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二 (産後門)
關燈
小
中
大
充心痛,氣急咳嗽,四肢寒熱,心悶口幹,或時煩躁,睡夢驚悸,氣虛,肢體無力。
宜服《局方》真黑神散、五積散加棗煎服。
二母散 治産後惡露上攻,流入于肺經,咳嗽,宜服此藥。
如傷風痰嗽,卻以尋常傷風藥主治。
知母貝母白茯苓人參(各半兩)桃仁杏仁(并生,去皮、尖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煎至八分,無時溫服。
如覺腹痛并服之,立有神效。
《集驗》方 療産後感風傷寒,咳嗽多痰,唾粘。
(《産寶》同) 甘草苦梗(各六分)款冬花(四分)生麥門冬生地黃(各十二分)蔥白(一握)豉(二合,舊方無蔥白與豉) 上咀,每二升煮取八合,去滓。
食後分二服。
《經效》方 療咳嗽多痰,唾粘氣急。
前胡五味子紫菀貝母(各六分)桑白皮茯苓(各八分)淡竹葉(二十片) 上咀,水二升,煎取八合,去滓,食後分二服。
療産後咳嗽氣喘。
百部根苦梗(各六分)桑白皮(二十分)幹百合赤茯苓(各八分) 上咀,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滓,食後分二服。
産後喉中氣急喘促方論第四 論曰;産後喉中氣急、喘促者何?答曰;榮者血也,衛者氣也。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相随上下,謂之榮衛。
因産所下過多,榮血暴竭,衛氣無主,獨聚肺中,故令喘也。
此名孤陽絕陰,為難治。
若惡露不快,敗血停凝,上熏于肺,亦令喘急,但服奪命丹,(方見十八卷第四論中)血去喘自定。
評曰:産後喘急固可畏,若是敗血上熏于肺,猶可責效奪命丹。
若感風寒,或因憂怒,飲食鹹冷等,奪命丹未可均濟,況孤陽絕陰乎?若榮血暴絕,宜大料煮芎湯,亦自可救。
傷風寒,宜旋複花湯;性理郁發,宜小調經散,用桑白皮、杏仁煎湯調下;傷食宜服見現丸、五積散、芎湯。
(方見卷之二第五論。
又名佛手散) 旋複花湯 治産後傷風、感寒、暑、濕,咳嗽喘滿,痰涎壅盛,坐卧不甯。
旋複花赤芍藥前胡半夏曲荊芥穗甘草茯苓五味子杏仁麻黃(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有汗者莫服)。
小調經散、(方見本卷第十論)五積散、(方見《和劑》)見現丸。
(方見二十一卷第一論) 參蘇飲 治婦人産後血入于肺,面黑發喘欲死者。
(胡氏) 人參(一兩,别為末)蘇木(二兩) 上以水兩碗,煮取一碗以下,去滓,調參末随時加減服,神效不可言。
産後口鼻黑氣起及鼻衄方論第五 論曰:産後口鼻黑氣起及鼻衄者何?答曰:陽明者經脈之海,起于鼻,交頞中,還出頰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産後氣消血散,榮衛不理,散亂入于諸經,卻還不得,故令口鼻黑起及變鼻衄。
此緣産後虛熱,變生此證。
其疾不可治,名胃絕肺敗。
此證不可治,故不出方。
《經驗方》雲:遇有此疾,急取绯線一條,并産婦頂心發兩條,緊系中指節上即止。
無藥可療,亦厭禳之一端也。
《海上方》治産後鼻衄、中風,以荊芥為末,童子小便調下二錢匕。
産後咳噫方論第六 夫肺主于氣,五髒六腑俱禀于氣。
産後則氣血傷,髒腑皆損,而風冷搏于氣,氣則逆上;而又脾虛聚冷,胃中伏寒,因食熱物,冷熱氣相沖擊,使氣厥而不順則咳噫也。
脾者主中焦,為三焦之關,五髒之倉廪,貯積水谷。
若陰陽氣虛,使榮衛氣厥逆,則緻生斯病也。
