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衆疾門)
關燈
小
中
大
婦人痨瘵叙論第一
夫骨蒸、殗殜、複連、屍疰、勞疰、蟲疰、毒疰、熱疰、冷疰、食疰、鬼疰等,皆曰傳屍。
以疰者,注也。
病自上注下,與前人相似,故曰“疰”。
其變有二十二種或三十六種,或九十九種。
大略令人寒熱盜汗,夢與鬼交,遺洩白濁,發幹而聳。
或腹中有塊;或腦後兩邊有小結核,連複數個,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咯膿血如肺痿、肺癰狀;或複下利,羸瘦困乏,不自勝持;積月累年,以至于死。
死後乃疰易傍人,乃至滅門者是也。
更有蜚屍、遁屍、寒屍、喪屍、屍疰等,謂之五屍。
及大小附着等證,不的知其所苦,無處不惡,乃挾諸鬼邪而害人。
以三因考之,内非七情所忤,外非四氣所襲,雖若麗乎不内外因、奈其證多端,傳變、遷移難以推測,故自古及今,愈此病者十不得一。
所謂狸骨、獺肝、天靈蓋、銅鑒鼻,徒有其說,未嘗見效。
唯膏肓俞、崔氏穴(名四花,有六穴),若聞早灸之,可否幾半,晚亦不濟也。
病者憎寒發熱,自汗面白,目幹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卧,其傳在肝。
病者憎寒發熱,面黑鼻燥,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複洩瀉、口瘡,其傳在心。
病者憎寒發熱,面青唇黃,舌本強,不能咽,飲食無味,四肢羸瘦,吐涎沫,其傳在脾。
病者憎寒發熱,面赤鼻白,幹燥毛折,咯嗽喘急,時吐白涎,或有血線,其傳在肺。
病者憎寒發熱,面黃,耳輪焦枯,骨痛,小便白濁,遺瀝,胸痛,其傳在腎。
二十四種蒸病論 所謂勞蒸者二十四種,随證皆可考尋。
毛折發焦,肌膚甲錯,其蒸在皮外;人覺熱,自反惡寒,身振瞤劇,其蒸在内。
發焦鼻衄,或複尿血,其蒸在血。
身熱煩躁,痛如針刺,其蒸在脈。
爪甲焦枯,眼昏,兩脅急痛,其蒸在筋。
闆齒黑燥,大杼酸疼,其蒸在骨。
背膂疼痛,骨酸厮,其蒸在髓。
頭眩熱悶,口吐濁涎,眼多眵淚,其蒸在腦。
男子失精,女子白淫,其蒸在玉房。
乍寒乍熱,中脘與膻中煩悶,其蒸在三焦。
小便赤黃,凝濁如膏,其蒸在膀胱。
傳道不均,或秘或洩,腹中雷鳴,其蒸在小腸。
大腹隐痛,口鼻幹疼,其蒸在大腸。
口鼻幹燥,腹脹,睡卧不安,自汗出,其蒸在胃。
口苦耳聾,脅下痛,其蒸在膽。
裡急後重,肛門澀秘,其蒸在回腸。
小腹痛,筋脈縱緩,陰器自強,其蒸在宗筋。
眼昏淚下,時複眩暈,躁怒不常,其蒸在肝。
神仙秘法 取傳屍勞蟲,服此藥先擇良日,焚香禱祝,令病人設榻,面向福德方服,即有神效。
不可使病人知其藥味及仔細。
青桑皮楊柳枝梅枝桃枝(以上要取東引者,各七莖)蔥白(七莖)青蒿(一握,如無,以子代)真安息香(一分,研,去石)阿魏(一分) 上八味除阿魏外,用童子小便一升半煮取,藥耗及一半去滓,将藥汁化阿魏,再煮十數沸,去滓候溫,作二次調下件藥末: 朱砂(半兩)小槟榔(半兩)麝香(半分) 上三味研令極細,分為二服。
用前湯使調下,五更初一服,三點再一服,辰時間取下蟲,遂絕根本。
若見蟲色白者,此病必差;若黑色,則已傳入腎經,不可救也。
服藥後隻以淡粥補之,并不動元氣,效驗無比,切須秘之。
世傳勞蟲有靈,輕易傳之則傷醫者。
此說殆醫者秘惜其方,不可以授人耳。
要須密重之,則無洩慢天機。
乃起死還生,功同造化,鬼神護助,自有靈效。
大凡傳屍勞者,必須先服此一藥,後拾伍方随證治,不可以概用藥。
調治三、五個月,再服此取蟲藥,則永除根本。
如取下蟲色已黑,縱服後藥,亦無補也。
然則能使不傳它人。
治心胸積氣作胸痹,引兩脅痛,昏悶不收,音聲不清,虛熱上壅,作鼻衄方。
桑白皮三分枳殼木通子芩生幹地黃白芍藥甘草(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文重。
水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
治伏瘀血在心肺,時作衄,心胸徹背痛方。
