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衆疾門)
關燈
小
中
大
芍藥甘草(各三兩)紅花(二兩)
上咀,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姜四片,棗二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良久再服,汗出而解。
黃芩芍藥湯 婦人傷寒,口燥咽幹,腹滿不思飲食 黃芩白芍藥白術生幹地黃 上各一兩,咀,每服五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寒則加生姜。
當歸湯 治婦人傷寒,喘急煩躁,或戰而作寒,陰陽俱虛,不可下 柴胡(三兩)白術(二兩)人參甘草赤芍藥當歸(各一兩)五味子木通(各半兩) 上咀,每服半兩。
水一盞半,生姜四片,棗二枚,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
瀉心三黃湯 婦人傷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谵語,目赤,毒氣閉塞不得通 川大黃鼠尾黃芩鷹爪黃連(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
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取微利。
如目赤睛疼,宜加茯苓、嫩竹葉,瀉肝之餘氣。
幹地黃湯 婦人傷寒差後,猶有餘氣不去,謂之遺熱 幹地黃(一兩)大黃黃連黃芩柴胡白芍藥甘草(一兩半)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取溏利,汗出解。
燒裩散 男子病新瘥,婦人與之交合得病,名曰陽易。
其證裡急,腰胯及腹内痛,身重。
用男子裩裆燒灰為末,以水調方寸匕服,即愈。
青竹茹湯 治婦人病未平複,因有所動,緻熱氣上沖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狀 栝蒌根(二兩)淡青竹茹(半升) 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三服。
當歸白術湯 婦人病未平複,因有所動,小腹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舉動無力,發熱者。
桂枝白術當歸甘草芍藥人參黃芪(各一分)生附子(一個,破作八片,各一分)生姜(半兩) 上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湯盞。
食頃再服,溫覆微汗瘥。
婦人熱入血室方論第十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适來,晝日明了,暮則谵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宜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 婦人傷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适斷,此為熱入血室。
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
柴胡(八錢重)黃芩人參生幹地黃甘草(各三錢)半夏(二錢重) 上咀,每服五錢。
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局方》四物湯不用熟地黃,隻用生幹地黃加北柴胡等分煎服,亦療此證。
幹姜柴胡湯 婦人傷寒,經脈方來初斷,寒熱如瘧,狂言見鬼。
柴胡(四兩)桂枝(一兩半)栝蒌根(二兩)牡蛎幹姜甘草(各一兩) 上咀,每服五錢。
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初服微煩,再服汗出而愈。
海蛤散 婦人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婦人血結胸,法當針期門,仲景無藥方。
此方疑非仲景,然其言有理,姑存焉。
海蛤滑石甘草(各二兩)芒硝(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雞子清調下。
小腸通利,則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則小腸壅;小腸既壅,則膻中血不流行,宜此方。
小便利,血數行,更宜桂枝紅花湯,發其汗則愈。
婦人傷風,發熱惡寒,經水适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谵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
當刺期門穴,随其實而取之。
期門穴在乳直下筋骨近腹處是也。
凡婦人病,法當刺期門,不用行子午法,恐纏髒膜引氣上,但下針令病人吸五吸,停針良久,徐徐出針,此是平瀉法也。
凡針期門,必瀉勿補,可肥人二寸,瘦人寸半深也。
婦人咳嗽方論第十一 夫婦人咳嗽者,由肌體虛,外受于寒、熱、風、濕所得也。
肺為四髒之華蓋,内統諸髒之氣,外合于皮毛。
若為寒、熱、風、濕所傷,邪氣自皮毛而入于肺,中外皆傷,故令咳也。
