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卷五 方藥類
石膏性用
石膏性寒,理直體重而氣清,最清肺胃氣分之熱。
而自仲景青龍、越婢方中用之,後世釋本草者,遂謂力能發表。
其說謂石膏理直,故能疏表,穿鑿極矣。
竊嘗深體此物必能利濕,仲景方意,蓋取其清熱利小便也。
後讀《洄溪醫案》又謂石膏能降胃中逆氣,吳鞠通又以石膏、半夏治痰喘。
其性用不皎然乎!但生用則清熱之力勝,熟用則利濕之力勝。
潔古增損柴胡湯,用石膏治産後中風,是又培土鎮風之藥矣。
陳修園《金匮歌括》中,水氣篇杏子湯方下,亦極論石膏質重性寒,隻能清肺胃,鎮逆氣,去内蘊之熱,不能發外感之汗,即或溫病有時熱氣亢逆,肺葉焦滿,不得運轉,以石膏清之、降之,而肺氣遂滋潤而汗出者,此亦非發散之功,乃清滋之效也。
又療小兒急驚,用生石膏十兩,加辰砂五錢,研極細末,每服一歲至三歲一錢,四歲至七歲一錢五分,是石膏确為重鎮清痰之品,少加辰砂,借引導以達于心也。
又仲景薯蓣丸下雲:欲肥者,加炖煌石膏。
是又能令人肥壯也。
何者?以其合山藥、大棗,能清養脾胃故也。
卷五 方藥類 丹皮不涼(并桔梗) 張石頑曰:牡丹皮雖涼,不礙發散也。
竊嘗丹皮辛膻異常,能通行血分,非性涼之藥。
蓋平而近溫者,功用在歸、芎之間,而其氣沉降,不緻不僭,故為良品。
王孟英曰:丹皮雖涼血,而氣香走洩,能發汗,惟血熱有瘀者宜之。
又善動嘔,胃弱者勿用。
此論已略能不于舊說矣。
動嘔一層,亦實有之,但物性終非上升者。
丹皮之苦,不敵其辛;桔梗之辛,不敵其苦。
故二藥皆以降為用,而斂散不同矣。
卷五 方藥類 論遠志石菖蒲秦艽柴胡 昔人謂:讀書須從對面看。
此語最有意味。
遠志、菖蒲,書謂開心氣,世遂凡于心虛之證,皆避之如砒毒矣。
殊不知書謂開心氣者,以其味微辛而力緩,止能内開心氣,不能外通膚表也。
不然,如麻黃、細辛、桂枝者,豈不大開心氣,而何以書絕不言之?以其力不止于此也。
若以此開心氣,是病在心,而藥力直緻之膚表矣,是不可也。
惟遠志、菖蒲馴靜力緩者,足當開心氣耳!且心虛之病,又各不同。
如陰虛心燥,是心氣已不得陰以養之,其開散已不可支,豈可複以此開之?如陽虛心氣為痰水所淩,以緻怔忡恍惚者,非以此開散痰水,心氣何由得舒?若亦以棗仁、五味滋之,不益之閉乎?秦艽、柴胡退無汗之骨蒸。
此語出于東垣,本不足據。
然揆其義,亦不過以其苦能入骨,辛涼微散能清洩郁熱耳!世遂謂其能發骨中之汗。
夫發骨中之汗者,惟細辛、獨活可以任之。
麻黃、桂枝力迅氣浮,尚且不能沉搜入骨,而謂秦艽、柴胡之苦辛涼降,能透發骨氣,緻之于表而為汗,其誰欺乎? 卷五 方藥類 斂降并用 凡治痢疾,用白芍、槟榔、木香、黃連者,此數藥皆味極苦澀,性極沉降者也。
因痢疾是濕熱邪毒,旁漬腸胃細絡夾膜之中,苦澀之味能吸而出之,随渣滓而俱下矣。
故裡急後重用此等藥,攻下穢涎而病愈者,腸胃絡膜之濁氣洩盡也。
若用大黃、芒硝,傷正留邪,每至不救;若用粟殼、烏梅,固脫留邪,多成休息,得其一而遺其一也。
