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
此所謂神主于心者也。
奇病曰:口苦者,病名曰膽瘅。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決于膽,咽為之使。
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矣。
六節髒象曰:凡十一髒皆取決于膽也。
仲景謂:心氣虛則魂魄妄行。
華佗謂:膽實熱則精神不守。
此所謂複從于膽者也。
(心膽,神之主,腦又神之會也,故凡有思憶,則目上注。
)又嘗論之,氣之三也,精之四也,神之五也,此十二者,尤必以營衛為之宰。
營衛之生也,各具其體而不可相離也,各成其用而不可相勝也,各行其道而不可相幹也。
趙睛初曰:津雖陰類,而猶未離乎陽氣者也。
《内經》謂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霧露所溉,萬物皆潤,豈非氣中有津乎?驗之口中呵氣水,愈征氣津之不相離矣。
氣若離乎津,則陽偏勝,即氣有餘便是火是也。
熊三拔《泰西水法》雲:凡諸藥系草木果谷菜諸部,其有水性者,皆用新鮮物料,根據法蒸餾得水,名之為露,以之為藥,勝諸幹質。
諸露皆是精華,不待胃化脾傳,已成微妙;且蒸餾所得,既于諸物體中最為上分,複得初力則氣濃勢大。
夫蒸露以氣上蒸而得,雖屬水類,而随氣流行,體極清輕,以治氣津枯耗,其功能有非他藥所能及。
所謂氣津枯耗者,傷陰化燥,清竅幹澀。
《内經》謂:九竅者,水注之氣。
幹澀者,病人自覺火氣從口鼻出,是津離乎氣,而氣獨上注者也。
所謂其體不可相離者此也。
柯韻伯謂:氣上騰便是水。
此語最足玩味。
蓋陰氣凝結,津液不得上升,以緻枯燥。
治宜溫熱助陽,俾陰精上交陽位,如釜底加薪,釜中之水氣上騰,其潤澤有立至者。
仲景以八味丸治消渴,即此義也。
但枯燥有由于陰竭者,必須大劑濡養,如救焚然。
故同一枯燥,而有陰凝、陰竭之分,二證霄壤,至宜細審,不可誤也。
所謂其用不可相勝者此也。
微火緩烘,即令物燥,而盛火急炙,轉令物潤,故陰凝而見燥化者,當加大熱品于清潤之中,則力能蒸騰其氣以開結而回陽。
若但取小溫小潤,謬謂和平,而不知真陰轉暗為所傷矣。
病勢日進,遂謂病不受溫,改用清涼,緻人于死,可歎也!趙晴初謂病重藥輕,亦能增病,即此類也。
此又始于相勝,成于相平者也。
氣行之亂也,大率衛強營弱,營為衛擾而不得甯,而衛之為榮所滞者,則惟水腫一端而已。
衛氣之竄入營道也,亂之于在表肌腠之隙,則令人汗出而不可止,所謂衛氣不共營氣和諧也。
(風鼓其衛,不能自固,津随氣行,而亦外越。
)以桂枝湯複發其汗則愈,不得援有汗禁汗之常例矣。
亂于在裡血絡之隙,則令人血湧傾碗盈盤而不可禦。
(或寒束其脈,血無所容;或痰壅其脈,血不能行;或火鼓其氣,血為之奔逸而外溢。
下文洩肺、肝,是治火盛。
若痰壅,則宜兼溫疏;若寒束,更重用溫散矣。
世醫概用清降,以緻成勞而死。
《内經·示從容》曰:脈急者血洩,血無所行也。
此理甚明,恨無知者。
)葉香岩治湧血,必先洩肺者,是急洩衛氣也,然不如洩肝為尤切。
二者皆氣在于隙,故皆有所洩也。
若氣亂于大經之中,其機向外,而無所洩也。
則壅盛于四肢,而逾垣上屋之事見矣。
所謂巨陽、少陽,其動大疾,病為怒狂也。
其機向内而無所洩也,則壅窒于髒腑,而昏厥颠仆之事見矣。
更有氣并于氣之細絡,而脹悶不堪,緻生自齧自刃之變者;又有氣滞于血之細絡,而怫郁不解,緻成為癢、為疹之災者,至于營竭道澀,而衛氣内伐,則不瞑;營盛膚濕,而衛氣久留,則多卧。
(《内經》謂:胃不和則卧不安。
《中藏經》謂:膽熱則多睡,膽冷則無眠。
)溫病逆傳心包,則神昏谵妄,此津傷而神機不利,清氣不生也。
經曰: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神借津以養也。
是又因氣之盈虧,而神為之累矣。
盈虧雖殊,總由于推行不利而已矣。
此氣之失其道而相幹者也。
卷一 證治總論 升降出入論 六微旨論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
王氏釋之曰:凡竅橫者,皆有出入去來之氣;竅豎者,皆有陰陽升降之氣往複于中。
即如壁窗戶牖,兩面伺之,皆承來氣沖擊于人,是則出入氣也。
