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之不徹,身膚作癢,面色正赤,仲景有二一、各半湯之治矣。

    更有津液素充者,傷寒發熱,日久不退,往往面色正黃,皮膚腫,有時作癢,甚且搔之破而流汁,餘每仿二一、各半法汗之。

    其汗染衣皆黃,汁流如涎,着手皆粘,氣味腥臭,此乃津液菀蒸日久所化也。

    此汁若再熱久不退,必為灼幹;或過用涼藥清熱,熱退汁凝,阻塞玄府,衛氣不通,營氣不行,将成血痹骨蒸,而入勞瘵之途矣。

    故仲景以二一、各半湯,助生新津而峻汗之,其意深矣。

    舊解以二湯為緩汗法者,非也。

     卷三 證治類 痙厥癫痫(奔豚) 痙、厥、癫、痫四者,皆有猝倒無知之證,而病名各異者,其病機、病體有不同也。

    痙之病成于燥也,屬于太陽,故項背必強,甚者角弓而反張矣。

    此筋病也。

    《内經》、仲景謂痙屬于濕者,推其原也。

    無論濕寒、濕熱,必化燥而後痙,是津液凝結也。

    厥亦有寒熱之分,而身不強,是衛氣逆亂之病也,病在脈外,皆屬于實。

    其虛而厥者,直脫而已。

    雖曰有寒、有熱,究竟統歸于熱,但有外寒逼熱而然者,總是榮氣消耗,衛氣無所系戀,而奔逸迫塞于心包也。

    癫無寒熱之分,而有久暴之别,是營氣窒閉之病也,病在脈中。

    經曰心營肺衛,又心主知覺。

    心包絡之脈,為痰血所阻塞,則心之機神停滞而無知矣。

    是營氣壅實,而衛氣力不足以推蕩之,蓄積以緻此也。

    又心與小腸脈絡相通,小腸脈中有凝痰瘀血,阻窒心氣,亦發為癫也。

    厥之病,氣實而血虛;癫之病,血實而氣虛。

    其邪皆實,其正皆虛。

    若夫痫者,由于血熱,發于肝風,手足抽掣,五獸同鳴。

    昔人以五獸分五髒,而總歸于肝者,肝藏血,熱生風,風性動也。

    此髒病外連經絡,蓋氣血俱實者也,而其本必由于寒。

    錢仲陽以小兒急、慢驚風,為陰陽痫,乃别一證,名同而實異也。

    急驚由于肝熱生風化燥,其證尚介痫、痙之間。

    其異乎痙者,手足拘攣,而不必反張;異乎痫者,手足抽掣,而絕無獸鳴也。

    慢驚則全屬脾髒陰陽兩虛,故陰邪内拒,虛陽上迫,氣機乍窒,卒然無知也。

    虛則易脫,故稱難治。

    方中行作《痙書》,以小兒驚風屬之,亦隻可指為痙之類,不可徑指為此即是痙也。

    《千金方》曰:溫病熱入腎中,亦為痙;小兒病痫熱甚,亦為痙。

    其意是以痫為驚風,而以痙專屬之拘攣縮急之證也。

     《金匮》雲: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複還止,此從驚恐得之。

    《素問》曰:人有生而病癫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癫也。

    是奔豚與癫,皆生于驚。

    《金匮》遍論雜病,而無癫痫,竊疑奔豚即痫也。

    痫作豬聲者最多,豕水蓄,屬腎,奔豚發于腎也。

    《千金方》第十四卷風眩門,小續命湯方前引徐嗣伯曰: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

    大人曰癫,小兒為痫,其實是一,此方為治,萬無不愈。

    而奔豚為患,發多氣急,死不可救。

    故此一湯,是輕重之宜。

    觀此,是以奔豚為癫痫之重者。

    私嘗論之,痙、厥,暴病也,其因皆津耗血幹而氣悍,脈管迫塞之所緻也。

    治之重以涼潤生津,辛香洩氣,而佐以行血豁痰之品,病可即愈矣。

    癫、痫、痼疾也,有得寒即發者,有得怒、得勞即發者,其機不外《内經》氣上不下之一語。

    其所以不下之故,必由寒濕從下上犯,從胫足腰髀之經脈内侵彌漫,先使腎陽不得下通,邪氣漸漸入于脊膂,上逼心胃,陽氣不得下降,故癫痫之人,即未發病,目多不能下視,兩足行動隐隐不便,腎丸時或隐痛,如疝之狀,二便不能調暢。

    推此以求治法,必須用辛溫,如細辛、羌活、本、威靈仙、生附子、吳茱萸、小茴香以通經脈之寒;而以牛膝抑之下行,更以破血,如虻蟲、蟲、蛴螬、延胡索、五靈脂、當歸須、穿山甲、砂、雄黃、枯礬溫化之品,以通小腸膂脊血脈之瘀,而以二醜導之下出。

