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散加減用之或用小柴胡加防風羌活荊芥薄荷桔梗煎服外以側柏葉搗汁調火煉蚯蚓糞敷之 治四時觸冒不正之氣憎寒壯熱頭痛身痛口渴羌活(太陽) 川芎(厥陰) 防風(治一身痛) 細辛(少陰) 白芷(陽明) 黃芩(少陽) 生地(治少陰心易老自序雲此方冬可治寒夏可治熱春可治瘟秋可治濕是諸路之應兵也但于陰虛氣弱之人當消息用之不可執一 治瘟疫四時通用初病時表症甚人參不可即用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人參 茯苓 甘草 加黃芩七分姜三片 治瘟疫無汗發熱口渴升麻 葛根 白芍 甘草 柴胡 葛根 片苓 半夏 白芍 治少陽往來寒熱胸滿脅痛心煩柴胡(二錢五分) 黃芩 人參(各一錢) 半夏(八分) 甘草(三分) 姜三片棗二枚 治煩躁小便不利而渴澤瀉(一錢五分)豬苓 赤苓 白朮(各一錢) 肉桂(五分) 熱甚者去肉桂加黃芩八分 姜一片棗二枚 治瘟疫溏洩 治增寒壯熱口渴一身疼痛陽明經石膏(二錢) 知母(一錢) 黃連 黃柏 黃芩 栀子 大黃 香附 紫蘇 甲巳之年甘草君丙辛黃柏乙庚辛支君丁壬連癸戊一年一君四為臣香附紫蘇與臣等大黃為丸朱砂為衣水吞初病煎服亦可 治瘟毒表裡俱盛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面赤鼻幹大渴舌燥石膏(三錢)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五錢五分) 栀子(五個) 麻黃(一錢) 淡豆豉(半合) 治衄血及吐血 犀角 赤芍 丹皮 生地 等分水煎 治陽邪入裡三焦皆病痞滿燥實堅皆全冒實谵語五六日不大便者可服并治少陰舌幹口燥日晡發熱脈沉實者大黃(七錢五分) 芒硝(五錢) 枳實 濃樸(各一兩) 上煎枳樸數沸 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病在陽明無表症汗後不惡大黃(七錢) 濃樸 枳實(三錢五分) 以利為度邪在上焦則作滿邪在中焦則作脹胃中實則作潮熱陽乘于心則狂熱于胃口則喘本方去 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谵語嘔渴日晡潮熱脈實者大黃(六錢五分) 芒硝(一合) 甘草以利為度方中除枳實欲其無犯上焦也 治外症已解小腹急大便黑小便利其人如狂此蓄血之症也大黃(三錢) 桃仁(十個) 桂心 芒硝(各一錢五分) 甘草溫服血盡為度 治四時瘟疫頭痛項強增寒壯熱身痛專主山岚瘴氣之妙劑也蒼朮 藿香 濃樸(各一錢) 陳皮(二錢) 甘草 石菖蒲(各一錢五分) 姜三片棗二枚 治冬瘟疫喉嚨腫痛 甘草 桔梗 治冬瘟增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面腫) 姜蘇(二錢五分) 麻黃 白蔹 青木香 羌活 杏仁 川芎 甘草 治天行大頭瘟 治大頭瘟疫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喉嚨不利舌幹口燥 黃芩 黃連(各五錢) 柴胡 桔梗 人參 陳皮 甘草 玄參(各二錢) 連翹 闆藍根 馬勃 鼠黏子(各一錢) 白僵蠶 升麻(各七分)如大便秘加大黃 治蝦蟆瘟(方見中風) 治四時感冒風邪頭痛發熱凡遇瘟疫先服此藥再紫蘇 香附(各二錢) 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斑疹 斑疹外症悉由中出潔古雲瘡發斑紅腫于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斑小紅靥行皮膚之中或不出者或出而随沒又随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蓋斑重而疹輕也凡顯斑症而自吐瀉者慎勿亂治而多吉謂邪氣上下皆出也小兒斑疹并出身溫者吉身冷者逆斑疹首尾俱不可下秘則微疏之感熱症也陰症發斑色雖微紅而出則稀少若作熱症治之生死反掌宜調中溫胃稍兼解散陰陽二症須當辨明又内傷症亦出斑疹但現微紅此胃氣極虛一身之火遊行于外當補益血氣則中有主而氣不外遊榮有養而血不外散此症尤當慎之或謂古雲發斑色紅赤者胃熱也五死五生紫黑者胃爛也九少陽疹屬少陰不幾背馳欤子曰胃者總司也五髒六腑之氣皆由胃發故胃熱失下則熱氣熏蒸沖入少陽則助相火而成斑沖入少陰則助心火而成疹苟胃熱被下則胃火亦息二經之火亦息斑疹二症亦未入腑大便得通此忌下之時宜用升麻葛根化斑白虎等劑消其邪熱如陽明結熱八九日不大便此正火氣盛發上沖二經斑出猛烈輕則紅赤重則紫黑此時不下安得全命欤三一承氣莫之疑矣古雲藥不執方合宜而用善夫瘾疹者隐隐在皮肉之中多屬于脾發則多癢或不仁者是兼風濕色紅者兼火化也 陽毒發斑 治傷寒陽明實熱發斑麻疹未出已出皆可服(方見瘟疫) 治發斑咽痛煩躁谵語 玄參 升麻 甘草 治胃熱發斑 石膏(一兩) 知母(六錢) 甘草(二錢) 粳米虛者加人參二錢分作二劑 治傷寒壯熱百節煩痛身發斑斓升麻 石膏(二錢或五分或一錢) 栀子 黃芩 柴胡 白芍(各一錢) 知母(一錢五分) 杏 陰毒發斑 治内傷外感所發陰斑蒼朮(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砂仁 