錢仲陽治小兒驚痫,輕粉、巴豆牽牛并用,一斂一洩,即攝取痰涎而驅下之也。
古方此類甚多。
卷五 方藥類 斂散并用 凡欲發汗,須養汗源,非但慮其傷陰,亦以津液不充,則邪無所載,仍不得出也。
故桂枝湯中用芍藥,或更加黃芩;麻黃湯中用杏仁,或更加石膏:匪但意清内熱,以為胃汁充盈,邪乃有所附而聚,聚乃可驅之使盡耳!故《傷寒論》有發熱自汗而病不愈,以桂枝湯先其時發汗則愈者,充其榮,則衛不能藏奸也。
張石頑曰:凡患溫熱,煩渴不解,往往得水,或服黃芩、石膏等寒藥,浃然汗出而解者,腸胃燥熱,力不勝邪,寒清助胃生津故也。
凡辛散之劑,佐用甘酸,皆此義也。
小青龍之五味子,大青龍之石膏,桂枝湯之白芍,最可玩味。
卷五 方藥類 桂枝正治吐血 桂枝是溫通血脈之為寒閉者。
吐血病中,有一種腎寒而元陽虛者,胃寒而中氣怯者,皆令血脈不能通暢,遂旁溢而妄行。
《内經》所謂血洩者,是脈急血無所行也。
其證得節即動,遲速有定期。
如婦人月信者,脈既不暢,血盈即傾之而出也。
每以桂枝為君治之,應手辄效,章虛谷亦盛稱桂枝能通血脈之寒閉也。
若咳嗽見血,不因吐出者,尤屬寒閉無疑。
而世人每謂桂能動血,一見血證,辄循例概禁用桂。
誤哉! 卷五 方藥類 暴病忌術 《傷寒論》霍亂條理中丸後,有臍上築築有動氣者,去術,加桂。
《金匮》水氣篇苓桂術甘湯下,有少腹有氣上沖胸者,去術,加五味子。
世謂動氣忌術,以術能閉氣也。
蓋動氣上沖者,氣之不能四達也。
寒水四塞,腎中真氣不得旁敷,而逼使直上,故氣動也。
桂枝、細辛所以散水而通絡,使氣旁達也。
五味子所以斂肺而降逆,使氣歸根也。
若白術,能利腰臍
而自仲景青龍、越婢方中用之,後世釋本草者,遂謂力能發表。
其說謂石膏理直,故能疏表,穿鑿極矣。
竊嘗深體此物必能利濕,仲景方意,蓋取其清熱利小便也。
後讀《洄溪醫案》又謂石膏能降胃中逆氣,吳鞠通又以石膏、半夏治痰喘。
其性用不皎然乎!但生用則清熱之力勝,熟用則利濕之力勝。
潔古增損柴胡湯,用石膏治産後中風,是又培土鎮風之藥矣。
陳修園《金匮歌括》中,水氣篇杏子湯方下,亦極論石膏質重性寒,隻能清肺胃,鎮逆氣,去内蘊之熱,不能發外感之汗,即或溫病有時熱氣亢逆,肺葉焦滿,不得運轉,以石膏清之、降之,而肺氣遂滋潤而汗出者,此亦非發散之功,乃清滋之效也。
又療小兒急驚,用生石膏十兩,加辰砂五錢,研極細末,每服一歲至三歲一錢,四歲至七歲一錢五分,是石膏确為重鎮清痰之品,少加辰砂,借引導以達于心也。
又仲景薯蓣丸下雲:欲肥者,加炖煌石膏。
是又能令人肥壯也。
何者?以其合山藥、大棗,能清養脾胃故也。
卷五 方藥類 丹皮不涼(并桔梗) 張石頑曰:牡丹皮雖涼,不礙發散也。
竊嘗丹皮辛膻異常,能通行血分,非性涼之藥。
蓋平而近溫者,功用在歸、芎之間,而其氣沉降,不緻不僭,故為良品。
王孟英曰:丹皮雖涼血,而氣香走洩,能發汗,惟血熱有瘀者宜之。
又善動嘔,胃弱者勿用。
此論已略能不于舊說矣。
動嘔一層,亦實有之,但物性終非上升者。
丹皮之苦,不敵其辛;桔梗之辛,不敵其苦。
故二藥皆以降為用,而斂散不同矣。
卷五 方藥類 論遠志石菖蒲秦艽柴胡 昔人謂:讀書須從對面看。