    作為丸散,緩服久服,庶可漸瘳。

    又有寒濕自肺胃撲滅心陽,使心氣乍抑而熄,昏厥如死者,此寒濕傷于腦氣,所謂陽中霧露之邪也。

     與中寒相類,用辛溫發散,使水氣從上揚出,與寒濕從下上逆者不同。

    此多見于暴病,而痼疾亦間有之。

    其人常俯視不抑,目胞下垂如睡,面色自額至顴深黑者是也。

    夫天下病,有熱而不可清,虛而不可補者,其惟癫痫乎! 卷三 證治類 論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以桂枝湯先其時發汗則愈 夫時汗出而不愈,是邪不以汗解,其邪必非可汗解矣。

    乃曰先其時發汗則愈,何也?按原文雲:此衛氣不和也。

    桂枝湯是從榮通衛,衛為風邪所擾,不能内和于榮,發其汗者,是助榮之力以出而和于衛,榮衛之氣相合,邪無地自客矣。

    其自汗不愈者,衛與榮乖,正氣不能固護于外,津液洩于其隙,而不與邪相值也。

    發其汗則蒸遍,真氣充周矣。

    風邪鼓衛氣于外,今更從邪氣之後,壯榮氣以逐風邪也。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俱日夜五十度周于身,若或遲速互有參差,即病矣。

    衛傷于風,則衛行速,而榮不能應之;榮不能應則衛力亦有不繼,而腠理豁疏矣,故時汗出也。

    桂枝湯是鼓榮之液,以潤衛之燥,俾開合利而機關密也。

    榮傷寒脈緊無汗之麻黃證,是榮衛俱傷于寒也,前人謂寒傷榮不傷衛者,誤矣。

    其專榮傷于寒者,是寒濕下受,不從皮毛,而直竄經脈,内入筋骨,血液凝聚,其行漸遲,不與衛應,而寒熱病作矣。

    近時寒瘧,多是寒濕下受,治宜仿九味羌活湯法,重溫下焦,開通少陰、太陽之表裡經氣,非桂枝、柴胡所能勝任也。

    桂枝湯止汗之力勝于發汗,故欲發汗者,必啜熱粥溫覆以助之。

     卷三 證治類 藥對證而增劇 《千金方》曰:凡服止痢藥,初服皆劇,愚人不解,即止其藥不服,此特不可。

    但使藥與病源的相主對,雖劇但服,不過再三服,漸漸自知,惟非其主對者,本勿服也。

    《慎柔五書》謂:久服寒涼,陽氣郁陷者,改用四君、保元,溫脾理肺,陽氣升舉,邪氣漸漸退出于表。

     退至陽明,則有嘔吐、便溏、水洩之事矣;退至少陽,則有頭痛、寒熱往來之事矣;退至太陽,則有發熱,惡風寒、項脊強痛之事矣。

    此時正宜加力輔正,随證施治,以收全功,不得疑為新受外感,更不得疑為藥誤,改用他法,再誤即難治矣。

    竊謂:今人最慮肝陽,每于傷風頭痛,即曰肝陽上升,即以清涼澆灌,及至真火下陷,陰霾彌漫,頭重顱脹,仍曰肝陽太亢。

    明者用宣陽逐陰之劑以挽之,稍見陽氣上達,口幹微渴,即斥為藥誤,助動肝陽,必求滅陽而死。

    可慨也!如治外感,外證雖減,而内證轉劇,此即邪氣之内陷也。

    外邪内陷,治之能使漸透于表,表證日增,而内證日減,此即正氣之充而漸複也。

    先見惡寒、發熱,治之但使寒熱稍輕,而增見胸滿、嘔吐、不食,是風寒内陷矣;先見胸腹膨脹,治之但使膨脹不見,而轉見大便滑洩不禁,是正氣下脫矣。

    故有外證見增,而實為醫之功;外證見減,而轉為醫之過者。

    醫家、病家于此,皆須有定識定力,不為搖惑,方能臨變不改,亦能臨變知改矣。

     周慎齋曰:脾氣虛而脈弦者,服補中益氣湯後,必發瘧;脾氣虛而濕勝者,服補中益氣湯後,必患痢。

    此邪尋出路也,仍服前湯,自愈。

    (此與《慎柔五書》意同。

    )朱丹溪治一虛人患痢,先用六君,多服久服,病證日增,略不為動,正氣既充,以治痢藥一劑迅掃之,而病除矣。

    此絕頂識力也。

    又凡寒濕内伏,必先用溫藥,使化濕熱。

    其化熱時,痞滿昏倦,反不如初時之神氣清爽也。

     更有猝然變證可駭者,尤須有定識以鎮之。

    如許叔微治李信道,伏陽肢冷,與破陰丹,不半時,煩躁狂擾。

    曰:此換陽也。

    超時,果汗出而定。

    此即仲景所謂其人大煩、口噤、躁擾,為欲解也。

    又趙晴初謂治某傷寒,日久失下,與四物承氣加減,片晌腹中刺痛欲死,口噤目瞪,不省人事;至天明,下黑糞累累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