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也。
肺主西方燥金,其體勁潔,是木氣也。
其性清肅,是金之正氣也。
其用酷烈,酷暑烈火,火使人畏,金亦使人畏,是金中有火神也。
火有光明,金亦有光明者也。
腎主北方寒水,其體流動,是火氣也。
其性沉下,是水之正氣也。
其用溫潤,是土氣也。
由是觀之,五行之中,各有五行,不待外求,而本體自足。
此天地相生相成,自然之數,當然之常也。
停停勻勻,不偏不倚,至于有變,則為病矣。
變者,謂自病而所不勝者乘之,與自病而乘所勝者,皆是也。
二者吉兇緩急,前人皆混統立說,未曾分析。
今吾思之,凡自病而所不勝者乘之,其吉兇未可知,而其勢必緩也;自病而乘所勝者,其勢急而必兇矣。
何以言之?自病則本當為人所乘,其勢順;自病而反能乘人,其勢逆也。
其順逆奈何?正虛與邪實之别也。
正虛者,脾土虛則肝木盛,心火虛則腎水盛,肝、腎本無邪,本無意來克脾、克心,不過五髒之氣,此虧則彼溢,有互相挹注之勢,故土虛不運,則木氣滿悶;火氣不揚,則水氣寒凝耳!其病在自虛之髒,而不在來乘之髒也。
其吉兇不可知者,何也?謂自虛之髒氣微,則相生之力微,但以藥助之,而可複矣,并無事瀉來乘之髒也。
是其治最易,而無待輾轉斡旋也。
必自虛之髒氣竭,而後相生之力竭,而不可為矣,故曰其勢緩也。
邪實者,肝邪實則克土,不必土髒之虛也,而徑克之。
腎邪實則克火,不必火髒之虛也,而徑克之。
克之則傳之,七傳而生氣絕矣。
其絕也,不待其七傳而知也,當其初傳,而預決之矣。
何也?有病之髒,本不當力能乘人,今其力能乘人者,邪盛而本髒之元氣已絕,不能自主,惟邪氣之所欲為而肆行無忌也。
若本髒元氣未絕,則自能監制邪氣,不使橫溢至此矣。
本髒氣絕,則生生之源竭,而所勝之髒失其所恃,故克而傳之易易也。
如肝邪實,則肝之正氣不能生火,而土之化源已虛。
肝邪來逼,略無救援,既經傳脾,肝脾合氣,邪力愈大,正氣愈微,勢如破竹。
初或數日而傳一髒,繼則一日而傳一髒,或一日而傳數髒矣。
當其初傳,化源已絕,用藥補瀉,皆窮于無可施,故曰其勢兇而急也。
何也?所謂邪實者,以其得母氣之生助也。
肝挾水邪而克土,則火不能生;脾挾火邪以克水,則金不能助故也。
是同一相乘相克,而其吉兇緩急,如是懸隔,臨診決病,視人生死,其可不盡心乎?故越人、仲景論治未病,皆曰見肝之病,必先實脾,是當其未傳而急防之也。
急防雲者,抑木之亢,扶土之衰,仍資火氣,以導木之去路,培土之來源。
其法攻補兼施,輾轉斡旋,如隔二隔三,瀉南補北,良工心苦,正為此耳!至如薛立齋、張景嶽輩,每曰補正則邪自去。
此乃自虛而為人所乘者,變因自虛,人本無邪,故直補本宮,無事誅伐也。
又嘗論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假者反之之義,曰:前賢有言,實熱以苦寒折之,虛熱以甘溫除之。
用苦寒者,是熱者寒之、微者逆之之義也;用甘溫者,是假者反之之義也。
又言陰盛格陽,陽盛格陰,則先其所主,伏其所因,或寒藥而熱服,或熱劑而寒佐,是甚者從之之義也,所謂反佐是也。
此三者,逆之義為最顯,從之義前賢發之為最詳,獨所謂假者反之,自昔未有笃論,而又往往混于甚者從之之中,漫無分别。
不揣狂愚,聊獻一得,以質高明。
即如甘溫除大熱一事,豈真大熱而可用甘溫耶?是必虛熱也;夫所謂虛者,何也?氣虛則心寒,寒非熱也;血虛則必燥,燥為次寒,亦非熱也。
其熱何也?是亢極而見勝己之化也。
燥為金氣,熱為火氣,寒為水氣。
燥之化熱,是化其所不勝,以火克金,即經之所謂承也;寒之化熱,是化其所勝,火反侮水,即仲景之所謂橫,是陰陽二氣之對化也。
虛熱生于寒,燥熱由虛生。
虛、熱二字,當折看,不當連讀。
惟其虛也,燥也,故以甘潤燥,以溫煦寒也。
虛燥去而熱自除,是真火蒸騰,而物轉潤矣。
故不知者以為大熱,其知者以為寒燥;不知者以為甘溫除大熱,其知者以為甘溫除寒燥;不知者以為反治,其知者以為正治。
就其假者而言之,則謂之反;就其真者而言之,則猶是正也。
劉河間謂:己亢過極,反似勝己之化。
似也者,假之謂也。
醫者能見其真,而不眩于假,斯可矣!雖然甘溫除假熱,固矣。
而用甘溫之法,又有術焉,非徒曰甘溫,遂盡厥妙也。
凡病氣正來者,其氣多實而強;病氣反來者,其氣多變而幻。
故《内經》每緻警于虛邪也。
何者?其氣既能自化,是已挾人身之靈氣以為氣矣。
以甘溫治其本原,直搗老巢,而真相可見矣。
但氣靈而藥不靈,往往藥力為病氣所據,而不得達其巢窟,将甘溫反助病氣以為虐,故藥之中亦必具有靈氣,而後足以與病氣相敵。
所謂靈者,何也?凡物必力有餘而後能化。
寒燥化熱,必寒燥濃積日久可知也。
濃積日久者,郁結之謂也。
氣虛不足以推血,則血必有瘀;血虛不足以滑氣,則氣必有聚。
東垣諸方,多用升、柴。
而滑伯仁謂每用補劑,加桃仁等破血疏絡之品,其效最捷。
經謂反佐,治實熱者,苦寒而佐之以熱;治虛熱者,甘溫亦可佐之以寒。
(虛勞大熱,每用熱藥涼服。
)又,昔人論連理丸治吞酸,能變胃而不受胃變,是皆靈之類也。
病有化氣,藥亦有化氣。
如酸甘化陰,辛甘化陽是也。
善用者,且能借病之假氣,以助藥之真力,是即兵法之招撫者也。
昔人又謂:化氣之力,甚于本氣。
蓋氣之所以能化者,必其人之正虛,而邪氣之力濃,有以勝夫人之正氣,于是化良為寇,反挾人之氣,以還而傷人。
如寒燥化熱,非寒燥已化為熱也。