(西醫謂:人居室中,不可兩面開窗,則人之中氣,為往來之氣所沖擊不能支,即頭空痛矣。
)又如陽升則井寒,陰升則水暖,以物投井,及葉墜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氣所礙也。
虛管溉滿,撚上懸之,水固不洩,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
空瓶小口,頓溉不入,為氣不出而不能入也。
可謂發揮盡緻矣。
劉河間曰:皮膚之汗孔者,謂洩汗之孔竅也。
一名氣門,謂洩氣之門戶也。
一名腠理,謂氣液之隧道紋理也。
一名鬼門,謂幽冥之門也。
一名玄府,謂玄微之府也。
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髒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萬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門戶也。
經曰: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
有所閉塞,則不能用也。
故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齒腐、毛發堕落、皮膚不仁、腸胃不能滲洩者,悉由熱氣怫郁,玄府閉塞,而緻津液、血脈、榮衛、清濁之氣不能升降出入故也。
各随怫郁微甚,而為病之大小焉。
李東垣曰:聖人治病,必本四時升降浮沉之理,權變之宜,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經謂: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
仲景謂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大抵聖人立法,且如升陽或散發之劑,是助春夏之陽氣令其上升,乃瀉秋冬收藏殒殺寒涼之氣。
此升降浮沉之至理也。
天地之氣,以升降浮沉,乃生四時。
如治病,不可逆之。
故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夫人之身,亦有四時天地之氣,不可隻認在外,人亦體同天地也。
《吳醫彙講》引蔣星墀說曰:《傷寒論》所謂傳經,即是出入精義。
蓋正氣出入,由厥陰而少陰、太陰,而少陽、陽明、太陽,循環往複。
六淫之邪,則從太陽,入一步,反歸一步,至厥陰而極。
此邪氣進而正氣退行,不複與外氣相通,故開、阖、樞三者,最為要旨。
(見《素問·陰陽離合論》、《靈樞·根結篇》中。
)分言之,為出入,為升降;合言之,總不外乎一氣而已矣。
觀東垣《脾胃論》浮沉補瀉圖,以卯酉為道路,而歸重于蒼天之氣。
考其所訂諸方,用升、柴、苓、澤等法,實即發源于長沙論中葛根、柴胡、五苓之意,引而伸之,所謂升之九天之上,降之九地之下。
雖内傷、外感殊科,而于氣之升降出入,則無以異耳!吳鞠通《溫病條辨》有曰:風之體不一,而風之用亦殊。
春風自下而上,夏風橫行空中,秋風自上而下,冬風刮地而行。
其方位也,則有四正、四隅,此方位之合于四時八節也。
諸家之論,闡發無餘蘊矣。
升降出入者,天地之體用,萬物之橐,百病之綱領,生死之樞機也。
茲更舉天地之氣、人身之氣,與夫脈象、病機、治宜,一一而條析之。
四時之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其行也。
如輪之轉旋,至圓者也。
如春氣自下而上,直行者,是冬氣橫斂已極,堅不可解,若徑從橫散,則與冬氣驟逆矣。
氣不可逆也,故先從直行以活其機,而後繼以夏之橫散也。
夏氣疏散已極,若徑從橫斂,又與夏氣驟逆矣。
轉旋之機不可驟也,故先以秋之直降,而後繼以冬之橫斂也。
所以然者,各以其橫行、直行之極也。
直行極,則不可以徑從直升、直降,而必先有橫行開阖之氣以疏之;橫行極,則不可以徑從橫散、橫斂,而必先有直行浮沉之氣以達之。
若直行未極,則升者未嘗不可以直降,降者未嘗不可以直升;橫行未極,則散者未嘗不可以橫斂,斂者未嘗不可以橫散。
即如春日未嘗無秋風,而春之後,決不可繼以秋也;夏日未嘗無冬風,而夏之後,決不可繼以冬也。
