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妊娠門)

關燈
故也。

    (此藥雖局中有賣,除非自合方有效) 熟地黃(八兩)山藥山茱萸(去核,各四兩)附子(炮)桂心(各二兩)牡丹皮(去心)茯苓(去皮)澤瀉(各三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妊娠子淋方論第五 論曰:夫淋者,由腎虛膀胱熱也。

    腎虛不能制水,則小便數也。

    膀胱熱,則小便行澀而數不宣。

    妊娠之人胞系于腎,腎間虛熱而成淋,疾甚者心煩悶亂,故謂之子淋也。

     地膚大黃湯 《小品》療妊娠患子淋,宜下。

     川大黃地膚草(各三兩)知母黃芩豬苓赤芍藥通草川升麻枳實甘草(各二兩)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經心錄》方 療妊娠患子淋,小便數,出少或熱,疼痛及足煩。

     地膚草(三兩) 上細切,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日三服。

    文仲,《小品》同。

     黃芩湯 療妊娠患淋,小便澀、不利,小腹、水道熱痛。

     冬葵子(一升)芍藥(二兩)黃芩赤茯苓車前子(各三兩) 上咀,以水七升,煎至二升,溫分三服。

     療妊娠數月,小便淋瀝疼痛,心煩悶亂,不思食。

     瞿麥穗赤茯苓桑白皮木通葵子(各一兩)黃芩芍藥枳殼車前子(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

    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

     療妊娠子淋,小便澀痛。

     冬葵子滑石木通(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四錢。

    水一盞,蔥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服。

     豬苓散療妊娠子淋,小便澀痛。

    《子母秘錄》療妊娠胎水。

    (方見本卷第三論) 妊娠遺尿方第六 白薇散 療妊娠尿不知出時,胎滿故也。

     白薇芍藥(各一兩) 上為細末,溫酒調二錢。

     又方:白礬牡蛎(等分) 上為細末,溫酒調二錢。

    (亦可治男子) 又方:用雞毛灰,末之,酒調方寸匕。

    (亦見第八卷第四論) 妊娠尿血方論第七 論妊娠尿血者,由勞傷經絡,有熱在内,熱乘于血,血得熱則流溢、滲入脬,故令尿血也。

     《千金》方 療妊娠卒下血及子淋方。

    (三方并出《外台》) 葵子(一升,研) 上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艾葉酒 生艾葉(一斤,研,冬用莖,幹者亦得) 上以酒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地黃酒 生地黃(一升,切) 上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亦療落身後血。

     續斷湯治妊娠下血及尿血。

     當歸生地黃(各一兩)續斷(半兩)赤芍藥(一分) 上為末,空心,蔥白煎湯調下二錢。

     熟地黃湯 療妊娠尿血。

     阿膠熟地黃 上各等分為細末,空心,粥飲調二錢。

     妊娠胎水腫滿方論第八(《産乳集》養子論附) 《産寶》論曰:夫妊娠腫滿,由髒氣本弱,因産重虛,土不克水,血散入四肢,遂緻腹脹,手足、面目皆浮腫,小便秘澀。

    陳無擇雲:凡婦人宿有風寒、冷濕,妊娠喜腳腫,俗呼為皺腳。

    亦有通身腫滿,心腹急脹,名曰胎水。

     論曰:凡妊娠之人,無使氣極。

    若心靜氣和,則胎氣安穩;若中風寒邪氣及有所觸犯,則随邪而生病也。

    凡妊娠,經血壅閉以養胎。

    若忽然虛腫,乃胎中挾水,水血相搏。

    脾胃惡濕,主身之肌肉。

    濕漬氣弱,則肌肉虛;水氣流溢,故令身腫滿也。

    然其由有自,或因洩瀉下痢,髒腑虛滑,耗損脾胃;或因寒熱瘧疾,煩渴引飲太過,濕漬脾胃,皆能使頭面或手足浮腫也。

    然水漬于胞,兒未成形,則胎多損壞。

    及其臨産日腳微腫,乃胞髒水少血多,水出于外,故現微腫,則易生也。

    宿有寒氣,因寒冷所觸,故能令腹脹腫滿也。

     《産乳集》養子論 妊娠自三月成胎之後,兩足自腳面漸腫腿膝以來,行步艱辛,以至喘悶,飲食不美,似水氣狀。

    至于腳指間有黃水出者,謂之子氣,直至分娩方消。

    此由婦人素有風氣,或沖任經有血風,未可妄投湯藥。

    亦恐大段甚者,慮将産之際費力,有不測之憂,故不可不治于未産之前也。

    古方論中少有言者。

    按《名醫錄》雲:宋少主元徽與徐文伯微行學針法,文伯見一娠婦足腫不能行。

    少主脈之,此女形也。

    文伯診之曰:此男胎也,在左則胎黑色。

    少主怒欲破之,文伯恻然曰:臣請針之。

    胎遂堕,男形而色黑。

    此妊娠足腫之說見于古者。

    今《巢氏病源》中,但有子煩之論,《千金》并《産寶》亦略言之。

    劉禹錫《續傳廣信方》以謂妊婦有水氣而成胎,《太平聖惠》亦言之,皆非也。

    元豐中,淮南陳景初,名醫也,獨有方論治此病。

    方名初謂之香附散,李伯時易名曰天仙藤散也。

     天仙藤散方 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陳皮甘草烏藥(不須要天台者,但得軟白、香而辣者良) 上等分,淨秤為細末,每服三錢。

    水一大盞,姜三片,木瓜三片,紫蘇三葉,同煎至七分,放溫澄清,空心、食前服,日三服。

    小便利,氣脈通,體輕,腫漸消,更不須多服。

     元豐末,王荊公居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