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拒,而氣乍窒者;亦有燥屎内結,表邪尚在,得潤降之劑燥屎将下,正氣運于内,不及捍于表,表邪乘機内移,正氣又旋外複,以緻相激,而氣乍窒者。
此皆氣急欲通,而未得遽通所緻。
若本有汗,及下利不止,而忽然無脈者,真氣散、氣脫也;又有傷風日久,或先經誤汗,陰虛戴陽,津空氣結,氣搏于表,其脈浮薄,止于皮毛之間,稍按即散,得生津之劑,陽氣乍交于陰,其脈内斂。
何者?凡氣必先一吸而後能一噓也。
此證若不先用生津,以辛溫強汗之,脈氣不得先伏,而即出汗,即刻氣喘而脫矣。
前伏為邪正之相搏,此伏為陰陽之相交。
其得汗,皆所謂戰汗之類。
邪正相搏者,其躁擾往往甚厲,吳又可謂之狂汗。
陰陽相交者,正虛邪微,但略見口噤、肢厥而已。
陶節庵有正汗、邪汗之辨。
邪汗即邪正相搏者也,故曰發之,謂助其正氣也。
卷二下 脈法類 代脈結脈反為陽氣将舒伏氣将發說 止歇之脈,有無關敗壞者,以其氣結也;亦有見于陽氣将舒之際者,正伸而邪不肯伏,所謂龍戰于野,其血元黃也。
大旨與上編伏脈之義相近,但有脈已浮盛,仍自參伍不調,或夾一二至小弱無力,或徑停止一二至;又有過服寒降,胃陽内陷,右關獨沉,或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即仲景所謂厥脈也。
其漸小之時,有小至于無,相間二三十至之久,而始複漸出者。
此脈須與證相參,有陰陽格拒之證,且指下不散不斷,尺中見弦,有力有神,即是陽氣初伸未暢,進退交争之象;若尺中散斷無力,氣脫何疑?又嘗見痘疹、瘟疫、癰疸大證,伏氣将發未發,其脈每先于半月十日前,忽見結澀,疏密不一,參伍不調,此陰陽邪正已交争于内也;亦是氣機将欲發動之兆,而吉兇未分。
大抵弦細而疾者多兇,宜預為補氣益血;洪緩而數者少兇,宜預為生津活血也。
卷二下 脈法類 短脈餘義 《脈簡補義》叙短脈詳矣,然猶有未暢也。
凡脈形短縮,不能上寸者,有氣虛與氣郁之辨。
察其關之前半部緊而有力,似欲上鼓而不得者,是氣郁也,必有實邪,察其風寒痰飲,分表裡治之。
若軟散無力,無上鼓之勢者,是氣虛也。
其虛又有肺、脾、腎之辨。
脾、肺氣虛者,關後脈平;腎氣虛者,尺中必陷而起伏小也。
至于厥厥累累,如豆如珠,亦短脈也,必形堅有力,乃為陰陽邪正之相搏;若漉漉欲脫,駛而無力,氣衰不續也,關後尺中見之,尤為氣脫無根之兆。
卷二下 脈法類 已死有脈複生無脈 常有死後一日半日,氣口脈猶動者,此惟富貴人多有之。
其故由于平日頤養豐濃,所謂取精多用物宏,魂氣深固難散;或病中多服人參,攝其無根虛陽,結于胸中,不得遽散也。
故少年急病,及強死之人,有半日身溫者,亦以生氣未盡也。
更有死後暫複回生者,身涼無脈,神氣清明,言談娓娓,曲盡情理,反勝平日,此遊魂為變,亦惟少年屈死,及志奢未遂者有之。