此天地四時斡旋之機妙也。
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橫直腠理,為氣所出入升降之道。
升降者,裡氣與裡氣相回旋之道也;出入者,裡氣與外氣相交接之道也。
裡氣者,身氣也;外氣者,空氣也。
鼻息一呼,而周身八萬四千毛孔,皆為之一張;一吸,而周身八萬四千毛孔,皆為之一翕。
出入如此,升降亦然,無一瞬或停者也。
《内經》曰: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内,陽之守也。
又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陰氣者,藏精而起亟也。
此出入之機也。
又曰: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而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此出入之數也。
《推求師意》曰:在肝則溫化,其氣升;在心則熱化,其氣浮;在脾則沖和之化,其氣備;在肺則涼化,其氣降;在腎則寒化,其氣藏。
《内經》曰:濁氣在上,則生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又曰:夏暑汗不出,秋成風瘧。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此升降出入之常變也。
内而髒腑,外而肌肉,縱橫往來,并行不悖,如水之流,逝者自逝,而波浪之起伏自起伏也。
其合四時也,春則上升者強,而下鎮者微矣;夏則外舒者盛,而内守者微矣;秋則下抑,而上鼓者微矣;冬則内斂,而外發者微矣。
此其常也。
逆冬氣,則奉生者少矣;逆春氣,則奉長者少矣;逆夏氣,則奉收者少矣;逆秋氣,則奉藏者少矣。
太過不及,皆為逆也,此其變也。
故聖人必順四時,以調其神氣也。
其在脈象,則有三部九候。
三部者,寸關尺也,以候形段之上下,以直言之也。
九候者,浮中沉也,以候形層之表裡,以橫言之也。
病在上則見于寸,在下則見于尺;病在裡則見于沉,在表則見于浮;裡寒外熱,則沉緊浮緩;裡熱外寒,則沉緩浮緊。
上虛下實,則寸小尺大;上實下虛,則寸強尺弱。
此脈象之大略也。
其在病機,則内傷之病,多病于升降,以升降主裡也;外感之病,多病于出入,以出入主外也。
傷寒分六經,以表裡言;溫病分三焦,以高下言,溫病從裡發故也。
升降之病極,則亦累及出入矣;出入之病極,則亦累及升降矣。
故飲食之傷,亦發寒熱;風寒之感,亦形喘喝。
此病機之大略也。
至于治法,則必明于天地四時之氣,旋轉之機,至圓之用,而後可應于無窮。
氣之亢于上者,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舉之;散于外者,斂而固之;結于内者,疏而散之。
對證施治,豈不顯然而易見者乎?然此以治病之輕且淺者可耳!若深重者,則不可以徑行,而必有待于緻曲。
夫所謂曲者,何也?氣亢于上,不可徑抑也,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耶,先疏而散之,後清而降之;不足耶,行斂而固之,後重而鎮之。
氣陷于下,不可徑舉也,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耶,先疏而散之,後開而提之;不足耶,先斂而固之,後兜而托之。
氣郁于内,不可徑散也,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者,攻其實而汗自通,故承氣可先于桂枝;不足者,升其陽而表自退,故益氣有借于升、柴。
氣散于外,不可徑斂也,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者,自汗由于腸胃之實,下其實而陽氣内收;不足者,表虛由于脾肺之虧,宣其陽而衛氣外固。
此皆治法之要妙也。
苟不達此,而直升、直降、直斂、直散,鮮不偾事矣!嘗憶先哲有言:胸腹痞脹,昧者以槟榔、枳、樸攻之,及其氣下陷,洩利不止,複以參、、升、柴舉之,于是氣上下脫而死矣。
此直升、直降之禍也。
況升降出入,交相為用者也,用之不可太過。
