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卷二上 形氣類
三陰三陽名義一
(論六經、五髒不能強合)三陰三陽者,天之六氣也,而人身之血氣應焉。
然血氣之行于身也,周流而無定;而三陰三陽之在身也,有一定之部分,則何也?人身三陰三陽之名,因部位之分列而定名,非由氣血之殊性以取義也。
《素問》之叙陰陽離合也,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
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由此觀之,三陰三陽以人身之部位而定名也,不昭昭乎?部位既定,由是經絡血氣之行于太陽之部者,命曰太陽經;行于少陽、陽明之部者,命曰少陽、陽明經;行于三陰之部者,命曰太陰、少陰、厥陰經。
故膀胱為寒水之經,水,陰也,而曰太陽,以其行于太陽之部也;而小腸之為太陽無論矣。
心為君火之經,火,陽也,而曰少陰,以其行于少陰之部也;而腎之為少陰可知矣。
若血氣之行于經脈者,則三陽之血氣,亦營運于三陰;三陰之血氣,亦運行于三陽,豈有陰陽截然畫界者哉?是故經絡之三陰三陽,以定人身前後、左右、表裡部分之名者也,而血氣之陰陽,仍各從其髒腑之本氣求之。
不得因其經之行于三陰,遂謂其髒之本氣皆陰也;因其經之行于三陽,遂謂其腑之本氣皆陽也。
明乎此,則金匮真言論所謂心為太陽,肺為少陰,腎為太陰,肝為少陽,脾胃為至陰之旨,可以豁然矣。
經絡之三陰三陽,以其所行之部分表裡言之也;髒腑之陰陽,以其髒腑之本氣剛柔清濁言之也。
明乎此,則腎為少陰,不必強合于君火;小腸為太陽,不必強合于寒水。
(餘髒仿此。
)與夫陽濁陰清,陰濁陽清,諸文之互異,亦無不可以豁然矣。
故陰陽離合論曰: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正疑十二經之三陰三陽,不應髒腑之陰陽也。
能知心、肝為陽,肺、腎為陰之為本義,即知十二經之三陰三陽之為借名矣。
顧世人習于十二經之三陰三陽,轉疑心、肝為陽,肺、腎、脾、胃六腑為陰,少見而可怪也。
豈非徇末而忘本也乎? 卷二上 形氣類 三陰三陽名義二 (直指本義起于分野,而廣引以明之)十二經之三陰三陽,其于髒腑不能執而強合也,前論詳之矣。
十二經之三陰三陽,其稱名起于人身之分野,而分野則何為有三陰三陽也?曰:象于天地之義也。
南面而立,陽明在前,陽之盛也,非燥氣在前也;太陽在後,遠而外之也,非寒氣在後也;少陽在側,前後之間也,非火氣在側也。
三陰同法。
隻因分野、方位、表裡以定名,非因風寒燥火暑濕六氣以起義也。
故人身之三陰三陽者,虛位也。
或曰:三陰三陽為虛位,而《内經》每言燥病即曰陽明,寒病即曰太陽,火病即曰少陽,土病即曰太陰,熱病即曰少陰,風病即曰厥陰者,何也?曰:此假其名也。
陽明即燥金病假名,不必在身之前也;金氣通于肺,不專于胃與大腸之經矣。
厥陰即風木病假名,不必在身之側也;風氣通于肝,不及于包絡之經矣。
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俱同此義。
此氣病而假其名也,亦有經病而假其名者。
胃經病曰足陽明,大腸經病曰手陽明,不必皆燥氣為病也;腎經病曰足少陰,心經病曰手少陰,不必皆火氣為病也。
夫人之中于邪也,中于面則于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此所謂陽明、太陽、少陽者,皆以分野言,非以經絡言也,非以六氣言也。
邪之中人也,先中于皮毛分野之間,而經絡脈管之中,未能即病也。