寒燥自在,而其力又能驅使人身之正氣為熱,以為之疑陣作障于外也。
所謂承制之虛也,其氣最幻而最銳,故醫者必以全神全力制之,視其變化而捷應焉,乃可有濟。
此虛勞内傷大病之所以難治也。
虛勞大病,往往近于鬼神,非鬼神也,化氣之靈者也,仍即人身本氣之靈者也。
此二篇者,或論物性,或論病機,或論治法,揆之經旨,固未能發明萬一;又嘗綜而論之,世間無物不本于五行也。
天地之氣,有常有變。
風,其性升,其體寒,其用溫,其化燥;寒,其性斂,其體濕,其用寒,其化風;暑,濕熱之合也,生于郁,體用俱同濕熱,其化風燥;濕,其性重,其體熱,其用濕,其化寒;燥;其性降,其體風,其用燥,其化火;火,其性散,其體燥,其用熱,其化濕。
此順化也,亦曰傳化。
更有對化,即濕極化燥、寒極化熱是也。
對化有虛有實。
傳化是氣機更代之常,對化是氣機憤激之變,故必極而後化也。
又有兼化,亦虛化之類也。
又有合化,如風合熱而化燥,寒合濕而化熱,亦實化之類也。
五行之氣,金木皆有燥,水土皆有濕,但金燥而斂,風燥而散,土濕而熱,水濕而寒,火則能燥能濕,其燥者木亢而水不交也,其濕者土郁而木暢也。
故火得風而焰長,以器掩之,而器即潤矣。
此五行生化之性情也。
四時更代,成功者退,一盛一衰,互相牽制,不獨天地之氣然也,即人之性情亦如之。
經曰: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悲傷肺,喜勝悲;恐傷腎,思勝恐。
又膽為中正之官,謀慮久不決則傷膽也;肝為将軍之官,郁怒不得發則傷肝也。
恐懼不止,注而為思;思慮不得,激而為怒;盛怒不止,郁而為悲,喜無節,則易恐;悲太過,則易喜。
此五髒性情之承制生化也。
故扁鵲、華佗,皆能以激怒起沉,張子和亦能以引笑開痼疾,非大具神通者乎!至于治病之法,則以安仇之義為最奧要其義大着于《至真要論》中。
如太陽寒水之勝而克火矣,治之者,必以甘溫土性之藥制水,以苦溫火性之藥扶火是矣。
然水之亢者,不可徒制也,必有以順其性而導之,故複以酸溫木性之藥,開水氣滋生之路,即以培火氣發生之源也,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法至密矣。
而未已也,如此治之,則水必退,火必進,水哀火銳,土氣又将上僭矣。
故仍以鹹寒水性之藥小佐其間,合酸溫木性以并力制土,此所以安其屈伏,無使勝複之相尋無已也。
前賢醫案,常有先用熱藥以愈病,後用涼藥以清餘患者。
此類多矣,非熟于氣化,能如是乎?總之,五行之氣,有亢而後有制,有制而後有生有化,此自然之數也。
故業醫者,必講求亢害承制生化六字,而善用之,于是每遇一病,可以逆而制之,亦可順而導之,調其氣使之平,而生化之常複矣。
試更以經義證之。
經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
此五行之相制也。
又曰: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洩之,水郁折之。
然調其義,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
又曰:折其郁氣,資其化源,無翼其勝,無贊其複。
迎而奪之,惡得無虛;随而濟之,惡得無實。
又曰: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
此五勝、五郁之治法也。
故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而厥陰遂先酸後辛矣;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鹹,而少陰、少陽遂先甘後鹹矣。
土、金、水仿此。
先用瀉者,制其勝也;後用補者,安其複也。
又如氣味之用,互用生化。
經曰: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者,不治五味屬也。
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久服增氣,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蓋以自來用藥者,隻求其氣,不求其味。
但取氣寒以治熱,而不知寒之苦者入心化火也;但取氣熱以治寒,而不知熱之鹹者入腎化水也。
味久則化氣者,經曰:味歸形,形歸氣。
又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
故五味久服,即增氣也。
味陰氣陽,陽動而散,陰靜而留,留則久積力濃,與髒氣協議而化,用藥者當知防微矣。
李東垣曰:同味之物,必有諸氣;同氣之物,必有諸味。
用其味者,必審其氣;用其氣者,必防其味也。
又如脈象之至,亦本六氣。
經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閑氣左右,随其所在。
何者?謂不得以天地之氣,主診一歲,必随六氣之至,分診四時也。
六氣之脈奈何?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鈎: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