當升而過于升,不但下氣虛,而裡氣亦不固,氣喘者将有汗脫之虞矣;當降而過于降,不但上氣陷,而表氣亦不充,下利者每有惡寒之證矣;當斂而過于斂,不但裡氣郁,而下氣亦不能上朝;當散而過于散,不但表氣疏,而上氣亦不能下濟矣。
故醫者之于天人之氣也,必明于體,尤必明于用;必明于常,尤必明于變。
物性亦然。
寒熱燥濕,其體性也;升降斂散,其功用也。
升、柴、參、,氣之直升者也;硝、黃、枳、樸,氣之直降者也;五味、山萸、金櫻、覆盆,氣之内斂者也;麻黃、桂枝、荊芥、防風,氣之外散者也。
此其體也。
而用之在人,此其常也。
而善用之,則變化可應于不窮;不善用之,則變患每生于不測。
王漢臯論溫病大便秘,右寸洪實,而胸滞悶者,宜枳、樸、菔子橫解之,蘇子、桔梗、半夏、槟榔豎解之。
其言橫解、豎解是矣,其所指諸藥,則未是也。
即東垣諸方,慣用升、柴、枳、樸,亦未免直撞之弊。
若潔古枳術丸,以荷葉燒飯為丸,則有欲直先橫之妙矣。
籲!醫豈易言者乎?又嘗論之,氣之開阖,必有其樞。
無升降則無以為出入,無出入則無以為升降,升降出入,互為其樞者也。
故人之病風寒喘咳者,以毛竅束于風寒,出入之經隧不利,而升降亦迫矣。
病屍厥卒死者,以升降之大氣不轉,而出入亦微矣。
生氣通天曰:大怒則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調經曰:血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
扁鵲曰:陽脈下墜,陰脈上争,會氣閉而不通,陰上而陽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絕而不為使;上有絕陽之絡,下有破陰之紐,破陰、絕陽之色已廢,脈亂,故形靜如死狀。
凡人出入之氣,本微于升降,升降既息,出入更微矣。
故扁鵲謂:當聞其耳鳴而鼻張,循其兩股以至于陰,當尚溫也。
此所謂出入更微者也。
又嘗着《左右陰陽論》、《勞痹證治論》,文義淺陋,而與此相發。
其《論左右陰陽》曰:朱丹溪謂脾具坤靜之體,而有幹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而成地天交之泰矣。
近世黃元禦着書,專主左升右降立說,以為心、肺陽也,随胃氣而右降,降則化為陰;肝、腎陰也,随脾氣而左升,升則化為陽。
故戊己二土中氣,四氣之樞紐,百病之權衡,生死之門戶,養生之道,治病之法,俱不可不謹于此。
其書八種,直将《素問》、《靈樞》、《傷寒》、《金匮》、《本草》五大部聖經,俱籠入左升右降四字之中。
蓋自以為獨開生面,得《内經》左右陰陽道路之奧旨矣。
竊思《内經》之論陰陽也,不隻言升降,而必言出入。
升降直而出入橫,氣不能有升降而無出入,出入廢則升降亦必息矣。
隻論升降,不論出入,是已得一而遺一,況必以升降分屬左右,則尤難通之義也。
左右俱有陰陽,俱有升降。
嘗推求西醫所論人身脈絡功用,與夫氣血之流行,合之《内經》大旨,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榮氣是随六陰、六陽之經循環往來,終而複始,即以經脈之升降為升降也。
衛氣不拘于經,行于手足六陽之部分則上升,行于手足六陰之部分則下降,是表升而裡降也。
《内經》以左右為陰陽之道路,未嘗以左即升、右即降也。
其義如寸口候陰,主中;人迎候陽,主外。
舉其大概而已。
脈法又以左尺主膀胱、前陰;右尺主大腸、後陰。
其于《内經》背陽腹陰,将何以合之?故确求升降之道路,隻當分表裡,而無分于左右也。
或曰:人之患半身不遂者,何也?曰:半身不遂,是橫病,不是直病。
何以言之?人身腠理毛竅,在左邊者,俱左外向;在右邊者。
俱右外向,前自鼻柱,後自脊骨,截然中分。
故人側卧,汗出顯有界畔者,因側卧,則向上半邊毛竅熱氣上蒸,向下半邊毛竅熱氣不能下蒸也。
《内經》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故偏枯者,橫氣不能左右相通也;下痿者,直氣不能上下相濟也。
左有左之升降,右有右之升降;上有上之升降,下有下之升降;上下左右,又合為一大升降者也。
是故先天八卦,坎離分東西。
此左陽右陰之義也;後天八卦,坎離分南北,此表升裡降之義也。
即如人身,熱氣蒸騰,隻是向上,其
