濕凝滞,筋骨疼痛、拘急,不能得汗者,以此溫通之。
性雖能潤,而血分虛燥、肝胃火沖、暈眩、嘔吐、多汗者忌與,以其溫升開散也。
秦産甘潤,川産辛劣。
亦能通督脈,達巅頂,以升陽氣而辟陰邪鬼魅。
卷五 方藥類 青蒿桔梗柴胡澤瀉龍骨 青蒿,苦微辛,微寒,清而能散,入肝膽,清濕熱,開結氣,宣氣之滞于血分者。
凡芳香而寒者,皆能疏化濕盛氣壅之濁熱,及血滞氣虛之郁熱,不宜血虛氣亢之燥熱也。
即茵陳、夏枯、苦梗、柴胡、秦艽之屬,皆是。
苦桔梗,大苦甘辛而涼,能降能開,入肺,清熱,散風,風火菀亢于上焦。
故神農主兩脅脹痛,本草主咽痛,化斑疹,止咳,解溫毒,癰疽排膿,皆火邪菀結之病,宜用苦者。
甜梗生津益氣,攻近黃,而力較薄。
柴胡,苦寒清降之品也,入肝膽,清結熱,降逆氣,疏理腸胃濕熱,止暈眩、嘔吐,除脅脹,堅痿緩,并無宣發升騰之性。
但氣清,能燥不能潤,燥則近于升散,故溫熱菀結者宜之,陰虛火亢未合也。
其主寒熱往來,是疏理濕熱結氣之功能,清疏營分之結熱,不能開發衛分之表邪。
而世以治寒濕瘧,失之。
澤瀉,辛麻苦寒,入三焦、膀胱,迅逐水邪。
其辛麻能使三焦、膀胱之細絡為之開疏,而水得暢下,故滲竅之力甚猛。
若無水邪,即傷津液,尤能洩命門真火、下焦元氣。
夫陽虛水蓄,合桂、附用;陰虛火熾,合地黃用。
而桂、附、地黃,不能敵其滲洩之力,每用一錢,且合山萸、五味、木瓜之酸收,至三四劑,即中氣不續,下焦如開,古謂過服損目,正以腎津竭而肝氣陷也。
暫用少許,以為導水、導火之引子。
龍骨,土也,而形色象木,其味甘澀,能收斂木氣,清利土氣,故主肝氣犯胃,木土相激,氣逆不和諸證。
其鎮水邪,安心氣,皆平肝逆之功也。
健脾,澀大腸,皆益土制水之功也。
燥澀無潤,大緻水濕上泛者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