此皆無關于延醫,而不可不知其理。
卷二下 脈法類 胎怪脈鬼胎脈 胎脈變幻最多,《脈經》總以陰陽噓吸停勻為主。
乃近嘗診有細弱而兩旁渙散有暈,一息五至以上,來盛去衰,僅以浮中之候,重按即空,細審舉按之間,指下微見滑疾,全似血虛氣燥之脈。
此血虛有熱之婦,一二月之孕多見之。
若專據脈,不知為孕也,亦必以甘酸之劑養之,方保不堕。
鬼胎脈,曾診一人,其尺部沉細而駛,指下似滑,短居關後,不能上寸,三部脈俱不揚,起伏甚小。
診于八九月之期,僅似初孕二三月者,别無奇怪之處,氣血不促之婦,多有此脈。
當時殊不知為鬼胎也,其後屢次腹痛欲産,而腹漸消索矣,亦無他病。
王漢臯謂:有始孕不及十日半月,其人狂厥欲死,但時發時止,發如病危,止即如常,即須防是有孕,而未明言,所以緻此之故也。
曆驗所診始孕,怪脈、怪證甚夥。
其證或極寒内栗,或極熱如焚,或氣短欲絕,或汗出不止,或遍身發斑,或腹痛如撮。
其脈或一部不見,或一部堅搏,或忽來忽止,形如雀啄,或時大時小,早晚不定。
推原其故,皆因受胎之頃,或正值勞倦,或正值醉飽,正值饑渴,或正值風涼,正值暑熱,或正值驚恐,或正值憂慮,或正值忿怒,或素體血虛,經後肝燥,津液未回而即孕,或睡未足而驚醒,血未歸心。
此皆正氣未複,而即受胎,諸氣即挾之而入胎矣。
胞脈絡心,其氣相感,故見諸脈證也。
私胎多有此象,以其神明不定也。
二三月後,邪氣漸散,正氣漸複,即不見矣。
亦有必須以藥調之者,否則有傷堕之虞也。
卷二下 脈法類 伏濕沖氣脈 濕脈皆呆軟也,挾寒兼斂,挾熱兼散,而濕之深伏血分及下焦者,大率挾寒為多。
其脈專見于沉分,若挾熱者,必連及中、浮也。
嘗診上感風寒,痰多肺閉,熱遏于胃,素又肝燥,上寒中熱,肝胃火沖,而肺不得宣,以緻氣逼欲喘,舌苔薄黃而燥,兩邊反濃,然證甚于夜。
其脈右弦左弱,中按皆弱而散,沉按皆指下有線,長而呆軟不動,知其下焦小腸、膀胱伏有寒濕也。
其氣沖喘逼,固由肝火,亦由寒濕自下格火上迫也。
《脈簡補義》謂濕據陰分,其沉分必呆闆不靈者,即此。
法以芳香輕清宣上,苦堅鹹潤清中,辛降淡滲搜下,此三焦異氣并治之法也。
若上焦無外感,即無須宣上,而下焦辛降,不妨稍從燥烈矣。
若下焦濕已化熱,脈濁不清,即無須搜下,而苦堅可以兼治矣。
(按《金匮》以桂苓味甘湯治沖氣,加幹姜、細辛。
即沖氣複動,其為腎寒而肝燥有熱可知。
此宜得《内經》食而過之之義。
) 卷二下 脈法類 結氣伏熱脈辨 結氣與伏熱在内者,其脈皆沉滑也。
何以别之?大抵氣脈必兼弦,以其氣實于内也;熱脈必兼洪,以其熱鼓于内也。
亦有氣脈單沉弦而不滑者,不兼熱也;若熱盛,即兼洪,而兼伏熱矣。
熱脈單沉洪而不滑者,以無郁也;若郁甚,即兼弦,而兼結氣矣。
結氣之治,辛平宣散,不必降也;伏熱之治,苦寒消降,必兼散之。
(凡病日久,大率皆有伏結,三焦之氣不能專一。
故丹溪治病,必兼郁法。