此所謂神主于心者也。
奇病曰:口苦者,病名曰膽瘅。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決于膽,咽為之使。
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矣。
六節髒象曰:凡十一髒皆取決于膽也。
仲景謂:心氣虛則魂魄妄行。
華佗謂:膽實熱則精神不守。
此所謂複從于膽者也。
(心膽,神之主,腦又神之會也,故凡有思憶,則目上注。
)又嘗論之,氣之三也,精之四也,神之五也,此十二者,尤必以營衛為之宰。
營衛之生也,各具其體而不可相離也,各成其用而不可相勝也,各行其道而不可相幹也。
趙睛初曰:津雖陰類,而猶未離乎陽氣者也。
《内經》謂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霧露所溉,萬物皆潤,豈非氣中有津乎?驗之口中呵氣水,愈征氣津之不相離矣。
氣若離乎津,則陽偏勝,即氣有餘便是火是也。
熊三拔《泰西水法》雲:凡諸藥系草木果谷菜諸部,其有水性者,皆用新鮮物料,根據法蒸餾得水,名之為露,以之為藥,勝諸幹質。
諸露皆是精華,不待胃化脾傳,已成微妙;且蒸餾所得,既于諸物體中最為上分,複得初力則氣濃勢大。
夫蒸露以氣上蒸而得,雖屬水類,而随氣流行,體極清輕,以治氣津枯耗,其功能有非他藥所能及。
所謂氣津枯耗者,傷陰化燥,清竅幹澀。
《内經》謂:九竅者,水注之氣。
幹澀者,病人自覺火氣從口鼻出,是津離乎氣,而氣獨上注者也。
所謂其體不可相離者此也。
柯韻伯謂:氣上騰便是水。
此語最足玩味。
蓋陰氣凝結,津液不得上升,以緻枯燥。
治宜溫熱助陽,俾陰精上交陽位,如釜底加薪,釜中之水氣上騰,其潤澤有立至者。
仲景以八味丸治消渴,即此義也。
但枯燥有由于陰竭者,必須大劑濡養,如救焚然。
故同一枯燥,而有陰凝、陰竭之分,二證霄壤,至宜細審,不可誤也。
所謂其用不可相勝者此也。
微火緩烘,即令物燥,而盛火急炙,轉令物潤,故陰凝而見燥化者,當加大熱品于清潤之中,則力能蒸騰其氣以開結而回陽。
若但取小溫小潤,謬謂和平,而不知真陰轉暗為所傷矣。
病勢日進,遂謂病不受溫,改用清涼,緻人于死,可歎也!趙晴初謂病重藥輕,亦能增病,即此類也。
此又始于相勝,成于相平者也。
氣行之亂也,大率衛強營弱,營為衛擾而不得甯,而衛之為榮所滞者,則惟水腫一端而已。
衛氣之竄入營道也,亂之于在表肌腠之隙,則令人汗出而不可止,所謂衛氣不共營氣和諧也。
(風鼓其衛,不能自固,津随氣行,而亦外越。
)以桂枝湯複發其汗則愈,不得援有汗禁汗之常例矣。
亂于在裡血絡之隙,則令人血湧傾碗盈盤而不可禦。
(或寒束其脈,血無所容;或痰壅其脈,血不能行;或火鼓其氣,血為之奔逸而外溢。
下文洩肺、肝,是治火盛。
若痰壅,則宜兼溫疏;若寒束,更重用溫散矣。
世醫概用清降,以緻成勞而死。
《内經·示從容》曰:脈急者血洩,血無所行也。
此理甚明,恨無知者。
)葉香岩治湧血,必先洩肺者,是急洩衛氣也,然不如洩肝為尤切。
二者皆氣在于隙,故皆有所洩也。
若氣亂于大經之中,其機向外,而無所洩也。
則壅盛于四肢,而逾垣上屋之事見矣。
所謂巨陽、少陽,其動大疾,病為怒狂也。
其機向内而無所洩也,則壅窒于髒腑,而昏厥颠仆之事見矣。
更有氣并于氣之細絡,而脹悶不堪,緻生自齧自刃之變者;又有氣滞于血之細絡,而怫郁不解,緻成為癢、為疹之災者,至于營竭道澀,而衛氣内伐,則不瞑;營盛膚濕,而衛氣久留,則多卧。
(《内經》謂:胃不和則卧不安。
《中藏經》謂:膽熱則多睡,膽冷則無眠。
)溫病逆傳心包,則神昏谵妄,此津傷而神機不利,清氣不生也。
經曰: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神借津以養也。
是又因氣之盈虧,而神為之累矣。
盈虧雖殊,總由于推行不利而已矣。
此氣之失其道而相幹者也。
卷一 證治總論 升降出入論 六微旨論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
王氏釋之曰:凡竅橫者,皆有出入去來之氣;竅豎者,皆有陰陽升降之氣往複于中。
即如壁窗戶牖,兩面伺之,皆承來氣沖擊于人,是則出入氣也。
(西醫謂:人居室中,不可兩面開窗,則人之中氣,為往來之氣所沖擊不能支,即頭空痛矣。
