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一 (産後門)
關燈
小
中
大
産後口幹痞悶方論第一
論曰:産後口幹痞悶者何?答曰:産後榮衛大虛,血氣未定,食面太早,胃不能消化,面毒結聚于胃脘,上熏胸中,是以口幹燥渴,心下痞悶。
醫者不識,認為胸膈壅滞,以藥下之,萬不得一。
但服見現丸則愈。
見現丸方 姜黃三棱荜澄茄陳皮良姜人參莪術(等分) 上為細末,用蘿蔔浸,煮爛研細,将汁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用蘿蔔湯下三十丸。
評曰:産後口幹痞悶,未必隻因食面,或産母内積憂煩,外傷燥熱,飲食甘辛,使口幹痞悶,當随其所因調之可也。
煩心宜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烏梅煎;若外傷燥熱,看屬何經,當随經為治,難以備舉。
飲食所傷,見現丸卻能作效。
四物湯。
(方見本卷第二論) 産後血渴方第二 《産寶》方 療産後大渴不止。
蘆根(切,一升)栝蒌人參甘草茯苓(各三兩)大棗(二十枚)麥門冬(生,四兩) 上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頓服,四劑即瘥。
忌菘菜。
《楊氏家藏方》黃芩散 治産後血渴,飲水不止。
黃芩麥門冬(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
水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無時。
栝蒌根湯 《集驗》療産後血渴。
栝蒌根(四兩)麥門冬人參(各三兩)生幹地黃甘草(各二兩)土瓜根(五兩)大棗(二十枚) 上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産寶》無地黃、麥門冬,有牡蛎粉等分) 竹葉湯 《千金》療産後虛渴,少氣力。
竹葉(三升)甘草人參茯苓(各一兩)小麥(五合)生姜半夏(各三兩)麥門冬(五兩)大棗(十五枚) 上咀,以水九升,先煮竹葉、小麥、生姜、棗,取七升,去滓;内藥再煎取二升,去滓。
一服五合,日三夜一。
延胡散 《博濟》療産後血渴不止。
延胡索郁金幹葛 桂心青皮枳殼(制,等分) 上并以好醋浸一宿,焙幹,杵為細末。
每服一錢,冷橘皮湯調下,不過三服瘥。
産後乍寒乍熱方論第三(産後瘧疾附) 論曰:産後乍寒乍熱者何?答曰:陰陽不和,敗血不散,能令乍寒乍熱。
産後血氣虛損,陰陽不和,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陰陽相乘,則或寒或熱。
若因産勞傷髒腑,血弱不得宣越,故令敗血不散。
入于肺則熱,入于脾則寒。
醫人若誤作瘧疾治之則謬矣。
陰陽不和,宜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宜奪命丹。
又問二者何以别之?時有刺痛者,敗血也;但寒熱無他證者,陰陽不和也。
增損四物湯不一,皆随病加減。
增損四物湯方 人參當歸芍藥川芎幹姜(各一兩)甘草(四錢重)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姜錢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無時候。
評曰:乍寒乍熱,榮衛不和,難以輕議。
若其敗血不散,豈止入脾、肺二髒耶?大抵一陰閉一陽,即作寒熱。
陰勝故寒,陽勝故熱。
隻可雲敗血循經流入,閉諸陰則寒,閉諸陽則熱。
血氣與衛氣解則休,遇再會而複作。
大調經散、五積散入醋煎佳。
大調經散 治産後血虛,惡露未消,氣為敗濁凝滞,榮衛不調,陰陽相乘,憎寒發熱,或自汗,或腫滿,皆氣血未平之所為也。
大豆(一兩半,炒,去皮)茯神(一兩)真琥珀(一錢重) 上為細末,濃煎烏豆紫蘇湯調下。
五積散(方見《局方》) 《産寶》方 療産後惡寒壯熱,一夜三、五度,發惡語,口中生瘡,時時幹嘔,困乏悶絕。
人參獨活白藓皮葛根防風青竹茹遠志(各六分)茯神(八分)白蔹(十分)玄參(十二分)竹瀝(二升半) 上銀一斤,水一鬥五升,煎取七升,下諸藥重煎,取三升,分溫三服。
忌魚、酒、面等物。
産後乍寒乍熱,心痛,月候不來如何?答曰:敗血沖心,痛繞臍腹,面色無采,縱然得效,暫時安痊,不過三、二日又發。
服《局方》黑神散大效。
知母湯 治産後乍寒乍熱,通身溫壯,胸心煩悶方。
知母(三兩)芍藥黃芩(各二兩)桂心甘草(各一兩) 上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一方不用桂心,加生地黃。
郭稽中産後方論附 評曰:郭稽中雲:産後乍寒乍熱者,多是敗血為害,或陰陽不和所作。