大抵治咳,不可一概,治當以脈息辨之。
其脈浮而弦者,起于風;濡而弱者,起于濕;洪而數者,起于熱;遲而澀者,起于寒。
風者散之,濕者燥之,熱者涼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未有不安者也。
婦人咳嗽用溫藥方論第十二(初虞世) 經曰:微寒為嗽,寒甚為腸癖。
古人立方治嗽,未有不本于溫藥,如幹姜、桂心、細辛之屬。
以寒氣入裡,非辛甘不能發散。
以此推之,未有不因寒而嗽也。
又曰: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
又實則為肺癰,虛則為肺痿。
此人其始或血不足;或酒色滋味太過;或因服利藥重亡津液。
燥氣内焚,肺金受邪,脈數發熱,咳嗽膿血。
病至于此,亦已危矣。
古人立方,亦用溫藥,如建中之屬。
今人但見發熱咳嗽,率用柴胡、鼈甲、門冬、葶苈等藥,旋踵受弊而不知非,可為深戒!就使不可進以溫藥,亦須妙以湯丸委曲調治,無為鹵莽,緻傷人命。
黃芪散 治虛中有熱,咳嗽膿血,口苦咽幹。
黃芪(四兩)甘草(二兩) 上為細末,湯點一、二錢服,日三。
一方:甘草一兩,黃芪六兩,名黃芪六一湯。
隻咀,水煎服。
蛤蚧丸 治婦人咳嗽不止,漸成勞氣 蛤蚧(一對,酥炙)紫菀款冬花鼈甲(炙)貝母(去心)皂莢子仁(炒),各一兩)杏仁(炒,去皮尖,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淡姜湯吞下。
含化丸 昔有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服此安。
(寇宗奭方) 枇杷葉(去毛)桑白皮款冬花木通紫菀杏仁(各等分)大黃(減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櫻桃大。
食後夜卧含化一丸。
貝母湯 治諸嗽久不瘥。
(出《本事方》) 貝母(生姜汁浸半日)北五味子黃芩幹姜(熟者減半)陳皮(各一兩)半夏桑白皮桂心北柴胡(熟者加一半,各半兩)木香甘草(各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杏仁七個,去皮尖、碎之,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
(黃師文雲:戊申冬,有姓蔣者,其妻積年嗽,制此方授之,一投而瘥。
以此治諸嗽,悉能愈) 定喘湯 治丈夫、婦人遠年日近肺氣咳嗽,上氣喘急,喉中涎聲,胸滿氣逆,坐卧不安,飲食不下。
及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語音不出,鼻塞頭昏,并皆治之。
半夏曲(炒)明阿膠(炒)甘草(各錢半)罂粟殼(半兩,制)北五味子桑白皮麻黃(去節)人參(各一分) 上咀,每服三大錢。
姜三片,烏梅
水一盞半,姜四片,棗二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良久再服,汗出而解。
黃芩芍藥湯 婦人傷寒,口燥咽幹,腹滿不思飲食 黃芩白芍藥白術生幹地黃 上各一兩,咀,每服五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寒則加生姜。
當歸湯 治婦人傷寒,喘急煩躁,或戰而作寒,陰陽俱虛,不可下 柴胡(三兩)白術(二兩)人參甘草赤芍藥當歸(各一兩)五味子木通(各半兩) 上咀,每服半兩。
水一盞半,生姜四片,棗二枚,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
瀉心三黃湯 婦人傷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谵語,目赤,毒氣閉塞不得通 川大黃鼠尾黃芩鷹爪黃連(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
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取微利。
如目赤睛疼,宜加茯苓、嫩竹葉,瀉肝之餘氣。
幹地黃湯 婦人傷寒差後,猶有餘氣不去,謂之遺熱 幹地黃(一兩)大黃黃連黃芩柴胡白芍藥甘草(一兩半) 上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取溏利,汗出解。
燒裩散 男子病新瘥,婦人與之交合得病,名曰陽易。
其證裡急,腰胯及腹内痛,身重。
用男子裩裆燒灰為末,以水調方寸匕服,即愈。
青竹茹湯 治婦人病未平複,因有所動,緻熱氣上沖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狀 栝蒌根(二兩)淡青竹茹(半升) 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三服。
當歸白術湯 婦人病未平複,因有所動,小腹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舉動無力,發熱者。
桂枝白術當歸甘草芍藥人參黃芪(各一分)生附子(一個,破作八片,各一分)生姜(半兩) 上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湯盞。
食頃再服,溫覆微汗瘥。