其至也,或太過,或不及,更有澀極似滑,弦極似緩,虛寒似熱,大熱似寒,病内寒而脈中空,邪外充而脈内陷,故承制有虛實,生化有真假,雖明者往往為所眩矣。
經曰:脈從病反者,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諸陰之反者,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明乎此,而脈無遁矣,而病無遁矣,而治亦無難矣! 卷一 證治總論 虛實補瀉論 虛實者,病之體類也。
補瀉者,治之律令也。
前人論之詳矣。
茲撮其要者,與平日讀書之所記,彙輯于此,以為溫故之一助雲。
夫《内》、《難》、仲景之論虛實也,其義甚繁。
有以正氣盛衰分虛實者,所謂脈來疾去遲,外實内虛;來遲去疾,外虛内實也。
有以邪盛正衰分虛實者,所謂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也。
有以病者為實,不病為虛者,所謂内痛外快,内實外虛;外痛内快,外實内虛也。
有以病者為虛;不病為實者,所謂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也。
有以病在氣分無形為虛,血分有形為實者,白虎與承氣之分也。
有以病之微者為虛,甚者為實者,大小陷胸與瀉心之辨也。
有以病之動者為虛,靜者為實者,在髒曰積,在腑曰聚是也。
有以病之痼者為實,新者為虛者,久病邪深,新病邪淺也。
有以寒為虛,以熱為實者,陽道常實,陰道常虛之義也。
有以寒為陰實陽虛,熱為陽實陰虛者,陰陽對待,各從其類之義也。
有以氣上壅為實,下陷為虛,氣内結為實,外散為虛者,是以病形之積、散、空、堅言之也。
至如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此又五行子母順逆衰旺之大道也。
《内經》首篇,即以虛邪與賊風同警,所謂去而不去,命曰氣淫,乘其所勝,而侮所不勝也。
後世以虛邪為不治自愈,不亦謬乎?此虛實之大略也。
虛實既辨,則補瀉可施。
《靈樞·終始》曰: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适雖言故,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大如其故而不堅者,适雖言快,病未去也。
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随針,病必衰去矣。
此補瀉之機也。
若夫補瀉之法之妙,則莫詳于《素問》及陰陽大論,而越人、仲景各從而發明之。
髒氣法時論本五髒苦欲之性,以明補瀉。
其文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緻津液,通氣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
至真要論本司天在泉六氣之勝複,以明補瀉。
其文甚詳,今舉其司天勝氣之治,而以其餘附之。
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
(在泉,風淫于内,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風司于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風化于天,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
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
厥陰之複,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先酸後辛。
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在泉,熱淫于内,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熱司于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熱化于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
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瀉之。
少陰之複,治以鹹寒,佐以苦辛,以甘瀉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以鹹軟之。
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鹹,先甘後鹹。
少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收之。
按末句收當是軟,或鹹是酸。
)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洩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