此語最有意味。
遠志、菖蒲,書謂開心氣,世遂凡于心虛之證,皆避之如砒毒矣。
殊不知書謂開心氣者,以其味微辛而力緩,止能内開心氣,不能外通膚表也。
不然,如麻黃、細辛、桂枝者,豈不大開心氣,而何以書絕不言之?以其力不止于此也。
若以此開心氣,是病在心,而藥力直緻之膚表矣,是不可也。
惟遠志、菖蒲馴靜力緩者,足當開心氣耳!且心虛之病,又各不同。
如陰虛心燥,是心氣已不得陰以養之,其開散已不可支,豈可複以此開之?如陽虛心氣為痰水所淩,以緻怔忡恍惚者,非以此開散痰水,心氣何由得舒?若亦以棗仁、五味滋之,不益之閉乎?秦艽、柴胡退無汗之骨蒸。
此語出于東垣,本不足據。
然揆其義,亦不過以其苦能入骨,辛涼微散能清洩郁熱耳!世遂謂其能發骨中之汗。
夫發骨中之汗者,惟細辛、獨活可以任之。
麻黃、桂枝力迅氣浮,尚且不能沉搜入骨,而謂秦艽、柴胡之苦辛涼降,能透發骨氣,緻之于表而為汗,其誰欺乎? 卷五 方藥類 斂降并用 凡治痢疾,用白芍、槟榔、木香、黃連者,此數藥皆味極苦澀,性極沉降者也。
因痢疾是濕熱邪毒,旁漬腸胃細絡夾膜之中,苦澀之味能吸而出之,随渣滓而俱下矣。
故裡急後重用此等藥,攻下穢涎而病愈者,腸胃絡膜之濁氣洩盡也。
若用大黃、芒硝,傷正留邪,每至不救;若用粟殼、烏梅,固脫留邪,多成休息,得其一而遺其一也。
錢仲陽治小兒驚痫,輕粉、巴豆牽牛并用,一斂一洩,即攝取痰涎而驅下之也。
古方此類甚多。
卷五 方藥類 斂散并用 凡欲發汗,須養汗源,非但慮其傷陰,亦以津液不充,則邪無所載,仍不得出也。
故桂枝湯中用芍藥,或更加黃芩;麻黃湯中用杏仁,或更加石膏:匪但意清内熱,以為胃汁充盈,邪乃有所附而聚,聚乃可驅之使盡耳!故《傷寒論》有發熱自汗而病不愈,以桂枝湯先其時發汗則愈者,充其榮,則衛不能藏奸也。
張石頑曰:凡患溫熱,煩渴不解,往往得水,或服黃芩、石膏等寒藥,浃然汗出而解者,腸胃燥熱,力不勝邪,寒清助胃生津故也。
凡辛散之劑,佐用甘酸,皆此義也。
小青龍之五味子,大青龍之石膏,桂枝湯之白芍,最可玩味。
卷五 方藥類 桂枝正治吐血 桂枝是溫通血脈之為寒閉者。
吐血病中,有一種腎寒而元陽虛者,胃寒而中氣怯者,皆令血脈不能通暢,遂旁溢而妄行。
《内經》所謂血洩者,是脈急血無所行也。
其證得節即動,遲速有定期。
如婦人月信者,脈既不暢,血盈即傾之而出也。
每以桂枝為君治之,應手辄效,章虛谷亦盛稱桂枝能通血脈之寒閉也。
若咳嗽見血,不因吐出者,尤屬寒閉無疑。
而世人每謂桂能動血,一見血證,辄循例概禁用桂。
誤哉! 卷五 方藥類 暴病忌術 《傷寒論》霍亂條理中丸後,有臍上築築有動氣者,去術,加桂。
《金匮》水氣篇苓桂術甘湯下,有少腹有氣上沖胸者,去術,加五味子。
世謂動氣忌術,以術能閉氣也。
蓋動氣上沖者,氣之不能四達也。
寒水四塞,腎中真氣不得旁敷,而逼使直上,故氣動也。
桂枝、細辛所以散水而通絡,使氣旁達也。
五味子所以斂肺而降逆,使氣歸根也。
若白術,能利腰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