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真人内傳
關燈
小
中
大
,日中無影,下仙也。
或白日屍解,過死太陰,然後乃仙#6,下仙之次也。
我受涓子秘要,善守三一之道,役使鬼神,受太極帝君真印封掌名山,以得不死,亦是金阙帝君真書之首,衆妙之大訣。
但吾所學少,成地仙人也。
子名上金書於方諸之宮,命登青錄為字,所謂金闾玉名,已定於天曹矣,必能乘雲駕龍,上造以紫陽太清,佩金真玉光龍衣虎帶,拜為真人。
我之道術,可教陸仙屍解之人耳,非子真人所可學也。
且我是中仙耳,不足以為子師。
然守一煉神,雖非上真之道,亦是中真地仙之好事,亦能朝千山之神,攝川澤之精,吐故於七華之下,納新於三官之上,禮乎赤子,谒乎真人,恭乎嬰兒。
三真者,乃身宅之帝君,混二十四氣,分入太微,又分号二十四真。
能善斯道於三寸之間,則三宮真人可見。
見則雲車羽蓋、千乘萬騎可見而得乘禦也,列名九圖,飛行上清。
上元用立春,從東鬥來還。
中元用立夏,從南鬥來還。
下元用立冬,從北鬥來還。
三氣上升,身亦存之,日之四節,一之往反也。
其法鮮矣,其用浩矣,其事近矣,其生長矣。
苟得其道,亦變形萬端,身出水火,收束虎豹,役使鬼神也。
子亦複宜知此道,以漸升進耳。
今以《守三一之法》、《靈妙小有之書》二百事傳子,石菌、朱柯、若乾芝與子服之,吾道畢矣。
不為試子也,吾行當被玄洲召去三十日,近比者之頃,當時相詣,以啟子之未悟爾。
自行哉,可遠索師也。
必欲該道真妙,窮微極素。
當艱苦崄試,浮遊五嶽,雖遇真人,未即授子真道也。
不百餘年,雲車羽蓋、龍虎之袍未可得也。
君再拜受教,退齋,沐浴五香,七日七夜不寐,但危坐接手,存念至道。
乃以平旦燒香,北向再拜,服此神芝。
五年之問,視見千裡之外。
身輕,能超十丈,日步行五百裡。
能隐能彰,坐在立亡。
能巡行名山,尋索仙人。
聞有栾先生者,得道在蒙山,能讀《龍蹻經》,乃追尋之。
入蒙山大洞黃庭之中,遇衍門子乘白鹿,執羽蓋,杖青毛之節,侍從十餘玉女,遇於黃庭。
君乃再拜頓頭,乞長生要訣。
門子日:子名在丹台之中,何憂不仙乎?王屋清虛洞宮大多仙人,子始學,宜登此山。
乃越江河登此,何索?君對曰:聞有栾先生得道此山,能讀《龍蹻經》,故來,欲見而受之耳。
門子曰:栾先生,仙之下耳,子乃真人也。
以真問仙,不亦煩乎?子遇真人,乃子之師也。
中仙已下,非子所學。
乃出《龍蹻經》以授之,《三皇内文》以召神靈,以劾百鬼。
乃退齋少室山三月,乃遊登王屋山,發洞門,入丹室,大遇仙人,皆披素讀經,見君皆起立。
有趙他子授君《芝圖》十六首,受《五行秘符》而退齋。
複登王屋山,遇黃先生,受《黃素神方》、《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書四十四訣。
乃退登幡冢山,遇上魏君,受太素傳《左乙混洞東蒙之箓》、《右庚素文攝殺之律》。
乃退齋三月,登嵩高山,入洞門,遇中央黃老君遊觀丹城,潛行洞庭,合會仙人在嵩高山太室洞門之内,以紫雲為蓋,柔玉為床,鳳衣神冠,佩真執節,左帶流金之鈴,右帶八光之策,神虎俠洞門,靈狩衛太室,左侍者清真小童,右侍者太和玉女,各百餘人,捧神醴之琬,詠《大洞真經》三十九章,誦《大有妙經》二十四章,修《太上素靈》二十一曲。