婦人熱入血室方論第十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适來,晝日明了,暮則谵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宜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 婦人傷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适斷,此為熱入血室。
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
柴胡(八錢重)黃芩人參生幹地黃甘草(各三錢)半夏(二錢重) 上咀,每服五錢。
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局方》四物湯不用熟地黃,隻用生幹地黃加北柴胡等分煎服,亦療此證。
幹姜柴胡湯 婦人傷寒,經脈方來初斷,寒熱如瘧,狂言見鬼。
柴胡(四兩)桂枝(一兩半)栝蒌根(二兩)牡蛎幹姜甘草(各一兩) 上咀,每服五錢。
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初服微煩,再服汗出而愈。
海蛤散 婦人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婦人血結胸,法當針期門,仲景無藥方。
此方疑非仲景,然其言有理,姑存焉。
海蛤滑石甘草(各二兩)芒硝(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雞子清調下。
小腸通利,則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則小腸壅;小腸既壅,則膻中血不流行,宜此方。
小便利,血數行,更宜桂枝紅花湯,發其汗則愈。
婦人傷風,發熱惡寒,經水适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谵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
當刺期門穴,随其實而取之。
期門穴在乳直下筋骨近腹處是也。
凡婦人病,法當刺期門,不用行子午法,恐纏髒膜引氣上,但下針令病人吸五吸,停針良久,徐徐出針,此是平瀉法也。
凡針期門,必瀉勿補,可肥人二寸,瘦人寸半深也。
婦人咳嗽方論第十一 夫婦人咳嗽者,由肌體虛,外受于寒、熱、風、濕所得也。
肺為四髒之華蓋,内統諸髒之氣,外合于皮毛。
若為寒、熱、風、濕所傷,邪氣自皮毛而入于肺,中外皆傷,故令咳也。
大抵治咳,不可一概,治當以脈息辨之。
其脈浮而弦者,起于風;濡而弱者,起于濕;洪而數者,起于熱;遲而澀者,起于寒。
風者散之,濕者燥之,熱者涼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未有不安者也。
婦人咳嗽用溫藥方論第十二(初虞世) 經曰:微寒為嗽,寒甚為腸癖。
古人立方治嗽,未有不本于溫藥,如幹姜、桂心、細辛之屬。
以寒氣入裡,非辛甘不能發散。
以此推之,未有不因寒而嗽也。
又曰: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
又實則為肺癰,虛則為肺痿。
此人其始或血不足;或酒色滋味太過;或因服利藥重亡津液。
燥氣内焚,肺金受邪,脈數發熱,咳嗽膿血。
病至于此,亦已危矣。
古人立方,亦用溫藥,如建中之屬。
今人但見發熱咳嗽,率用柴胡、鼈甲、門冬、葶苈等藥,旋踵受弊而不知非,可為深戒!就使不可進以溫藥,亦須妙以湯丸委曲調治,無為鹵莽,緻傷人命。
黃芪散 治虛中有熱,咳嗽膿血,口苦咽幹。
黃芪(四兩)甘草(二兩) 上為細末,湯點一、二錢服,日三。
一方:甘草一兩,黃芪六兩,名黃芪六一湯。
隻咀,水煎服。
蛤蚧丸 治婦人咳嗽不止,漸成勞氣 蛤蚧(一對,酥炙)紫菀款冬花鼈甲(炙)貝母(去心)皂莢子仁(炒),各一兩)杏仁(炒,去皮尖,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淡姜湯吞下。
含化丸 昔有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服此安。
(寇宗奭方) 枇杷葉(去毛)桑白皮款冬花木通紫菀杏仁(各等分)大黃(減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櫻桃大。
食後夜卧含化一丸。
貝母湯 治諸嗽久不瘥。
(出《本事方》) 貝母(生姜汁浸半日)北五味子黃芩幹姜(熟者減半)陳皮(各一兩)半夏桑白皮桂心北柴胡(熟者加一半,各半兩)木香甘草(各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杏仁七個,去皮尖、碎之,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
(黃師文雲:戊申冬,有姓蔣者,其妻積年嗽,制此方授之,一投而瘥。
以此治諸嗽,悉能愈) 定喘湯 治丈夫、婦人遠年日近肺氣咳嗽,上氣喘急,喉中涎聲,胸滿氣逆,坐卧不安,飲食不下。
及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語音不出,鼻塞頭昏,并皆治之。
半夏曲(炒)明阿膠(炒)甘草(各錢半)罂粟殼(半兩,制)北五味子桑白皮麻黃(去節)人參(各一分) 上咀,每服三大錢。
姜三片,烏梅