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衆疾門)
關燈
小
中
大
婦人熱勞方論第一
夫婦人熱勞者,由心肺壅熱傷于氣血,氣血不調,髒腑壅滞,熱毒積蓄在内不得宣通之所緻也。
其候心神煩躁,頰赤頭痛,眼澀唇幹,四肢壯熱,煩渴不止,口舌生瘡,神思昏沉,多卧少起,飲食無味,舉體酸疼。
或時心怔,或時盜汗,肌膚日漸消瘦,故名熱勞也。
黃芪散 治婦人熱勞羸瘦,四肢煩疼,心躁口幹,不欲飲食。
人參黃芩當歸(各三分)北柴胡(去苗,兩半)黃芪地骨皮赤茯苓麥門冬生地黃赤芍藥(各一兩)甘草(一分)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姜五片,煎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半夏散 治婦人熱勞,煩渴口幹,體瘦無力,四肢疼痛;或時寒熱,痰逆嘔吐,不思飲食。
半夏知母苦梗人參赤茯苓秦艽赤芍藥麥門冬烏梅肉(各半兩)鼈甲(醋炙)北柴胡黃芪(各一兩)大腹皮(三分)甘草(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大錢。
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豬肚丸 治婦人熱勞羸瘦。
北柴胡赤茯苓人參黃芪(各一兩)黃連(三兩)地骨皮木香(各半兩)桃仁鼈甲(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用好嫩豬肚一枚,淨洗,将藥末入豬肚内以線縫合,蒸令爛熟,于砂盆内研如膏,丸如梧桐子大。
食前粥飲下三十丸,午食前再服。
秦艽散 治血經有熱,月脈凝滞,五心煩倦。
(出《婦人經驗方》) 麥門冬秦艽(各一兩)生地黃當歸(各半兩)地骨皮郁金蘇木(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
水一盞,紅花少許,同煎至七分,溫服。
若經脈調,不用紅花。
忌酒與熱物。
此方可服一年。
婦人客熱方論第二 夫婦人有氣血陰陽,髒腑虛實。
實則生熱,虛則受邪。
邪熱加人,陰陽冷熱自相乘也。
今雲客熱者,是體虛而将溫過度,外熱加之,非髒腑自生。
故雲客熱。
其狀上焦胸膈之間虛熱,口燥心煩,手足壯熱者是也。
麥門冬散 治婦人客熱,四肢煩悶疼痛,不下飲食。
麥門冬北柴胡赤茯苓(各一兩)羚羊角屑赤芍藥桑白皮黃芪(各三分)生幹地黃甘草(各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犀角散 治婦人客熱,四肢煩悶疼痛,不下飲食。
犀角屑赤芍藥地骨皮紅花甘草(各半兩)北柴胡(一兩)黃芪(一兩半)麥門冬人參枳殼赤茯苓(各三分)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無時溫服。
黃芪散 治婦人客熱,心胸壅悶,肢節煩痛,不思飲食。
生幹地黃黃芪(各一兩)犀角屑甘草栝蒌子仁黃芩(各半兩)人參茯神(各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中盞,淡竹葉五片,煎至七分,溫服,無時候。
婦人寒熱方論第三 經雲: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
夫婦人勞傷,氣血虛弱,令陰陽交争,虛實不調,故令寒熱如瘧也。
地骨皮散 治婦人血風氣,體虛,發歇寒熱。
北柴胡地骨皮(各一兩)桑白皮枳殼前胡黃芪(各三分)白茯苓五加皮人參甘草桂心白芍藥(各半兩)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生地黃散 治婦人血氣不調,或時寒熱,體痛,不思飲食。
生幹地黃北柴胡(各一兩)羌活木香桂心防風(各半兩)酸棗仁羚羊角屑白芍藥白術黃芪川牛膝白茯苓當歸枳殼(各三分)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
柴胡散 治婦人寒熱體瘦,肢節疼痛,口幹心煩,不欲飲食。
北柴胡黃芪赤茯苓白術(各一兩)人參地骨皮枳殼(制)生幹地黃苦梗桑白皮赤芍藥(各三分)鼈甲(炙,二兩)麥門冬(三兩)甘草(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
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荊芥散 療時氣風溫,寒熱瘴瘧,往來潮熱,并宜服之。
陳皮麻黃香附子甘草(各一兩)荊芥穗厚樸(各二兩)草果仁(三個)川白芷桂心(各半兩) 上咀,每服二錢。
水一大盞,姜三片,棗兩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寡婦寒熱如瘧方論第四 論曰:寡婦之病,自古未有言者。