脈管中血氣不盛,則邪氣滲入脈中矣。
有滲入陽經者,有滲入陰經者,有邪已至于三陰之分野,而猶未滲入脈管者。
經脈之氣通于髒腑,其機至捷。
邪入經脈,則其入于髒腑也,不可禦矣。
故陽經亦有裡證,若邪至三陰分野,而未入脈管,是即三陰表證,猶可汗而愈也。
昔人疑《傷寒論》隻言足經,不及手經者,論中所稱三陰三陽,隻是分野也。
足經分野大,故見證多手經分野小,故見證少。
若邪入于脈管之中,則氣行有道,脈絡相引,手經亦自有手經之病矣。
故《傷寒論》有時及手經病證者,皆裡證也。
陶節庵曰:足之六經,蓋受傷之方分境界也。
張景嶽曰:足經脈長而遠,自上及下,遍絡四體,故可按之以察周身之病;手經脈短而近,皆出入于足經之間,故傷寒但言足經,不及手經者。
傷寒,表邪也,欲求外證,但當察之于周身,而周身上下脈絡,惟足六經盡之耳!(周身者,軀殼也,對髒腑言。
)張石頑曰:隻傳足經者,邪氣在身,未入髒腑也;若入髒腑,則不得獨在足經矣。
嗚呼!觀于諸家之論,不亦可以恍然矣乎?獨是邪在分野者,概于皮膚分肉之謂也,而病證竟分見某經,劃然各有界畔者,何謂也?(脹論曰:五髒六腑各有界畔,其病各有形狀。
)曰:邪之來也,必有其道。
如中于項,則下太陽,太陽分野,為邪所擁,則此分野中正氣困矣;正氣困,則不能與脈中之氣升降遲速相應,邪雖未入脈中,而脈中之正氣已為所累矣,故周身上下,皆獨見太陽證也。
累之日久,則裡氣亦虛,邪乃乘虛而内侵矣。
總之,邪在分野,見證隻在軀殼之外;邪入經脈,見證必及髒腑之中。
其有未入經脈而遽見裡證者,必是邪氣直中三焦也;直中三焦,則其入髒腑也亦易矣。
三焦者,内之分野也;三陰三陽者,外之分野也。
分野者,衛之部也;經脈者,榮之道也。
卷二上 形氣類 三陰三陽名義三 (論六經、六氣不能強合,又推論其餘意也。
)至真要論曰:以名命氣,以合命處,而言其病,名謂四象之名。
即陰陽離合論所稱三陰之名也。
氣,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也;處,人身十二經之部位也。
由此觀之,以天地四方之象,起三陰三陽之名,因即以其名加之六氣,因即以其名加之人身,此不過借以分析氣與處各有所屬,俾得根據類以言其病耳!言者,讨論之謂也。
其不可以氣之名、處之名,即指為病之實也,不昭昭乎?不但此也,以人身前、後、兩側之表裡,分三陰三陽者,是固常說,熟于人中者也;又有以人身之形層,分三陰三陽者,又有以人之身形分三陽,三焦分三陰者。
且也,少陽為一陽,厥陰為一陰,陽明為二陽,少陰為二陰,太陽為三陽,太陰為三陰。
三陽為極表,一陰為極裡,數由一而至三,即由裡而達表也。
而脈象之三陰三陽,其表裡名義,則又不同。
《素問》曰:鼓一陽曰鈎,鼓一陰曰毛。
夫鈎、毛,皆浮之象也,而曰一陰一陽,是以一為極外矣。
鼓者,謂脈之來而應指也,其脈來見于浮分,而其氣屬陽者,鈎之脈也;脈來見于浮分,而其氣屬陰者,毛之脈也。
氣屬陽者,來盛去衰也;氣屬陰者,來衰去盛,所謂秋日下膚,蟄蟲将去也。
由此推之,脈見于中分,其來盛者,謂之二陽,其去盛者,謂之二陰可知矣;脈見于沉分,其來盛者,謂之三陽,其去盛者,謂之三陰可知矣。
明于斯義,則知一陽結謂之隔,決非手足少陽也;二陽結謂之消,決非手足陽明也;三陰、三陽結謂之喉痹,決非太陰、太陽也。
故《脈經》引扁鵲言曰:出者為陽,入者為陰。
脈來一出一入為平,再出一入為少陰,三出一入為太陰,四出一入為厥陰;再入一出為少陽,三入一出為陽明,四入一出為太陽。
以出入之多少,分陰陽之太少,其義皎然而有征矣。
其以出多為陰,入多為陽者,指病脈之反乎常數也。
夫三陰三陽之所屬衆矣,引之可十,推之可百;引之可千,推之可萬。