白芍藥牡丹皮(各一兩)生犀屑(半兩)生地黃(三兩,别捶碎入) 上咀,每服半兩。
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調榮衛,消瘀血,出聲音,治痰嗽,消瘀血方。
川當歸牡丹皮白芍藥子芩木通麥門冬甘草華陰細辛(各半兩)生幹地黃(一兩)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雞蘇丸 治虛熱,昏冒倦怠,下虛上壅,嗽血,衄血 雞蘇葉(半斤)黃芪(半兩)甘草川芎(各一分)防風(一兩)苦梗(半兩)荊芥穗(一兩)甘菊花(一分)真腦子(半錢重)生幹地黃(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用麥門冬去心,煎湯嚼下。
又治肺損吐血,日漸乏力,瘦弱行步不得,喘嗽痰涎,飲食不美。
或發寒熱,小便赤澀,加車前子一分,每服一丸,煎桑枝湯嚼下,日可六、七服。
桑枝锉,炒香,每用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下藥。
防風湯 治勞氣,食後身疼倦,夜間盜汗,此病因失血,榮衛損也。
黃芪(一兩)白芍藥防風(各三分)甘草(半兩)當歸生幹地黃(各三分)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姜三片,棗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前服。
溫金散 治勞嗽 甘草黃芩桑白皮防風(各一兩)杏仁(二十七粒,制)人參(去蘆)茯神(各半兩)麥門冬(一分) 以前五味,用米泔浸一宿,曬幹;次入人參、茯神、麥門冬三味。
同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蠟一豆大,煎至八分,食後溫服。
治勞嗽有四滿丸極妙。
(方見勞嗽門) 桔梗飲子 治心氣不足,解勞倦、益血 苦梗甘草黃芪人參(去蘆)麥門冬(各一兩)青皮(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栝蒌湯 治胸痹 枳殼(
以疰者,注也。
病自上注下,與前人相似,故曰“疰”。
其變有二十二種或三十六種,或九十九種。
大略令人寒熱盜汗,夢與鬼交,遺洩白濁,發幹而聳。
或腹中有塊;或腦後兩邊有小結核,連複數個,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咯膿血如肺痿、肺癰狀;或複下利,羸瘦困乏,不自勝持;積月累年,以至于死。
死後乃疰易傍人,乃至滅門者是也。
更有蜚屍、遁屍、寒屍、喪屍、屍疰等,謂之五屍。
及大小附着等證,不的知其所苦,無處不惡,乃挾諸鬼邪而害人。
以三因考之,内非七情所忤,外非四氣所襲,雖若麗乎不内外因、奈其證多端,傳變、遷移難以推測,故自古及今,愈此病者十不得一。
所謂狸骨、獺肝、天靈蓋、銅鑒鼻,徒有其說,未嘗見效。
唯膏肓俞、崔氏穴(名四花,有六穴),若聞早灸之,可否幾半,晚亦不濟也。
病者憎寒發熱,自汗面白,目幹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卧,其傳在肝。
病者憎寒發熱,面黑鼻燥,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複洩瀉、口瘡,其傳在心。
病者憎寒發熱,面青唇黃,舌本強,不能咽,飲食無味,四肢羸瘦,吐涎沫,其傳在脾。
病者憎寒發熱,面赤鼻白,幹燥毛折,咯嗽喘急,時吐白涎,或有血線,其傳在肺。
病者憎寒發熱,面黃,耳輪焦枯,骨痛,小便白濁,遺瀝,胸痛,其傳在腎。
二十四種蒸病論 所謂勞蒸者二十四種,随證皆可考尋。
毛折發焦,肌膚甲錯,其蒸在皮外;人覺熱,自反惡寒,身振瞤劇,其蒸在内。
發焦鼻衄,或複尿血,其蒸在血。
身熱煩躁,痛如針刺,其蒸在脈。
爪甲焦枯,眼昏,兩脅急痛,其蒸在筋。
闆齒黑燥,大杼酸疼,其蒸在骨。
背膂疼痛,骨酸厮,其蒸在髓。
頭眩熱悶,口吐濁涎,眼多眵淚,其蒸在腦。
男子失精,女子白淫,其蒸在玉房。