(在泉,濕淫于内,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洩之。
濕司于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
濕化于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太陰之勝,治以鹹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
太陰之複,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之、燥之、洩之。
上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先苦後甘。
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
)火淫所勝,平以鹹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複之。
熱淫同。
(在泉,火淫于内,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火司于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火化于天,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鹹,以甘瀉之。
少陽之複,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鹹軟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發不遠熱,無犯溫涼。
少陰同法。
火位之主,與少陰同。
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軟之。
)燥淫所勝,平以苦濕,(新校正雲:濕當是溫。
)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在泉,燥淫于内,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新校正雲:甘辛,當是酸辛。
燥司于地,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
燥化于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洩之。
陽明之複,治以辛溫,佐以苦甘,以苦
肺主西方燥金,其體勁潔,是木氣也。
其性清肅,是金之正氣也。
其用酷烈,酷暑烈火,火使人畏,金亦使人畏,是金中有火神也。
火有光明,金亦有光明者也。
腎主北方寒水,其體流動,是火氣也。
其性沉下,是水之正氣也。
其用溫潤,是土氣也。
由是觀之,五行之中,各有五行,不待外求,而本體自足。
此天地相生相成,自然之數,當然之常也。
停停勻勻,不偏不倚,至于有變,則為病矣。
變者,謂自病而所不勝者乘之,與自病而乘所勝者,皆是也。
二者吉兇緩急,前人皆混統立說,未曾分析。
今吾思之,凡自病而所不勝者乘之,其吉兇未可知,而其勢必緩也;自病而乘所勝者,其勢急而必兇矣。
何以言之?自病則本當為人所乘,其勢順;自病而反能乘人,其勢逆也。
其順逆奈何?正虛與邪實之别也。
正虛者,脾土虛則肝木盛,心火虛則腎水盛,肝、腎本無邪,本無意來克脾、克心,不過五髒之氣,此虧則彼溢,有互相挹注之勢,故土虛不運,則木氣滿悶;火氣不揚,則水氣寒凝耳!其病在自虛之髒,而不在來乘之髒也。
其吉兇不可知者,何也?謂自虛之髒氣微,則相生之力微,但以藥助之,而可複矣,并無事瀉來乘之髒也。
是其治最易,而無待輾轉斡旋也。
必自虛之髒氣竭,而後相生之力竭,而不可為矣,故曰其勢緩也。
邪實者,肝邪實則克土,不必土髒之虛也,而徑克之。
腎邪實則克火,不必火髒之虛也,而徑克之。
克之則傳之,七傳而生氣絕矣。
其絕也,不待其七傳而知也,當其初傳,而預決之矣。
何也?有病之髒,本不當力能乘人,今其力能乘人者,邪盛而本髒之元氣已絕,不能自主,惟邪氣之所欲為而肆行無忌也。
若本髒元氣未絕,則自能監制邪氣,不使橫溢至此矣。
本髒氣絕,則生生之源竭,而所勝之髒失其所恃,故克而傳之易易也。
如肝邪實,則肝之正氣不能生火,而土之化源已虛。
肝邪來逼,略無救援,既經傳脾,肝脾合氣,邪力愈大,正氣愈微,勢如破竹。
初或數日而傳一髒,繼則一日而傳一髒,或一日而傳數髒矣。
當其初傳,化源已絕,用藥補瀉,皆窮于無可施,故曰其勢兇而急也。
何也?所謂邪實者,以其得母氣之生助也。
肝挾水邪而克土,則火不能生;脾挾火邪以克水,則金不能助故也。
是同一相乘相克,而其吉兇緩急,如是懸隔,臨診決病,視人生死,其可不盡心乎?故越人、仲景論治未病,皆曰見肝之病,必先實脾,是當其未傳而急防之也。
急防雲者,抑木之亢,扶土之衰,仍資火氣,以導木之去路,培土之來源。
其法攻補兼施,輾轉斡旋,如隔二隔三,瀉南補北,良工心苦,正為此耳!至如薛立齋、張景嶽輩,每曰補正則邪自去。
此乃自虛而為人所乘者,變因自虛,人本無邪,故直補本宮,無事誅伐也。
又嘗論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假者反之之義,曰:前賢有言,實熱以苦寒折之,虛熱以甘溫除之。