獨未聞有以脈之浮沉出入,分屬三陰三陽者,而求之經文,确有此義,故縱言及之,以質之有道者。
明乎此,則知三陰三陽之名,随處可稱而不可互相牽合者也。
黃坤載曰:小腸屬太陽者,火從水化也;胃屬陽明者,濕從燥化也;腎屬少陰者,寒從熱化也;肺屬太陰者,燥從濕化也;少陽、厥陰,木、火同化也。
是以六氣強合六經者謬矣。
張隐庵曰:《傷寒論》治六氣之全書也,是以六經牽合六氣也。
卷二上 形氣類 高骨大骨非一骨也 《生氣通天論》曰: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又曰:味過于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王冰雲:高骨,腰高之骨也。
喻嘉言雲:大骨即高骨,常有高僧絕欲,隻因味過于鹹,以緻精洩潰敗,堕其前功。
竊以為二說皆非也。
高骨者,陰上毛際之橫骨也,非腰高之骨。
腰有何高骨耶?強力者,即強力入房,交合太過也。
此骨為肝、腎之經所系,交合太過,不但五内之氣傷,而外經所系之高骨亦壞。
每有多戰強洩者,毛際橫骨隐作酸疼,是其征也。
《洗冤錄》辨俗言婦人貞潔從一者,其陰骨潔白;其淫而多夫者,則全變成黑。
非也。
凡室女及婦人未生産者,其骨皆白;生育多者,其骨皆黑。
無關貞淫也。
婦人生産多而骨壞,不可知男子交合多而骨壞乎?此骨為肝、腎所系,大筋所結,橫束下焦;若壞,則筋弛而無束,五髒之氣,膀胱之津液,腎之精,皆有下洩不禁之虞矣!豈尚堪長壽乎?大骨,則舉人身脊骨、臂骨、肘骨、骨而赅之也。
氣勞者,鹹走骨,骨病無多食鹹,鹹味入骨,則津液凝澀,骨失所養,骨中之氣熱而燔矣,故曰勞也。
凡人食鹹則渴,血汁舉為所澀,骨髓不得榮養,其煩勞也,不亦宜乎?然則高骨也,大骨也,一乎二乎?高骨壞者,精不固,傳為虛損;大骨勞者,骨内蒸發為癰、疽、痿、痹,甚則枯槁。
卷二上 形氣類 三焦
然血氣之行于身也,周流而無定;而三陰三陽之在身也,有一定之部分,則何也?人身三陰三陽之名,因部位之分列而定名,非由氣血之殊性以取義也。
《素問》之叙陰陽離合也,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
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由此觀之,三陰三陽以人身之部位而定名也,不昭昭乎?部位既定,由是經絡血氣之行于太陽之部者,命曰太陽經;行于少陽、陽明之部者,命曰少陽、陽明經;行于三陰之部者,命曰太陰、少陰、厥陰經。
故膀胱為寒水之經,水,陰也,而曰太陽,以其行于太陽之部也;而小腸之為太陽無論矣。
心為君火之經,火,陽也,而曰少陰,以其行于少陰之部也;而腎之為少陰可知矣。
若血氣之行于經脈者,則三陽之血氣,亦營運于三陰;三陰之血氣,亦運行于三陽,豈有陰陽截然畫界者哉?是故經絡之三陰三陽,以定人身前後、左右、表裡部分之名者也,而血氣之陰陽,仍各從其髒腑之本氣求之。
不得因其經之行于三陰,遂謂其髒之本氣皆陰也;因其經之行于三陽,遂謂其腑之本氣皆陽也。
明乎此,則金匮真言論所謂心為太陽,肺為少陰,腎為太陰,肝為少陽,脾胃為至陰之旨,可以豁然矣。
經絡之三陰三陽,以其所行之部分表裡言之也;髒腑之陰陽,以其髒腑之本氣剛柔清濁言之也。
明乎此,則腎為少陰,不必強合于君火;小腸為太陽,不必強合于寒水。
(餘髒仿此。
)與夫陽濁陰清,陰濁陽清,諸文之互異,亦無不可以豁然矣。
故陰陽離合論曰: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正疑十二經之三陰三陽,不應髒腑之陰陽也。