若作瘧疾治之誤矣。
如陳無擇評曰:隻可雲敗血循經流入,閉諸陽則熱,閉諸陰則寒。
血氣與
醫者不識,認為胸膈壅滞,以藥下之,萬不得一。
但服見現丸則愈。
見現丸方 姜黃三棱荜澄茄陳皮良姜人參莪術(等分) 上為細末,用蘿蔔浸,煮爛研細,将汁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用蘿蔔湯下三十丸。
評曰:産後口幹痞悶,未必隻因食面,或産母内積憂煩,外傷燥熱,飲食甘辛,使口幹痞悶,當随其所因調之可也。
煩心宜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烏梅煎;若外傷燥熱,看屬何經,當随經為治,難以備舉。
飲食所傷,見現丸卻能作效。
四物湯。
(方見本卷第二論) 産後血渴方第二 《産寶》方 療産後大渴不止。
蘆根(切,一升)栝蒌人參甘草茯苓(各三兩)大棗(二十枚)麥門冬(生,四兩) 上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頓服,四劑即瘥。
忌菘菜。
《楊氏家藏方》黃芩散 治産後血渴,飲水不止。
黃芩麥門冬(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
水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無時。
栝蒌根湯 《集驗》療産後血渴。
栝蒌根(四兩)麥門冬人參(各三兩)生幹地黃甘草(各二兩)土瓜根(五兩)大棗(二十枚) 上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産寶》無地黃、麥門冬,有牡蛎粉等分) 竹葉湯 《千金》療産後虛渴,少氣力。
竹葉(三升)甘草人參茯苓(各一兩)小麥(五合)生姜半夏(各三兩)麥門冬(五兩)大棗(十五枚) 上咀,以水九升,先煮竹葉、小麥、生姜、棗,取七升,去滓;内藥再煎取二升,去滓。
一服五合,日三夜一。
延胡散 《博濟》療産後血渴不止。
延胡索郁金幹葛 桂心青皮枳殼(制,等分) 上并以好醋浸一宿,焙幹,杵為細末。
每服一錢,冷橘皮湯調下,不過三服瘥。
産後乍寒乍熱方論第三(産後瘧疾附) 論曰:産後乍寒乍熱者何?答曰:陰陽不和,敗血不散,能令乍寒乍熱。
産後血氣虛損,陰陽不和,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陰陽相乘,則或寒或熱。
若因産勞傷髒腑,血弱不得宣越,故令敗血不散。
入于肺則熱,入于脾則寒。
醫人若誤作瘧疾治之則謬矣。
陰陽不和,宜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宜奪命丹。
又問二者何以别之?時有刺痛者,敗血也;但寒熱無他證者,陰陽不和也。
增損四物湯不一,皆随病加減。
增損四物湯方 人參當歸芍藥川芎幹姜(各一兩)甘草(四錢重)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姜錢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無時候。
評曰:乍寒乍熱,榮衛不和,難以輕議。
若其敗血不散,豈止入脾、肺二髒耶?大抵一陰閉一陽,即作寒熱。
陰勝故寒,陽勝故熱。
隻可雲敗血循經流入,閉諸陰則寒,閉諸陽則熱。
血氣與衛氣解則休,遇再會而複作。
大調經散、五積散入醋煎佳。
大調經散 治産後血虛,惡露未消,氣為敗濁凝滞,榮衛不調,陰陽相乘,憎寒發熱,或自汗,或腫滿,皆氣血未平之所為也。
大豆(一兩半,炒,去皮)茯神(一兩)真琥珀(一錢重) 上為細末,濃煎烏豆紫蘇湯調下。
五積散(方見《局方》) 《産寶》方 療産後惡寒壯熱,一夜三、五度,發惡語,口中生瘡,時時幹嘔,困乏悶絕。
人參獨活白藓皮葛根防風青竹茹遠志(各六分)茯神(八分)白蔹(十分)玄參(十二分)竹瀝(二升半) 上銀一斤,水一鬥五升,煎取七升,下諸藥重煎,取三升,分溫三服。
忌魚、酒、面等物。
産後乍寒乍熱,心痛,月候不來如何?答曰:敗血沖心,痛繞臍腹,面色無采,縱然得效,暫時安痊,不過三、二日又發。
服《局方》黑神散大效。
知母湯 治産後乍寒乍熱,通身溫壯,胸心煩悶方。
知母(三兩)芍藥黃芩(各二兩)桂心甘草(各一兩) 上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一方不用桂心,加生地黃。
郭稽中産後方論附 評曰:郭稽中雲:産後乍寒乍熱者,多是敗血為害,或陰陽不和所作。
若作瘧疾治之誤矣。
如陳無擇評曰:隻可雲敗血循經流入,閉諸陽則熱,閉諸陰則寒。
血氣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