用苦寒者,是熱者寒之、微者逆之之義也;用甘溫者,是假者反之之義也。
又言陰盛格陽,陽盛格陰,則先其所主,伏其所因,或寒藥而熱服,或熱劑而寒佐,是甚者從之之義也,所謂反佐是也。
此三者,逆之義為最顯,從之義前賢發之為最詳,獨所謂假者反之,自昔未有笃論,而又往往混于甚者從之之中,漫無分别。
不揣狂愚,聊獻一得,以質高明。
即如甘溫除大熱一事,豈真大熱而可用甘溫耶?是必虛熱也;夫所謂虛者,何也?氣虛則心寒,寒非熱也;血虛則必燥,燥為次寒,亦非熱也。
其熱何也?是亢極而見勝己之化也。
燥為金氣,熱為火氣,寒為水氣。
燥之化熱,是化其所不勝,以火克金,即經之所謂承也;寒之化熱,是化其所勝,火反侮水,即仲景之所謂橫,是陰陽二氣之對化也。
虛熱生于寒,燥熱由虛生。
虛、熱二字,當折看,不當連讀。
惟其虛也,燥也,故以甘潤燥,以溫煦寒也。
虛燥去而熱自除,是真火蒸騰,而物轉潤矣。
故不知者以為大熱,其知者以為寒燥;不知者以為甘溫除大熱,其知者以為甘溫除寒燥;不知者以為反治,其知者以為正治。
就其假者而言之,則謂之反;就其真者而言之,則猶是正也。
劉河間謂:己亢過極,反似勝己之化。
似也者,假之謂也。
醫者能見其真,而不眩于假,斯可矣!雖然甘溫除假熱,固矣。
而用甘溫之法,又有術焉,非徒曰甘溫,遂盡厥妙也。
凡病氣正來者,其氣多實而強;病氣反來者,其氣多變而幻。
故《内經》每緻警于虛邪也。
何者?其氣既能自化,是已挾人身之靈氣以為氣矣。
以甘溫治其本原,直搗老巢,而真相可見矣。
但氣靈而藥不靈,往往藥力為病氣所據,而不得達其巢窟,将甘溫反助病氣以為虐,故藥之中亦必具有靈氣,而後足以與病氣相敵。
所謂靈者,何也?凡物必力有餘而後能化。
寒燥化熱,必寒燥濃積日久可知也。
濃積日久者,郁結之謂也。
氣虛不足以推血,則血必有瘀;血虛不足以滑氣,則氣必有聚。
東垣諸方,多用升、柴。
而滑伯仁謂每用補劑,加桃仁等破血疏絡之品,其效最捷。
經謂反佐,治實熱者,苦寒而佐之以熱;治虛熱者,甘溫亦可佐之以寒。
(虛勞大熱,每用熱藥涼服。
)又,昔人論連理丸治吞酸,能變胃而不受胃變,是皆靈之類也。
病有化氣,藥亦有化氣。
如酸甘化陰,辛甘化陽是也。
善用者,且能借病之假氣,以助藥之真力,是即兵法之招撫者也。
昔人又謂:化氣之力,甚于本氣。
蓋氣之所以能化者,必其人之正虛,而邪氣之力濃,有以勝夫人之正氣,于是化良為寇,反挾人之氣,以還而傷人。
如寒燥化熱,非寒燥已化為熱也。
寒燥自在,而其力又能驅使人身之正氣為熱,以為之疑陣作障于外也。
所謂承制之虛也,其氣最幻而最銳,故醫者必以全神全力制之,視其變化而捷應焉,乃可有濟。
此虛勞内傷大病之所以難治也。
虛勞大病,往往近于鬼神,非鬼神也,化氣之靈者也,仍即人身本氣之靈者也。
此二篇者,或論物性,或論病機,或論治法,揆之經旨,固未能發明萬一;又嘗綜而論之,世間無物不本于五行也。
天地之氣,有常有變。
風,其性升,其體寒,其用溫,其化燥;寒,其性斂,其體濕,其用寒,其化風;暑,濕熱之合也,生于郁,體用俱同濕熱,其化風燥;濕,其性重,其體熱,其用濕,其化寒;燥;其性降,其體風,其用燥,其化火;火,其性散,其體燥,其用熱,其化濕。
此順化也,亦曰傳化。
更有對化,即濕極化燥、寒極化熱是也。
對化有虛有實。
傳化是氣機更代之常,對化是氣機憤激之變,故必極而後化也。
又有兼化,亦虛化之類也。
又有合化,如風合熱而化燥,寒合濕而化熱,亦實化之類也。
五行之氣,金木皆有燥,水土皆有濕,但金燥而斂,風燥而散,土濕而熱,水濕而寒,火則能燥能濕,其燥者木亢而水不交也,其濕者土郁而木暢也。
故火得風而焰長,以器掩之,而器即潤矣。
此五行生化之性情也。
四時更代,成功者退,一盛一衰,互相牽制,不獨天地之氣然也,即人之性情亦如之。
經曰: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悲傷肺,喜勝悲;恐傷腎,思勝恐。
又膽為中正之官,謀慮久不決則傷膽也;肝為将軍之官,郁怒不得發則傷肝也。
恐懼不止,注而為思;思慮不得,激而為怒;盛怒不止,郁而為悲,喜無節,則易恐;悲太過,則易喜。
此五髒性情之承制生化也。
故扁鵲、華佗,皆能以激怒起沉,張子和亦能以引笑開痼疾,非大具神通者乎!至于治病之法,則以安仇之義為最奧要其義大着于《至真要論》中。
如太陽寒水之勝而克火矣,治之者,必以甘溫土性之藥制水,以苦溫火性之藥扶火是矣。
然水之亢者,不可徒制也,必有以順其性而導之,故複以酸溫木性之藥,開水氣滋生之路,即以培火氣發生之源也,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法至密矣。
而未已也,如此治之,則水必退,火必進,水哀火銳,土氣又将上僭矣。
故仍以鹹寒水性之藥小佐其間,合酸溫木性以并力制土,此所以安其屈伏,無使勝複之相尋無已也。
前賢醫案,常有先用熱藥以愈病,後用涼藥以清餘患者。
此類多矣,非熟于氣化,能如是乎?總之,五行之氣,有亢而後有制,有制而後有生有化,此自然之數也。
故業醫者,必講求亢害承制生化六字,而善用之,于是每遇一病,可以逆而制之,亦可順而導之,調其氣使之平,而生化之常複矣。
試更以經義證之。
經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