) 卷二下 脈法類 太素約旨 (彭用光書繁雜無緒,茲撮其要,撰為此篇,以備診家一法)男子左手為主,以腎為己身之位。
(按男女皆以左為主,以腎為己身,但女有夫位之異。
謂女以右為主者,非。
)左主貴,右主富;左主内,右主外。
(如性情為内,官祿為外;本身為内,他人為外之類。
又浮主外,沉主内。
)兩寸主早年,兩關主中年,兩尺主末年。
心主性情邪正,主智愚,(沉候主之。
)主父母,主官爵,亦主科名。
(浮候主之。
下并同。
)肝主謀略,主威權,主忠詐,主科名,亦主官爵。
(凡諸部所主,事有相類者,即須合參之。
)腎主壽元,主子孫,主志氣堅定。
(命門亦同。
脈來閃灼,志即不定。
)肺主節操,主祖業。
(凡在我上者,如君相鑒賞、貴人提拔之類,升遷降調之事,皆主之。
與肝脈合參。
)脾主兄弟,主妻外家,主财祿,主憂樂,主勞逸。
憂脈沉陷,勞脈洪濁。
命門主壽元,主奴仆,亦主子孫,兩尺亦主祖業根基。
寸宜稍浮,尺宜稍沉。
左宜清長勻滑,忠正清貴;右宜緩洪勻滑,富貴寬和。
六部浮沉勻滑,來去分明有力,不澀不散,不空不斷,不緊不細,為吉也。
澀者,艱窘悭吝之象。
空散者,虛浮放蕩無根之象。
斷者,變幻無常,短縮不足之象。
細者,蕭條之象。
緊者,堅僻孤露之象。
故澀、細、空散,主貧賤無業,富貴見之,失官失财;緊、細主貧,主孤,主悭吝,主奸詐;斷主詐,主夭。
洪濁奔湧,左主性情乖張,主勞碌,主風波;右主富不好禮,主孤露無後,亦主勞碌。
沉陷者,氣不揚也,主性情陰賊,抑郁憂思不解;卒然見之,必有喪失刑克。
心、肝弱陷,肺脈洪濁,庸懦貪污;心脈細短,腎脈沉弱,卑鄙無志,甘為下流。
(奴仆又宜此脈。
肝脾勻緩,即忠其主。
)左手清長,而緊急不舒,起伏不大,主貴而不富,刻薄躁急褊吝;清長勻滑,寬和慈惠,富貴無憂;緊細而滑,機巧變詐。
左手洪緩,主性情寬和,家道豐裕;洪濁,主愚魯,勞碌,風波。
右手清長勻滑,主富而好禮;清堅而孤,主貧,主僧道,骨肉無親。
右手洪濁,主富而不貴;洪緊,主富而悭吝;洪中見澀,先富後貧。
心脈弦細,肝脈沉陷,脾脈弦緊,主境遇蹇澀,憂郁不舒;兼澀,失官失财;空散,破家蕩産;兩尺孤澀,主無子喪子,祖業蕭條;沉滑相得,子孫衆賢;浮盛勻滑,奴仆得助。
諸脈覺見如此者,主一生之定局;乍見如此者,主臨時之禍福。
須看清中有濁,滑中有澀,散中有聚,總以起伏上下有力有神,察之其吉兇禍福微甚遲速,以四時五行生克決之。
女子心肺為夫,在家主肺,出嫁主心。
(按肝亦主夫之顯晦得夫也。
)女子肝脈長緩,夫旺;洪濁,夫旺身勞。
肝脈弦緊,心脈弦細,性情陰險,刻薄寡恩。
脾脈洪緩,衣食豐盈。
心脈勻滑,善于持家。
心肝脈清長而緩,主夫榮貴;堅長而孤,主貞節;細短沉陷,主刑克。
大抵男子脈宜充長,而浮盛于沉也;女子脈宜柔潤,而沉盛于浮也。
性急人脈急,性緩人脈緩。
肥人脈寬緩清細者,正是福德;瘦人脈寬大長秀者,正是發達。