惟《倉公傳》與褚澄略而論及。
言寡者,孟子正謂“無夫曰寡”是也。
如師尼、喪夫之婦,獨陰無陽,欲男子而不可得,是以恹恹成病也。
《易》曰: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
孤陽獨陰可乎?夫既處閨門,欲心萌而不遂,至陰陽交争,乍寒乍熱,有類瘧疾,久則為勞。
又有經閉、白淫、痰逆、頭風、膈氣痞悶,面、瘦瘠等證,皆寡婦之病。
診其脈,獨肝脈弦出寸口而上魚際。
究其脈源,其疾皆血盛而得。
經雲:男子精盛則思室,女子血盛則懷胎。
觀其經血,思過半矣。
生地黃丸 許學士雲:有一師尼,患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
是時疫氣大行,醫見寒熱,作傷寒治之,大小柴胡湯雜進,數日病劇。
餘診視之曰:三部無寒邪脈,但厥陰肝脈弦長而上魚際,宜服抑陰等藥。
餘制此方,治之愈。
北柴胡秦艽黃芩(各半兩)生地黃(二兩)赤芍藥(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烏梅煎湯下三十丸。
無時候,日三服。
許學士雲:嘗讀《史記·倉公傳》載,齊北王侍人韓女,病腰背痛,乍寒乍熱,衆醫皆以為寒熱病也。
倉公曰: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
何以知欲男子而不可得?診其脈,肝脈弦出寸口,是以知之。
又有婦人熱入血室,寒熱如瘧一證,在本卷第十論。
婦人惡寒方論第五 論曰:夫婦人惡寒者,亦有陰陽二證。
發熱而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而惡寒者,發于陰也。
發于陽者宜解表,脈必浮數;發于陰者宜溫裡,脈必沉細。
又有汗後、利後惡寒及背惡寒。
以上疾證,方治并載《百問》,不複繁引。
仆嘗治一婦人,但惡寒别無他證,六脈平靜,遂用敗毒散而安。
此藥能去表中風邪故也。
經雲:惡寒家慎不可過當覆衣被及近火氣,寒熱相搏,脈道沉伏,愈令病人寒不可遏,但去被撤火,兼以和表之藥,自然不惡寒矣。
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
寒氣入腹,血室結聚,針藥所以不能治矣。
敗毒散。
(見《局方》) 婦人血風煩悶方論第六 夫婦人血風煩悶者,由髒腑勞傷,血氣虛而風邪乘之,搏于血
其候心神煩躁,頰赤頭痛,眼澀唇幹,四肢壯熱,煩渴不止,口舌生瘡,神思昏沉,多卧少起,飲食無味,舉體酸疼。
或時心怔,或時盜汗,肌膚日漸消瘦,故名熱勞也。
黃芪散 治婦人熱勞羸瘦,四肢煩疼,心躁口幹,不欲飲食。
人參黃芩當歸(各三分)北柴胡(去苗,兩半)黃芪地骨皮赤茯苓麥門冬生地黃赤芍藥(各一兩)甘草(一分)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姜五片,煎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半夏散 治婦人熱勞,煩渴口幹,體瘦無力,四肢疼痛;或時寒熱,痰逆嘔吐,不思飲食。
半夏知母苦梗人參赤茯苓秦艽赤芍藥麥門冬烏梅肉(各半兩)鼈甲(醋炙)北柴胡黃芪(各一兩)大腹皮(三分)甘草(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大錢。
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豬肚丸 治婦人熱勞羸瘦。
北柴胡赤茯苓人參黃芪(各一兩)黃連(三兩)地骨皮木香(各半兩)桃仁鼈甲(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用好嫩豬肚一枚,淨洗,将藥末入豬肚内以線縫合,蒸令爛熟,于砂盆内研如膏,丸如梧桐子大。
食前粥飲下三十丸,午食前再服。
秦艽散 治血經有熱,月脈凝滞,五心煩倦。
(出《婦人經驗方》) 麥門冬秦艽(各一兩)生地黃當歸(各半兩)地骨皮郁金蘇木(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
水一盞,紅花少許,同煎至七分,溫服。
若經脈調,不用紅花。
忌酒與熱物。
此方可服一年。
婦人客熱方論第二 夫婦人有氣血陰陽,髒腑虛實。
實則生熱,虛則受邪。
邪熱加人,陰陽冷熱自相乘也。
今雲客熱者,是體虛而将溫過度,外熱加之,非髒腑自生。
故雲客熱。
其狀上焦胸膈之間虛熱,口燥心煩,手足壯熱者是也。
麥門冬散 治婦人客熱,四肢煩悶疼痛,不下飲食。
麥門冬北柴胡赤茯苓(各一兩)羚羊角屑赤芍藥桑白皮黃芪(各三分)生幹地黃甘草(各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犀角散 治婦人客熱,四肢煩悶疼痛,不下飲食。