能知心、肝為陽,肺、腎為陰之為本義,即知十二經之三陰三陽之為借名矣。
顧世人習于十二經之三陰三陽,轉疑心、肝為陽,肺、腎、脾、胃六腑為陰,少見而可怪也。
豈非徇末而忘本也乎? 卷二上 形氣類 三陰三陽名義二 (直指本義起于分野,而廣引以明之)十二經之三陰三陽,其于髒腑不能執而強合也,前論詳之矣。
十二經之三陰三陽,其稱名起于人身之分野,而分野則何為有三陰三陽也?曰:象于天地之義也。
南面而立,陽明在前,陽之盛也,非燥氣在前也;太陽在後,遠而外之也,非寒氣在後也;少陽在側,前後之間也,非火氣在側也。
三陰同法。
隻因分野、方位、表裡以定名,非因風寒燥火暑濕六氣以起義也。
故人身之三陰三陽者,虛位也。
或曰:三陰三陽為虛位,而《内經》每言燥病即曰陽明,寒病即曰太陽,火病即曰少陽,土病即曰太陰,熱病即曰少陰,風病即曰厥陰者,何也?曰:此假其名也。
陽明即燥金病假名,不必在身之前也;金氣通于肺,不專于胃與大腸之經矣。
厥陰即風木病假名,不必在身之側也;風氣通于肝,不及于包絡之經矣。
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俱同此義。
此氣病而假其名也,亦有經病而假其名者。
胃經病曰足陽明,大腸經病曰手陽明,不必皆燥氣為病也;腎經病曰足少陰,心經病曰手少陰,不必皆火氣為病也。
夫人之中于邪也,中于面則于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此所謂陽明、太陽、少陽者,皆以分野言,非以經絡言也,非以六氣言也。
邪之中人也,先中于皮毛分野之間,而經絡脈管之中,未能即病也。
脈管中血氣不盛,則邪氣滲入脈中矣。
有滲入陽經者,有滲入陰經者,有邪已至于三陰之分野,而猶未滲入脈管者。
經脈之氣通于髒腑,其機至捷。
邪入經脈,則其入于髒腑也,不可禦矣。
故陽經亦有裡證,若邪至三陰分野,而未入脈管,是即三陰表證,猶可汗而愈也。
昔人疑《傷寒論》隻言足經,不及手經者,論中所稱三陰三陽,隻是分野也。
足經分野大,故見證多手經分野小,故見證少。
若邪入于脈管之中,則氣行有道,脈絡相引,手經亦自有手經之病矣。
故《傷寒論》有時及手經病證者,皆裡證也。
陶節庵曰:足之六經,蓋受傷之方分境界也。
張景嶽曰:足經脈長而遠,自上及下,遍絡四體,故可按之以察周身之病;手經脈短而近,皆出入于足經之間,故傷寒但言足經,不及手經者。
傷寒,表邪也,欲求外證,但當察之于周身,而周身上下脈絡,惟足六經盡之耳!(周身者,軀殼也,對髒腑言。
)張石頑曰:隻傳足經者,邪氣在身,未入髒腑也;若入髒腑,則不得獨在足經矣。
嗚呼!觀于諸家之論,不亦可以恍然矣乎?獨是邪在分野者,概于皮膚分肉之謂也,而病證竟分見某經,劃然各有界畔者,何謂也?(脹論曰:五髒六腑各有界畔,其病各有形狀。
)曰:邪之來也,必有其道。
如中于項,則下太陽,太陽分野,為邪所擁,則此分野中正氣困矣;正氣困,則不能與脈中之氣升降遲速相應,邪雖未入脈中,而脈中之正氣已為所累矣,故周身上下,皆獨見太陽證也。
累之日久,則裡氣亦虛,邪乃乘虛而内侵矣。
總之,邪在分野,見證隻在軀殼之外;邪入經脈,見證必及髒腑之中。
其有未入經脈而遽見裡證者,必是邪氣直中三焦也;直中三焦,則其入髒腑也亦易矣。
三焦者,内之分野也;三陰三陽者,外之分野也。
分野者,衛之部也;經脈者,榮之道也。
卷二上 形氣類 三陰三陽名義三 (論六經、六氣不能強合,又推論其餘意也。
)至真要論曰:以名命氣,以合命處,而言其病,名謂四象之名。
即陰陽離合論所稱三陰之名也。
氣,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也;處,人身十二經之部位也。