衰弱之脈來勢頗盛,是為将進;洪緩之脈來勢頗衰,或兼微澀,是為将退。
此皆氣急欲通,而未得遽通所緻。
若本有汗,及下利不止,而忽然無脈者,真氣散、氣脫也;又有傷風日久,或先經誤汗,陰虛戴陽,津空氣結,氣搏于表,其脈浮薄,止于皮毛之間,稍按即散,得生津之劑,陽氣乍交于陰,其脈内斂。
何者?凡氣必先一吸而後能一噓也。
此證若不先用生津,以辛溫強汗之,脈氣不得先伏,而即出汗,即刻氣喘而脫矣。
前伏為邪正之相搏,此伏為陰陽之相交。
其得汗,皆所謂戰汗之類。
邪正相搏者,其躁擾往往甚厲,吳又可謂之狂汗。
陰陽相交者,正虛邪微,但略見口噤、肢厥而已。
陶節庵有正汗、邪汗之辨。
邪汗即邪正相搏者也,故曰發之,謂助其正氣也。
卷二下 脈法類 代脈結脈反為陽氣将舒伏氣将發說 止歇之脈,有無關敗壞者,以其氣結也;亦有見于陽氣将舒之際者,正伸而邪不肯伏,所謂龍戰于野,其血元黃也。
大旨與上編伏脈之義相近,但有脈已浮盛,仍自參伍不調,或夾一二至小弱無力,或徑停止一二至;又有過服寒降,胃陽内陷,右關獨沉,或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即仲景所謂厥脈也。
其漸小之時,有小至于無,相間二三十至之久,而始複漸出者。
此脈須與證相參,有陰陽格拒之證,且指下不散不斷,尺中見弦,有力有神,即是陽氣初伸未暢,進退交争之象;若尺中散斷無力,氣脫何疑?又嘗見痘疹、瘟疫、癰疸大證,伏氣将發未發,其脈每先于半月十日前,忽見結澀,疏密不一,參伍不調,此陰陽邪正已交争于内也;亦是氣機将欲發動之兆,而吉兇未分。
大抵弦細而疾者多兇,宜預為補氣益血;洪緩而數者少兇,宜預為生津活血也。
卷二下 脈法類 短脈餘義 《脈簡補義》叙短脈詳矣,然猶有未暢也。
凡脈形短縮,不能上寸者,有氣虛與氣郁之辨。
察其關之前半部緊而有力,似欲上鼓而不得者,是氣郁也,必有實邪,察其風寒痰飲,分表裡治之。
若軟散無力,無上鼓之勢者,是氣虛也。
其虛又有肺、脾、腎之辨。
脾、肺氣虛者,關後脈平;腎氣虛者,尺中必陷而起伏小也。
至于厥厥累累,如豆如珠,亦短脈也,必形堅有力,乃為陰陽邪正之相搏;若漉漉欲脫,駛而無力,氣衰不續也,關後尺中見之,尤為氣脫無根之兆。
卷二下 脈法類 已死有脈複生無脈 常有死後一日半日,氣口脈猶動者,此惟富貴人多有之。
其故由于平日頤養豐濃,所謂取精多用物宏,魂氣深固難散;或病中多服人參,攝其無根虛陽,結于胸中,不得遽散也。
故少年急病,及強死之人,有半日身溫者,亦以生氣未盡也。
更有死後暫複回生者,身涼無脈,神氣清明,言談娓娓,曲盡情理,反勝平日,此遊魂為變,亦惟少年屈死,及志奢未遂者有之。
此皆無關于延醫,而不可不知其理。
卷二下 脈法類 胎怪脈鬼胎脈 胎脈變幻最多,《脈經》總以陰陽噓吸停勻為主。