乍寒乍熱,中脘與膻中煩悶,其蒸在三焦。
小便赤黃,凝濁如膏,其蒸在膀胱。
傳道不均,或秘或洩,腹中雷鳴,其蒸在小腸。
大腹隐痛,口鼻幹疼,其蒸在大腸。
口鼻幹燥,腹脹,睡卧不安,自汗出,其蒸在胃。
口苦耳聾,脅下痛,其蒸在膽。
裡急後重,肛門澀秘,其蒸在回腸。
小腹痛,筋脈縱緩,陰器自強,其蒸在宗筋。
眼昏淚下,時複眩暈,躁怒不常,其蒸在肝。
神仙秘法 取傳屍勞蟲,服此藥先擇良日,焚香禱祝,令病人設榻,面向福德方服,即有神效。
不可使病人知其藥味及仔細。
青桑皮楊柳枝梅枝桃枝(以上要取東引者,各七莖)蔥白(七莖)青蒿(一握,如無,以子代)真安息香(一分,研,去石)阿魏(一分) 上八味除阿魏外,用童子小便一升半煮取,藥耗及一半去滓,将藥汁化阿魏,再煮十數沸,去滓候溫,作二次調下件藥末: 朱砂(半兩)小槟榔(半兩)麝香(半分) 上三味研令極細,分為二服。
用前湯使調下,五更初一服,三點再一服,辰時間取下蟲,遂絕根本。
若見蟲色白者,此病必差;若黑色,則已傳入腎經,不可救也。
服藥後隻以淡粥補之,并不動元氣,效驗無比,切須秘之。
世傳勞蟲有靈,輕易傳之則傷醫者。
此說殆醫者秘惜其方,不可以授人耳。
要須密重之,則無洩慢天機。
乃起死還生,功同造化,鬼神護助,自有靈效。
大凡傳屍勞者,必須先服此一藥,後拾伍方随證治,不可以概用藥。
調治三、五個月,再服此取蟲藥,則永除根本。
如取下蟲色已黑,縱服後藥,亦無補也。
然則能使不傳它人。
治心胸積氣作胸痹,引兩脅痛,昏悶不收,音聲不清,虛熱上壅,作鼻衄方。
桑白皮三分枳殼木通子芩生幹地黃白芍藥甘草(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文重。
水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
治伏瘀血在心肺,時作衄,心胸徹背痛方。
白芍藥牡丹皮(各一兩)生犀屑(半兩)生地黃(三兩,别捶碎入) 上咀,每服半兩。
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調榮衛,消瘀血,出聲音,治痰嗽,消瘀血方。
川當歸牡丹皮白芍藥子芩木通麥門冬甘草華陰細辛(各半兩)生幹地黃(一兩)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雞蘇丸 治虛熱,昏冒倦怠,下虛上壅,嗽血,衄血 雞蘇葉(半斤)黃芪(半兩)甘草川芎(各一分)防風(一兩)苦梗(半兩)荊芥穗(一兩)甘菊花(一分)真腦子(半錢重)生幹地黃(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用麥門冬去心,煎湯嚼下。
又治肺損吐血,日漸乏力,瘦弱行步不得,喘嗽痰涎,飲食不美。
或發寒熱,小便赤澀,加車前子一分,每服一丸,煎桑枝湯嚼下,日可六、七服。
桑枝锉,炒香,每用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下藥。
防風湯 治勞氣,食後身疼倦,夜間盜汗,此病因失血,榮衛損也。
黃芪(一兩)白芍藥防風(各三分)甘草(半兩)當歸生幹地黃(各三分) 上咀,每服三錢。
水一盞,姜三片,棗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前服。
溫金散 治勞嗽 甘草黃芩桑白皮防風(各一兩)杏仁(二十七粒,制)人參(去蘆)茯神(各半兩)麥門冬(一分) 以前五味,用米泔浸一宿,曬幹;次入人參、茯神、麥門冬三味。
同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蠟一豆大,煎至八分,食後溫服。
治勞嗽有四滿丸極妙。
(方見勞嗽門) 桔梗飲子 治心氣不足,解勞倦、益血 苦梗甘草黃芪人參(去蘆)麥門冬(各一兩)青皮(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栝蒌湯 治胸痹 枳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