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水道膀胱津液論 陳修園曰:經雲,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此數語,向來注家皆誤。

    不知津液為汗之源,膀胱氣化則能出汗,故仲景發汗取之太陽。

    水道,為行水之道。

    三焦得職,則小水通調。

    須知外出為膀胱之津液,下出為三焦之水道也。

    故凡淋瀝等證,皆熱結膀胱所緻,而治者卻不重在膀胱,而重在三焦。

    按此說本于張隐庵,乍讀似新奇可喜,而實違經背理之甚者也。

    夫下出為三焦之水道,是矣;外出為膀胱之津液,則非也。

    三焦者,水所行之道,非水所藏之府也。

    汗與小便,俱由三焦經過,故汗多則小便少者,水在三焦,即為熱氣蒸動,洩于膜外,達于皮膚,而不待傳入膀胱也。

    非既入膀胱,複外出而為汗也。

    氣化則能出者,膀胱無下口,必借三焦之氣化,有以轉動之,使之俯仰而傾出也,故曰“能”也。

    其曰水曰津液雲者,水在三焦,氣味清淡,猶是本質,發而為汗則味鹹,傳為小便則氣臊,是已受變于人氣矣,故皆可以津液名之。

    非汗為膀胱之津液,小便為三焦之水也。

    乃汗與小便皆三焦之水,而外出、下出者也。

    發汗取之太陽者,太陽主表,以其經,非其腑也。

     卷二上 形氣類 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 四時五髒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嘗謂:讀書須知其筆法之斷續、起伏、伸縮、單複,今于此節備之矣。

    “飲入于胃”一句,當作一大斷;“遊溢精氣”四句直下,再作一大斷;“通調水道”二句,是雙承肺、胃,非單承肺也。

    水道本自胃,取道三焦,以下膀胱,非上入肺而後下也。

    然必借肺氣以通調之,故“通調”二字近承肺,“水道”二字遠承胃也。

    水精者,水之精也,是遙承肺與水道,非承膀胱也。

    肺受脾之精而布之矣,其精之吸取未盡者,複于取道三焦時,沿途抛灑也,故不竟曰精,而仍曰水精也。

    五經者,五髒之經也。

    水精由五髒之經行于周身,是一時并行,而無或先後者也。

    痹論曰:水谷之精氣,和調于五髒,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

    其是之謂乎?如是,則本節凡四斷,俱有天梯石棧相鈎連之妙矣。

    張隐庵謂:津液出于膀胱,而以“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二句連讀,是人身之精氣皆臊矣。

    然乎否乎? 卷二上 形氣類 氣能生血血能藏氣 前賢謂:氣能生血,血不能生氣,固矣。

    然血雖不能生氣,氣必賴血以藏之。

    所謂氣生血者,即西醫所謂化學中事也。

    人身有一種氣,其性情功力能鼓動人身之血,由一絲一縷,化至十百千萬,氣之力止,而後血之數止焉。

    常見人之少氣者,及因病傷氣者,面色絡色必淡,未嘗有失血之症也,以其氣力已怯,不能鼓化血汁耳!此一種氣,即榮氣也,發源于心,取資于脾胃,故曰心生血,脾統血。

    非心、脾之體,能生血、統血也,以其髒氣之化力能如此也。

     所謂血藏氣者,氣之性情悍滑疾,行而不止,散而不聚者也。

    若無以藏之,不竟行而竟散乎?惟血之質為氣所戀,因以血為氣之室,而相裹結不散矣。

    故人之暴脫血者,必元氣浮動而暴喘;久脫血者,必陽氣浮越而發熱;病後血少者,時時欲喘欲嘔,或稍勞動即兀兀欲嘔,或身常發熱。

    此皆血不足以維其氣,以緻氣不能安其宅也。

    此其權主乎肝腎。

    肝之味酸,腎之味鹹,酸鹹之性,皆屬于斂。

    血之所以能維氣者,以其中有肝腎之斂性在也。

    故曰肝藏血,非肝之體能藏血也,以其性之斂故也。

    精由血化,藏氣之力更強,故又必腎能納氣,而氣始常定也。

    明乎此,則知氣血相資之理,而所以治之者,思過半矣。

    血虛者,當益其氣;氣暴者,尤當滋其血也。

     夫生血之氣,榮氣也。

    榮盛即血盛,榮衰即血衰,相依為命,不可離者也。

    藏于血之氣,衛氣也,宗氣也。

    氣亢則血耗,血少則氣散,相輔而行,不可偏者也。

    榮氣主濕,衛氣主熱,宗氣主動。

    榮氣不能自動,必借宗氣之力以運之。

    衛氣雖自有動力,而宗氣若衰,熱亦内陷。

    故人有五心熱,骨蒸煩熱者,宗氣之力不能運熱于外也;水停心下,困倦濡洩者,宗氣之力不能運濕于外也。

     卷二下 脈法類 (此卷是發《脈簡補義》未盡之餘義也) 卷二下 脈法類 單診總按不同 脈有單診、總按不同者,或單診強,總按弱也;或單診弱,總按強也;或單診細,總按;或單診大,總按細也。