藿香 白芍 甘草 桔梗 半夏 白芷 羌活枳殼 治中氣不足無根失守之火出于肌表而發斑者人參 黃 當歸 白芍 桂心 甘草 半夏 黑附 姜三片 治陰斑升麻 當歸 甘草(各一錢二分) 蜀椒(二十粒) 鼈甲(炙一錢) 雄黃(四分另研)水煎去渣調雄黃末服 人參 川芎(各七分) 陳皮 柴胡 神曲 白朮 茯苓 歸身(各五分) 砂仁 升麻(各四 方見内傷 瘾疹 川芎 當歸 麻黃 薄荷 連翹 白芍 黃芩 石膏 桔梗(各一錢) 滑石(三錢) 荊芥栀子 白朮(二錢) 甘草(八分) 本方除 治風熱丹疹荊芥穗 炙甘草 陳皮 濃樸 藿香 蟬蛻 人參 白僵蠶 茯苓 防風 川芎 羌活 大黃 芒硝 濃樸 枳實 甘草 姜三片 内傷 内傷者傷諸内也飲食勞倦七情六欲是也外傷者傷諸外也風寒暑濕霜雪雨露是也内外之症治雖不一而見症多同診視者恍惚難辨惟李東垣内外傷辨載之詳悉予撮其大旨擇其要者言之同寒熱也外感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内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同惡寒也外傷則濃衣烈火而不除内傷則一得溫暖而即解同頭痛也外感則連痛不休内傷則乍痛乍止外感則鼻塞不通内傷則口變無味外傷則手背熱内傷則手心熱外傷則語壯先輕後重内傷則語弱先重後輕外傷則人迎脈大于氣口一二倍内傷則氣口脈大于人迎一二倍又按陰陽應象論雲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髒是八益之邪傷形而不傷氣有餘之症也當瀉而不當補又雲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是七損之病傷氣而不傷形不足之症也當補而不當瀉故凡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瀉也溫之和之養之調之皆補也辨别明白免緻臨症有失 飲食所傷 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凡受者皆中氣不足宜補為要但治法有先後不可倒施故初受之際積食未行遽用補益則治其壅塞增其痛苦勢反加劇必先用消食化痰行氣之藥保和枳實導滞丸待食行或吐或瀉或暗消宿食盡行然後用六和湯以蕩其未盡之邪調中湯以回其散失之氣健脾丸以複其本體之常斯調治有序而獲甯矣大抵此症有三等輕者因痰裹食積停滞頗少不痛不嘔隻胸膈不快中宮不清久則有塊或緻嘈雜腸鳴重則食填大陰壓住肝氣緻肝氣不得上升肝者将軍之官其性猛烈故中脘大痛胃氣上升肝氣猛烈助之載食而吐則痛随吐減或飲食過膈遂痛在中焦延及下焦則成瀉矣經雲痛随瀉減因而獲甯其至重者食停過多濁氣載食下不得洩胃氣虛衰上不得吐陰陽乖隔營衛不通須臾危矣王冰所謂濕霍亂者生幹霍亂者死以無吐瀉故也 治食所傷胸腹飽悶或食積痞塊多服自漸消散脾胃虛者以補藥用之四君子等湯山楂(五兩) 神曲 半夏(各三兩) 茯苓 陳皮 蘿蔔子 連翹(各一兩) 上為末淡姜湯和米糊為丸加白朮二兩即大安丸健脾消積最效 助脾胃克化服此飲食易化白朮(五錢) 山楂 神曲(各二錢五分) 陳皮 白為末蒸餅糊丸如綠豆大 治痞滿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 枳實(一兩) 共末用沸湯泡清荷葉少頃去葉用湯老 治氣弱飲食不消心中痞悶前方加橘紅(一兩) 治飲食太過飽悶不快前方加神曲 麥芽(各一兩) 治破滞氣能消飲食開胃前方加木香(一兩) 治冷氣内傷前方加半夏(一兩) 治傷肉食辛辣濃味填塞滿悶不快前方加黃連(酒炒) 太黃(酒蒸) 神曲(炒) 橘皮(各二兩) 黃芩(四兩) 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滿悶亂不安大黃(一兩) 枳實 神曲(各五錢) 茯苓 黃芩 黃連 白朮(各三錢) 澤瀉(二錢) 湯浸蒸并丸量強弱與服以利為度加木香槟榔各二錢名木香槟榔丸六和丸白朮(四兩) 山楂 神曲(各二兩) 陳皮 白芍(各一兩) 砂仁(五錢) 老米打糊為丸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瀉利極大病後補助脾胃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 扁豆(各一兩五錢) 甘草 桔梗 薏苡 蓮肉(各一兩) 為末每服一錢南棗湯調服 治心腹諸猝暴痛因飲食自倍冷熱不調大黃 幹姜 巴豆霜(各等分) 上末煉蜜搗丸如小綠豆大每服一二丸利為度勞倦内傷經日遠行氣衰少谷氣不盛上脘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蒸胸中故胸中熱又曰勞者溫之損者補之是知勞倦者因勞而緻倦也經謂之解 故人有勞心者思慮無窮有勞力者筋骨憊軟緻元氣下流心志慵懶四肢怠惰嗜卧怯行飲食少味急以補中益氣東加杜仲枸杞溫補不比傷飲食先消而後補也 治中氣虛弱饑困勞倦人參 黃 (各一錢) 白朮 當歸(各七分) 陳皮 甘草 升麻 柴胡(各五分) 治脾胃不調而氣弱者人參(五分) 黃 蒼朮 木香(二分) 陳皮 升麻 柴胡 炙甘草 七情六欲所傷 七情者喜怒哀樂愛惡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