此五行之相制也。
又曰: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洩之,水郁折之。
然調其義,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
又曰:折其郁氣,資其化源,無翼其勝,無贊其複。
迎而奪之,惡得無虛;随而濟之,惡得無實。
又曰: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
此五勝、五郁之治法也。
故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而厥陰遂先酸後辛矣;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鹹,而少陰、少陽遂先甘後鹹矣。
土、金、水仿此。
先用瀉者,制其勝也;後用補者,安其複也。
又如氣味之用,互用生化。
經曰: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者,不治五味屬也。
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久服增氣,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蓋以自來用藥者,隻求其氣,不求其味。
但取氣寒以治熱,而不知寒之苦者入心化火也;但取氣熱以治寒,而不知熱之鹹者入腎化水也。
味久則化氣者,經曰:味歸形,形歸氣。
又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
故五味久服,即增氣也。
味陰氣陽,陽動而散,陰靜而留,留則久積力濃,與髒氣協議而化,用藥者當知防微矣。
李東垣曰:同味之物,必有諸氣;同氣之物,必有諸味。
用其味者,必審其氣;用其氣者,必防其味也。
又如脈象之至,亦本六氣。
經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閑氣左右,随其所在。
何者?謂不得以天地之氣,主診一歲,必随六氣之至,分診四時也。
六氣之脈奈何?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鈎: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
其至也,或太過,或不及,更有澀極似滑,弦極似緩,虛寒似熱,大熱似寒,病内寒而脈中空,邪外充而脈内陷,故承制有虛實,生化有真假,雖明者往往為所眩矣。
經曰:脈從病反者,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諸陰之反者,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明乎此,而脈無遁矣,而病無遁矣,而治亦無難矣! 卷一 證治總論 虛實補瀉論 虛實者,病之體類也。
補瀉者,治之律令也。
前人論之詳矣。
茲撮其要者,與平日讀書之所記,彙輯于此,以為溫故之一助雲。
夫《内》、《難》、仲景之論虛實也,其義甚繁。
有以正氣盛衰分虛實者,所謂脈來疾去遲,外實内虛;來遲去疾,外虛内實也。
有以邪盛正衰分虛實者,所謂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也。
有以病者為實,不病為虛者,所謂内痛外快,内實外虛;外痛内快,外實内虛也。
有以病者為虛;不病為實者,所謂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也。
有以病在氣分無形為虛,血分有形為實者,白虎與承氣之分也。
有以病之微者為虛,甚者為實者,大小陷胸與瀉心之辨也。
有以病之動者為虛,靜者為實者,在髒曰積,在腑曰聚是也。
有以病之痼者為實,新者為虛者,久病邪深,新病邪淺也。
有以寒為虛,以熱為實者,陽道常實,陰道常虛之義也。
有以寒為陰實陽虛,熱為陽實陰虛者,陰陽對待,各從其類之義也。
有以氣上壅為實,下陷為虛,氣内結為實,外散為虛者,是以病形之積、散、空、堅言之也。
至如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此又五行子母順逆衰旺之大道也。
《内經》首篇,即以虛邪與賊風同警,所謂去而不去,命曰氣淫,乘其所勝,而侮所不勝也。
後世以虛邪為不治自愈,不亦謬乎?此虛實之大略也。
虛實既辨,則補瀉可施。
《靈樞·終始》曰: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适雖言故,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大如其故而不堅者,适雖言快,病未去也。
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随針,病必衰去矣。
此補瀉之機也。
若夫補瀉之法之妙,則莫詳于《素問》及陰陽大論,而越人、仲景各從而發明之。
髒氣法時論本五髒苦欲之性,以明補瀉。