其中庭有青腰玉女,執玄玉南震之燈,散花燒香,衛黃老君。
黃老君巾三華九陽之巾,手彈流征雲珠素琴,被服金光,天姿嚴峻、眼有電精,口含玉膏。
君既至,頓頭再拜,乞長生度世,願上佐仙官。
黃老君日:子存洞房之内,見白元君耶?君對日:實存洞房,嘗見白元君。
黃老君曰:子道未足矣,且複遊行,受諸要訣,當以上真道經授子也。
子見白元君,未見無英君,且複行也。
君再拜受教,複頓頭乞得侍接龍車,為遊走之使。
黃老君曰:洞房之内,至精之中,有大神不可名,安出紫房,遊戲丹田,上通太微,乃下洞玄。
小有為白元君,大有為無英君。
見白元君,下仙之事也,可壽三千年。
若見無英君,乃為真也,可壽一萬年。
可精更存之,不試子也。
君再拜,受教而退。
遊行天下名山大澤。
西登白空山,遇沙野帛先生,受《泰清上經》。
退登峨媚山,入中空洞金府,遇甯先生,受《太丹隐書》八禀十訣。
退登岷山,遇陰先生,受《九赤斑符》。
退登岐山,遇臧延甫,受《憂樂曲素訣辭》。
乃登梁山,遇淮南子成,受《天關三圖》。
乃退登牛首山,遇張子房,受《太清真經》。
乃退登九嶷山,遇李伯陽,受《李氏幽經》。
乃遊登锺山,遇高丘子,受《金丹方》二十七首。
乃登鶴嗚山,遇陽安君,受《金液丹經》、《九鼎神丹圖》。
乃登猛山,遇青精先生,受《黃素傳》。
乃登陸渾山,潛入伊水洞室,遇李子耳,受《隐地八術》。
乃登戎山,遇趙伯玄,受《三九素語》。
乃登陽洛山,遇幼陽君,受《青要紫書》、《三五順行》。
乃登霍山,遇司命君,受《經命青圖》、《上皇氏紀籍》。
乃登鳥鼠山,遇墨翟子,受《紫度炎光内視圖中經》。
乃登曜名山,遇太帝候夜神童,受《金根之經》。
乃登委羽山,遇司
或白日屍解,過死太陰,然後乃仙#6,下仙之次也。
我受涓子秘要,善守三一之道,役使鬼神,受太極帝君真印封掌名山,以得不死,亦是金阙帝君真書之首,衆妙之大訣。
但吾所學少,成地仙人也。
子名上金書於方諸之宮,命登青錄為字,所謂金闾玉名,已定於天曹矣,必能乘雲駕龍,上造以紫陽太清,佩金真玉光龍衣虎帶,拜為真人。
我之道術,可教陸仙屍解之人耳,非子真人所可學也。
且我是中仙耳,不足以為子師。
然守一煉神,雖非上真之道,亦是中真地仙之好事,亦能朝千山之神,攝川澤之精,吐故於七華之下,納新於三官之上,禮乎赤子,谒乎真人,恭乎嬰兒。
三真者,乃身宅之帝君,混二十四氣,分入太微,又分号二十四真。
能善斯道於三寸之間,則三宮真人可見。
見則雲車羽蓋、千乘萬騎可見而得乘禦也,列名九圖,飛行上清。
上元用立春,從東鬥來還。
中元用立夏,從南鬥來還。
下元用立冬,從北鬥來還。
三氣上升,身亦存之,日之四節,一之往反也。
其法鮮矣,其用浩矣,其事近矣,其生長矣。
苟得其道,亦變形萬端,身出水火,收束虎豹,役使鬼神也。
子亦複宜知此道,以漸升進耳。
今以《守三一之法》、《靈妙小有之書》二百事傳子,石菌、朱柯、若乾芝與子服之,吾道畢矣。
不為試子也,吾行當被玄洲召去三十日,近比者之頃,當時相詣,以啟子之未悟爾。
自行哉,可遠索師也。
必欲該道真妙,窮微極素。
當艱苦崄試,浮遊五嶽,雖遇真人,未即授子真道也。
不百餘年,雲車羽蓋、龍虎之袍未可得也。
君再拜受教,退齋,沐浴五香,七日七夜不寐,但危坐接手,存念至道。
乃以平旦燒香,北向再拜,服此神芝。
五年之問,視見千裡之外。