經雲:吃噫者,胃寒所生。
服藥無效者,灸期門三壯必愈。
期門穴乃胃之大絡。
(穴見六卷第十五論) 丁香散 治産後心煩,咳噫不止。
丁香白豆蔻仁(各半兩)伏龍肝(一兩) 上為細末,煎桃仁、吳茱萸湯調下一錢,如人行五裡再服。
石蓮散 治氣吃噫,又治吐逆,心怔目暈,不思飲食。
(出《婦人經驗方》) 石蓮肉(炒,兩半)白茯苓(一兩)丁香(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無時候。
《産寶》方 療産後咳逆三日不止、欲死。
桂心(半兩)姜汁(三合) 上同煎,取二合,以火先灸背,摩令背熱時,塗藥汁盡妙。
産後咳逆方。
幹柿(一個) 上切碎,以水一盞,煎至六分,熱呷。
又方:古壁鏡窠三、四個,水一小盞,煎至一半熱服。
(并出《産寶》) 羌活散 治咳逆。
(出《靈苑方》) 羌活附子(炮)茴香(炒,各半兩)木香白姜(炮,各一分) 上五味為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鹽一撚,煎一、二十沸,熱服。
一服止。
産後血崩方論第七 論曰:産後血崩者何?答曰:産卧傷耗經脈,未得平複而勞役損動,緻血暴崩,淋瀝不止;或因酸鹹不節,傷蠹榮衛,氣血衰弱,亦變崩中。
若小腹滿痛,肝經已壞,為難治。
急服固經丸以止之。
固經丸方 艾葉赤石脂(煅)補骨脂木賊(各半兩)附子(一個,炮) 上為末,陳米飲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溫酒下二十丸,米飲亦可。
評曰:血崩不是輕病,況産後有此,是謂重傷。
恐不止,鹹酸不節,而能緻之多。
因驚憂恚怒,髒氣不平;或産後服斷血藥早,緻惡血不消,郁滿作堅,亦成崩中。
固經丸自難責效,不若大料煮芎湯加芍藥,候定,續次随證諸藥治之為得。
芎湯加芍藥
宜服《局方》真黑神散、五積散加棗煎服。
二母散 治産後惡露上攻,流入于肺經,咳嗽,宜服此藥。
如傷風痰嗽,卻以尋常傷風藥主治。
知母貝母白茯苓人參(各半兩)桃仁杏仁(并生,去皮、尖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煎至八分,無時溫服。
如覺腹痛并服之,立有神效。
《集驗》方 療産後感風傷寒,咳嗽多痰,唾粘。
(《産寶》同) 甘草苦梗(各六分)款冬花(四分)生麥門冬生地黃(各十二分)蔥白(一握)豉(二合,舊方無蔥白與豉) 上咀,每二升煮取八合,去滓。
食後分二服。
《經效》方 療咳嗽多痰,唾粘氣急。
前胡五味子紫菀貝母(各六分)桑白皮茯苓(各八分)淡竹葉(二十片) 上咀,水二升,煎取八合,去滓,食後分二服。
療産後咳嗽氣喘。
百部根苦梗(各六分)桑白皮(二十分)幹百合赤茯苓(各八分) 上咀,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滓,食後分二服。
産後喉中氣急喘促方論第四 論曰;産後喉中氣急、喘促者何?答曰;榮者血也,衛者氣也。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相随上下,謂之榮衛。
因産所下過多,榮血暴竭,衛氣無主,獨聚肺中,故令喘也。
此名孤陽絕陰,為難治。
若惡露不快,敗血停凝,上熏于肺,亦令喘急,但服奪命丹,(方見十八卷第四論中)血去喘自定。
評曰:産後喘急固可畏,若是敗血上熏于肺,猶可責效奪命丹。
若感風寒,或因憂怒,飲食鹹冷等,奪命丹未可均濟,況孤陽絕陰乎?若榮血暴絕,宜大料煮芎湯,亦自可救。