其文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緻津液,通氣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
至真要論本司天在泉六氣之勝複,以明補瀉。
其文甚詳,今舉其司天勝氣之治,而以其餘附之。
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
(在泉,風淫于内,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風司于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風化于天,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
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
厥陰之複,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先酸後辛。
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在泉,熱淫于内,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熱司于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熱化于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
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瀉之。
少陰之複,治以鹹寒,佐以苦辛,以甘瀉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以鹹軟之。
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鹹,先甘後鹹。
少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收之。
按末句收當是軟,或鹹是酸。
)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洩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
(在泉,濕淫于内,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洩之。
濕司于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
濕化于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太陰之勝,治以鹹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
太陰之複,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之、燥之、洩之。
上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先苦後甘。
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
)火淫所勝,平以鹹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複之。
熱淫同。
(在泉,火淫于内,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火司于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火化于天,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鹹,以甘瀉之。
少陽之複,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鹹軟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發不遠熱,無犯溫涼。
少陰同法。
火位之主,與少陰同。
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軟之。
)燥淫所勝,平以苦濕,(新校正雲:濕當是溫。
)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在泉,燥淫于内,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新校正雲:甘辛,當是酸辛。
燥司于地,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
燥化于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洩之。
陽明之複,治以辛溫,佐以苦甘,以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