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衆疾門)

關燈
,使氣不宣而痞澀,則生瘀熱。

    或肢節煩疼,口幹少卧,皆因虛弱而氣血壅滞,故煩悶也。

     川烏頭丸 治婦人血風虛冷,月候不調,或即腳手心煩熱,或即頭面浮腫頑麻。

     川烏頭(一斤,用好清油合四兩一處,于铫内炭火炒,不住手攪。

    候裂者仍須如桑根色為度,遂旋取出了于新瓦上。

    或不裂者不用,裂者則去皮、尖、臍)五靈脂(去土石,揀淨,四兩,生) 上為細末,更入臼中,或乳缽内研令停後,将蒸餅水浸後,卻瀝去水,漸漸入臼中和杵,直待丸得,即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溫酒或鹽湯下二十丸。

    忌動風物。

    丈夫風疾亦治。

     赤芍藥散 治婦人氣血不和,心胸煩悶,不思飲食,四肢少力,頭目昏眩,身體疼痛。

     牡丹皮白茯苓赤芍藥白芷甘草(各一兩)柴胡(一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溫服,食後臨卧。

     酸棗仁散 治婦人血風煩悶,四肢疼痛,心神多躁,吃食減少。

     酸棗仁赤芍藥當歸羚羊角屑赤茯苓紅花生地黃(各三分)防風羌活川牛膝麥門冬桂心川芎地骨皮甘草(各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

    水盞半,姜三片,薄荷少許,煎七分,溫服。

     當歸散 治婦人血風潮熱。

     當歸(二兩)芍藥延胡索不灰木熟地黃(各一兩)大黃(三分,蒸)桂心(半兩)甘草(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胭脂一小角子,煎至六分,去滓。

    如躁時,放冷服,細呷清者。

     婦人血風攻脾不能食方論第七 夫脾象于土,脾為中州,意智之髒也。

    其肝、心、肺、腎皆受脾之精氣以榮養焉。

    脾與胃為表裡,脾主化谷納食,胃為水谷之海,故經言四時皆以胃氣為本也。

    婦人血氣不調,髒腑勞損,風邪冷氣蘊蓄在内,攻于脾胃。

    脾胃既虛,為邪所乘,則不能摧伏五谷,故令不能食也。

     草豆蔻散 治婦人血風冷氣攻脾胃,嘔逆,不納飲食。

     人參(一兩)草豆蔻仁(面裹煨)白茯苓半夏(各三分)良姜白術縮砂仁枇杷葉(去毛,炙)桂心木香青皮甘草(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

    水一大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神曲丸 治婦人血風攻脾胃,腹脅氣滿,不思飲食。

     白術附子(炮)枳殼(制)诃子桂心人參木香吳茱萸(炮)陳皮(各一兩)苦梗幹姜(各半兩) 上為細末,以酒煮神曲末二兩,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姜湯吞下。

     椒紅丸 治婦人血風攻脾胃,髒腑虛冷,全不思食,臍腹多痛,體瘦無力。

     椒紅沉香附子(炮)莪術诃子當歸白術(各一兩)良姜白豆蔻仁丁香(各半兩)麝香(一分) 上為細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溫酒下三十丸。

     進食散 李潛雲:治脾胃虛寒,不思飲食,及久病人脾胃虛、全不入食者。

    隻兩服能食(出《蘇沈良方》)。

    據愚見,此方既有川烏,治血風攻脾不食,豈無良驗。

     青皮陳皮粉草良姜桂心(各一分)川烏(炮,去皮尖)草豆蔻仁(各三個)诃子(五個)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

    水一盞,姜二片,煎至七分溫服。

     婦人夢與鬼交方論第八 夫人禀五行秀氣而生,承五髒神氣而養。

    若陰陽調和,則髒腑強盛,風邪鬼魅不能傷之。

    若攝理失節而血氣虛衰,則風邪乘其虛、鬼邪幹其正。

    然婦人與鬼交通者,由髒腑虛,神不守,故鬼氣得為病也。

    其狀不欲見人,如有對誤,時獨言笑,或時悲泣是也。

    脈息遲伏,或如鳥啄,皆鬼邪為病也。

    又脈來綿綿,不知度數,而顔色不變者,亦是此候也。

     茯神散 治婦人風虛,與鬼交通,妄有所見聞,言語雜亂。

     茯神(一兩半)茯苓人參石菖蒲(各一兩)赤小豆(半兩) 上咀,每服三大錢。

    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桃仁丸 治婦人與鬼魅交通。

     辰砂槟榔當歸桃仁(各三分)水銀(一分,棗肉研令星盡)麝香阿魏(面裹煨)沉香(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桃仁湯吞下十丸。

     又方似辟瘟丹 虎頭骨(二兩)朱砂雄黃雌黃鬼臼皂莢蕪荑仁鬼箭藜蘆(各一兩) 上件生,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囊盛一丸,男左女右系臂上。

    及用一丸,當病人戶前燒之,一切邪鬼不敢進。

     太乙神積丹、蘇合香丸皆可用也。

     婦人傷寒傷風方論第九 論曰:古人治病,先論其所主,男子調其氣,婦人調其血。

    血室不蓄,則二氣諧和;血室凝結,則水火相刑。

    傷寒氣口緊盛,即宜下;人迎緊盛,即宜汗。

    婦女左關浮緊不可下,當發其汗以救血室。

    榮衛得和,津液自通,浃然汗出而解。

    仲景雲:婦人傷寒,經水适斷,晝日明了,暮則谵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

    無犯胃氣者,言不可下也,小柴胡湯主之。

    若行湯遲則熱入胃,令津燥中焦。

    上焦不榮成血結胸狀,須當針期門也。

    五行相克以生,相扶以出。

    平居之日,水常養于木,水木相生,則榮養血室;血室不蓄,則脾無蘊積;脾無蘊積,則剛燥不生。

    剛燥既生,若犯胃氣則晝夜谵語喜忘,小腹滿,小便利,屬抵擋湯證也(傷寒胃實,谵語,宜下之;婦人熱入血室谵語者,不可下也)。

    雖然婦人傷寒與男子治法不同,男子先調氣,婦人先調血,此大略之辭耳。

    要知脈緊無汗名傷寒,脈緩有汗為傷風。

    熱病脈洪大,中暑脈細弱,其證一也。

    假如中暍用白虎,胃實用承氣,豈必調血而後行湯邪?仲景《傷寒論》所以不分婦人者,良亦在學者皆可随病,于男子藥證中以意選用也。

     若妊婦傷寒,藥性須涼,慎不可行桂枝、半夏、桃仁等藥。

    小柴胡去半夏名黃龍湯,蓋為妊婦而去也。

    大抵産前先安胎,産後先補益,次服傷寒藥。

    若病稍退,則止藥不可盡劑,此為大法。

     黃帝問:婦人重身,毒之奈何?岐伯曰:有故無殒,亦無殒也。

    大積大聚,其可犯,衰其大半,過其厄。

     男子、婦人傷寒,仲景治法别無異議。

    比見民間有婦人傷寒方書,稱仲景所撰,而王叔和為之序。

    以法考之,間有可取,疑非古方,特假聖人之名,以信其說于天下。

    今取《金匮玉函》治婦人傷寒,與俗方中可采者列為一卷。

    雖不足以盡婦人傷寒之詳,并可以《百問》中參用也。

     桂枝紅花湯 婦人傷寒,發熱惡寒,四肢拘急,口燥舌幹,經脈凝滞,不得往來 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