乃近嘗診有細弱而兩旁渙散有暈,一息五至以上,來盛去衰,僅以浮中之候,重按即空,細審舉按之間,指下微見滑疾,全似血虛氣燥之脈。
此血虛有熱之婦,一二月之孕多見之。
若專據脈,不知為孕也,亦必以甘酸之劑養之,方保不堕。
鬼胎脈,曾診一人,其尺部沉細而駛,指下似滑,短居關後,不能上寸,三部脈俱不揚,起伏甚小。
診于八九月之期,僅似初孕二三月者,别無奇怪之處,氣血不促之婦,多有此脈。
當時殊不知為鬼胎也,其後屢次腹痛欲産,而腹漸消索矣,亦無他病。
王漢臯謂:有始孕不及十日半月,其人狂厥欲死,但時發時止,發如病危,止即如常,即須防是有孕,而未明言,所以緻此之故也。
曆驗所診始孕,怪脈、怪證甚夥。
其證或極寒内栗,或極熱如焚,或氣短欲絕,或汗出不止,或遍身發斑,或腹痛如撮。
其脈或一部不見,或一部堅搏,或忽來忽止,形如雀啄,或時大時小,早晚不定。
推原其故,皆因受胎之頃,或正值勞倦,或正值醉飽,正值饑渴,或正值風涼,正值暑熱,或正值驚恐,或正值憂慮,或正值忿怒,或素體血虛,經後肝燥,津液未回而即孕,或睡未足而驚醒,血未歸心。
此皆正氣未複,而即受胎,諸氣即挾之而入胎矣。
胞脈絡心,其氣相感,故見諸脈證也。
私胎多有此象,以其神明不定也。
二三月後,邪氣漸散,正氣漸複,即不見矣。
亦有必須以藥調之者,否則有傷堕之虞也。
卷二下 脈法類 伏濕沖氣脈 濕脈皆呆軟也,挾寒兼斂,挾熱兼散,而濕之深伏血分及下焦者,大率挾寒為多。
其脈專見于沉分,若挾熱者,必連及中、浮也。
嘗診上感風寒,痰多肺閉,熱遏于胃,素又肝燥,上寒中熱,肝胃火沖,而肺不得宣,以緻氣逼欲喘,舌苔薄黃而燥,兩邊反濃,然證甚于夜。
其脈右弦左弱,中按皆弱而散,沉按皆指下有線,長而呆軟不動,知其下焦小腸、膀胱伏有寒濕也。
其氣沖喘逼,固由肝火,亦由寒濕自下格火上迫也。
《脈簡補義》謂濕據陰分,其沉分必呆闆不靈者,即此。
法以芳香輕清宣上,苦堅鹹潤清中,辛降淡滲搜下,此三焦異氣并治之法也。
若上焦無外感,即無須宣上,而下焦辛降,不妨稍從燥烈矣。
若下焦濕已化熱,脈濁不清,即無須搜下,而苦堅可以兼治矣。
(按《金匮》以桂苓味甘湯治沖氣,加幹姜、細辛。
即沖氣複動,其為腎寒而肝燥有熱可知。
此宜得《内經》食而過之之義。
) 卷二下 脈法類 結氣伏熱脈辨 結氣與伏熱在内者,其脈皆沉滑也。
何以别之?大抵氣脈必兼弦,以其氣實于内也;熱脈必兼洪,以其熱鼓于内也。
亦有氣脈單沉弦而不滑者,不兼熱也;若熱盛,即兼洪,而兼伏熱矣。
熱脈單沉洪而不滑者,以無郁也;若郁甚,即兼弦,而兼結氣矣。
結氣之治,辛平宣散,不必降也;伏熱之治,苦寒消降,必兼散之。
(凡病日久,大率皆有伏結,三焦之氣不能專一。
故丹溪治病,必兼郁法。
) 卷二下 脈法類 太素約旨 (彭用光書繁雜無緒,茲撮其要,撰為此篇,以備診家一法)男子左手為主,以腎為己身之位。
(按男女皆以左為主,以腎為己身,但女有夫位之異。
謂女以右為主者,非。