)又如陽升則井寒,陰升則水暖,以物投井,及葉墜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氣所礙也。
虛管溉滿,撚上懸之,水固不洩,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
空瓶小口,頓溉不入,為氣不出而不能入也。
可謂發揮盡緻矣。
劉河間曰:皮膚之汗孔者,謂洩汗之孔竅也。
一名氣門,謂洩氣之門戶也。
一名腠理,謂氣液之隧道紋理也。
一名鬼門,謂幽冥之門也。
一名玄府,謂玄微之府也。
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髒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萬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門戶也。
經曰: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
有所閉塞,則不能用也。
故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齒腐、毛發堕落、皮膚不仁、腸胃不能滲洩者,悉由熱氣怫郁,玄府閉塞,而緻津液、血脈、榮衛、清濁之氣不能升降出入故也。
各随怫郁微甚,而為病之大小焉。
李東垣曰:聖人治病,必本四時升降浮沉之理,權變之宜,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經謂: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
仲景謂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大抵聖人立法,且如升陽或散發之劑,是助春夏之陽氣令其上升,乃瀉秋冬收藏殒殺寒涼之氣。
此升降浮沉之至理也。
天地之氣,以升降浮沉,乃生四時。
如治病,不可逆之。
故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夫人之身,亦有四時天地之氣,不可隻認在外,人亦體同天地也。
《吳醫彙講》引蔣星墀說曰:《傷寒論》所謂傳經,即是出入精義。
蓋正氣出入,由厥陰而少陰、太陰,而少陽、陽明、太陽,循環往複。
六淫之邪,則從太陽,入一步,反歸一步,至厥陰而極。
此邪氣進而正氣退行,不複與外氣相通,故開、阖、樞三者,最為要旨。
(見《素問·陰陽離合論》、《靈樞·根結篇》中。
)分言之,為出入,為升降;合言之,總不外乎一氣而已矣。
觀東垣《脾胃論》浮沉補瀉圖,以卯酉為道路,而歸重于蒼天之氣。
考其所訂諸方,用升、柴、苓、澤等法,實即發源于長沙論中葛根、柴胡、五苓之意,引而伸之,所謂升之九天之上,降之九地之下。
雖内傷、外感殊科,而于氣之升降出入,則無以異耳!吳鞠通《溫病條辨》有曰:風之體不一,而風之用亦殊。
春風自下而上,夏風橫行空中,秋風自上而下,冬風刮地而行。
其方位也,則有四正、四隅,此方位之合于四時八節也。
諸家之論,闡發無餘蘊矣。
升降出入者,天地之體用,萬物之橐,百病之綱領,生死之樞機也。
茲更舉天地之氣、人身之氣,與夫脈象、病機、治宜,一一而條析之。
四時之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其行也。
如輪之轉旋,至圓者也。
如春氣自下而上,直行者,是冬氣橫斂已極,堅不可解,若徑從橫散,則與冬氣驟逆矣。
氣不可逆也,故先從直行以活其機,而後繼以夏之橫散也。
夏氣疏散已極,若徑從橫斂,又與夏氣驟逆矣。
轉旋之機不可驟也,故先以秋之直降,而後繼以冬之橫斂也。
所以然者,各以其橫行、直行之極也。
直行極,則不可以徑從直升、直降,而必先有橫行開阖之氣以疏之;橫行極,則不可以徑從橫散、橫斂,而必先有直行浮沉之氣以達之。
若直行未極,則升者未嘗不可以直降,降者未嘗不可以直升;橫行未極,則散者未嘗不可以橫斂,斂者未嘗不可以橫散。
即如春日未嘗無秋風,而春之後,決不可繼以秋也;夏日未嘗無冬風,而夏之後,決不可繼以冬也。
此天地四時斡旋之機妙也。