身輕,能超十丈,日步行五百裡。
能隐能彰,坐在立亡。
能巡行名山,尋索仙人。
聞有栾先生者,得道在蒙山,能讀《龍蹻經》,乃追尋之。
入蒙山大洞黃庭之中,遇衍門子乘白鹿,執羽蓋,杖青毛之節,侍從十餘玉女,遇於黃庭。
君乃再拜頓頭,乞長生要訣。
門子日:子名在丹台之中,何憂不仙乎?王屋清虛洞宮大多仙人,子始學,宜登此山。
乃越江河登此,何索?君對曰:聞有栾先生得道此山,能讀《龍蹻經》,故來,欲見而受之耳。
門子曰:栾先生,仙之下耳,子乃真人也。
以真問仙,不亦煩乎?子遇真人,乃子之師也。
中仙已下,非子所學。
乃出《龍蹻經》以授之,《三皇内文》以召神靈,以劾百鬼。
乃退齋少室山三月,乃遊登王屋山,發洞門,入丹室,大遇仙人,皆披素讀經,見君皆起立。
有趙他子授君《芝圖》十六首,受《五行秘符》而退齋。
複登王屋山,遇黃先生,受《黃素神方》、《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書四十四訣。
乃退登幡冢山,遇上魏君,受太素傳《左乙混洞東蒙之箓》、《右庚素文攝殺之律》。
乃退齋三月,登嵩高山,入洞門,遇中央黃老君遊觀丹城,潛行洞庭,合會仙人在嵩高山太室洞門之内,以紫雲為蓋,柔玉為床,鳳衣神冠,佩真執節,左帶流金之鈴,右帶八光之策,神虎俠洞門,靈狩衛太室,左侍者清真小童,右侍者太和玉女,各百餘人,捧神醴之琬,詠《大洞真經》三十九章,誦《大有妙經》二十四章,修《太上素靈》二十一曲。
其中庭有青腰玉女,執玄玉南震之燈,散花燒香,衛黃老君。
黃老君巾三華九陽之巾,手彈流征雲珠素琴,被服金光,天姿嚴峻、眼有電精,口含玉膏。
君既至,頓頭再拜,乞長生度世,願上佐仙官。
黃老君日:子存洞房之内,見白元君耶?君對日:實存洞房,嘗見白元君。
黃老君曰:子道未足矣,且複遊行,受諸要訣,當以上真道經授子也。
子見白元君,未見無英君,且複行也。
君再拜受教,複頓頭乞得侍接龍車,為遊走之使。
黃老君曰:洞房之内,至精之中,有大神不可名,安出紫房,遊戲丹田,上通太微,乃下洞玄。
小有為白元君,大有為無英君。
見白元君,下仙之事也,可壽三千年。
若見無英君,乃為真也,可壽一萬年。
可精更存之,不試子也。
君再拜,受教而退。
遊行天下名山大澤。
西登白空山,遇沙野帛先生,受《泰清上經》。
退登峨媚山,入中空洞金府,遇甯先生,受《太丹隐書》八禀十訣。
退登岷山,遇陰先生,受《九赤斑符》。
退登岐山,遇臧延甫,受《憂樂曲素訣辭》。
乃登梁山,遇淮南子成,受《天關三圖》。
乃退登牛首山,遇張子房,受《太清真經》。
乃退登九嶷山,遇李伯陽,受《李氏幽經》。
乃遊登锺山,遇高丘子,受《金丹方》二十七首。
乃登鶴嗚山,遇陽安君,受《金液丹經》、《九鼎神丹圖》。
乃登猛山,遇青精先生,受《黃素傳》。
乃登陸渾山,潛入伊水洞室,遇李子耳,受《隐地八術》。
乃登戎山,遇趙伯玄,受《三九素語》。
乃登陽洛山,遇幼陽君,受《青要紫書》、《三五順行》。
乃登霍山,遇司命君,受《經命青圖》、《上皇氏紀籍》。
乃登鳥鼠山,遇墨翟子,受《紫度炎光内視圖中經》。
乃登曜名山,遇太帝候夜神童,受《金根之經》。
乃登委羽山,遇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