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妊娠門)

關燈
舉家病,以詩贈景初曰:舉族貧兼病,煩君藥石功;到家何所寄,一一問徵鴻。

    因此見方,得于李伯時家傳方,錄于臨川張石丞宅。

     茯苓散 《産寶》療妊娠身腫有水氣,心腹脹滿,小便少。

     茯苓(四兩)杏仁槟榔(各三兩)旋複花郁李仁(各一兩) 上為粗末,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小便通即瘥。

     崔氏方 療妊娠體腫有水氣,心腹急滿。

     茯苓白術(各四兩)旋複花(二兩)杏仁黃芩(各三兩) 上細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

    忌桃、李、雀肉、酢物。

    《千金》、《救急》、《古今錄驗》、《集驗》同。

     療妊娠遍身洪腫。

     葶苈子(十分)白術(二十分)茯苓(二兩)桑白皮(二兩)郁李仁(八分) 上為粗末,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小便利即瘥。

     又方:澤瀉葶苈(各三兩)茯苓枳殼白術(各六兩) 上細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二服。

    小便利即瘥。

     澤瀉散 治妊娠氣壅,身體腹脅浮腫,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澀。

     澤瀉桑白皮木通枳殼槟榔赤茯苓(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姜四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防己湯 治妊娠脾虛,通身浮腫,心腹脹滿,喘促,小便不利。

     防己(三分)桑白皮紫蘇莖、葉赤茯苓(各一兩)木香(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

    水一盞,姜四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千金》鯉魚湯 治妊娠腹大,胎間有水氣。

     白術(五兩)茯苓(四兩)當歸芍藥(各三兩) 上細锉,以鯉魚一頭,修事如食法,煮取汁,去魚不用,每服四錢。

    入魚汁一盞半,姜七片,橘皮少許,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集驗》同) 商陸赤小豆湯 治妊娠手足腫滿、攣急。

     赤小豆商陸(等分) 上咀,每服一兩。

    用水一碗,煎至七分,澄清汁服。

    《集驗》、《千金》有澤漆,《産寶》方無澤漆,有桑白皮。

     腎着湯 治妊娠腰腳腫。

     茯苓白術(各四兩)幹姜甘草(各二兩)杏仁(三兩)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煎至七分,食前服。

     五皮散 《指迷方》治胎水。

    尋常脾虛腫滿亦治。

     大腹皮桑白皮生姜皮茯苓皮橘皮(各等分) 上咀,每服半兩。

    水二盞,濃磨木香,水一呷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

     亦治男子脾虛腫滿。

     一方無桑白皮,有白術倍之,名白術散。

     妊娠腹内鐘鳴方第九 治孕婦腹内鐘鳴。

    用鼠窟前後土為細末,研麝香,酒調下二錢,其産立愈。

     龔顔德孕癰方第十 治孕癰立效。

     烏藥(研,出洪州軟白、香辣者良) 上用水一盞,牛皮膠一片,同煎至七分,溫服。

     妊娠不語論第十一 孕婦不語非病也,間有如此者,不須服藥。

    臨産月但服保生丸、四物湯之類,産下便語。

    得亦自然之理,非藥之功也。

    醫家不說與人,臨月則與尋常之藥,産後能語則以為醫之功,豈其功也哉!(黃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絡者系于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複) 妊娠傷食方論第十二 經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又雲: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若妊子飲食不節,生冷毒物,恣性食啖,緻傷脾胃。

    故妊娠傷食,最難得藥,唯此二方最穩捷。

     木香丸 治婦人有孕傷食。

     木香(二錢)三棱人參白茯苓(各三錢) 上為細末,面糊丸如綠豆大。

    熟水吞三、四十丸。

     白術散 治妊娠氣不調和,飲食易傷。

     白術(炒)幹紫蘇(各一兩)人參白芷(各三分,炒)川芎诃子皮青皮(各半兩)甘草(一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溫服。

     愚詳小七香丸(見《局方》)、保氣散(見十六卷第三論)豈無良效。

     妊娠髒躁悲傷方論第十三 許學士雲:鄉裡有一婦人,數欠,無故悲泣不止。

    或謂之有祟,祈禳請禱備至,終不應。

    餘忽憶有一證雲:婦人髒躁,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數欠者,大棗湯。

    餘急令治,藥盡劑而愈。

    古人識病制方,種種妙絕,如此試而後知。

     大棗湯 治婦人髒躁,悲傷欲哭,象若神靈,數欠者,皆主之。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亦補脾氣。

    《專治婦人方》,名甘草湯。

     鄉先生程虎卿内人黃氏,妊娠四、五個月,遇晝則慘戚,悲傷淚下,數欠,如有所憑。

    醫與巫者兼治,皆無益。

    仆年十四,正在齋中習業,見說此證,而程省元惶惶無計。

    仆遂告之管先生伯同,說記憶先人曾說,此一證名曰髒躁悲傷,非大棗湯不愈。

    虎卿借方看之甚喜,對證笑而治,藥一投而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