由此觀之,以天地四方之象,起三陰三陽之名,因即以其名加之六氣,因即以其名加之人身,此不過借以分析氣與處各有所屬,俾得根據類以言其病耳!言者,讨論之謂也。
其不可以氣之名、處之名,即指為病之實也,不昭昭乎?不但此也,以人身前、後、兩側之表裡,分三陰三陽者,是固常說,熟于人中者也;又有以人身之形層,分三陰三陽者,又有以人之身形分三陽,三焦分三陰者。
且也,少陽為一陽,厥陰為一陰,陽明為二陽,少陰為二陰,太陽為三陽,太陰為三陰。
三陽為極表,一陰為極裡,數由一而至三,即由裡而達表也。
而脈象之三陰三陽,其表裡名義,則又不同。
《素問》曰:鼓一陽曰鈎,鼓一陰曰毛。
夫鈎、毛,皆浮之象也,而曰一陰一陽,是以一為極外矣。
鼓者,謂脈之來而應指也,其脈來見于浮分,而其氣屬陽者,鈎之脈也;脈來見于浮分,而其氣屬陰者,毛之脈也。
氣屬陽者,來盛去衰也;氣屬陰者,來衰去盛,所謂秋日下膚,蟄蟲将去也。
由此推之,脈見于中分,其來盛者,謂之二陽,其去盛者,謂之二陰可知矣;脈見于沉分,其來盛者,謂之三陽,其去盛者,謂之三陰可知矣。
明于斯義,則知一陽結謂之隔,決非手足少陽也;二陽結謂之消,決非手足陽明也;三陰、三陽結謂之喉痹,決非太陰、太陽也。
故《脈經》引扁鵲言曰:出者為陽,入者為陰。
脈來一出一入為平,再出一入為少陰,三出一入為太陰,四出一入為厥陰;再入一出為少陽,三入一出為陽明,四入一出為太陽。
以出入之多少,分陰陽之太少,其義皎然而有征矣。
其以出多為陰,入多為陽者,指病脈之反乎常數也。
夫三陰三陽之所屬衆矣,引之可十,推之可百;引之可千,推之可萬。
獨未聞有以脈之浮沉出入,分屬三陰三陽者,而求之經文,确有此義,故縱言及之,以質之有道者。
明乎此,則知三陰三陽之名,随處可稱而不可互相牽合者也。
黃坤載曰:小腸屬太陽者,火從水化也;胃屬陽明者,濕從燥化也;腎屬少陰者,寒從熱化也;肺屬太陰者,燥從濕化也;少陽、厥陰,木、火同化也。
是以六氣強合六經者謬矣。
張隐庵曰:《傷寒論》治六氣之全書也,是以六經牽合六氣也。
卷二上 形氣類 高骨大骨非一骨也 《生氣通天論》曰: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又曰:味過于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王冰雲:高骨,腰高之骨也。
喻嘉言雲:大骨即高骨,常有高僧絕欲,隻因味過于鹹,以緻精洩潰敗,堕其前功。
竊以為二說皆非也。
高骨者,陰上毛際之橫骨也,非腰高之骨。
腰有何高骨耶?強力者,即強力入房,交合太過也。
此骨為肝、腎之經所系,交合太過,不但五内之氣傷,而外經所系之高骨亦壞。
每有多戰強洩者,毛際橫骨隐作酸疼,是其征也。
《洗冤錄》辨俗言婦人貞潔從一者,其陰骨潔白;其淫而多夫者,則全變成黑。
非也。
凡室女及婦人未生産者,其骨皆白;生育多者,其骨皆黑。
無關貞淫也。
婦人生産多而骨壞,不可知男子交合多而骨壞乎?此骨為肝、腎所系,大筋所結,橫束下焦;若壞,則筋弛而無束,五髒之氣,膀胱之津液,腎之精,皆有下洩不禁之虞矣!豈尚堪長壽乎?大骨,則舉人身脊骨、臂骨、肘骨、骨而赅之也。
氣勞者,鹹走骨,骨病無多食鹹,鹹味入骨,則津液凝澀,骨失所養,骨中之氣熱而燔矣,故曰勞也。
凡人食鹹則渴,血汁舉為所澀,骨髓不得榮養,其煩勞也,不亦宜乎?然則高骨也,大骨也,一乎二乎?高骨壞者,精不固,傳為虛損;大骨勞者,骨内蒸發為癰、疽、痿、痹,甚則枯槁。
卷二上 形氣類 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