)左主貴,右主富;左主内,右主外。
(如性情為内,官祿為外;本身為内,他人為外之類。
又浮主外,沉主内。
)兩寸主早年,兩關主中年,兩尺主末年。
心主性情邪正,主智愚,(沉候主之。
)主父母,主官爵,亦主科名。
(浮候主之。
下并同。
)肝主謀略,主威權,主忠詐,主科名,亦主官爵。
(凡諸部所主,事有相類者,即須合參之。
)腎主壽元,主子孫,主志氣堅定。
(命門亦同。
脈來閃灼,志即不定。
)肺主節操,主祖業。
(凡在我上者,如君相鑒賞、貴人提拔之類,升遷降調之事,皆主之。
與肝脈合參。
)脾主兄弟,主妻外家,主财祿,主憂樂,主勞逸。
憂脈沉陷,勞脈洪濁。
命門主壽元,主奴仆,亦主子孫,兩尺亦主祖業根基。
寸宜稍浮,尺宜稍沉。
左宜清長勻滑,忠正清貴;右宜緩洪勻滑,富貴寬和。
六部浮沉勻滑,來去分明有力,不澀不散,不空不斷,不緊不細,為吉也。
澀者,艱窘悭吝之象。
空散者,虛浮放蕩無根之象。
斷者,變幻無常,短縮不足之象。
細者,蕭條之象。
緊者,堅僻孤露之象。
故澀、細、空散,主貧賤無業,富貴見之,失官失财;緊、細主貧,主孤,主悭吝,主奸詐;斷主詐,主夭。
洪濁奔湧,左主性情乖張,主勞碌,主風波;右主富不好禮,主孤露無後,亦主勞碌。
沉陷者,氣不揚也,主性情陰賊,抑郁憂思不解;卒然見之,必有喪失刑克。
心、肝弱陷,肺脈洪濁,庸懦貪污;心脈細短,腎脈沉弱,卑鄙無志,甘為下流。
(奴仆又宜此脈。
肝脾勻緩,即忠其主。
)左手清長,而緊急不舒,起伏不大,主貴而不富,刻薄躁急褊吝;清長勻滑,寬和慈惠,富貴無憂;緊細而滑,機巧變詐。
左手洪緩,主性情寬和,家道豐裕;洪濁,主愚魯,勞碌,風波。
右手清長勻滑,主富而好禮;清堅而孤,主貧,主僧道,骨肉無親。
右手洪濁,主富而不貴;洪緊,主富而悭吝;洪中見澀,先富後貧。
心脈弦細,肝脈沉陷,脾脈弦緊,主境遇蹇澀,憂郁不舒;兼澀,失官失财;空散,破家蕩産;兩尺孤澀,主無子喪子,祖業蕭條;沉滑相得,子孫衆賢;浮盛勻滑,奴仆得助。
諸脈覺見如此者,主一生之定局;乍見如此者,主臨時之禍福。
須看清中有濁,滑中有澀,散中有聚,總以起伏上下有力有神,察之其吉兇禍福微甚遲速,以四時五行生克決之。
女子心肺為夫,在家主肺,出嫁主心。
(按肝亦主夫之顯晦得夫也。
)女子肝脈長緩,夫旺;洪濁,夫旺身勞。
肝脈弦緊,心脈弦細,性情陰險,刻薄寡恩。
脾脈洪緩,衣食豐盈。
心脈勻滑,善于持家。
心肝脈清長而緩,主夫榮貴;堅長而孤,主貞節;細短沉陷,主刑克。
大抵男子脈宜充長,而浮盛于沉也;女子脈宜柔潤,而沉盛于浮也。
性急人脈急,性緩人脈緩。
肥人脈寬緩清細者,正是福德;瘦人脈寬大長秀者,正是發達。
衰弱之脈來勢頗盛,是為将進;洪緩之脈來勢頗衰,或兼微澀,是為将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