傷風寒,宜旋複花湯;性理郁發,宜小調經散,用桑白皮、杏仁煎湯調下;傷食宜服見現丸、五積散、芎湯。
(方見卷之二第五論。
又名佛手散) 旋複花湯 治産後傷風、感寒、暑、濕,咳嗽喘滿,痰涎壅盛,坐卧不甯。
旋複花赤芍藥前胡半夏曲荊芥穗甘草茯苓五味子杏仁麻黃(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有汗者莫服)。
小調經散、(方見本卷第十論)五積散、(方見《和劑》)見現丸。
(方見二十一卷第一論) 參蘇飲 治婦人産後血入于肺,面黑發喘欲死者。
(胡氏) 人參(一兩,别為末)蘇木(二兩) 上以水兩碗,煮取一碗以下,去滓,調參末随時加減服,神效不可言。
産後口鼻黑氣起及鼻衄方論第五 論曰:産後口鼻黑氣起及鼻衄者何?答曰:陽明者經脈之海,起于鼻,交頞中,還出頰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産後氣消血散,榮衛不理,散亂入于諸經,卻還不得,故令口鼻黑起及變鼻衄。
此緣産後虛熱,變生此證。
其疾不可治,名胃絕肺敗。
此證不可治,故不出方。
《經驗方》雲:遇有此疾,急取绯線一條,并産婦頂心發兩條,緊系中指節上即止。
無藥可療,亦厭禳之一端也。
《海上方》治産後鼻衄、中風,以荊芥為末,童子小便調下二錢匕。
産後咳噫方論第六 夫肺主于氣,五髒六腑俱禀于氣。
産後則氣血傷,髒腑皆損,而風冷搏于氣,氣則逆上;而又脾虛聚冷,胃中伏寒,因食熱物,冷熱氣相沖擊,使氣厥而不順則咳噫也。
脾者主中焦,為三焦之關,五髒之倉廪,貯積水谷。
若陰陽氣虛,使榮衛氣厥逆,則緻生斯病也。
經雲:吃噫者,胃寒所生。
服藥無效者,灸期門三壯必愈。
期門穴乃胃之大絡。
(穴見六卷第十五論) 丁香散 治産後心煩,咳噫不止。
丁香白豆蔻仁(各半兩)伏龍肝(一兩) 上為細末,煎桃仁、吳茱萸湯調下一錢,如人行五裡再服。
石蓮散 治氣吃噫,又治吐逆,心怔目暈,不思飲食。
(出《婦人經驗方》) 石蓮肉(炒,兩半)白茯苓(一兩)丁香(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無時候。
《産寶》方 療産後咳逆三日不止、欲死。
桂心(半兩)姜汁(三合) 上同煎,取二合,以火先灸背,摩令背熱時,塗藥汁盡妙。
産後咳逆方。
幹柿(一個) 上切碎,以水一盞,煎至六分,熱呷。
又方:古壁鏡窠三、四個,水一小盞,煎至一半熱服。
(并出《産寶》) 羌活散 治咳逆。
(出《靈苑方》) 羌活附子(炮)茴香(炒,各半兩)木香白姜(炮,各一分) 上五味為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鹽一撚,煎一、二十沸,熱服。
一服止。
産後血崩方論第七 論曰:産後血崩者何?答曰:産卧傷耗經脈,未得平複而勞役損動,緻血暴崩,淋瀝不止;或因酸鹹不節,傷蠹榮衛,氣血衰弱,亦變崩中。
若小腹滿痛,肝經已壞,為難治。
急服固經丸以止之。
固經丸方 艾葉赤石脂(煅)補骨脂木賊(各半兩)附子(一個,炮) 上為末,陳米飲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溫酒下二十丸,米飲亦可。
評曰:血崩不是輕病,況産後有此,是謂重傷。
恐不止,鹹酸不節,而能緻之多。
因驚憂恚怒,髒氣不平;或産後服斷血藥早,緻惡血不消,郁滿作堅,亦成崩中。
固經丸自難責效,不若大料煮芎湯加芍藥,候定,續次随證諸藥治之為得。
芎湯加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