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橫直腠理,為氣所出入升降之道。
升降者,裡氣與裡氣相回旋之道也;出入者,裡氣與外氣相交接之道也。
裡氣者,身氣也;外氣者,空氣也。
鼻息一呼,而周身八萬四千毛孔,皆為之一張;一吸,而周身八萬四千毛孔,皆為之一翕。
出入如此,升降亦然,無一瞬或停者也。
《内經》曰: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内,陽之守也。
又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陰氣者,藏精而起亟也。
此出入之機也。
又曰: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而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此出入之數也。
《推求師意》曰:在肝則溫化,其氣升;在心則熱化,其氣浮;在脾則沖和之化,其氣備;在肺則涼化,其氣降;在腎則寒化,其氣藏。
《内經》曰:濁氣在上,則生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又曰:夏暑汗不出,秋成風瘧。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此升降出入之常變也。
内而髒腑,外而肌肉,縱橫往來,并行不悖,如水之流,逝者自逝,而波浪之起伏自起伏也。
其合四時也,春則上升者強,而下鎮者微矣;夏則外舒者盛,而内守者微矣;秋則下抑,而上鼓者微矣;冬則内斂,而外發者微矣。
此其常也。
逆冬氣,則奉生者少矣;逆春氣,則奉長者少矣;逆夏氣,則奉收者少矣;逆秋氣,則奉藏者少矣。
太過不及,皆為逆也,此其變也。
故聖人必順四時,以調其神氣也。
其在脈象,則有三部九候。
三部者,寸關尺也,以候形段之上下,以直言之也。
九候者,浮中沉也,以候形層之表裡,以橫言之也。
病在上則見于寸,在下則見于尺;病在裡則見于沉,在表則見于浮;裡寒外熱,則沉緊浮緩;裡熱外寒,則沉緩浮緊。
上虛下實,則寸小尺大;上實下虛,則寸強尺弱。
此脈象之大略也。
其在病機,則内傷之病,多病于升降,以升降主裡也;外感之病,多病于出入,以出入主外也。
傷寒分六經,以表裡言;溫病分三焦,以高下言,溫病從裡發故也。
升降之病極,則亦累及出入矣;出入之病極,則亦累及升降矣。
故飲食之傷,亦發寒熱;風寒之感,亦形喘喝。
此病機之大略也。
至于治法,則必明于天地四時之氣,旋轉之機,至圓之用,而後可應于無窮。
氣之亢于上者,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舉之;散于外者,斂而固之;結于内者,疏而散之。
對證施治,豈不顯然而易見者乎?然此以治病之輕且淺者可耳!若深重者,則不可以徑行,而必有待于緻曲。
夫所謂曲者,何也?氣亢于上,不可徑抑也,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耶,先疏而散之,後清而降之;不足耶,行斂而固之,後重而鎮之。
氣陷于下,不可徑舉也,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耶,先疏而散之,後開而提之;不足耶,先斂而固之,後兜而托之。
氣郁于内,不可徑散也,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者,攻其實而汗自通,故承氣可先于桂枝;不足者,升其陽而表自退,故益氣有借于升、柴。
氣散于外,不可徑斂也,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者,自汗由于腸胃之實,下其實而陽氣内收;不足者,表虛由于脾肺之虧,宣其陽而衛氣外固。
此皆治法之要妙也。
苟不達此,而直升、直降、直斂、直散,鮮不偾事矣!嘗憶先哲有言:胸腹痞脹,昧者以槟榔、枳、樸攻之,及其氣下陷,洩利不止,複以參、、升、柴舉之,于是氣上下脫而死矣。
此直升、直降之禍也。
況升降出入,交相為用者也,用之不可太過。