犀角屑赤芍藥地骨皮紅花甘草(各半兩)北柴胡(一兩)黃芪(一兩半)麥門冬人參枳殼赤茯苓(各三分)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無時溫服。
黃芪散 治婦人客熱,心胸壅悶,肢節煩痛,不思飲食。
生幹地黃黃芪(各一兩)犀角屑甘草栝蒌子仁黃芩(各半兩)人參茯神(各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中盞,淡竹葉五片,煎至七分,溫服,無時候。
婦人寒熱方論第三 經雲: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
夫婦人勞傷,氣血虛弱,令陰陽交争,虛實不調,故令寒熱如瘧也。
地骨皮散 治婦人血風氣,體虛,發歇寒熱。
北柴胡地骨皮(各一兩)桑白皮枳殼前胡黃芪(各三分)白茯苓五加皮人參甘草桂心白芍藥(各半兩)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生地黃散 治婦人血氣不調,或時寒熱,體痛,不思飲食。
生幹地黃北柴胡(各一兩)羌活木香桂心防風(各半兩)酸棗仁羚羊角屑白芍藥白術黃芪川牛膝白茯苓當歸枳殼(各三分)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
柴胡散 治婦人寒熱體瘦,肢節疼痛,口幹心煩,不欲飲食。
北柴胡黃芪赤茯苓白術(各一兩)人參地骨皮枳殼(制)生幹地黃苦梗桑白皮赤芍藥(各三分)鼈甲(炙,二兩)麥門冬(三兩)甘草(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
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荊芥散 療時氣風溫,寒熱瘴瘧,往來潮熱,并宜服之。
陳皮麻黃香附子甘草(各一兩)荊芥穗厚樸(各二兩)草果仁(三個)川白芷桂心(各半兩) 上咀,每服二錢。
水一大盞,姜三片,棗兩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候。
寡婦寒熱如瘧方論第四 論曰:寡婦之病,自古未有言者。
惟《倉公傳》與褚澄略而論及。
言寡者,孟子正謂“無夫曰寡”是也。
如師尼、喪夫之婦,獨陰無陽,欲男子而不可得,是以恹恹成病也。
《易》曰: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
孤陽獨陰可乎?夫既處閨門,欲心萌而不遂,至陰陽交争,乍寒乍熱,有類瘧疾,久則為勞。
又有經閉、白淫、痰逆、頭風、膈氣痞悶,面、瘦瘠等證,皆寡婦之病。
診其脈,獨肝脈弦出寸口而上魚際。
究其脈源,其疾皆血盛而得。
經雲:男子精盛則思室,女子血盛則懷胎。
觀其經血,思過半矣。
生地黃丸 許學士雲:有一師尼,患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
是時疫氣大行,醫見寒熱,作傷寒治之,大小柴胡湯雜進,數日病劇。
餘診視之曰:三部無寒邪脈,但厥陰肝脈弦長而上魚際,宜服抑陰等藥。
餘制此方,治之愈。
北柴胡秦艽黃芩(各半兩)生地黃(二兩)赤芍藥(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烏梅煎湯下三十丸。
無時候,日三服。
許學士雲:嘗讀《史記·倉公傳》載,齊北王侍人韓女,病腰背痛,乍寒乍熱,衆醫皆以為寒熱病也。
倉公曰: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
何以知欲男子而不可得?診其脈,肝脈弦出寸口,是以知之。
又有婦人熱入血室,寒熱如瘧一證,在本卷第十論。
婦人惡寒方論第五 論曰:夫婦人惡寒者,亦有陰陽二證。
發熱而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而惡寒者,發于陰也。
發于陽者宜解表,脈必浮數;發于陰者宜溫裡,脈必沉細。
又有汗後、利後惡寒及背惡寒。
以上疾證,方治并載《百問》,不複繁引。
仆嘗治一婦人,但惡寒别無他證,六脈平靜,遂用敗毒散而安。
此藥能去表中風邪故也。
經雲:惡寒家慎不可過當覆衣被及近火氣,寒熱相搏,脈道沉伏,愈令病人寒不可遏,但去被撤火,兼以和表之藥,自然不惡寒矣。
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
寒氣入腹,血室結聚,針藥所以不能治矣。
敗毒散。
(見《局方》) 婦人血風煩悶方論第六 夫婦人血風煩悶者,由髒腑勞傷,血氣虛而風邪乘之,搏于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