    凡單按弱總按強者,此必其脈弦滑,一指單按,氣行自暢,無所搏激;三指總按,則所按之部位大,氣行不暢,而搏激矣。

    此脈本強,而總按更強于單按也。

     單按強總按弱者,此必其脈氣本弱,但食指較靈,單按指下較顯,名、中二指較木,總按即不顯其振指也。

    此脈本弱而總按更弱于單按也。

    單按細總按大者,是其脈體弦細而兩旁有暈也。

    總按指下部位大,而暈亦鼓而應指矣。

    單按大總按細者,必其人血虛氣燥,脈體細弱,而兩旁之暈較盛也。

    食指靈,而暈能應指,名、中二指木,而暈不能應指矣。

    更有單按浮總按沉,單按沉總按浮者,其浮即暈也;抑或脈體本弱,輕按氣無所搏,力不能鼓,重按氣乃搏鼓也。

    又有醫者操作用力,指尖動脈盛大,與所診之脈氣相擊,而亦見盛大者。

    又有醫者久行久立,指頭氣滿,皮膚起,因與脈力相隔而不顯者。

    此皆極瑣細之處,前人所不屑言,而所關正非淺鮮也。

     大抵單診、總按,而指下顯判大小強弱之有餘不足者,其有餘總屬假象。

    在無病之人固為正氣衰微,即有病之人亦正氣不能鼓載其邪,使邪氣不能全露其形于指下,而微露此幾希也。

     當以正虛邪實例治之,固不得重于用攻;亦不得以為邪氣輕微,專于用補也。

    即如總按大單診細者,其細多是指下梗梗如弦,起伏不大,其中氣之怯弱可知;單診大總按細者,其細多是指下駛疾,累累似滑,是氣力不足于上充,而勉強上争也,其中氣之竭蹶更可知矣。

    強弱亦如是也,總是因禀賦薄弱,或勞倦内傷,或久病氣血困憊,胸中窄狹,動作乏力,乃多見之。

    是因虛生實,清濁混處,氣郁不舒之象也。

     卷二下 脈法類 浮沉起伏中途變易 舊說脈之浮沉不同者,不過浮大沉小,浮小沉大,浮滑沉澀,浮澀沉滑雲雲耳!未有于起伏之間,察其中途變易者也。

    近來診視,曾見有兩種脈,一種其氣之初起,自沉分而至于中也,滑而踴躍有勢,及至中分,忽然衰弱無力,緩緩而上至于浮,形如泥漿;其返也,亦自浮緩緩而下于中,由中至沉,滑而有勢,輕按重按,指下總是如此。

    其證身體困倦,終日昏迷,似寐非寐,心中驚惕,惡聞人聲,目畏光明,面帶微熱,四肢微冷,不饑不欲食,但口渴索飲不止。

    此衛濕、榮熱、風燥在肺、痰熱在胃也。

    身中伏有濕邪,而又吸受亢燥之新邪也。

    以防風、本,通衛陽、驅表濕,紫菀、白薇、杏仁、蒌皮、宣洩肺中濁氣,焦查、竹茹、石膏、瓦楞子,降滌胃中熱痰,兼以白芍清肝,天竹黃清心,而神清氣爽,身健胃開矣。

    一種脈氣,正與此相反。

    其初起自沉而中也,艱澀少力,由中而浮也,躁疾如躍;其返也,亦由浮而疾下于中,由中而沉遲弱無勢,輕按重按,指下總是如此。

    其人嗜好洋煙,飲食不強,陰痿不起。

    此表分無病,而裡有痰飲,又上虛熱下虛寒也。

    治當疏中溫下。

    此二脈者,皆古書所未言也,豈真古人未見此脈哉?見之而詞不能達,徒以浮滑、沉澀、浮數、沉遲了之,不知浮沉之間,遲數不能有二,滑澀各自不同,與此之起伏中變者迥别也。

    故凡着醫案,于脈證曲折處,必不憚反複摩繪,方能開發後學。

     卷二下 脈法類 脈不應病及脈平而死 《難經》曰:脈不應病,是為死病也。

    仲景曰:邪不空見,中必有奸,設有不應,知變所緣。

    二者其義不同。

    知變所緣者,以其必有所挾之宿疾、所伏之隐疾也。

    其脈雖不應顯見之證,而仍與隐伏之病相應也,故曰中必有奸。

    若《難經》直言死病者,是其并無所挾、無所伏而真不應者也。

    何也?凡病之應見于脈者,為其邪在于經,搏于正氣,正氣失其常度,脈遂失其常形也。

    若髒氣潰敗,陰陽失維,升降出入之順逆遲速;一随邪氣之所為,而正氣之力不能與之相搏而相激,其脈往往通暢如常,起伏如常,不見邪氣格拒之象,僅微覺指下呆長,乏于神力而已。

    此真氣已漓,其人必困乏無力,飲食少思,有時又饑,迫欲得食,行動氣喘,面色蒼黃,或耳暴聾,或目暴無所見。

    又有老痰伏結,以及痞塊僻在偏隅,不當氣血沖道,氣血與之相避,不緻相格,而脈自長滑流行者,此遷延不已之痼疾也。

    故每見陰陽離脫之人,腎水虛寒,脾陽枯燥,肝風内煽,兩尺長緩起伏條暢,此所謂緩臨水宮也。

    指下頗似充足有餘,而圓而無暈,呆而不靈;且或左或右,或寸或關,必有一部稍見沉弱不及,此虛損久病,及老年氣盡,未死前數月必見之。

    大率多起于冬至,死于春分者,以水枯不能涵木,其始肝風内灼,其繼肝氣外脫也。

    前人謂緩臨水宮,弦居土位,同為敗脈。

    據生平所診,弦居土位,猶有可以挽回;緩入水宮,未有能濟者。

    豈非以緩為真陰真陽之渙散乎?陰散,故脈不能緊;陽散,故脈不能洪。

    不緊、不洪,故似緩也。

    《難經》又謂:人病脈不病,雖困無害。

    此措詞軒轾失當。

    脈不病者,脈不敗也;若病久且困,不能飲食,不能轉側,雖神識清明,言語不亂,脈來勻滑長緩,亦終于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