當升而過于升,不但下氣虛,而裡氣亦不固,氣喘者将有汗脫之虞矣;當降而過于降,不但上氣陷,而表氣亦不充,下利者每有惡寒之證矣;當斂而過于斂,不但裡氣郁,而下氣亦不能上朝;當散而過于散,不但表氣疏,而上氣亦不能下濟矣。
故醫者之于天人之氣也,必明于體,尤必明于用;必明于常,尤必明于變。
物性亦然。
寒熱燥濕,其體性也;升降斂散,其功用也。
升、柴、參、,氣之直升者也;硝、黃、枳、樸,氣之直降者也;五味、山萸、金櫻、覆盆,氣之内斂者也;麻黃、桂枝、荊芥、防風,氣之外散者也。
此其體也。
而用之在人,此其常也。
而善用之,則變化可應于不窮;不善用之,則變患每生于不測。
王漢臯論溫病大便秘,右寸洪實,而胸滞悶者,宜枳、樸、菔子橫解之,蘇子、桔梗、半夏、槟榔豎解之。
其言橫解、豎解是矣,其所指諸藥,則未是也。
即東垣諸方,慣用升、柴、枳、樸,亦未免直撞之弊。
若潔古枳術丸,以荷葉燒飯為丸,則有欲直先橫之妙矣。
籲!醫豈易言者乎?又嘗論之,氣之開阖,必有其樞。
無升降則無以為出入,無出入則無以為升降,升降出入,互為其樞者也。
故人之病風寒喘咳者,以毛竅束于風寒,出入之經隧不利,而升降亦迫矣。
病屍厥卒死者,以升降之大氣不轉,而出入亦微矣。
生氣通天曰:大怒則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調經曰:血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
扁鵲曰:陽脈下墜,陰脈上争,會氣閉而不通,陰上而陽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絕而不為使;上有絕陽之絡,下有破陰之紐,破陰、絕陽之色已廢,脈亂,故形靜如死狀。
凡人出入之氣,本微于升降,升降既息,出入更微矣。
故扁鵲謂:當聞其耳鳴而鼻張,循其兩股以至于陰,當尚溫也。
此所謂出入更微者也。
又嘗着《左右陰陽論》、《勞痹證治論》,文義淺陋,而與此相發。
其《論左右陰陽》曰:朱丹溪謂脾具坤靜之體,而有幹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而成地天交之泰矣。
近世黃元禦着書,專主左升右降立說,以為心、肺陽也,随胃氣而右降,降則化為陰;肝、腎陰也,随脾氣而左升,升則化為陽。
故戊己二土中氣,四氣之樞紐,百病之權衡,生死之門戶,養生之道,治病之法,俱不可不謹于此。
其書八種,直将《素問》、《靈樞》、《傷寒》、《金匮》、《本草》五大部聖經,俱籠入左升右降四字之中。
蓋自以為獨開生面,得《内經》左右陰陽道路之奧旨矣。
竊思《内經》之論陰陽也,不隻言升降,而必言出入。
升降直而出入橫,氣不能有升降而無出入,出入廢則升降亦必息矣。
隻論升降,不論出入,是已得一而遺一,況必以升降分屬左右,則尤難通之義也。
左右俱有陰陽,俱有升降。
嘗推求西醫所論人身脈絡功用,與夫氣血之流行,合之《内經》大旨,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榮氣是随六陰、六陽之經循環往來,終而複始,即以經脈之升降為升降也。
衛氣不拘于經,行于手足六陽之部分則上升,行于手足六陰之部分則下降,是表升而裡降也。
《内經》以左右為陰陽之道路,未嘗以左即升、右即降也。
其義如寸口候陰,主中;人迎候陽,主外。
舉其大概而已。
脈法又以左尺主膀胱、前陰;右尺主大腸、後陰。
其于《内經》背陽腹陰,将何以合之?故确求升降之道路,隻當分表裡,而無分于左右也。
或曰:人之患半身不遂者,何也?曰:半身不遂,是橫病,不是直病。
何以言之?人身腠理毛竅,在左邊者,俱左外向;在右邊者。
俱右外向,前自鼻柱,後自脊骨,截然中分。
故人側卧,汗出顯有界畔者,因側卧,則向上半邊毛竅熱氣上蒸,向下半邊毛竅熱氣不能下蒸也。
《内經》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故偏枯者,橫氣不能左右相通也;下痿者,直氣不能上下相濟也。
左有左之升降,右有右之升降;上有上之升降,下有下之升降;上下左右,又合為一大升降者也。
是故先天八卦,坎離分東西。
此左陽右陰之義也;後天八卦,坎離分南北,此表升裡降之義也。
即如人身,熱氣蒸騰,隻是向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